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一念恰在兒時的慈悲

天堂的一念恰在兒時的慈悲

來自專欄寶木薦書

文/寶木笑

2012年12月14日,美國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學發生槍擊案,造成包括槍手在內的28人喪生,其中20人是兒童,6人為成人,還有1人為槍手的母親,那是美國歷史上死傷最慘重的校園槍擊案之一。近六年的時間過去了,除了時不時在我們的新聞上看到彼岸再次發生槍擊案的消息,或者類似《美國「獨狼式」槍擊案頻發 槍支管制懸而未決》的評論之外,對於當年那些事,特別是那些遭遇災難的家庭,我們只是感到一種遙遠和模糊。當莉安儂?納文以此案為背景創作的小說《剩下來的孩子》在歐美引起巨大震動,繼而在大陸出版,我們看到了災難的後續故事,看到了不幸中更深的悲傷,彼岸那些家庭承受的巨大傷痛變得不再模糊,太平洋隔開了我們所站的位置,卻不能割裂人類共同的感傷。

《剩下來的孩子》並未將過多筆墨訴諸槍擊案發生的現場,莉安儂?納文將主要篇幅放置在災難後一個家庭的療傷過程。6歲男童扎克生在一個標準的美國中產之家,他有著相愛的父母和一個非常出色的哥哥安迪,生活對於扎克來說剛剛展開,一切都溫馨而愜意。然而,槍擊案在扎克和哥哥所在的學校發生了,大家沒有想到一直以來和所有人特別和善的學校保安查理的兒子成為了悲劇的製造者,15名兒童遇難,扎克的哥哥安迪不幸就在其中。用「一切都在瞬間崩塌」來形容扎克家庭當時的狀況並不為過,在得到噩耗的瞬間,扎克的媽媽「雙膝墜地,發出了一陣『嗷——』的聲響,不太像人發出的,好像動物發出的,就好像看見月亮的狼人……躺在地上,閉著眼睛,全身蜷成一個球,胳膊抱著膝蓋,哭啊,哭啊」,小扎克覺得「天就真的塌下來了」。

這確實是一個「天就真的塌下來」的噩耗,小扎克的家庭如果一定要用心理學角度進行解讀,應該算是「急性應激障礙」了。如果說《剩下來的孩子》的明線是小扎克,那麼暗線則是小扎克媽媽的心路歷程。小扎克的媽媽完全崩潰了,從最初的震驚、不相信、到極度的悲傷憤怒、再到深深的憎恨,也許有的讀者會對她對兇手夫妻的做法表示質疑,認為她在大庭廣眾之下數次激烈攻擊兇手母親的做法有些過分,然而從小扎克的視角我們明白他的媽媽原本是一個很溫和可親的人,突如其來的災難讓她迷失了自我。而小扎克的爸爸雖然表現得非常合格,非常男人,但我們發現其實這個男人的內心承受著同樣沉重的心理創傷,甚至更讓人難以平復,因為他無法像妻子一樣宣洩。至於小扎克,我們看到災難對於孩子的傷害其實是最大的,小扎克就在槍擊案的現場,災難讓他處於極大的恐懼當中,以至於原本不尿床的他開始尿床,反覆做槍擊案有關的噩夢。

莉安儂?納文正是用這樣一個文本環境,展開了自己對於災難後續創傷的雙重解讀。一方面如前所述,是整個家庭承受的應激創傷,另一方面,我們看到更多的傷害卻來自最親近之人的深深悲傷。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剩下來的孩子》讓「整個美國傷心落淚」,人們既因為小扎克哥哥的遇難和其父母的悲痛落淚,更有一重是源自小扎克自身。小扎克這個形象無疑是塑造得非常成功的,這是一個很乖內心很柔軟的小男孩兒,哥哥安迪是在智商測試上大出風頭並且在學校很受歡迎的「風雲人物」,即使是在家裡也得到了父母很多的關注。而小扎克就是那個乖乖呆在旁邊,想要加入哥哥的行列卻總被拒絕,但仍然安靜地給人善意的小男孩兒,這種人物的設定往往最容易激發讀者內心深處的愛憐。莉安儂?納文將這種愛憐向縱深方向進一步予以展開:小扎克的媽媽因為巨大的傷痛變得性情大變,忙著接受採訪攻擊兇手的家庭,還在聯絡其他家庭準備追究其法律責任,而在家裡則完全失去了情緒的控制能力,常常會與丈夫爭吵,小扎克自然而然被忽視了。

