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電影版《十誡》反思:宗教信仰與神話的差異是什麼?宗教信仰又是怎樣塑造自我的?
宗教信仰與神話講述的都是超自然能力。
然而宗教信仰所講述的超能力往往是與崇拜者個人有一定的情感聯繫的,如基督教徒,崇拜信仰耶穌,以教義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舉一動,對耶穌保持忠誠,同樣地,基督會關注教徒並審判他們。
在另一方面,宗教和神話在現代科學上有些言論是非科學的。但宗教信仰可歸為對世界本源的信仰。這一本源是世間萬物存在和發展的源頭,是不能證偽的。所以,宗教或許比一些神話更具有堅實的基礎。
宗教在最初是為了表達原始人類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與嚮往,是對超出理解範圍的膽怯的情感寄託。現代宗教仍然具有情感寄託的作用。在人們遇到痛苦、災難時,可以向宗教尋求寄託關心、依靠。有助於個人堅強執著個性的形成。
宗教(非邪教)往往宣傳的是積極正面的價值,因此,信徒在有些時候的行為比非信徒更有道德準則,有助於個人有原則的品質的塑造。
簡單回答如下:
- 在中國,甚至漢語語境下,有關宗教和神話這個主題,一直沒有得到過很好的解釋,我認為,目前漢語語境下的解釋,主要基於一種對於神話和宗教的無知,很多情況下,是從機械唯物的視角,對古代文化的曲解,從而使得神話和宗教失去它的效力。
- 用科學去詮釋藝術的意義,這是一種徒勞。同樣,關於神話和宗教,必須回到神話和宗教的視角。宗教,應該是起源於神話。而所謂的神話,並不是今日的文學和故事,而是古人對於生命現象的一種描述。神話,不是簡單的想像,而是通過藝術的語言,對生命的一種提煉,是對無意識生命的一種開發。
- 任何民族都會有神話,但並不一定有宗教。隨著人類對自我和世界探索的豐富,古人逐漸從神話的諸多元素中,去抽象出宗教的體系。而提煉和豐富宗教的原因,是為了更好的在民眾中,形成一種攜帶智慧和宣傳智慧的力量。拿數學作比喻,人們從探索世界的活動中,逐漸的形成數學概念,又隨著數學內涵的豐富,就會形成某種數學體系,最後,又隨著社會進步和建設的需要,會形成有關數學教育的學校,教師和課程設計模式。宗教,就是從原始的神話中,抽象出概念和體系,然後將那些看不見的智慧,顯示的作用於社會。
- 為什麼要將原本的神話形式,抽象為宗教呢?首先,諸多的神話是零散的,但要想形成一種完整的體系,這不是一個單獨的神話形式所能完成的。其次,神話無法形成一種強有力的灌輸模式。比如,我們可以在家裡零散的學習數字,某些有關幣值的計算,但是只有通過學校那樣的升級體系和教育模式,人類才可能更好的傳播數學體系。同樣,宗教是起源於神話的一種生命抽象體系,並且構成一種社會教育和實踐團體。但遺憾的是,為了接近大眾,宗教必須對生命的本質進行教條性的包裝,從而形成一種驅動力量。而這種教條性的包裝,就會造成對真實生命的分割,誤解和衝突。這與其說是宗教的問題,不如說是大眾的自我限制所造成的後果,就猶如人類對各種科學的教育而造成的機械教條式記憶,而經常忘卻一個完整宏觀的自然哲學。
- 這樣看來宗教更是一種有組織體系的,與社會和政治關聯比較多的教育模式,而神話是自由開放而卻缺乏體系建構和社會組織的生命教育模式。正如普通教育體系,比如數學一旦進入小學,初中等等體系結構,數學知識往往變成一個機械教條式的理論學習,幾乎看不到學生從小就會對基本的數學概念進行基本的反省,而只是機械的記憶和訓練。我們為什麼接受零,無限循環的數字,無理數,或者虛數?而這些茫然的接受又意味著什麼?同樣,生命教育一旦進入宗教,它就會變成教條,雖然民眾容易接受,但是它缺少了神話中那些鮮活開放的特徵。但是如果沒有宗教,那麼隱於神話中的生命就無法進入大眾。人們只會認為那是一個故事,是一種想像,從而丟失神話中的智慧和教育。比如在現代漢語語境下,幾乎見不到對神話的基本解讀,就連基本的神話概念都沒有,而只是認為那是一種有趣的故事。
- 但是教條性的宗教,當然也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其實這在數學教育的體系中,同樣存在這種現象,即學生只是機械的記憶和訓練,基本看不到對數學概念的基本反思和哲學式的追問。不同的是,由於宗教與社會和政治的關聯,與個人私利的關聯,任何宗教都會隨著時間而逐漸走入僵硬,腐化,教條和破壞性的後果。所以不存在永恆不變的宗教教育,宗教總是在不斷的變形,只不過宗教的變化是緩慢的,是以千年為單位來計算的。只有通過宗教改革,古代神話中的本質,才會變成另一種民眾容易接受的形式,以一種更有建設意義的方式,而再次重現在人間。
- 宗教對個人生命的塑造,經常猶如造磚一樣,具有某種固定的模子樣式。離散的沙土,經過模子而被塑造成一種堅硬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物品。同樣,人類通過宗教而變形為另一種生命狀態。我們或者散為沙土,或者聚而成功用,雖然這種功用,有的時候會變成一種毀滅性的力量。所以神話的本質是一直存在的,總會有人通過開放啟示性的神話而再次去復活僵硬教條背後的生命本質,這就是跨越宗教之後的,另一種生命之化,即生命之無意識,變成一種固定的模式,然後超越各種模子的教條,而再次恢復為無形生命之成,雖然無形,卻可變化而成就萬形。
