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創造自然:亞歷山大·馮·洪堡的科學發現之旅(前言)
始讀於:2018/06/01
以下內容部分來自原文摘抄,百科以及自己的新得,如果侵權可刪。
- 讀這本書的原因:
我從初中第一次接觸地理,就對此十分感興趣。10年之久,如今大學也隨之學了地球環境學。這本書提及一位偉大的地理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洪堡)。他的傳記,以及他旅記中對於自然的熱愛,對科學的嚴謹十分吸引我對他渴望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Andrea Wulf 在2015寫的這本書也讓人們再次記起這位對後世科學家影響巨大的人。
【百度百科】:
「弗里德里希·威廉·海因里希·亞歷山大·馮·洪堡(Friedrich Wilhelm Heinrich 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年9月14日-1859年5月6日),著名的德國自然科學家、自然地理學家,近代氣候學、植物地理學、地球物理學的創始人之一;涉獵科目很廣,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礦石等。並且對每個所以涉獵的領域又有所貢獻,所以他常被稱為氣象學、地貌學、火山學和植物地理學的創始人之一。特別是生物學與地質學。他是19世紀的科學界中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他走遍了西歐、北亞和南、北美洲。凡是足跡所到,高山大川無不登臨,奇花異草無不採集。他具有我國明末徐霞客不憚艱險跋涉山川的好奇心,同時又具有廣泛的學識。」
【豆瓣推薦】:
每個在求知路上經歷過憧憬與困頓交織的人,都可以從洪堡身上看到:一個人,可以如何用盡一生的心智與激情——丈量世界,定義自然。
.....................
※編輯推薦※
☆ 「人必須嚮往善和崇高、偉大的事物……其餘的則交給命運。」 ——亞歷山大·馮·洪堡
☆ 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啟 發自他提出的「萬物相互關聯」
☆ 他比詹姆斯·洛夫洛克的「蓋亞理論」早150多年提出「地球是具有生命的有機整體」
☆ 達爾文坦承,沒有他的影響,自己不會踏上「小獵犬」號環球之旅,也不會想到寫作《物種起源》
☆ 梭羅因為閱讀他的著作而重新書寫《瓦爾登湖》,並在康科德的峭壁之上感嘆:「我的心靈與他同在。」
- 前言(摘抄,改述):「
- 1802年6月23日,32歲的洪堡一行四人,沒有像樣的裝備,沒有合適的禦寒衣物。攀爬在當時世界上公認最高的山——欽博拉索山。岩石磨破了鞋底,血從他們腳底滲出來。隨身的測量設備:氣壓計,溫度計,六分儀,人工水平線,以及「測藍計」cyanometer(測天空藍度)。主要用於測量海拔高度,重力以及空氣濕度。
- 在寒冷嚴酷的自然條件下,洪堡仍舊仔細用筆記記下沿途遇見的所有物種。 (蝴蝶~小花)
- 海拔約18000英尺處,再無任何生命跡象,白霧瀰漫,空曠詭異。洪堡說「我們就像被困在一個熱氣球里。」
- 他新的眼光:地球像一個巨大的生命體:一切都互相關聯。這一全新的自然觀念影響至今。
- 1769年出生在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年輕的洪堡5年在拉丁美洲的考察,歷經險境,滿載對自然的新思考而歸。他能以巴黎和柏林都市為家,也可以自如生活於奧里諾科河最偏遠的支流旁或是俄國與蒙古邊境的哈薩克草原。
- 他給同儕(同行)的人往來寄出5萬封信件。洪堡相信,知識必須經由分享,交流給更多的人。
- 他反對殖民奴隸制,崇尚人人平等自由。
- 他臨終前一貧如洗,把最後的積蓄贈送給了身處困境中的年輕科學家。
- 他曾深入神秘的委內瑞拉雨林,攀爬安第斯山脈狹窄的岩脊,只為一睹活火山內部噴涌的火焰。
- 他心懷發現奇蹟的衝動,著迷使用科學儀器來測量觀察分析。
- 他相信:「我們對自然世界的反應,很大程度上都基於感官體驗與情感。」激發「自然之愛」「自然也必須藉由人的感受來體察」
- 記憶力超群(過往的知識和觀察中的每一粒碎屑)可用於比較。
- 欽博拉索山:山谷(棕櫚數目和潮濕竹林);往上(針葉樹,橡樹,赤楊,成叢的小檗灌木)類似歐洲森林;高山植物類似瑞士採樣; 地衣像極地的樣本。
- 看待植物的分布:不再局限於分類學的狹窄範疇,而是根據所在區域和氣候,把它們分成不同的類型。
- 洪堡將自然看作一種覆蓋全球的力量,各大陸都有相對應的氣候帶。
- 他發明了等溫線、等壓線——它們仍然應用在我們今天的地圖上;他發現了磁傾赤道;他構想出了跨越全球的植被與氣候帶的概念。
- 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關聯。即使是最微小的有機體,都不應該被看作是孤立的。他寫道:「在這條因與果的巨長鏈條中,沒有哪個事實可以完全獨立於其他存在。」基於這一見解,他開創了視自然(nature)為生命之網的先河。
- 大自然看作相互交聯的網路,它的脆弱性也就變得相當明顯。所有事物的命運都息息相關,牽一髮而動全身。
- 在當時的科學界第一次提出了人類活動引發惡性氣候變化的討論。
- 洪堡是第一個解釋森林可以使周圍的大氣環境變得更加濕潤以及具有冷卻作用的學者,並強調林地對保持水土的重要性。人類正在粗暴地擾動氣候,這將為子孫後代帶去不可預見的影響。
- 今天——至少在英語世界裡——洪堡在學術界之外幾乎被遺忘了,但他的創見仍然影響著我們的思想。他的著作躺在圖書館裡積滿灰塵,但他的名字卻隨處可見......
