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藏著一個《賣米》的故事,80後的童年辛酸00後不懂
來自專欄胡理精
胡理精:靈魂有理性的公眾號
「 我的米不能賤賣,因為它來之不易」
最近,一篇《賣米》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了。
作者用樸實、平白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上世紀90年代農村生活的艱辛與不易。
很多人或許都想不明白,為什麼作者的媽媽寧可挑著150斤的米回去,也不願意1.05元/斤「賤賣」。
走4里田野小路、10幾歲的作者擔著60多斤的米,母親擔著80多斤的米,趕場賣米用賺來的錢給爸爸買葯。
頂著烈日,米販子卻只願意最高給到這四籮筐精緻的大米1.08元/斤的價格。
母親固執的一定要賣1.1元/斤。
就這樣,等到散場了,就為了那0.02元的差價,她們最終不得不挑著150斤大米,再走4里路回家。
等待她們的是,明天還要走更遠的路去更遠的地方賣米。
這次,母親很無奈的向米販子們低頭,哪怕1.05元/斤也賣了。
總之,即使賤賣,都要賣了。
或許,很多人看完了都有一種心理上的感同身受,好像自己回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
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明白,區區2分錢的背後,是一家人多少辛酸的付出。
有人說,這篇小說可以媲美朱自清的《背影》,不可否認,一點都不遜色《背影》。
01
—
2分錢差價的背後
「我們家的米不能賤賣」、「城裡都賣到1.5元/斤呢」
「這麼掙庄稼人的黑心錢,太沒良心了!」
這是賣米作者爸爸的話。庄稼人到底有多辛苦,我也算是經歷過的人。
我老家地處江南水鄉,打我從7歲,就開始下田幹活,一直持續到上高中的時候才結束。
差不多10年的時間。
在稻穀成為大米之前,庄稼人的付出是你想不到的辛苦。
從翻地犁田開始,每年大概清明前的時候,庄稼人就開始翻新水田,一年的春耕時節在農村拉開了序幕。
牛,對於庄稼人來說是很重要的牲畜,對牛也都保持著一顆敬畏的心。
牛,是勤勞的象徵。
我們現在常常說「只有耕死的牛,沒有耕壞的地」,或許你永遠不懂,牛到底是多辛苦的。
地耕好之後,就要插秧。
綠油油的秧苗一顆顆的插在田裡。
其實,小時候最怕插秧了,南方都是水稻田,很多人一定聽說過「螞蝗」。
水稻田裡很多,很多時候當你雙腳進入水田,不過10分鐘,可能就會被一隻螞蝗盯上。
記得那個時候,為了怕螞蝗盯上我,每隔30秒,挪一下腳,每隔1分鐘看下腳。
即使現在想起螞蝗都渾身不自在。
插秧後,就是水稻田的管理,譬如除草、放水。
水稻是最怕缺水的一種農作物,一旦缺水,就會欠收,因此放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賣米》中,有這麼一段話,作者的父親叮囑她弟弟如何放水,還要防止別人截水。
記得,小時候爸爸經常半夜去田裡放水,一晚上可能看好幾次。
為放水這種事情,鄰里之間里經常吵架。
因為,大家都知道,水對於水稻意味著什麼,水稻對生活又意味著什麼。
就像《賣米》中的作者,米是要賣錢的,有錢了才能給她父親買葯。
有了足夠的水之後,綠油油的秧苗開始茁壯成長,很快就到了收割的季節。
像我們家這種江南水鄉,水稻一般第一季的收割時間在每年的7月初左右,也就是小時候開始放暑假的時候。
水稻的收割。
江南地區第二季水稻收割圖。
就像圖中的小朋友一樣,早已經忘記了自己從幾歲開始就下田割稻了。
江南的水稻田,第一季水稻收割正值7月,雨水特別充足,所以田裡一般不會這麼乾的,都是濘泥不堪的。
記得那時候,一腳下去,拔出來都感覺特別吃力。
所以我那時候特別喜歡第二季的水稻,因為田裡是乾裂的。
記得那時候,很會自娛自樂,每次割稻的時候總是這邊割一條小路,那邊割一條小路。
痛並快樂著。
割完水稻,就是脫粒。
就是這種機器,通過腳踩踏板,一個巨大的滾輪把稻穀一粒一粒的打下來。
一般來說,女孩子是很難踩的動的,即使踩的動,估計也堅持不了多久。
非常費力的一件事情。
而且正值7月,外面的溫度也很高,但是庄稼人每天幾乎都是頂著熾熱太陽,搶著收割,因為還要繼續第二季水稻的種植。
