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建築】1:新世界定居點
來自專欄寫給吃瓜群眾的古代建築史
從遙遠的古代開始,阿拉伯人就在阿拉伯半島繁衍生息。由於植被稀少,資源匱乏。半島北部和中部沙漠的人不得不在綠洲之間遊走奔波。「阿拉伯」(Arab)一詞本為沙漠,「阿拉伯人」(Arabian)就是指在沙漠中生活的人。在伊斯蘭教產生前的悠悠歲月中,阿拉伯人在無知的山谷中繁衍生息。這一時代被稱為「查希里葉時代」(Jahiliyyah)
六世紀時,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的山洞中受到神啟:作為人間使者,傳播伊斯蘭教。依靠信仰的力量,穆罕默德統一了半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穆斯林政權。接著穆斯林擊敗了了征戰不息的大帝國們,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
當然,我們今天談的不是這個……伴隨著麥地那哈里發開展的不斷征服活動,是一個美麗的新世界展現在穆斯林眼中。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穆斯林開始接觸到一門叫做「建築學」的新奇知識……
在伊本 沙德(Ibn Sad ,是一位學者和阿拉伯傳記作家)所記述的穆罕默德傳記里,曾提到穆罕默德的一位遺孀與她孫子的交談。這位名叫烏姆薩拉瑪的穆罕默德遺孀,曾在穆罕默德於公元626年啟程征討杜馬部落時,在自己的房間邊上用一道燒磚牆進行了擴建。當默罕默德回來時,他指責道:
「啊!烏姆薩拉瑪!浪費一個信徒財富的最無用的東西就是建築!」
先知說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不是今天我們探討的主要內容。但是,從先知的話語中我們得知:在多數阿拉伯人看來,這種看法似乎在查希里葉時代和麥地那哈里發(The Rashidun Caliphate,指632–661年四大哈里發時代的穆斯林政權)時期佔據著主導地位。對於著部落生活,行游牧習慣的早期阿拉伯人來說,在沙漠里修建永久性定居建築確實不是什麼值得稱讚的事兒。
事實上,由於伊斯蘭教最初兩個世紀中的大多數建築都湮滅無存。所以我們目前對於大征服時期穆斯林所修建的建築的了解。大多數來自於文獻資料所記載的建築活動。在這個時代修建的所有建築之中,最重要的建築是一種被稱作聚禮清真寺(Congregational mosque)或者叫會眾清真寺的清真寺形式。
在講這一清真寺之前,我們先講一下,當時穆斯林打下土地之後的運作方式。
在麥地那哈里發時代,依照穆罕默德所制定的公例,在被征服的地區實行土地公有制度。征服土地是國家和全體穆斯林的共同財產。而在這一時期的武力征服,是穆斯林世界城市化的重要起點。
之前我們講過,阿拉伯人大多居住於沙漠曠野。行游牧生活。哈里發國家的征服戰爭讓居住在半島沙漠的阿拉伯人見識到了定居城市的花花世界:原來日子還能這樣過啊……
但是作為一個過慣了游牧日子的穆斯林,既不會種地也沒時間耕種,時間久了難免會不習慣新的生活。城市中土著居民和征服者的對立也制約著社會交往。因此,作為游牧生活與定居生活的過渡狀態,穆斯林每征服一個地區,都會在該地區的沙漠牧場與農耕邊緣區域修建名為阿姆撒爾(Amsar)的屯駐兵營。用來安置穆斯林士兵。雖然個別阿姆撒爾最後因為征戰行為的結束而被廢棄。但是多數阿姆撒爾逐漸發展成為永久定居點和城市。例如伊拉克的庫法(Kufa)、巴士拉(Basra)的阿姆撒爾,埃及的弗斯塔特(Fustat)阿姆撒爾——今開羅舊城區。
阿姆撒爾的核心便是清真寺。637年,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命令出征的每一個將領在征服新地區之後,都要在新建的阿姆撒爾修建清真寺。依照指令,各地的清真寺紛紛修建起來:上文中所提到的巴士拉建於635年,庫法建於637年,弗斯塔特建於641-642年。其中除了巴士拉的清真大寺於阿拔斯王朝(The Abbasid Caliphate)時期發生的一次洪水(具體時間不知)中毀壞之外,另外兩座的清真寺在今天均有原址存在(但均經過了後期擴建)
這一代清真寺雖然有些樸素。但是這些清真寺卻規定了後世許多清真寺所遵循的規定:作為教徒定期的禮拜場所,它必須要設置在城市中心,具有足夠的空間來放置信徒。它們通常為一塊類似廣場的矩形圍地。在朝向麥加一側布置進深較大的柱廳,同時在圍牆其他三面有時布置進深較淺的柱廊(即riwaq)形成一個圍合的院落結構(後來的Sahn)在院落中通常都布置了可供凈洗的水池與噴泉……在清真寺周圍分散著阿拉伯人的棚屋,由蘆葦搭成,十分簡陋。事實上。第一代清真寺本身也略微顯得簡陋:在巴士拉修建的聚禮清真寺,也僅僅是用蘆葦做的籬笆來圍合。不過總的來說,他們基本上都是對麥地那先知住宅(我在清真寺第一篇中有所提到)的簡易復刻。
