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餘震不絕 為何如此頻繁
4月12日東京電力公司發布的照片顯示,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一處建築起火冒煙。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當天早晨宣布,福島第一核電站4號機組一處建築起火,但幾分鐘後被撲滅。 新華社/法新
新華網北京4月12日電(記者張小軍)日本氣象廳12日宣布,截至當天8時,日本東北部海域上個月大地震之後,該國已發生408次里氏5.0級以上餘震,其中包括多次里氏7.0級和里氏6.0級以上地震。這一信息公布後不久,日本再次發生里氏6.3級地震。
餘震究竟是怎麼回事,能夠預測嗎?日本大地震後的餘震為何如此頻繁?
餘震是「地震後的幽靈」,它是在主震之後發生的震級弱於主震的地震。特大地震發生後,餘震隨時都可能發生,其中多數是人類不能感覺到的微震,但也有極具破壞力的大地震。科學家發現餘震的震級和發生頻率遵循三條定律:
首先是「大森定律」。1894年,日本科學家大森房吉在論文中提出:主震發生後,時間越久,餘震發生頻率越低。
其次是「貝特定律」。它指出,主震震級與最大的餘震震級之差是一個幾乎不變的數值,在1.1級至1.2級之間。
第三是「古滕貝格-里希特定律」。它指出,在一個給定的時間段內,主震震級和餘震發生次數存在關聯性。
遺憾的是,雖然有以上認識,但人類仍然不能準確預測餘震發生的準確時間、地點和強度等。
對於此次餘震頻仍的狀況,日本氣象廳地震預報信息科科長土井惠治解釋說,發生里氏7級至8級地震後,餘震一般會在一個月後逐漸減少。但3月11日的地震震級達到里氏9級,由於主震釋放的能量巨大,餘震在一個月後仍然頻繁而且不乏大震。
餘震帶來的災難有時不亞於主震。11日下午日本發生里氏7.0級地震,福島縣磐城市田人町出現山體滑坡,造成3人死亡、3人受傷。更為嚴重的是,餘震頻繁成為日本處理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絆腳石。11日下午的餘震震中距離福島第一核電站直線距離僅10公里左右。餘震發生後,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和2號機組外部電源中斷,1號至3號機組的臨時水泵停工,冷卻反應堆的注水工作中止。1號機組注入氮氣的作業也暫時中斷。
日本大地震至今已經一月有餘,但是地震、海嘯加核事故的疊加危害仍未過去,接二連三的餘震則猶如雪上加霜。面對這樣的災難,人們應該如何應對,值得深思。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互聯網公司紛紛做自己的尋人服務而不是掛載谷歌尋人的鏈接呢?
※日本地震
※如何看待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發布的北海道地震預警?
※地震高呼先救老公的姑娘:2年後等來離婚協議書
※如何評價工程抗震領域的民間研究「專家」張憲恩先生?以及抗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