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為什麼需要哲學》:公知提高思想厚度必讀書
⊙胡飛雪
真知灼見總是稀缺,但又常常供大於求。美國非主流公共知識分子安·蘭德等人合著的《商人為什麼需要哲學》雖然不足150頁,但其可圈可點的思想卻相當密集,閃光睿智的言論卻相當豐富。作者們的立意很明確、主旨很清晰,商人和商業與人類的歷史差不多同樣久遠,但其受到的責難、詆毀、醜化遠遠多於應得的肯定、讚揚,所以他們要為商人這個群體說話、為商業這種事業辯護的,並從哲學高度和角度就商業的正當性給予邏輯嚴謹的論證和思辨。
比如,倫納德·佩柯夫在本書的首篇就不無諷刺地指出,某些人揮舞反托拉斯法大棒不公正地干涉商人的正常正當經營已到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地步:如果華盛頓的某位官員判定,你的價格「太高了」,這一定因為你是「壟斷者」,因此,你的企業必須解散,你應被罰款或監禁。或者,如果該官員覺得,你的價格「太低了」,你很可能是「虧本競爭」的典範,應受懲罰。或者,如果你儘力通過和你的競爭者確定同樣的價格,那便是「陰謀」。無論做什麼,你都有罪。佩柯夫認為,商業是人類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商人的重要任務是整合自然資源、人類發現和體力勞動。他們必須組織、資助和管理生產過程,或者選擇、培訓和監督那些勝任之人。這些決定和措施的要求極高,而且充滿風險,但繁榮和富裕正取決於此。關於這些決定和措施,利潤代表成功,虧損代表失敗。因此,從哲學意義上說,利潤是基於道德力量——最高的道德力量——而獲得的回報。這種回報取決于思想、進取、長遠的先見之明以及經濟主要推動者(商人)的勇氣和動力。
任何哲學,佩柯夫認為都受到三個根本問題的支配:存在什麼?你如何知道的?你該做什麼?美國開國之父們的回答是:這個世界的存在,也就是大自然;商人知道世界的存在,靠的是理性這一「人類唯一的先知」;人們該做的,正如傑斐遜說,是「追求你自己的幸福」。這些回答導致的結果是資本主義、自由和個人權利。另一類人的答案截然相反,他們聲稱世界存在「另一個實在」;他們聲稱「依靠信念」,人們該「為社會犧牲你自己」。這種哲學導致政府踐踏個人權利,不斷增加經濟混亂、全球種族衝突和國際恐怖主義。
無疑,安·蘭德的「創造財富的品質」是全書最有含金量的一篇。她明言:財富不會自然增長,必須由人們創造。大自然只提供原材料,是人類的思維和勞動將原材料轉換成食物、衣服、住所或電視機,轉換成人們為了生存、舒適和快樂所需要的所有產品。財富是人類知識的產物,是其創造力的產物,這幾乎完全等同於藝術、科學、哲學或任何其他的人類價值。財富創造者是發現者,在勞動分工複雜的工業社會裡,主要就是兩類人:科學家與實業家。財富佔有者是與財富創造者完全不同的另一類型的人,他們不具有創造性,他們不是通過征服自然,而是通過操縱人,不是通過智識努力,而是通過社交策略而變得富有。安·蘭德認為,由於自由企業和政府控制的混合經濟處於無序狀態,區分財富創造者和財富佔有者正在日益變得困難。如每一種商業糾纏於政府規制,創造財富和不勞而獲之間的界限就會變得模糊。
