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風云:一場與深海水鬼的「國寶爭奪戰」
來自專欄明州世相
這是明州世相第13個故事
作者:龔晶晶
必須承認,在這次走訪之前,對於寧波水下考古,我幾乎一無所知。
幾個月前,從公眾號後台偶然加進了一位特殊的「粉絲」——《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編輯馬子雷。聊起對寧波的印象,馬老師脫口而出:寧波的水下考古很厲害,內湖、東海甚至南海的一些水下項目可都是寧波團隊做的。寧波有全國唯一一個以水下為特色的考古所,掛著國家級的牌子,學考古,還要會潛水,你說特不特別?
可走訪歸來,我的心情卻有些複雜,本以為只是一次簡單的「獵奇」,誰曾想,竟挖出了這個神秘職業背後,一場發生在中國海底的國寶爭奪……
這是一場50多位中國水下考古人與成千上萬個盜撈者之間的對決。
林國聰,站在以寡敵眾的這一方已經有13個年頭了。眼前的這個男人,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留著短髮,皮膚黝黑,不說話的時候很是沉穩,甚至有些暮氣沉沉,但只要一提起水下考古,他的眼睛卻會閃出光來,說到眉飛色舞時,笑意更擠得眼角露出細細的紋路。
現任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副主任的林國聰,1981年出生於媽祖故里福建莆田,打小就聽慣了船老大們略顯「浮誇」的海上傳奇,對於海底寶藏一說,也是半信半疑。因為不會游泳,自然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竟然會以中國水下考古隊員的名義潛入眼前的海洋,探訪傳說中的神秘沉船。
「水下考古」一詞出現不過百年,進入中國更只有短短30載。你也許並不知道,中國的水下考古事業可以說是被一個瘋狂的盜撈者給「逼出來」的。
國家文物局派了陶瓷專家耿寶昌和馮先銘帶3萬美元前往阿姆斯特丹參加拍賣。拍賣行貼心的把優先競拍的1號牌交給了中國人。可是,在接下來幾天的拍賣中,兩位專家連一次舉牌的機會都沒有,每一件瓷器的起拍價都在估價的10倍以上,各國收藏家一路叫價,中國專家所帶的3萬美元根本買不到一件像樣的瓷器。最終,所有瓷器盡數落入旁家。
2004年至2014年期間,林國聰作為第三期全國水下考古隊員,參與了當時所有的水下考古項目,可在過去的很多年裡,每一次深海的探尋,對他而言,都是一次錐心之旅。
由於國內外文物熱、收藏熱的不斷升溫,沿海地區非法盜撈日益猖獗。甚至還出現了專門以此為業的「水鬼」,潛入深海,搏命撈寶。「人丁單薄」的水下考古人,成了名副其實的「救火隊」,碗礁Ⅰ號、南澳Ⅰ號、華光礁Ⅰ號……這些廣為人知的大型水下考古項目,全是跟在盜撈者後面所作的「搶救性發掘」。
直到今天,林國聰都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在西沙群島華光礁海域下水作業時,遺址現場的觸目驚心:數千平方米的範圍內,散落著大堆大堆的瓷器殘片,到處可見殘破的瓶、碗底、碟片、熏黑的船板,水下爆破形成的幾個大坑宛如巨大的傷疤火辣辣地映入眼帘。
2005年,他回到家鄉福建,全程參與平潭 「碗礁Ⅰ號」沉船進行搶救性發掘。漁民們的多次哄搶,使得遺址破壞嚴重, 「收拾殘局」成了考古隊要做的第一件事。面對一片狼藉,林國聰在見到沉船的第一刻是「又興奮,又想哭」。
那一年與水鬼們的纏鬥,也讓很多參與工作的人至今記憶猶新。 「在碗礁做水下考古的時候,常有被人監視的感覺。我們走到哪兒,文物販子跟到哪兒,哪兒的文物價格就漲。我們前腳走,盜撈船後腳來。我們白天干,盜撈船晚上伺機盜撈。颱風一來,海上的風浪有三四米高,海事局要求海上所有船隻必須撤。考古船一直堅持到最後才撤。兩三天颱風過去,等我們再回來,沉船表面剛清理出來的文物已經全沒了,被盜撈得非常徹底。最糟糕的是,盜撈者嫌船板礙事,通常會野蠻破壞,一條古船就這麼毀了。」
發掘結束,共出水完整文物1萬7千多件,但據專家分析,被盜撈的文物數量不少於1萬件。「我們還是來晚了!」林國聰痛惜地說,「破壞的船板我們可以通過三維圖像來複原,但被盜走的文物,卻是很難再見了。」
