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如何入侵德國?地球知識局
來自專欄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出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小龍蝦如何入侵德國?
NO.538-德國小龍蝦
作者:貓斯圖
製圖:孫綠 / 編輯:棉花
夏天又到了,悶熱的天氣總是讓人覺得沒有什麼胃口。唯有一種食物,即使帶著濃郁的辣味,在夏天仍然能吸引眾多老饕前去品嘗,而且是越吃越不嫌多,越辣越不嫌辣……這就是風靡大江南北的小龍蝦。
但是這種看上去很好吃的生物,卻難死了在料理界毫無建樹的德國人。小龍蝦在德國淡水系統中的快速繁殖,讓德國人一臉懵逼,使用了各種生物治理技術也無法控制。最終,在今年5月份,德國人終於拿出了勇氣,許可野生小龍蝦的捕撈和食用。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這些被小龍蝦支配的可憐人。
嘿!大鉗子!
小龍蝦對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學名克氏原螯蝦,原產美國,是一種比它的表親們個頭更大、肉質更肥美的小龍蝦。不過由於有比較重的土腥味,所以需要用重口味的調味料去對沖。帶著麻辣口味的小龍蝦是中國街頭巷尾最受歡迎的小吃,所以我們大概很難想像它們多到泛濫成災是一種什麼體驗。
就這東西還能成災?
呵
這種克氏原螯蝦何時進入的歐洲,已經無法追索。人們唯一能知道的,是小龍蝦的泛濫是世界航運系統的「功勞」。這種生存力極強的生物最早跟著貨船從美國進入歐洲最重要的海洋國家荷蘭,並且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地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棲息地。
今天去阿姆斯特丹旅遊的人們,甚至還能從運河遊船的導覽里得知船下的水底就潛伏著無數小龍蝦,難以控制。
阿姆斯特丹IJ灣
媽媽你看,底下都是小龍蝦!
攝影@貓斯圖
在關於小龍蝦的都市傳說里,有一條就是它們是打洞強迫症患者,經常會在湖岸和人工構築物上打洞。雖然這個傳說有誇張的成分,但小龍蝦喜歡打洞是確實的。對於荷蘭這樣的灘涂國家來說,龍蝦的生物入侵顯然是致命的。小龍蝦在荷蘭密集的水利堤壩系統中瘋狂打洞,很有可能會毀了荷蘭的防汛系統,甚至危機大城市的淡水供應。
打洞中的小龍蝦
看我比寄居蟹如何?
為了應對這場危機,荷蘭政府想出了很多辦法。不過政府牽頭的入侵物種治理活動往往沒有什麼效果。畢竟《捕蛇者說》里那樣認真抓蛇的農夫並不聰明,更多的人面對政府打賞甚至會飼養生物冒領獎賞。
最後,荷蘭政府冒著違反歐盟有關規定的風險,允許民眾捕蝦並販售。這個方法才起到了效果,大大刺激了民眾積极參与撲殺小龍蝦的活動。
我撈
但這是荷蘭人才會快速批准的法案,正如他們在400年前創造現代商業的規則一樣。問題一旦到了體量更大的其他歐洲國家,各種利益團體和道德包袱帶來的複雜糾纏就大大影響了控制入侵生物的進度。
德國政府在面對小龍蝦的入侵時,一開始想要採用魚類治理的方式,在水體中引入了一些能吃掉小龍蝦卵的魚類,以期控制龍蝦。然而不是小魚不給力,實在是龍蝦太狡猾,已經在數量上佔據優勢的小龍蝦成功反殺,把這些魚類當食物給吃了。
有點鬼畜。。。
後來政府層面又動過投毒的腦筋。但是很難找到只對小龍蝦起作用的毒藥,一旦投放,小龍蝦還沒有得到控制,水體里的其他生物就都死得差不多了。
2015年之後,德國甚至出現了小龍蝦招搖過市,在柏林等大城市的水邊行走曬太陽的場景……
招搖過市小龍蝦
進軍國會大廈
萬般無奈,2018年5月,經過多次的立法討論和食品質量聽證會,德國部分地區的政府終於同意天然水體中自行繁殖的小龍蝦可以由經過許可的漁業公司進行捕撈,並且上市銷售。當然再次之前,德國環保部已經對小龍蝦驗明正身,證明了這些野生小龍蝦並沒有富集什麼會導致食品中毒的物質。
其他暴殄天物的故事
其實德國人大可不必擔心小龍蝦吃了會食物中毒。它們在餐桌上能夠造成的危害遠遠小於它們在水體中的危害。克氏原螯蝦食性雜、適應能力強,到哪裡都會擠占原有生物的生存空間,還不如煮熟了送進人嘴裡。
想要消滅龍蝦?
中國式解決方案√
德國隔壁的法國和北歐各國就有著吃小龍蝦的傳統。
法國廚師對小龍蝦的處理方法和蝸牛類似,帶殼與白葡萄酒一起加熱,或是焗烤,比麻小更健康還不失風味。瑞典人對龍蝦的處理方法則是用鹽水、洋蔥和其他香料一起煮,熟後放入黑啤冷卻——一如既往的瑞典黑暗料理。瑞典小龍蝦甚至曾經因為歐洲各地的瘋狂需求而瀕臨滅絕,以至於政府要規定專門的捕撈季節以保護這個物種。
飯後一隻小龍蝦
賽過半夜不回家
連陰鬱到家的瑞典人都有專門烹飪小龍蝦的方法,面對小龍蝦束手無策的德國人在吃的方面實在是太沒有想像力了。
這種想像力的貧瘠不僅體現在小龍蝦上,德國人對其他的新奇食材都沒有什麼好辦法,比如中國人的另一樣節肢類心頭愛——大閘蟹。
請問你們那吃蟹的時候蘸醋嗎?