雖然沒有單一的外部特徵能被用來作為創造財富之品質的可靠標誌,安·蘭德還是嘗試區分財富創造者和財富佔有者:財富創造者的本質特徵是其獨立判斷,財富佔有者的本質特徵是其社會依賴。財富創造者不會坐等「好運」來臨,他們創造並利用機會。不創造財富的人則兩面下注,他們等待機會跟隨潮流;他們是賭徒或不顧一切的投機家,根據當下的刺激、道聽途說或無法解釋的情感以及盲目的直覺參與賭博。不創造財富之人有「僱員心態」,財富創造者則有「僱主心態」,哪怕只是辦公室勤雜工。財富創造者總是以愛人的激情、改革者的熱情、聖人的奉獻以及受難者的忍耐致力於他的事業。財富佔有者的生活和行為是短期的,眼光決不超越當下時刻。財富創造者的生活、思想和行為都是長期規劃的,因為對自己的判斷擁有完全的信心,他對未來也就擁有了完全的信心,只有長期計劃才能滿足他的利益。對財富創造者而言,工作不是痛苦的義務或必要的惡,而是生活方式,是存在的意義和樂趣。相反,財富佔有者僱傭私人廣告人員,為了吸引公眾注意而故作姿態。他們以粗俗的方式炫耀、展示財富,渴望「威信」和別人的關注。
佩柯夫在《移民》篇中支持自由移民,宣稱美國應再次成為移民的港灣,即尋求通過生產性工作而改善其生活。這顯然是論者世界主義觀的展現。而在「醫療保健不是一種權利」中,他又不支持政府照管個人的醫療事宜,展現的則是其個人主義利己自治觀。在「"購買美國貨"有悖於美國利益」中,哈利·賓斯瓦格的討論更為全面、深入:「購買美國貨」的電視公告沒有提供事實、論據或理由。貿易保護主義在兩重意義上有悖於美國利益,目標與實現目標所採用的強制性手段。賓斯瓦格認為,美國是個人主義國家,個人擁有獨立的、至高無上的權利,不隸屬、依附於任何團伙、集體或國家。個人主義規定,人與人之間的所有關係必須是自願的,人們必須視其他的每個人為獨立的平等主體,這些主體為了相互利益而合作,任何一方都不能犧牲其他人的利益。個人主義的道德基礎是利己主義(也就是,理性的自私自利)倫理觀。個人主義支持個人正義。貿易保護主義可以沒有事實和邏輯,個人主義、世界主義消費觀卻不能沒有事實和邏輯。
個人主義、世界主義的事實和邏輯主要來源於大衛·李嘉圖於1817年確立的比較優勢原理。這一原理告訴世人:擔心外國競爭就像擔心國內競爭一樣不理性,所有各方的正確態度,甚至包括競爭的「失敗方」,都應該是「讓更好的人獲勝」。那樣的話,所有人事實上都是贏家,因為人們的理性利益是和諧一致的。實事求是地說,人們的利益關係並非都處於理性狀態,但論者能認識到人們的理性利益是和諧一致的,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在「美元和槍支」一篇中,賓斯瓦格討論了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這兩種力量之間的區別——看上去似乎不證自明——事實上是以一個完整的哲學框架為前提的。最為重要的是,它要求兩項原則:其一,財富由個人的思想和努力創造;其二,人類自身是目的。這表明,不同的主義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但只要基於人道、事實、常識且合乎邏輯具有可延遞性,其內含外延就會有相同相通相交之可能。相反,某種主義如果基於偏執或單邊的願望,恐怕就與邏輯無緣,更與其他主義無緣了。
掩卷沉思,筆者以為,在浮躁之氣瀰漫的當下,這本看似不合時宜的著述恰恰凸顯出了特殊的價值。商人讀了,可正衣冠,增自信;官員讀了,可辯對錯,以後少干傻事;媒體人讀了,可以明事理,糾正偏見;時評家讀了,可去稚氣,以後把事理說清楚;那些公知、專家、學者,若想提高思想的厚度,也很有必要讀讀。
推薦閱讀:
※如果以中國歷史的角度,公元元年應該是哪一年?
※如何理解復聯中奧創的思想理念?
※階級鬥爭思想的萌芽——毛澤東
※如何突破思維的局限?
※格非:世人對馬爾克斯的文學思想誤會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