在平潭海邊的漁村,甚至還出現了很多被水下考古人稱為「碗礁房」的嶄新樓房,這些拔地而起的新樓,有不少是參與盜撈的當地漁民用古代瓷器變現建成的。
最終,參與盜撈的漁民中有14人站在了宣判大會上,最多的被判了14年。然而,如此打擊力度還是趕不上盜撈者對暴利的渴求,國內外文物販子的胃口早被中國海底的巨大寶藏吊起來了。
陽光總在風雨後,盜撈總在考古前。這就像是一根刺,哽在每一個中國水下考古人的心裡。誰也不曾想到,「水下考古寧波力量」的出現會打破這幾十年不易的困局。
福建小伙林國聰是在2003年初夏來到寧波的。
那時候的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還位於月湖公園中心的風水寶地,整個所專門做考古的也只有四五人。面試那天,老所長鄔向東還是記憶里笑呵呵的樣子,人才貧瘠的年代,這樣一位廈門大學考古專業應屆畢業生的到來,可讓求賢若渴的他高興壞了,「當時單位開出的工資也就1300元左右。而另一個廣東中山市的offer是每月3500元。」林國聰糾結了一個多月,卻還是在8月的一天,背著大包小包坐上了開往寧波的列車。
林國聰說,選擇寧波,原因很多。但最打動自己的,還是老所長面試時,無意間提起的寧波對於水下考古的宏願。原來,早在1998年,寧波就率先打響了浙江水下考古的第一戰。同年12月,我國第一個水下考古工作站——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寧波工作站成立……但隨著全國各地水下考古的不斷挖潛,在備受世界關注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多處遺址中,唯獨寧波發現的遺址和文物均來自陸地,而無來自水下的文物遺址的印證。
他們期待著,有一天,在這座早在7000年前就刳木為舟向海而生的城市裡,在寧波9758平方公里的海域中,也能發現那些深藏於海底的遺珍。
一個大膽的構想在寧波考古人心中蠢蠢欲動:繪製海底藏寶圖,讓考古趕在盜撈之前!
2006年,幾代寧波考古人期盼的契機終於來臨。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原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學研究室)與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展首次浙東沿海水下文物普查。5年來,水下考古調查隊走訪了浙江沿海近100個瀕海鄉鎮,經過1500餘人次的地面調查,共發現了約200條水下文物線索,確認了沉船遺址5處、水下文物點7處、其他水下遺存2處,初步繪製出一幅浙江沿海「海底藏寶圖」。
寧波文物考古研究所,始開主動系統調查水下文物之先例,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08 年 9 月 20日,由林國聰帶隊的浙東沿海水下考古陸地調查隊一行,來到了位於寧波象山東南約27海里的漁山島進行走訪調查。就是在這片海域,一艘神秘的清代沉船終於在沉沒160多年後重見天日…………
讓林國聰感慨的是,這艘清代沉船,其實早在1992年就被一個島上的業餘潛水員牟永根發現,為保衛國寶,這秘密他一守就是整整16年。
期間也不斷有人出高價向他打聽沉船位置,但這個當年才23歲的小伙卻「固執」地認為「文物屬於國家,應由國家來管理」,拒絕向任何人透露。這些年每當聽說有人下海尋船,他總會悄悄跟去,看到沒打撈出什麼才放下心來。直到2008年,調查隊來到島上,他才主動聯繫工作人員,並陪同到海上指認沉船位置。
「海面是流動變化的,他雖然指認了大概的位置,但其實我們搜尋的範圍卻多達幾萬甚至十幾萬平方米。依舊如同大海撈針。」林國聰和隊員們不斷比照史料中的蛛絲馬跡,以及其他漁民的口述,對目標海域進行掃測,終是在茫茫大海中鎖定幾個疑點,而後兩人一組結伴下水,由東往西,挨個潛水探摸。
