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資產流動性 VS 防範貨幣超發風險
最近看到比較廣泛的兩種說法:
一、近2-3年應該保持資產最好的流動性,2-3年之後會有一波不錯的便宜資產抄底的機會;
理由:全球的各種投資都在緊縮,美國加息縮表,中國也正集中面臨各種企業債的高發違約風險,打擊影子銀行,堵死各種融資渠道,比如銀行不給企業授信,地產商國內融資渠道基本撲街,以前用借新債還舊債、加二級三級槓桿的方法,快速擴張的方式顯然是行不太通了,同時也可以從股市、債市、幣市等市場走勢的疲軟判斷大型投資機構的觀望情緒濃厚,市場活躍度極低,此時妄加槓桿如同火中取栗,流動資金的重要性得以凸顯,應空倉等待時機抄底;
二、近些天央媽又悄悄咩咩擴大中期借貸品擔保範疇,謹防無錨定貨幣大量增發的風險;
理由:眾所周知,現代國家的貨幣都是以政府信用作為背書,以國家信用資產作為抵押品發行的,而通常情況承認的抵押品僅有黃金/白銀(未來可能會有以比特幣為首的數字貨幣)、國家債券、外匯;而14年為了幫助解決地方政府的地方債務問題,央行擴大了抵押品的範圍,將地方債也納入其中,且按110%的比例為其發放貨幣,也就是說地方政府及各大商業銀行拿著地方債券去找央行媽媽,央行是可以按110%的比例給其紙幣的(不知當年增發了1萬億,還是4萬億,還是6-7萬億),可這些債務的信用級別不夠,導致錢越來越不值錢,同時伴隨著房價一路飆升,現在央媽再來一輪,信用抵押品擴大到3農企業債券、小微企業債券、綠色企業債券、3A級企業債券等,也就是各大銀行可以拿著這些債券問央行要錢,而這些抵押品的信用等級是較低的,風險是較大的,以前的銀行基本不碰民企的企業債,可現在能利用這個口子的開放拿到錢,甚至撬動槓桿,這樣一來,想像一下,市面上流通的廣義貨幣,有多少是真的以大家都認可的信用資產作為抵押擔保而產生的,有多少是完全失去錨定隨意增發的呢?據此,是否應該考慮如何合理配置手中的資產,來減少貨幣無錨定增髮帶來的財富蒸發呢?
也許,很多年之後再回看,一切都這麼顯而易見,但正身處歷史洪流中的我們,卻有一種惴惴不安的焦慮和害怕踏錯的憂心...
希望各位大神能就此解讀一二,已解困惑(本人非金融行業,言辭表達不當或理解錯誤的地方還望指正)
推薦閱讀:
※索羅斯發起的四場貨幣戰爭,有一場他輸了!
※《高昌內藏奏得稱價錢帳》研讀筆記
※美元帝國:肆虐五十年(下)
※龍象之舞,印度離中國到底有多遠?
※什麼是比特幣?比特幣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