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文明(中)

1492年,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和王后的派遣橫渡大西洋,抵達西印度群島的瓜納阿尼島(今華特林島),從而開始了歐洲人「發現」和征服新大陸的進程。本講主要簡述拉丁美洲近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拉丁美洲近代的政治經濟

在征服拉丁美洲的過程中,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掠奪印第安人的土地,滅絕印第安人,在印第安人的鮮血和枯骨上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帝國。到16世紀末,西班牙佔有了北起今美國-加拿大邊界、南到合恩角的大片美洲土地(巴西除外)。西班牙人的殖民活動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古代文明比較發達的阿茲特克和印卡帝國地區。西班牙國王將君主制和中央集權制移植到拉美殖民地,並借用拉丁美洲古代文明中的政治統治機制,建立起一整套完備的政治統治機構和行政體制。西班牙國王將幅員遼闊的拉美土地劃分成幾個總督區,又進一步劃分成若干檢審庭庭長轄區與下一級的行省及最低一級的市鎮,市鎮實行自治。西班牙在拉美殖民地實行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而經濟最突出的是以金銀為主的採礦業。16世紀,西班牙拉美殖民地白銀總產量占當時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採礦業的發達和金、銀幣的流通,促進了農牧業的發展、道路的開通和貿易。由於西班牙對殖民地經濟的嚴格控制和壟斷,在300年殖民統治期間,除貴金屬礦業和農牧業外,工業和整個經濟發展十分遲緩。殖民地社會階級結構具有濃重的種族色彩。社會上層階級系由大莊園主、大牧場主、大商人、礦主和紡織工場主等構成,其絕大部分是白人。社會下層階級系由廣大勞動者組成,其絕大多數是印第安人、自由黑人。處在社會最底層的是黑人奴隸。

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卡布拉爾在率領船隊去印度的途中,被暴風卷向巴西,登陸後宣布該地歸葡萄牙所有。1531年,葡萄牙國王派遣的遠征隊到達巴西巴伊亞海岸,此後葡萄牙步步推進,侵佔了今巴西全境。16世紀初,葡萄牙的經濟利益主要在印度和非洲,它在巴西的殖民控制比較鬆弛。葡萄牙將中世紀歐洲的封建制度移植到巴西,將巴西劃分成15塊封地,分封給12個領主。但是,由於受封者財力不濟,只有七八塊封地上從事了墾殖活動。17~18世紀,葡萄牙在巴西逐步建立了總督區,徹底廢除了封建制。葡萄牙同西班牙一樣,也將城市建制移植到了巴西。市政會享有廣泛的權力,其成員是當地大種植園主、大牧場主、大商人。殖民地時期,巴西經濟發展呈現單一性:16世紀上半葉是「紅木時期」,葡萄牙人用價格低廉的小商品(玻璃球、小鏡子之類)誘使土著人砍伐紅木運回歐洲牟利;16世紀下半葉到17世紀是「蔗糖時期」,大量發展甘蔗種植業和製糖業;18世紀是「黃金時期」,發現了蘊藏量大的金礦,從非洲販進大批黑奴開採金礦;18世紀下半葉隨著黃金產量下降,又進入「農業復興期」,大面積種植甘蔗、煙草等傳統作物和小麥、棉花等新作物。根據自然地理條件,巴西還形成了地區生產專業化,分別有甘蔗種植區、牧區、礦區和林區。在各生產地區,由黑人、印第安人從事奴隸勞動。到18世紀末,巴西輸入的黑奴總數估計達500 萬人。基於重商主義政策,殖民地時期巴西工業也不發達。

16世紀初,法國開始派遣探險船隊到美洲活動,企圖從西班牙、葡萄牙手中奪取領土。17世紀,法國奪取了今法屬蓋亞那、海地及其他島嶼。為了在美洲殖民地進行商業殖民,法國成立了「法國西印度公司」,從事販運非洲黑奴到美洲,發展甘蔗種植業,壟斷貿易往來。法國也將歐洲城市發展模式搬到美洲殖民地,各市鎮設立市政會和各種委員會,維護殖民者的政治、經濟權益。