與陸上考古相比,水下考古受天氣、潮汐、洋流等不確定因素影響更大。海上氣候變化莫測,剛還艷陽高照,頃刻又大雨傾盆,使得考古潛水更添了幾分兇險,尤其是浙東沿海水況普遍較差,水渾流急風浪大,所謂的潛水探摸,其實就是靠手一寸一寸在淤泥中摸索感覺出來的。
2008年10月19日傍晚,林國聰像往常一樣站在船頭最高處瞭望。突然,一聲驚呼傳來:「隊長!我們有發現啦!」……
隨著海底搜索範圍的擴大,浙江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古沉船 「小白礁Ⅰ號」終於露出真容……
可林國聰悄悄告訴筆者,其實直到2008年度工作的最後一天,他們都還沒找出判定這艘船年代的鐵證。
「年代的初步判定決定了來年還能否繼續開展工作。大夥都有些不甘心,深怕一處珍貴的國寶會因為我們沒有找到關鍵信息而被錯失。」由於接下來幾天都是大風天氣,水下考古工作無法繼續進行,到了中午,帶他們出海的船老大就已經回去吃飯了,本來下午考古隊員們是該整理設備準備回去的,可大家一合計,還是決定冒險再出海一趟。
船老大卻有些猶豫:「你們入水的點靠礁太近了,一陣大風刮過來,到時候跑都來不及,說不定我們也變成沉船了。」最後還是林國聰給出方案:屆時船頭朝外,如果來風,就立馬撤離;拋錨也只拋一個,實在不行就砍斷錨繩;並且兩組同時下水,從不同位置開始工作,縮短停留時間。
所幸這一回,他們發現了一些底部有「嘉慶」、「道光」年款的瓷器,最終確認沉船年代為清代道光年間!眾人一片歡騰。
「最後一組人一出水,我們就趕緊逆風駛離了小白礁。我還記得自己坐在船舷上,看著不遠處海面正泛起白頭浪,嘩嘩嘩地向我們洶湧而來,要是再遲一步,還真是應了船老大的烏鴉嘴。那驚險的場景,怕是一輩子也忘不了。」林國聰感慨萬千。
此後,每年的5、6月間,漁山島上的村民總能看到那些穿著潛水服的身影,「小白礁Ⅰ號」沉船遺址發掘工作,一做就是 4 年,寧波考古隊員上千次艱辛潛海掘寶,終以出水1060餘件珍貴文物和「中西合璧」的獨特船體造就我國水下考古界一塊傲人的里程碑。難得的是,這是一艘少見的沒有被盜撈過的古沉船,主要構件完整,可修復程度較高。他們將考古趕在了盜撈之前!
2016年5月21日,消息傳來,寧波「小白礁Ⅰ號」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從數千個考古項目中脫穎而出,斬獲中國考古界最高質量獎——「田野考古獎」,成為我國首個獲此殊榮的水下考古項目。而此時,這群可愛的水下考古人還正在某處深海繼續探尋。
中國水下考古經過30年的發展,共培養出160餘位水下考古隊員。其中一些隊員因為走上領導崗位,或因身體原因已經退出一線,再加之最新一批的隊員尚未養成,目前仍活躍在水下考古領域的隊員僅有50餘位。
在寧波11位水下考古隊員中,仍有9人堅守一線。他們不僅承擔著寧波、浙江水下文物的調查發掘,更活躍於全國重要的水下考古活動以及肯亞援非水下調查項目,這支平均年齡僅為34歲的「水下考古的寧波幫」,已然成為保衛中國水下文化遺存的中堅力量。
這場中國水下考古人和無數盜撈者的國寶爭奪,一戰就是整整30年,而這還僅僅只是開始……
在我國的茫茫海域中,還有2000至3000艘沉船等待著水下考古人,趕在盜撈者破壞前帶它們重見天日……
MORE
當新聞理想被狗吃了以後...
中國最大海難:69年後,江亞輪慘案「元兇」仍逍遙法外
百年滬甬航線消失之謎
東海野生大黃魚滅門記
一場61年前的颱風和3402個亡靈(一)
一場61年前的颱風和3402個亡靈(二)
寧波鼠疫慘案|得病的父親,被活生生釘進了棺木
一個瘋狂吸毒者的救贖:我欠她一隻眼睛
民主三號海難實錄:當泰坦尼克號發生在中國,會讓婦女和孩子先走嗎?
……
明州世相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明州世相」微信公眾號
發稿日期:2017年12月1日
推薦閱讀:
※曹操建72疑冢防盜墓 沒想到還是被考古專家找到
※丹尼索瓦人(中):他們仍活在我們體內
※吃瓜群眾的考古十一問
※請收起自以為是的幽默,還考古一個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