而將這種愛憐推向巔峰的,是《剩下來的孩子》獨特的敘事視角——兒童視角。整部小說是以小扎克的見聞和內心所感為視角的,作為母親的莉安儂?納文不但將小扎克母親的心理描寫得入木三分,更是較為成功地將一個六歲孩子眼中的世界揣摩得十分貼合。小扎克的年齡正是一個懵懂的階段,他一面能夠認識到發生了什麼事情,但另一方面又無法理解成年人更多的行為和心理,因此當父母巨大的傷痛和悲哀波及到他時,他是手足無措的。媽媽和外婆喋喋不休地議論兇手那孩子心理如何扭曲,即使外婆示意媽媽小扎克在場,得到的回應卻是冷冷的「反正他總要聽到的」。小朋友的觀察總是最細膩的,當小扎克很抱歉地說自己尿床了,他能夠感受到母親的敷衍,「她抱了抱我,但只用一隻手,因為另一隻手拿著PAD」。父母不停地爭吵讓小扎克惶惶不可終日,他最終在房間的小衣櫃里為自己搭建了一個「藏身處」,手裡拿著最喜歡的書《神奇樹屋》,甚至後來問過爸爸一個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媽媽希望死的人是我」,六歲孩子口中說出的這一句話,確實讓人潸然淚下。

如果我們硬起心腸從文學理論角度分析《剩下來的孩子》,這種兒童視角其實是不陌生的。兒童視角敘事是文本創作者選擇用兒童的眼光,即兒童的視角來觀察世界,這其實是一種敘述策略。比如我們熟悉的莫言的作品就有著不少這樣的實踐,莫言的作品從《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開始,特別是後期的長篇《豐乳肥臀》、《檀香刑》等,兒童視角一直是其非常關注的敘事策略。以至於莫言在《四十一炮》的「後記」中這樣寫道:「羅小通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時,從年齡上看已經不是孩子了,但實際上他還是一個孩子。他是我諸多『兒童視角』小說中的兒童的一個首領,他用語言的濁流衝決了兒童和成人間的堤壩,也使我的所有類型的小說,在這部小說之後,彼此貫通,成為一個整體。」兒童視角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本主題延展的內在需要,老輩人常說:「小孩兒的眼睛最凈」,拋開一些迷信的成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兒童看待世界的眼光沒有受到世俗習見、理性思維的影響和支配,具有一種無功利性或者說是純粹性,當文本主題遇到跨越現實凝障的困難時,兒童視角的這種透視性和超越感就顯得非常重要而可貴。

由此看來,莉安儂?納文應該在《剩下來的孩子》的創作中也遇到了相似的問題。前面我們提到小扎克的父母,尤其是母親陷入了崩潰之中,當時間流逝,這種巨大的震驚和傷痛轉化為一種深深的憤怒和仇恨。特別是兇手的父母是這個家庭的熟人,而且小扎克媽媽以前就在兒子的麥金利學校上學,還是「查理最喜歡的學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這相當於是「親人」一般的關係和相殺,這更增加了一種「回頭」的難度。因此,我們看到當查理夫婦為了兒子行兇而來道歉的時候,小扎克媽媽完全是一種癲狂:「你們家那個神經病兒子殺了我的安迪,我的寶貝,你們還想來這兒,跟我們說對不起?……所有人都知道查爾斯就是個變態——你們看著點兒他就行了!你們為什麼沒有阻止他呢?為什麼就不能阻止他呢?」如果莉安儂?納文用成人視角,她將如何處理這個家庭的自我治癒,特別是選擇寬恕的內容呢?情節和人物設定已經僵硬在這個拐點,強行扭轉不但不合邏輯,而且將成為小說的硬傷。

