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厲害的人,都很會浪費時間
來自專欄公開課每周專輯
有人說,「上班用掉8小時,睡覺用掉8小時,剩下的8小時,才決定一個人的高度。」
與其要把這「3個8」時間段分得清,不如說,對時間的管理理念在影響一個人生活的效率和質量。
很多人把所謂「私人空間」分得很開。
上班,就是在被動把時間安排給一些不得不做的任務;下班了的時間,再也不想讓自己繼續集中精力,讓大腦完全放鬆,進行「徹底的」娛樂活動……
抓緊每分每秒「享受生活」,生怕浪費時間。
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時間從不應該被割裂開,且本質上也沒有性質的區分。
真正需要正確認識並分類的,是我們看待時間的方式。
理解時間在我們心中的本質後,浪費時間,也會是一件很科學的事。
1
先創造想要的生活
時間自然就能「省下來」
拖延症,沒有合理計劃,盲目忙碌……沒有把時間握在自己手裡的「現代病」都可以導致時間焦慮。
常常感覺被太多工作、家常拉扯得不得空,但其實是我們沒有認清時間的真正存在形式。
首先需要做的,是分清兩類時間。
一是必要時間,所謂的unbroken time,指不可避免的事項所花的時間,例如衣食住行、工作、上課……這些時間屬於相對固定的時間,不能避免。
二是空餘時間,即在必要時間之外的時間碎片。這些時間相對短,更容易被浪費。
例如每一個下班或放學回家的地鐵上、排隊或等餐的時間。也就是這些時間段,常常引發人的焦慮。
真正心智成熟的人,都懂得如何體面應對這樣的時間。
Laura Vanderkam是幾大暢銷時間管理類書籍作者,她說,人們對她總會抱有誤解:你一定是個永遠準時的人!你也一定有許多關於整理零碎時間的小竅門。
甚至有想寫時間管理書籍的人向她請教:該怎麼告訴讀者「如何在一天中省下一個小時」來提升自己,長此以往省下的時間?只要能省下零散時間,我們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
而她本人都對此表示懷疑。
Laura說,我們不能通過節省時間創造想要的生活,而是先創造想要的生活,然後時間自然而然就被節省下來了。
比如,一個每天都處在極度繁忙狀態的職業女性在家裡熱水器壞掉,淹了地下室,她從排得密密麻麻的時間表上擠出了七個小時去修整。如果這是計劃中要做運動的時間,就肯定會被各種借口耽擱。
時間本身不能增加,但合理的選擇,會讓時間被更高效地利用。
Laura預約採訪一位能兼顧職業和家庭的女性,但計劃因為對方要在清晨去徒步而取消。再次見到她,Laura很奇怪她為什麼會有時間做這些休閑活動。
這位女士說:「我所花費的每一分鐘時間都是我自己的選擇。」
「沒時間做某事」,也就等於認同「某事不重要」。
你決定分給什麼事情時間,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決定了你打算塑造怎樣的自己。
2
與其在管理方法上浪費時間
不如直接調動生理條件
意識中堅決反對浪費時間,行動上永遠躺屍不想向前。
「積極廢人」的懶癌,其實不是沒來由。
一、腦結構影響我們心中「必要時間」的長度
前文提到了「無法被撼動」的必要時間,它和人腦的四個結構相關:腦幹,邊緣系統,皮層,額葉,它們分別承擔不同的責任。
其中腦幹負責控制的方面牽扯多種基本節律,使大腦按照一定規律工作,節律變更會導致頭腦混亂。
例如,熬夜導致的生活節奏錯亂,讓人更容易暴躁或迷茫焦慮。
但是每個人的節律不同,從本質上省下時間就得在每一段時間內集中注意力。
所以將工作頻率和時間節律統一,縮短必要時間,才能達到高效工作的目的。
二、「真空」的閑暇時間,能讓人實現高效提升
《番茄工作法》的作者Francesco Cirillo說,他每天進城工作都需要先乘25分鐘的公交車。
由於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不多,且這段時間又是每天必須花費,所以他選擇在這段時間閱讀,而且發現效果驚人。
在時間相對固定、活動單一、目標單一的情況下,自己的效率異常高。
這帶來了一個利用時間的啟示——抓住那些可以把自己放置在一個「假想真空狀態」的閑暇時間,專註於特定的一件小事。
長期積累,可以更高效地達到目標。
與其為不確定的未來規划到每一分鐘,不如用過去自己的總結指導規劃。這樣會更容易辨識自己使用了多少有效時間,也能更好地指導自己接下來一天的安排。
