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諾貝爾文學獎漫話(69)澳洲大陸颳起的文學新風
騰小松畫
懷特的獲獎評語是:「他以史詩般的和擅長於刻畫人物心理的敘事藝術,把一個新的大陸介紹到文學領域。」
澳洲大陸颳起的文學新風
譯 名:帕特里克·懷特 生卒時間:1912、5——1990、9 國 籍:澳大利亞 代表作品:《風暴眼》 獲獎評語:他以史詩般的和擅長於刻畫人物心理的敘事藝術,把一個新的大陸介紹到文學領域。
1973年10月,瑞典文學院宣布將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澳洲大陸作家帕特里克·懷特,以表彰「他以史詩般的和擅長於刻畫人物心理的敘事藝術,把一個新的大陸介紹到文學領域。」
懷特祖籍英國,他的父母是被大不列顛王國推行的殖民政策忽悠到澳洲新大陸的,並在那裡效仿祖先的跑馬圈地當起了農場主,懷特不僅感受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游牧景象,而且接受了英國本土的系統教育,這為他日後從事文學創作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
然而,他的文學之路並不平坦。早在他攻讀劍橋大學現代語言學士學位時就嘗試寫詩,但直到畢業才勉強湊成一本自費出版的詩集《農夫及其他》,詩集出版後招來了一些嘲笑,懷特覺得自己不是詩人的材料,此後他調轉方向一頭扎進了小說和戲劇的創作中,這期間他遊歷了歐州許多國家,從文學大師喬伊斯、哈代、勞倫斯那裡學到了現代文學敘事技巧。
1939年,懷特終於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快樂的山谷》。這部小說描寫了一個澳大利亞醫生在內地小鎮上所遭遇的戀愛悲劇,這是懷特根據自己中學畢業後當牧羊倌時聽來的故事加工而成的,作品雖然在藝術上還有不夠成熟的成分,但對環境的渲染、情感的烘托以及對澳洲風土人情的出色敘述,都引起了英國文學界的關注,小說在技巧上有著明顯的喬伊斯作品的影子,但也顯露出他自己的創作風格。
兩年後,他又出版了長篇小說《生者與死者》,這時的他,已經作為英國空軍情報人員在隱蔽戰線與德國法西斯進行著生與死的較量。這段時間他被迫中斷了他所摯愛的文學創作。8年的特務生涯,使他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生活能力都大大長進,這是他日後從事文學創作的一筆豐厚的物質財富。
1948年,懷特帶著打敗法西斯的喜悅複員回到澳洲,在家鄉他購買了一個農場作為他文學創作的基地,春天他漫步田野聞著青草的芳香,夏天他乘涼樹下聽著啾啾蟬鳴……他的靈感就像清澈的山泉從多彩的心田流過,創作的激情洶湧而來,他要把澳洲大陸開發者中那些有著困惑、迷茫、苦痛、失常、貧窮的人都寫出來,通過這些人的內心探索,來謀劃人類的未來。此後他連續發表了長篇小說《姨媽的故事》、《人類之樹》、《沃斯》、《乘戰車的人》、《可靠的曼陀羅》、《活體解剖者》等。瑞典文學院常任理事倫吉維斯特這樣評價他的作品:「懷特筆下的主人公往往或多或少的置身於社會之外,往往是些僑民、行動乖張或智力不全的人,更多的則是神秘主義者和狂人。看來,懷特似乎發現自己最易於在這些窮困潦倒、無依無靠的人身上發掘出他所嚮往的人性。」
懷特是位高產作家,在20多年時間裡他竟創作出長篇小說12部、短篇小說集2本、劇本7個。1973年,他的代表作《風暴眼》出版,這部作品通過生命垂危的亨特太太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和對她兒女及周圍人的描寫,揭示了人的自私冷酷和社會的腐朽墮落。作品在描述這一場圍繞著遺產展開的爾虞我詐中,刻畫了金錢至上、世態炎涼、人情冷漠、骨肉無情的社會現實,揭露了當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精神和情感危機,提出了人的生存價值和人生追求等重大命題。該作品採用的是枝蔓式立體交叉的敘事結構和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手法,不愧是一部表現現實主義題旨的優秀作品。正是由於這部作品懷特摘取了諾貝爾文學獎桂冠。
懷特的作品大都以澳洲社會風貌和生活方式為主題,大跨度地將故事情節與人物內心編織在一起,極力刻畫那些被現代社會扭曲了心靈的人及其內心世界,以此來探索人生意義,尋求生活真諦,讀來有一種迷離變幻的感覺。他的小說篇幅浩繁,用字冷僻,擅長意識流手法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藝術風格是他有效擺脫英國殖民文學束縛的重要標誌,它就像南太平洋颳起的一股新風勁吹澳洲大陸,並在歐美產生了很大影響。
1990年9月,功德圓滿的懷特含笑長眠於悉尼居所,終年78歲。
懷特部分作品年表 1939年 出版長篇小說《快樂的山谷》 1941年 出版長篇小說《生者與死者》 1948年 出版長篇小說《姨媽的故事》 1955年 發表重要作品《人類之樹》 1957年 出版小說《沃斯》 1961年 出版長篇小說《乘戰車的人》 1965年 出版《四個劇本》 1966年 出版長篇小說《可靠的曼陀羅》 1970年 出版《活體解剖者》 1973年 出版代表作《風暴眼》
推薦閱讀:
※潮騷
※逆天邪神講的什麼?
※《古文觀止-馮諼客孟嘗君》的文言現象是什麼樣的?
※讓他三尺又何妨!(非常深刻)
※仙劍一,十年之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