其他一些歐洲國家也相繼在拉美進行殖民活動:荷蘭在今蘇里蘭及安的列斯島嶼的三個島,丹麥在今美屬維爾京群島,英國在今蓋亞那及安的列斯島嶼的更多島建立殖民地。

殖民主義者的剝削壓迫,激起拉丁美洲人民長期的激烈反抗。這些反抗鬥爭大大打擊和動搖了西班牙、葡萄牙等宗主國的統治勢力,為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獨立運動奠定了基礎。在整個殖民統治時期,印第安人的起義遍及拉丁美洲各個地區,其中規模較大的是發生於1780~1781年的圖帕克·阿馬魯起義。起義的領導者試圖重建獨立的秘魯國家,但起義最後失敗了。被奴役的黑人以怠工、拒絕生育、自殺、逃亡等方式進行鬥爭,進而進行武裝暴動。1630~1697年,巴西黑奴舉行帕爾馬雷斯(葡語「棕櫚叢林」)起義,曾按照非洲社會的組織形式,建立起有名的帕爾馬雷斯共和國,最後被葡萄牙遠征隊摧毀。

拉丁美洲黑人奴隸

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美殖民地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社會各種矛盾日益尖稅,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廣為傳播,西班牙、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的殖民統治日趨削弱。拉丁美洲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的醞釀,爆發爭取獨立、自由、民主運動。1790年起,海地人民(主要是黑奴)經過十幾年的艱苦鬥爭,推翻了法國的殖民統治,於1804年建立了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國家。1810年起,獨立運動蔓延到整個拉丁美洲大陸。在西班牙所屬美洲地區,革命分別在墨西哥、南美洲北部和南美洲南部同時展開。南美洲北部的革命於1810年4月首先在委內瑞拉的加拉加斯爆發,領導人主要是西蒙·玻利瓦爾。當代,委內瑞拉前總統查韋斯將該國名更改為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以紀念這位革命家。1822年,葡萄牙殖民地巴西宣布獨立。到1826年,拉丁美洲除加勒比海島嶼及大陸極小一部分地區外,都擺脫了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

南美獨立運動領袖西蒙·玻利瓦爾

拉丁美洲各國獨立後,英國和美國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奴役拉美人民的新殖民主義者。19世紀30年代,英國是以擴大投資額的方式,獲取在拉美的政治和經濟特權。1918年英國在拉美的投資已達10億英鎊以上,英國商品充斥拉美市場,而拉美的農、礦產原料也主要輸往英國,其經濟命脈都不同程度地為英國所控制。如果英國的既得利益受到威脅或企圖奪取新的利益時,英國往往直接採取武裝侵略的方式來達到目的,如1833年武力奪取馬爾維納斯(即福克蘭)群島。在當代(1982年),為爭奪馬島,英國和阿根廷還爆發了一場戰爭,結果英國獲勝。美國對拉美早有擴張野心。1823年,美國總統J.門羅推行門羅主義,反對歐洲列強幹涉美洲事務,要把美洲變成「美國人的美洲」。1846~1848年,美國發動美墨戰爭,強迫墨西哥簽訂《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墨西哥割讓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大片土地給美國。至1853年,美國先後攫取了墨西哥全部國土的55%。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已逐步把赤道以北的拉美地區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拉丁美洲近代的思想文化

歐洲殖民主義者將歐洲文化移植到拉丁美洲,又適應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繼承拉丁美洲古代文化。而土著在繼承、維護拉丁美洲古代文化的同時,也受到歐洲文化的熏陶。這樣,就孕育、產生了頗具特色的拉丁美洲新型文化。