三、過多手機時間管理軟體,效果適得其反
有個剛開始研究「時間管理」的人展示她如何用網路上推薦的近十種手機計劃軟體來規劃一天的生活。
編排精美的手帳用來記錄旅遊等業餘活動的心得和時間;號稱「極簡」的待辦事件,用來規劃第二天的生活;定時鬧鐘用來標記自己完成每項工作的時間;健身計時軟體用來看健身視頻以及制定健身計劃……
還有許多僅僅因為界面好看,就被留下的時間管理軟體……
她甚至還加了很多時間管理的群。這些群友們時常湊在網上交流好用的時間規劃軟體,相互推薦。一有什麼新的時間管理軟體出來,就會立即下載,用以規劃某類零碎時間。
當然,結局是這個已經看似修鍊成時間管理大師的人,每次在無數個軟體之間跳轉時,都會陷入無意義的等待。
往往一開手機,就會導致她接下來的兩個小時都在刷微博、刷朋友圈中度過。
過多依賴時間管理軟體,卻沒養成很好的時間規劃習慣的人,反倒忘了自己的時間本來是要用來幹什麼的。
見識過這些誤區後,還是要回到時間規劃的本質上。
3
細化、記錄和分類
三種方法高效安排時間
管理被「散養」的時間,並用這樣的時間實現自我提升,是在職場或學習中的必修課。有幾個實踐的方法:
一、細化小目標,對抗拖延
明確周/日目標,在每周最後一天,列出下一周想要完成的工作
每天工作結束後,把一些周目標工作挪到新的日目標列表上。一旦完成了日目標就停止一天的工作。
列入這樣的短時間目標能讓你納入一些不緊迫但重要的事情。周目標讓你專註較大的目標,而日目標會讓你遠離壓力,輕鬆面對。
這種做法的核心是短跑理論。研究表明,意志力不僅僅是一種精神狀態,還是一種可以被「用光」又可以「充電」的類似於汽車電池的資源。拖延的時候並不一定是因為懶惰,而是可能因為人的內部能量即將消耗殆盡。
短跑理論鼓勵人專註完成一件事,這一理論針對一些需要一定紀律和約束才能完成的事情。所以在設定時間的時,關注所做的事情,才能避免太早消耗體能或者跑得太慢。
二、設置「捕捉裝置」
這條建議出自熱衷條理性的人們奉為聖經的《搞定》(Get things done,GTD)。
捕捉裝置是一種無論何時都能記錄事情,想法,項目,任務或者通知的方法。
比如,可以是隨身攜帶的筆和紙。無論什麼時候,記下接收到的信息,寫在紙上。回到家以後,把這些信息謄到更精密的儲存信息的系統中。
捕捉裝置是解除記憶壓力的首要方法。善記筆記,可以讓人避免不慎遺忘時間,或者忘記後續要求或新的待辦事情。
三、組織系統
利用組織系統將所有的工作信息分成三類——歸納之後你會發現,很多類別的事情,是大部分人都不需要的。
前兩個大類是項目和任務。
一個項目是有共同目標的許多個任務的集合,任務就是具體要去做的事。
在工作的海洋里,如果任務缺乏結構,它們就像是游來游去卻沒有脊骨或複雜的神經系統的水母。
但任務被集合在一起成了一個項目,就能體現出那個更重要——寫一本書是一個項目,寫其中的一頁就是任務。
首要需要完成的,是大的項目,而非糾結於細小的任務。
一個任務的犧牲可以換來整個項目的完成,項目相對穩定,不會因為新的信息而被快速更新。所以,項目可以幫助你規劃未來幾周甚至幾個月的生活。
每日目標,是每天唯一需要檢查的內容。任何沒有項目可歸屬的任務,都要把它們歸為總體的待辦事項。
如果這個任務這一天就要完成,那就直接歸入日工作列表。
第三大類——活動。
它是一些只能在特定時間乾的事。待辦事項可以在任何時候做完,但是活動常常有時間限制。如果跟客戶約好12點吃午餐,那14:30吃就是不可以的。
在日曆上記錄這些活動,如果活動日快要到了,把這個活動從日曆移到每日工作列表上去。
時間管理技能的提高會對個體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產生積極的影響。
那些善於管理時間的人因此而收穫的幸福感,可能比你空閑時間癱在床上得到的幸福感更多。
學會了高效利用時間,完成想做的事和該做的自我提升,剩下的即便「浪費掉」,也都算不上浪費了。
周末到了,認真理理思路,看看自己想做什麼、該做什麼,嘗試用新的思路管理自己的時間吧!
推薦閱讀:
※CLI Tips #1:EditorConfig 輔助工具
※刀與火,等待號角的效率革命
※怎樣克服總是想等到做好萬全的準備才去行動的心理?
※如何做計劃
※用super adb提升開發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