聚禮清真寺的「聚禮」之意,指的是穆斯林在每周五的的聚禮日(Jama)。這一天,穆斯林要在正午太陽稍偏西後,參加清真寺舉行的集體禮拜。但是我們也不能設想清真寺的功能僅限於宗教活動。事實上。由於這種清真寺一般緊靠長官官邸或者統治者宮殿。因此它的職能也大大增加。後世的清真寺巨大的圍合院落不僅可以用來宗教活動,也是一個公共集會的場所。它能作為法院,也能作為議事廳堂。更是哈里發和政府人員接見社會各界人士的場所。因此在之後的部分我們應該記住:聚禮清真寺這一種主要的清真寺形式,所扮演的不僅僅是宗教中心的地位,它也是主要的社會和政治中心。在這一點上與它類似的,是希臘羅馬時代的公共廣場(agroa和forum)
此外,在主要修建的聚禮清真寺之外,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麥斯吉德(masjid,意為「宗教場所」)作為日常禮拜場所。大多修建於街頭巷尾或部落營地。由於資料的缺乏。我們目前對他們知之甚少。而對原先地區基督教徒和其他祭祀建築的改建也是穆斯林清真寺建設的一個主要來源。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在敘利亞的哈馬(Hama),該地原先的一座基督教堂被改建為清真寺,並在原先的羅馬神殿和基督教堂上不斷進行擴建。在伊朗和埃及也經常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在大馬士革。原先的施洗者聖約翰教堂所在聖區被穆斯林接管。並在倭馬亞時期將其教堂改建為了整個倭馬亞王朝時代最著名的清真大寺。
這一時期穆斯林所修建另一種建築類型是在阿姆撒爾和其他城市中修建的長官官邸。穆斯林於635年在巴士拉清真寺的東北面修建了一座總督治所(Dar al-Imara),它包括了一個大廳和一座監獄。庫法的總督治所建於638-639年。包括了一座公共庫房。據記載在發生了一次盜賊侵入庫房的時間後,哈里發歐麥爾(Umar)下令在清真寺不遠處重建長官公署,這次的設計師是一位波斯人。使用的材料是之前的舊磚。
在之前我們說過了阿姆撒爾這種屯駐兵營,而穆斯林城市的另一個起源,是古代被征服城市的延續。敘利亞、埃及和伊拉克作為文明中心,城市眾多,繁榮富庶。在被穆斯林征服之後,這些城市大都保留下來。雖然在穆斯林征服時期。地中海沿岸有許多城市居民遭到屠城或為躲避戰亂而離開城市,但是阿拉伯人的遷入也給這些城市帶來了新的人口。在敘利亞。許多城市在投降時與征服者訂立規定,城市住區的二分之一划歸阿拉伯人使用。從644到656年間,當時還是敘利亞總督的穆阿維葉(Muawiyah,他後來成為了哈里發)在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Damascus)修建了一座被成稱為「綠圓頂宮」(Qubat al-Khadra)的長官官邸。這座官邸被當時的基督徒和穆斯林作為禮拜場所而共同使用。從它的名字來分析,它可能有一個覆蓋著綠瓦的穹頂。
總的來說,這些長官官邸都和最初的清真寺有著直接的聯繫,有時僅僅只有一條街的距離。它們大多修建在清真寺的朝麥加方向。不過顯然,這些不諳文明生活的穆斯林在早期所修建的建築,也不能指望有什麼美學功底。一位希臘使節曾經這樣評價穆阿維葉的官邸:
「上部可當鳥巢,下部可當鼠穴」
毫無疑問穆斯林對於之前大帝國留下的建築模仿有些拙劣。但是這從覆蓋大廳的穹頂上,也表現出了之前的帝國對於這些新征服者所帶來的影響:專制的王朝君權、帝國臣道和作為他們統治的象徵已經悄然被他們所接受。在接下來的一篇中,我們將看看在建立王朝帝國後,穆斯林的所作所為……
下期預告:
參考資料:
《世界建築史 伊斯蘭卷》王瑞姝
《世界建築史叢書 伊斯蘭建築》約翰·D·霍格
《哈里發國家的浮沉》哈全安
《中東國家史:哈里發國家史》哈全安
英文Wikipedia中與mosque有關的條目及相關圖片
文章中所用所有建築平面圖均掃描自王瑞姝《世界建築史 伊斯蘭卷》
推薦閱讀:
※好萊塢在選擇東方文化背景上,為什麼更偏重於日本?
※如果在明朝有電視機,可能會播放哪些內容?
※外國人會嘖嘖嘖地咂嘴嗎? 這個咂嘴指的是發出驚嘆的聲音。如,嘖嘖嘖,把事情又搞砸啦。
※孫藝珍在韓國女演員中長相和演技分別是什麼水平?
※古代女子在婚前是否需要培訓?如果是,需要進行哪些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