歐洲文化傳播或土著文化繼承的前提就是語言。來自西班牙的殖民主義者擱置了西班牙本土各地的方言,統一用卡斯蒂利亞語(統稱西班牙語)。西屬殖民地在語言方面出現了比宗主國還統一的現象。現在,西班牙語在世界上屬使用人數第三的語言,共有4.75億人使用(語言使用人數第一是漢語,13億人使用;第二是英語,有6億人使用英語的不同方言)。土著語言中,墨西哥和中美洲較普遍使用阿茲特克人的納瓦語,墨西哥的尤卡坦地區使用瑪雅語,南美洲普遍使用印卡帝國的克丘亞語。這樣,就逐漸形成了雙語制,而且西班牙語和土著語相互影響,使得拉美的西班牙語較之宗主國的西班牙語柔和,辭彙量也更豐富。殖民地當局向印第安人教授西班牙語,在他們當中培養天主教傳教士;向白人教授土著語,讓他們到土著人中傳教佈道。這就從信仰上確保西班牙殖民地的鞏固,防止信其他教派的歐洲國家的殖民勢力染指。西班牙天主教會還允許土著人供奉他們自己的「瓜達盧佩聖母」等保護神。西班牙殖民當局在拉美普遍建立中小學校,創辦大學和神學院,開展對新大陸的研究。同時,文學也有發展,形成美洲意識,產生一批拉美出生的作家和《秘魯歷史實錄》等文學巨著。在藝術方面,源自西班牙、美洲和非洲的音樂舞蹈融為一體。在市鎮音樂會上,時而有印第安人用吉他演奏旋律優美的弦樂,時而有非洲鼓的激揚高亢的敲擊聲。在建築藝術上,世界八大著名巴洛克式建築有四座在西班牙拉美殖民地,如墨西哥大教堂的禮拜堂。

葡萄牙美洲殖民地——巴西的文化有其自身特點。殖民地時期一開始,也是形成了土著語和葡萄牙語雙語制。1757年,葡萄牙國王下詔禁絕了土著語,但其大量辭彙融入了巴西人講的葡萄牙語。巴西人講的葡萄牙語被語言學家稱之為「軟綿綿、甜絲絲的葡萄牙語」。在巴西,印第安人和黑人享受不到受教育的權利,只有白人從事科學、文學、藝術活動。但是,也有不少白人作家的作品充滿了對黑人、印第安人的同情。近代,巴西社會的重心在種植園、牧場和礦區。其勞動力主要來自非洲,黑人將非洲文化帶到了巴西。中國澳門、印度果阿的文化通過宗主國葡萄牙也帶到了巴西。巴西舉世聞名的桑巴舞源自非洲安哥拉的基松巴舞和剛果的巴圖克舞,跳舞時用非洲鼓伴奏,旋律歡快激揚。為了適應熱帶炎熱多雨的氣候,巴西的建築普遍用亞洲式的斜坡狀的屋頂和游廊。室內裝飾用中國和印度出產的瓷磚、瓷片,室內陳設也少不了中國瓷器。

巴西桑巴舞

法國、英國、荷蘭等國在美洲殖民地的文化,也有各自的不同特點。一般來說,語言的表達法、辭彙量同其宗主國的語言都有不少差異。非洲的音樂舞蹈常被融入殖民地的宗教儀式和日常生活。科學、教育、文藝的發展,各地參差不齊。

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美殖民地近代文明自我意識增強,要求自由發展。這就導致了它與宗主國的矛盾。爾後,走向獨立的拉丁美洲各國就進入現代化的複雜進程之中。綜上所述,拉丁美洲近代以來的文明是一種多源性、開放性和多元化的文明。

推薦閱讀:

有關美洲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好書有哪些推薦?
如果印第安文明在被發現的時候已經具備一定武裝力量並擊退了歐洲的入侵,那當前的世界格局會變成什麼樣?

TAG:拉丁美洲 | 文明 | 美洲 | 美洲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