總之,宗教起源於神話,並且很多民族一直保留神話的形式而沒有將之抽象為宗教;而有的文化,人們一直生活於宗教之中而忘記了其起源和神話。有的民族,即不理解神話,同時也沒有形成健康有效的宗教;有的民族,被固定僵硬的宗教所束縛,而在等待著另一次生命的解放和復活。任何年代和民族,在其沉睡的文化背後,都會有一些個體,他們堅守著一團鮮活的生命之火,企圖尋找各種機會,將真實的生命投放於人間。
你,以及在這裡閱讀的每一個人,都是在尋找這團火焰的生命。一旦你找到生命,你就會將此永恆之火,再次帶回到人間。
本人沒有宗教信仰。對宗教其實也不特別了解。除了小學的時候看完了厚厚的聖經,但也就全當讀故事一樣過去了。
沒看過這個電影,內容大致看了一下簡介。嗯。聖經的內容。
宗教信仰與神話的差異?這對於每個人來說,應該是不一樣的吧。
就我作為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而言,在我眼裡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宗教信仰和神話的出現都是因為早期人類對未知事物的無解,所以選擇用超自然的角度進行解釋。退一步說,就是一種自我欺騙。只不過,信仰可能顯得真誠一點,因為裡面包含了一種對自己的寄託,而神話則更加玄學。
宗教信仰是怎樣塑造自我的呢?那我不說宗教信仰,就說信仰好了。
人活著,總要有點信仰吧。我是這樣想的。
但是現充是不會說這種話的。
反正我不是現充,不知道那是啥感受。對我來說,信仰就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手段。你天天過得像條鹹魚,談什麼理想。活著都不知道是為什麼,談什麼未來。信仰大概是一種借口吧,你在累的時候,現實給不了你安慰的時候,至少可以從一些虛無的、不存在的東西上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有信仰的人,只有可能是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的人。
但是同時,當你從有信仰的那一刻起,你的人生就改變了。在你找到讓自己活下去的理由的同時,你會受到約束。你可能不會認為這是一件壞事,因為你找到了一些相對於你來說比死亡更加重要的東西。
沒有信仰的人可以活的瀟洒自在,有信仰的人至少可以活下去。
這就是不同了。
第一次碼字被清空了,所以隔了很久再補發一遍。
我自認為是一個無神論者,從小接受的是無神論的教育,即這個世界沒有神(god)。小時候的我沒有因此在生活中嘗到任何損失,甚至認為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在欺騙自己去尋找心靈寄託。
然而,因為聖誕節剛過去,我又想起一些片段。也許我唯一信仰的「神」,是聖誕老人。他也許存在(位於北半球,瑞士的聖誕老人村),但還是會面臨每家每戶需求量過多而做出的選擇。那麼對於位於南半球我來說,聖誕老人顯然是「不會隨意出現」的如神靈般的存在,且是出現在信仰里的。
這樣的矛盾又如何解釋呢?
每一個個體都有所信。不一定是神靈,卻一定是能讓自身得益的事物或個體。
我漸漸接觸到有關宗教信仰的文本或影視作品。Life of Pi(《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個很好的例子。Pi一人信三教,只因他熱愛,而無關世俗的條條框框。在他的眼中,神靈是真實的,且三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均使他感受到快樂。他的信仰也成為災難來臨時促使他活下去的契機,並為日後選擇宗教學與動物學的雙學位作下鋪墊。
而在《十誡》電影中,摩西得到神靈的指引,率領猶太人民出逃埃及,本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在這裡,宗教與神話彷彿差異甚小。而我認為這其中的差異是,宗教構成了神靈與人類的聯繫。人類藉此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並學會謙卑,聽從「十誡」。
宗教塑造的自我,會有其巨大的心靈力量,同時也必會放棄俗世的善與惡。
哦轉到回答吧。傳說中公元前1300年,上帝耶和華通過先知摩西向其信徒頒布十誡,成為猶太人的生活準則,這與猶太人今天的成功是否有關呢?佛教教義也有五戒十善,極樂世界還會是現代人的夢想歸宿嗎?信仰有時是力量,有時是希望,有時也是束縛;宗教往往始於空虛,也常常終 於 滿足;是神助了人,或者人戰勝了自我吧……
推薦閱讀:
※*一些關於《哲學是什麼》的解釋·上篇
※精讀|人民日報:共產黨人要念好馬克思主義真經!
※【原著解讀】丹尼特的《心靈的演化》:語言的起源
※貓教給我的事 | 我是誰
※二七慘案的回眸————立足於今日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