1912年,德國一位漁民第一次發現了一隻橫行霸道的大閘蟹,並將其上交博物館,這是這種淡水蟹第一次和德國人打交道。那時候的德國人沒有想到,一百年後這些奇特的生物會揮舞著手中的大鉗子挺近國會大廈。最終還是德國的動物保護機構把它們送回了水裡。
大閘蟹學名中華絨螯蟹,每年6至7月間新生幼蟹溯河進入淡水後,棲於江河、湖盪的岸邊,以水生植物、底棲動物、有機碎屑及動物屍體為食。由於食性雜、個頭大,大閘蟹很輕鬆就能搞定在淡水中生存能力沒有那麼強的其他生物,變成不折不扣的入侵物種。
它們能從東亞一路遨遊到德國,靠的還是全球航運系統。德國專家指出,這些生物是跟著貨輪的壓艙水來到德國的,一登陸就引發了生態災難。對大閘蟹的治理效果還不如小龍蝦,即使開放了參觀的食用也不怎麼管用。
其實要中國人說起來,問題是多麼的簡單。
中國式解決方案+1
如果嫌吃大閘蟹太麻煩,那還有一種在德國已經造成恐慌的小動物看上去也很好吃。
1930年,來自美國的牛蛙登陸義大利,開始在歐洲各地的沼澤和淡水體系內繁殖。此後牛蛙沿著法意交界處逐漸進入了法國。到了1968年,德國人已經驚訝地在德法交界的萊茵河畔看到這種重達一公斤的巨型青蛙了。
他們一定是沒有見過這樣的…
青蛙在牛蛙面前當然不堪一擊,很快就敗下陣來。為了拯救當地土著物種,德國人使用了弩箭、步槍甚至吹箭——沒錯,就是忍者用的那種,上萊茵地區有一名男子沒想到自己的吹箭技術竟能有用武之地,還被當地報紙評為了獵蛙英雄。
而不幸被獵殺的牛蛙,居然被製成了飼料。
不就是牛蛙么,你們是不敢吃么?
中國式解決方案+2
小龍蝦的三個幫凶
德國治理各路可以變成食物的入侵生物束手無策,大致是由三方面的原因導致的:
1.保守的飲食習慣,尤其是南德地區
世界各國人民對德國人的印象一般都是嚴謹死板、墨守陳規的。事實雖然並沒有網路上傳播得那麼懸乎,但德國人在很多事情上的頑固是確實存在。在入口的吃食上最為明顯。
喝酒是不含糊的
很多德國人拒絕食用看不出是什麼原料製成的食物,比如豆腐。到了中年階段,更會有很多人拒絕食用此前的人生中沒有見過的原料製成的食物,比如麻小。
所以即使把現有的小龍蝦、大閘蟹和牛蛙撈上岸,前來購買的也主要是中國人。不過很有意思的是,如果把小龍蝦煮熟後去殼變成蝦仁色拉,德國人就會在超市裡趨之若鶩。被問及的時候他們會說這和平時認識的海蝦蝦仁差不多,看著可以吃。
腦袋真是方到家了。
多麼無聊的一道菜
2.嚴苛的動物保護法規
2002年,德國憲法(《基本法》)在第20a條增加了一條修正案:「國家應該為了對未來世代的責任保護自然生存資源和動物。」動物於是成為了受到德國最高法律保護的對象,德國的動物保護法規由此快速發展,甚至在德國留學生群體中流傳出了吃廣場上的鴿子罪同謀殺的都市傳說。
不要拚命吃
吃胖了會被殺掉的!
不只是野生動物,家養的動物也受到了嚴格的保護。
比如在生物科學中經常用到的大鼠,在使用之前必須在聯邦州政府處報批。一個專門的委員會會對科研項目做整體評估,檢查實驗是否會對動物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是否有不用動物就能替代的實驗方法。如果委員會不認可,動物活體實驗就做不成。
放開我!
我要去法院告你們!
就更別提原本在水裡「自由自在」生活的蝦兵蟹將了。
3.嚴格的食品衛生管理
德國涉及食品安全的聯邦級法規條例多達200多個,對每一類食品的每一個生產環節都作出了安全規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食物要能夠根據標識信息從消費者處溯源回農場、漁場甚至飼料、化肥生產者。
德國安全標識追溯
確實增加了食品的安全係數
大多數情況下德國食品都是值得信賴的
做不到這一點的食物難以從源頭確保安全,僅靠抽查無法保障消費者的安全,本意非常良善。但正是因為複雜而縝密的法規體系,使得原本可以在早期被解決的小龍蝦泛濫問題遷延日久。誰都不想去動這麼龐大的法律網路,只想靠小修小補控制生物入侵,問題也就越拖越大。
完善的法律體系在平時能夠組成可靠的保護網,但在面對突然到來的衝擊時,卻也會讓問題變得棘手。建制與機變之間的平衡如何取得,又豈僅僅是小龍蝦面對的難題?
不過我一直覺得在這三個因素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德國人天生對生活習慣的固執,對沒見過的東西一點嘗試的心思都沒有。
即使沒有去過德國,你也一定多少聽說過這些「方腦殼」的故事。但沒有和他們在一起生活過,你永遠都不知道他們有多頑固。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END
推薦閱讀:
※鄭汴一體化對開封的利與弊?
※香港銅鑼灣「打小人」探秘
※如何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理解中醫隱喻?
※張三丰是不是被金庸神化了?他一共活了多少歲?
※有哪些聽起來很歡樂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