從7月初到7月底,基本上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就被爸爸從床上叫起來,趁陽光還沒那麼毒辣的時候,多干點。
從早上5點半,8點的時候回來吃個早飯,然後繼續干到12點,中午回來吃個飯,睡個午覺,下午4點干到7點。
基本就是這個節奏。
當然,那個時候最快樂的是,夏天可以去池塘里游泳。
有時候小孩子中午不睡覺,就拿個不用的拖拉機輪胎,去池塘里戲水。
曬稻穀。
一般來說,每家都有自己曬稻穀的地方。
有專門做的「稻床」,或者自家的門前或者院子,甚至佔用大馬路的。
稻穀晒乾,起風的時候揚個灰什麼的,就可以裝進蛇皮袋了。
準備賣或者儲藏起來自己吃。
稻穀出售。
像我們那邊,有專門的糧站,應該是國家收購的那種。
稻穀晒乾之後,用板車、農用拖拉機、籮筐等等,運到這個地方統一賣給糧站,至於糧站收購稻米去哪了,我一直不知道。
反正就覺得是國家收購了。
那時候,1000斤稻穀賣多少錢我已經不知道了,總之都是很便宜的,說的不好聽都是「賤賣」的。
到這裡,庄稼人的忙碌才真正收回了成果。
《賣米》中,她們比我那時候還多做了一步,把稻穀加工成大米。
然後擔到集市去賣,卻被無情的米販子壓價。
母親卻為了2分錢,堅決不賤賣自家的大米,因為她知道,這大米背後是多少汗水的付出。
庄稼人很辛苦,稻穀又賣不了多少錢,2000年以後,很多庄稼人就開始陸陸續續去城裡打工。
打工掙得再少,也遠比種莊稼來的輕鬆,賺的更多。
(註:農耕時代,水稻的種植遠比我現在講的還要辛苦,經歷過的人應該都知道)
02
—
80後的辛酸,00後不懂
一晃,20年差不多過去了。
回想小時候的童年,總覺得現在的小朋友好幸福啊。
抖音、王者榮耀、吃雞,00後的「快樂」,80後也不懂。
以前我小的時候,母親總是跟我講上世紀70年代多麼辛苦,多麼可憐。
上學是一種奢望,連吃個雞蛋都可能要等到過年。
那時候,我總是抬杠,對母親說:「生活變好了,你們那個時候的吃苦教育我們已經體會不了」。
何嘗不是,如果以後我跟自己的孩子說我童年時候的辛酸,來教育現在孩子的生活不易,或許都是徒勞的。
因為,這個時代的快樂,已經沒有必要、也無法去體會我們小時候的艱辛。
或許現在的小朋友壓力更大,因為他們承載著父輩們的希望,面對更加激烈的生存競爭壓力,從小就有做不完的作業,學不完的興趣班。
我們小時候是痛並快樂著,現在的小朋友是快樂並痛著。
誰也無法體會誰,誰也無法證明誰又比誰的童年更「心酸」。
祝各位小朋友六一快樂。
03
—
80後的快樂童年
我們的童年雖然很辛苦,但是我總覺得還是很有樂趣的。
放牛,那個時候經常幾個小夥伴一起,一人一頭牛,來到小河邊。
牛放在那裡安心的吃草,我們去搭灶台,抓小魚小蝦野炊,吃完了然後去河裡洗個澡。
太陽快下山了,一人一頭牛往回走。
註:其實騎牛很危險的,所以大家別被那種騎在牛身上的照片給誤解了。
小時候真的就是這樣下池塘的。
不要太爽,現在的小朋友哪敢讓他們這樣下水啊。
那時候的彈弓都是自己純手工打造的。
夏天經常拿著彈弓打知了。
別以為知了那麼小打不到,多試幾次,就可以了。
當然,打知了純屬為了樂趣,雌知了捏一下尾部就會知了知了的叫。
很好玩。
滾鐵環,這玩意兒真的不要玩的太好。
跋山涉水,真的是沒有過不去的坎。
這玩意估計很多人玩過,我們那叫「砸鱉」。
現在想想就是使盡了吃奶的力氣,贏了一堆「廢紙」回家。
那個時候,沒有各種電子產品,但是我們依然創造了一個「快樂的童年」。
其實,帶來快樂的並不是物質的提升,而是童年本身就是快樂的。
我們現在的不快樂,其實都源於內心的慾望太多,而不是我們失去了快樂。
願你還能找回曾經孩子般快樂。
胡理精說:
今日推薦,《幕後玩家》,豆瓣評分6.0分。
徐崢的電影,一向期待很高。劇情不錯,看點淚點共存,另外,有頭髮的徐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久不見?
回復公眾號「幕後玩家」,獲取迅雷下載鏈接,希望你喜歡。
推薦閱讀:
※每個認真的人,都不該被搞笑
※為什麼大部分人小時候都玩過配毒藥的遊戲?
※說說你做過的噩夢?
※發小
TAG: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