- 在劍橋,作者查閱了達爾文收藏的洪堡著作:在「小獵犬」號的航行中,這些書一直在他吊床邊的小書架上陪伴著他。這些書的字裡行間布滿了達爾文的鉛筆札記。閱讀這些筆記,就好像在偷偷地聆聽達爾文與洪堡跨越時空的對話。
- 喬治·珀金斯·馬什(George Perkins Marsh)曾於 19 世紀 60 年代初在這裡寫下了《人與自然》(Man and Nature)的部分篇章,而這本受到洪堡深刻影響的書將成為美國環境保護運動的起點。
- 約翰·繆爾(John Muir)的話:「要深入宇宙,最清晰的路途是穿過荒野莽林。」」
- 讀後感:
就像作者Andrea Wulf說的:「當這些觀念變得不言自明,我們就漸漸地忘記了最初提出它們的那個人。」在讀這本書之前,確實我從未聽說過洪堡。但這本書似乎可以開啟我,前言中提到洪堡的經歷和精神也鼓勵吸引我繼續讀下去。年少時,父親說「孩子你只要在一件事上做得好,就可以存活」;父母似乎一直對我十分的失望,認為我沒有耐心也沒毅力好好做一件事。當時我想,我要選擇一條路堅定的走下去,走遠走深,我認為我可以在一個領域成為足夠優秀的人,也向父母證明尋求認同感。有點和洪堡的矛盾性格相似了訥。為此我留學,在周圍人不能理解,父母不贊同的情況下,「任性」的選擇了地球環境學。這是一門交叉學科,包含地質,地理,環境,生態學以及可持續發展學等等。文學士的學位,讓我飽嘗自然科學知識的豐富。本科第一年:因著語言劣勢,要花成倍的時間背下生澀難解的各類岩石的英文辭彙;每次實驗小組課前心驚膽戰四個小時的預備,就怕因跟不上節奏而被同組的美國同學厭棄;每周會把課本每一個字都仔細讀一遍記一遍;常常畫圖標記,看著地圖入迷;看著自然類紀錄片就聽不到周圍人到底在說啥;見人就講地質地理歷史雖然常常被基友嫌棄;每次上專業課都坐最前面,覺得所有地學教師雖然腦袋發亮,眼睛裡卻透露出博學和智慧,可愛迷人等等......用三年的時間成為系裡最優秀的畢業生之一畢業了......可是這還遠遠不夠,尤其是當我讀到洪堡的傳記,更是羞愧,覺得他實在是一個標杆,我要學的還有很多很多......
另一方面,由於我這段時間正準備申請地理系研究學院,時常感到迷茫和彷徨,畢業等於失業?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掙扎。周圍的人和環境常常讓我自己逼迫自己做出選擇。很多人勸我換一條路走,我的心似乎開始動搖......但願就像豆瓣上面寫的:「每個在求知路上經歷過憧憬與困頓交織的人,都可以從洪堡身上看到:一個人,可以如何用盡一生的心智與激情——丈量世界,定義自然。」
盼望這本書可以帶給我或者正在讀這本書的你不一樣的看見,以及繼續走下去的動力和激情。
推薦閱讀:
※717.讀書52~《民主的細節》
※深沉的愛——《大地上的事情》
※這家聖托里尼火山島的獨立書店上了《國家地理》,是全世界最美
※《生命冊》李佩甫
※正確地讀書和獲得幸福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