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到了,我卻想送給辛勤的家長們一個故事
(一)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春秋時期的晉國大臣,他的名字叫伯宗。
公元前595年9月,楚國大舉進攻宋國,把宋國團團圍住。宋國被圍困了九個月,眼看就要支撐不住了。於是,宋國派使者到中原霸主——晉國,來請求救援。
晉景公召集大臣商議,大臣們都同意出兵,救援宋國。
這時候,伯宗站出來說道:「古話說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現在楚國正如日中天,我們難以抵抗,不如暫不出兵,以後再說吧。」
其實晉景公並不想硬碰強大的楚國,聽了伯宗的話,連忙同意。
最終晉國沒有出兵,宋國只好依靠自己的力量堅守城池,頑強抵抗,最終和楚國達成了休戰協議。
插一句,「鞭長莫及」這個成語就出自這裡。
又過了一年,潞國權臣酆(fēng)舒殺害了潞國國君夫人(晉景公的姐姐),又打傷了國君的眼睛。晉景公聽說自己的姐姐被殺,怒不可遏,打算立即起兵討伐潞國。
大臣們一齊勸道:「酆舒暫時有優勢,不如以後再作打算。」
可伯宗力排眾議,列舉酆舒五大罪狀,支持晉景公出兵,最終滅掉了潞國。
伯宗每次進言,都能說到景公的心坎里,景公對他越來越信任。
這一天,晉國境內的梁山發生了嚴重的山體滑坡,在古時候這可不得了,代表了上天的震怒,景公趕緊召見伯宗,商量對策。
伯宗急忙上朝。有一輛車,不緊不慢地走,卻一直擋在伯宗車前面。伯宗很生氣,讓隨從去把他趕走。
趕車人回頭說:「您著急趕去,卻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
伯宗一聽話裡有話,問他:「那你知道些什麼?」
趕車人說:「大王找您問梁山崩塌的事情」。
伯宗暗吃一驚,高人啊,趕緊問他:「那我怎麼跟大王說呢?」
趕車人說:「大王應該祭祀山河,減少娛樂,表達沉重心情,這樣才能安撫百姓。」
伯宗上朝後,把趕車人的話跟景公說了一遍,但卻沒說是別人告訴他的。景公對伯宗的博學和才識大加讚賞。從此,晉景公更加信任伯宗了。
後來,晉景公病了,病情日益加重。於是,晉國向秦國求醫,秦桓公派醫生前來診治。
醫生來之前,景公做了一個夢,夢見疾病變成二個小孩,一個說:「那人可是良醫,恐怕傷到咱們,還是快逃吧」。另一個說:「我們在肓之上,膏之下,他能將我們怎麼樣?」秦醫來後,診斷景公已是病入膏肓,無法醫治。景公只好贈以厚禮送他回國。
你猜對了,「病入膏肓」這個成語就出自這裡。
不久,晉景公真的病死了。死後,他的兒子晉厲公繼位。
厲公上台,伯宗可就失去了靠山。不久,伯宗在宮廷鬥爭中被殺,兒子伯州犁逃到了晉國的死對頭——楚國。
(二)
楚國國王任命伯州犁為太宰,向他詳細詢問晉國的內情。或許是受了父親遇害的打擊,伯州犁做官非常謹慎,但卻非常圓滑。
這一年,楚國攻打鄭國,楚國大將穿封戌俘虜了鄭國的大將,楚王的弟弟公子圍跑來爭功,他與穿封戌爭執起來,眾人難以決斷。楚王讓伯州犁來做裁判,伯州犁說:「不如大家一起問問鄭國俘虜,讓自己說是誰俘虜了他。」
伯州犁走到戰俘面前,抬手向上介紹說:「這位是公子圍大人,是我國國君尊貴的弟弟。」然後又放手向下介紹說:「這個人是穿封戌,是我國遠郊的一個縣長。到底是誰擒獲了你?」戰俘見狀,趕緊說他是被公子圍擒獲的。穿封戌大怒,卻也無可奈何。
對了,這就是成語「上下其手」的來歷。
伯州犁這個馬屁很成功,公子圍大加讚賞,伯州犁自然成了他的心腹,會盟、娶親都少不了伯州犁這個參謀。後來公子圍的野心越來越大,最終謀殺了哥哥,自己當上了楚王,就是臭名昭著的「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楚靈王。
楚靈王上台後,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老朋友,知道他的臭事兒最多的伯州犁給殺了。伯氏一族趕緊逃出了楚國,伯州犁的孫子逃到了吳國,在名臣伍子胥的引薦下擔任了吳國的太宰。
後來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這位太宰就是號稱中國歷史十大奸臣之一——伯嚭。因為他的貪財好色、不斷進讒,不僅害了伍子胥性命,也斷送了吳國的霸業。
(三)
伯宗和他的子孫的故事,到這兒就講完了。但思考卻不應該停止。
伯宗從本質來說,是個好人,他只是有時耍小聰明,只不過有一次把別人的功勞當作自己的,「掩人之善」(孔子語),他如果看到兒子伯州犁「上下其手」的醜態,一定會氣得大罵;
伯州犁可能有自己的苦衷,亂世中逃離故土,異國求生存,不得不委曲求全。如果伯州犁看到孫子伯嚭貪財禍國的行徑,想必也難以啟齒。
但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就這麼真實的發生,而且真的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我們常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放在嘴邊,但可能從來沒真正認為「修身」和「天下」有任何關係。我們常常寬容自己的不良行為,以「沒啥大事兒」「就這一次」「我也不是故意的」種種理由來寬慰自己,可家長的所作所為,就像蒲公英的種子,已經飄進孩子的心田。
在抱怨當前社會上種種惡劣行為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反省自己:
我們有沒有接孩子回家,徑直穿過亮起的紅燈?
我們有沒有帶孩子徒步,把果皮丟進路邊草叢?
我們有沒有送孩子上學,對前面的車狂按喇叭?
我們有沒有帶孩子旅遊,因為瑣事和別人對罵?
我們有沒有坐著和孩子聊天,對地鐵上的老人視而不見?
我們有沒有送孩子去補習班,為了趕時間插隊擠上公交?
……
孔子說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雖令不從。」不要等孩子錯了去責備他,而是每天修正自己,給孩子做個榜樣。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教育並不是參加多少課外班,學多少樂器,旅行多少國家。教育的目的,不過是要做一個好人。
從家長開始吧。
六一節到了,祝小朋友們兒童節快樂!
推薦閱讀:
※多多成長日記20180216
※孩子要懂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周末薦書:《食育:從攝取營養到重視飲食行為》
※如何安全給孩子喂葯?
※我們到底要自己騙自己到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