正因此,兒童視角敘事是莉安儂?納文作為文本作者的必然選擇,更重要的是,《剩下來的孩子》的主題呼喚著一種孩子般的「透視」。《剩下來的孩子》的立意在「孩子」身上,通過槍擊災難中剩下的孩子小扎克,讓人們開始關注那些悲傷的家庭,特別是受到極大創傷的孩子和父母:他們如何面對以後的生活,如何安放自己未來的人生。更遠的主旨還在於解析他們如何化解內心的仇恨和不甘,如何在這個既不公平又充滿反邏輯悲劇的世界行走下去。而現實生活中,各種複雜的因素已經支配和模糊了成人的頭腦和眼睛,人們可以運籌帷幄卻無法安排好自己的作息,人們可以用厚黑學縱橫捭闔卻找不到一個可以一起開懷大笑的摯友。面對仇恨更是如此,寬恕早已被戴上「犬儒」的高帽遊街示眾,數不清的職場文在教育一茬茬年輕人如何給惹過自己的人漂亮一擊,《剩下來的孩子》應該引起我們在更廣闊意義層面上的思索。

書中有一個細節值得我們深思,就是前面我們提過的小扎克的母親對查理夫婦幾乎癲狂的咆哮的同時,小扎克又是如何看、如何想的呢?小扎克在細細地觀察大人的表情,「孩子的眼睛最凈」,他們的眼睛就像是一個濾鏡,將成人世界的很多東西都給濾去了,那是一種幾乎原始的單純感,反而直刺人心。小扎克在看著查理的臉——「我記得媽媽說那些很兇的話時,查理看媽媽的眼神,他蒼老而骨頭分明的臉上,眼睛瞪得大大的,那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最悲傷的一張臉」。繼而,小扎克更看到了人的心——「爸爸說查理沒受傷,我想,爸爸是說錯了,查理受了傷的。他兒子也死了,所以他也很傷心,就好像安迪死了我們很傷心一樣,但是查理比我們更傷心,因為他兒子殺了他的小天使,這比只是死了兒子還要慘」。

我們很熟悉的那句話叫:「一念天堂,一年地獄」,然而在小扎克的家裡,實現這「一念」確實是件非常艱難的事情,那種痛楚並不是簡單幾句話就能化解的,那種仇恨也並非是幾個道理就能消弭的,這完全是可以得到所有讀者理解的。最終,是小扎克拯救了這個瀕臨破碎的家庭——小扎克的母親和父親之前已經因為槍擊案引發的蝴蝶效應而分居,小扎克的母親復仇的心幾乎瘋狂——小扎克定下「冒險任務」,去墓地看望每晚去和死去的兒子道晚安的老查理,讓老查理和所有人都熱淚縱橫。悲傷雖在,但仇恨卻不再扼住成年人的喉嚨,因為大人們終於被小扎克感化:他們忙著舔舐自己傷口時,忙著爭吵時,忙著仇恨時,那個經常被他們忽視,處處受著委屈,時時忍著悲傷的小扎克,卻心心念念想讓所有人活的好過些……

世人說「一念天堂」,佛家說「慈悲為懷」。雖然佛經中的慈悲含帶著生緣、法緣、無緣等「三慈之釋」,但從我們世俗的最初理解看仍然是慈愛眾生並與樂為慈,同感其苦而拔苦為悲。慈悲,往往成為世人認定的「天堂一念」,但真的漸悟或頓悟這「一念」又談何容易,明知「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最後卻往往都成了「蝸牛角上較雌雄,石火光中爭長短」。在這個意義上,小扎克帶給我們感動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感慨,手腕上盤得油光的念珠反而不如小扎克說的那句話醍醐灌頂:「我覺得我應該畫一張畫紙來表示『感同身受』」,這恰恰就是我們早已忘卻的兒時的慈悲。

—END—

————————

更多文字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寶木笑說(baomuxiaoshuo)

講述老百姓自己的讀書生活。

推薦閱讀:

廣東一寺院佛像體內住著群小蜜蜂 竟然還會念……
為什麼不能殺生吃肉?
因苦生佛,佛苦共生,無苦無佛,滅苦既滅佛,何解?
佛經中常常寫做了什麼事就會得到怎樣的功德,但又說如果為了回報去學佛就學歪了?
佛教反科學嗎?是迷信嗎?

TAG:書籍評價 | 佛教 | 慈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