法國攝影家馬克呂布病逝 他拍出了別開生面的中國

原標題:50多年,拍出別開生面的中國

世界紀實攝影的標杆式人物、法國著名攝影家馬克·呂佈於法國當地時間8月30日因病去世,享年93歲。在當代世界級攝影大師里,馬克·呂布顯然是最有中國緣的人物,自上世紀50年代到新千年,他用相機記錄下了整整半個世紀中國的變化。

馬克·呂布最討厭的一個詞是「巧合」,對於獲得一張完美的照片,他並不認為靠的是運氣,他強調攝影師的「好奇心」和給讀者帶來的「驚奇」。他還討厭「客觀」一詞,他有一句名言,「我們不是握著機器的機器」,但有趣的是,他同時反對帶有主觀成見的攝影。他也討厭「見證」這個詞,並不認為自己拍的紀實照片是在見證歷史,他說,「我到世界各地去,繞繞地球,做的是很簡單的事,不能用這些冠冕堂皇的字眼」。

布列松的一個建議改變了他

馬克·呂布有句名言:攝影無法改變世界,但能夠展示世界,尤其是在世界本身不斷變化之時。14歲時,父親給了馬克·呂布一台柯達相機,從此,他與攝影結下了一生的緣分。二戰時,馬克·呂布參加法國抵抗運動,之後進大學學習機械,並成為一名工程師,但從1951年開始,他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攝影之中。

馬克·呂布剛到巴黎時就遇到了攝影大師布列松,布列松說服馬克·呂布使用一個舊取景器,它具有顛倒畫面的奇異功能。馬克·呂布因此帶著一個膠捲來到了埃菲爾鐵塔,拍攝一個正在給鐵塔上漆的工人。照片上的工人戴著帽子,叼著香煙,就像是在半空中輕盈的舞者,讓人感覺他不是在工作,而是在排演一場精美的舞台劇。這張照片成為馬克·呂布發表在《生活》雜誌上的第一幅作品,也促成了他之後進入著名的馬格南圖片社,照片也給圖片社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照片成為法國旅行社招牌

馬克·呂布和中國的緣分一直被大家所津津樂道,在法國,他甚至被認為是中國的代言人。很多人都同意這樣的說法:如果有人想知道1949年前的中國發生了什麼,就給他看布列松的照片;如果要看1949年以後的中國,就給他看馬克·呂布的照片。

1955年,馬克·呂布買了一部二手車,一路從巴黎開到了印度,因為那次旅行,他結識了一位認識周恩來總理的友人,1957年,在周總理的幫助下,馬克·呂布獲准進入中國拍攝,因此,馬克·呂布成為第一個進入新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家,此後50年里,馬克·呂布來往中國22次。

所拍攝的中國之所以經典,在於馬克·呂布並沒有帶著西方人普遍的獵奇心理或者成見。馬克·呂布對中國一直心存崇敬,他拍中國比任何一位國際攝影師都多,但他不會講漢語,也沒有像漢學家一樣研究中國,他一直以一個局外人的立場,以一種別開生面的視角,迎接各種意外的驚喜。

在那個相機還是奢侈品的年代裡,馬克·呂布留下了大量關於中國的照片,這些照片,在此後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中國,一再被人們觀賞,並成為對過去生活的一種緬懷。而在法國,馬克·呂布的中國照片甚至成為旅行社招攬生意的法寶,曾有法國旅行社老闆說,「我們把馬克·呂布拍的照片掛在大門口,看了照片的人都對去中國旅遊有了極大的興趣」。

87歲曾來上海跟中國道別

2010年,馬克·呂布87歲高齡的時候,還來上海美術館舉辦個人作品回顧展《直覺的瞬間》,那是他最後一次中國之行。那時的馬克·呂布精神還很不錯,在新聞發布會上,面對眾多數碼相機的圍攻,還幽默地拿出自己的傳統相機玩對拍。他透露,自己的工作室里一共有35萬張小樣底片,用放大鏡看各種時代的人的生活影像,是他的一大享受。

大師還透露,此行最大的一個心愿,就是要見自己1971年拍的照片《白毛女》中的那位芭蕾舞女演員唐雪娟。1971年,馬克·呂布曾在上海拍了一位芭蕾舞女演員,這張照片上的女演員特別清純;2002年,他們有過一次見面,當時的唐雪娟因為生活變故,狀態並不好,和20多歲時留在大師影像中的形象差別太大,大師為此還非常傷感。2010年上海攝影展的開幕式上,大師又見到了這位當年的鏡中人,馬克·呂布對唐雪娟說:「這次你比上次氣色好多了,我希望你生活得快樂。」普普通通的一句話,讓唐雪娟感觸很深。(記者 詹皓)

(責編:宋心蕊、燕帥)
推薦閱讀:

最強呂布銘文如何裝備?
長短曲直各不同——各種各樣的戟
呂布的死與什麼有關?
後漢書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
呂布是怎麼死的?

TAG:中國 | 攝影 | 法國 | 呂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