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教育隨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來自專欄明德尚行

「魚」與「漁」,音同而字異,形似而意非。魚,水生動物也,肥大鮮美,營養頗豐,堪稱美味佳品,誰不善食?「漁」,捕魚之業也,須經歷嚴寒酷暑、朔風炎日之磨練,忍耐風餐露宿、口渴腹空之苦憂,有誰卻願從之?但漁者雖苦,苦中卻有甜。當人們食用魚的時候,漁者欣慰之感油然而生。

教壇上常常出現這樣兩種情形:一些青年教師,用心良苦,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寧可自己多吃苦,也不讓學生面題發難。逐題而講之,往往口乾舌燥,精疲力竭,遇到學生難解之處,直接授之以答案,甚至代勞代抄,考試前猜題、押寶,其效果往往不佳。有經驗的教師則不同,講之雖然不多,卻具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法,遇題調動學生多想,然後掌握「火候」,適當點撥,交給學生規律性的東西。這樣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又體現了葉聖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精神。學生思想活躍,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何故?前者可謂之「授之以魚」,後者可謂之「授之以漁」。方法各異,效果不同。

古人云:「授之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益無窮。」「授之以魚」、無可厚非,但人們常常不如「魚」得來不易,吃過後羨而淡之。學習也如此,輕而易舉得來的東西雖勿需多動腦但往往容易淡忘;「授之以漁」是教給人捕魚的本領,然後讓其捕魚而食之,既知捕魚之艱辛,又知魚味的甘美,常常是刻骨銘心的。學習亦然,經過大腦反覆琢磨的材料,令人終生難忘。所謂「得來不費工夫,棄去毫不可惜」,「咋個來,咋個去」的諺語也可說明這個道理。

以我愚見:要想培養合格人才,教者應放棄注入式的「授之以魚」,而採用啟發式的「授之以漁」。


推薦閱讀:

專業素質
[便箋隨筆]紅塵有你,相伴相依
2018新年寄語
上課隨記。
隨筆彙編(二十三)

TAG:學校教育 | 大學教育 | 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