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出去挽(jing)救(xia)身邊的吃貨:神醫華佗大戰寄生蟲
本文作者【恨地無環】,首發於公眾號【軒轅眾】,如需轉載,請與本人聯繫。
公眾號【軒轅眾】為軒轅春秋文化論壇(2003——?)官方唯一公眾號。
想要關注的朋友,請打開微信搜索公眾號「xycq2003」,點擊關注即可。
編者按
近日,寄生蟲憑藉「淡水三文魚」事件在網路上火了一把,實際上從古至今,在人類的生活中,它都陰魂不散,未曾離開。早在東漢末年它與神醫華佗也有過多次較量。
有一種說法,嚴重經濟危機基本是一代人(二十幾年)發生一次,其中一個原因是新一代沒有經歷過上一輪經濟危機,對危機缺乏切身感受的恐懼,因此更容易重蹈父輩的覆轍。
的確,對危險事物的恐懼只有眼見身受才是最真切的。對於沒有規則意識的人來說,一千次乘車要系好安全帶的教育都不如親歷一次無安全帶保護的事故——當然,前提是還有命吃一塹長一智。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有一個敵人比經濟危機和交通事故奪去了更多的生命,它就是寄生蟲。而現在,因為生活條件和衛生水平的提升,能熟練使用智能手機的一代已經罕有經歷過被寄生蟲支配的恐懼了,所以以崇尚自然、追求生鮮為名,作死而不自知地飲用未凈化山泉水、生食未處理魚肉也並不令人訝異。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新中國建國後,偉大領袖對廣泛流行的寄生蟲——血吸蟲發動了總攻,但真正斬絕血吸蟲病,距今也不過二十幾年時間。在詩中被吐槽的華佗,雖然未見與血吸蟲戰鬥的記錄,但絕對已經是漢末的斗蟲聖手了。就讓我們翻開史書,看看曾經神醫與寄生蟲戰鬥的故事,同時也溫習下人類被這些小蟲支配的恐懼。
案例一:
佗行道,見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車載欲往就醫。佗聞其呻吟,駐車往視,語之曰:「向來道邊有賣餅家蒜齏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 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縣車邊,欲造佗。佗尚未還,小兒戲門前,逆見,自相謂曰:「似逢我公,車邊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見佗北壁縣此蛇輩約以十數。
華佗乘車出行,看到有個人生病了吞咽困難,想吃東西又咽不下去,家人打了車準備送醫。華佗在自己車上聽到病人呻吟,就停下來給他看病。醫囑如下:「剛路邊有個賣餅的人家,他的腌蒜汁很酸,你去要三升來喝,病就好了。」病人按他說的做了,立即吐出一條蛇(XXXL寄生蟲),就把蛇掛在車邊,想去上門向華佗道謝。華佗當時還沒有回家,家裡小孩在門口玩耍,遇到了來拜謝的病人。小孩說:「這人應該是遇到了我爸比,車邊掛的病根就是。」等到病人進了華佗家坐下,看到華佗家北面牆壁上釘了十幾條這種蛇。
案例分析:
1. 嫌疑蟲:蛔蟲或絛蟲。(幾十厘米到二十米都有可能,用蛇來形容很恰當了)
2. 作案途徑:病從口入,飯前不洗手,吃了感染寄生蟲卵的未經充分清洗烹飪的蔬菜或肉類(米豬肉等)。
3. 戰鬥解析:蛔蟲和絛蟲都是寄生在人體腸道內的,一般來說不會被嘔吐出來,除非遇到劇烈驅蟲的刺激或者腸道已經出現梗阻,還有患者斷食導致寄生蟲亂竄尋找食物這些情況。從患者已經吃不下東西看,可能是已經腸道梗阻了,華佗施以大量酸性腌蒜汁,刺激寄生蟲並起到催吐作用,使患者得以嘔出寄生蟲。但嘔吐排蟲未必能一次排盡,即使患者體內只有一條寄生蟲,也可能在嘔吐過程中導致蟲卵迴流到胃中引發再次感染。而且患者的生活習慣不改變,也容易導致再次感染。
4. 戰果:治標未必治本,只能算神醫小勝。
案例二:
琅邪劉勛為河內太守,有女年幾二十,左腳膝里上有瘡,癢而不痛。瘡愈數十日複發,如此七八年,迎佗使視。 佗曰:「是易治之。當得稻糠黃色犬一頭,好馬二匹。」 以繩系犬頸,使走馬牽犬,馬極輒易,計馬走三十餘里,犬不能行,復令步人拖曳,計向五十里。乃以葯飲女,女即安卧不知人。因取大刀斷犬腹近後腳之前,以所斷之處向瘡口,令去二三寸。停之須臾,有若蛇者從瘡中而出,便以鐵椎橫貫蛇頭。蛇在皮中動搖良久,須臾不動,乃牽出,長三尺許,純是蛇,但有眼處而無童子,又逆鱗耳。以膏散著瘡中,七日愈。
琅琊人劉勛做了河內太守,他有個女兒快二十歲了,左膝蓋後長了個瘡,癢但是不痛。瘡長好幾十天就會複發,這樣持續了七八年。劉勛就請了華佗來看。華佗說:「這個容易治。要準備一條稻糠色的黃狗,兩匹好馬。」
準備好之後,用繩子系著狗脖子,人騎馬遛狗,馬跑累了就換一匹,一共這樣跑了三十里,狗都走不動了,又讓人拉著狗走了二十里。同時給患者服藥,患者就睡下不省人事了。這時用大刀砍斷狗肚子接近後腿的地方,用砍斷的切口對著患者的創口,稍微離開兩三寸。就這樣放了一會會兒,有像蛇的東西從瘡口爬出來,就用鐵錐刺穿蛇頭。蛇在皮下搖動很久,過一會兒不動了,慢慢拉出來,有三尺左右長。純粹像是蛇,不過「有眼無珠」,又長了逆鱗。華佗又用膏藥給患者敷瘡口,七天就痊癒了。
案例分析:
- 嫌疑蟲:裂頭蚴。
2. 作案途徑:貼敷生蛙、蛇肉或生食蛙、蛇。
3. 戰鬥解析:裂頭蚴可以寄生在人體各軟組織中,包括皮下。有些地方至今有用生蛙肉、蛇肉貼敷眼部或傷口的所謂「偏方」,如果肉中有裂頭蚴,人就會像生吃了蛙、蛇肉一樣被感染。華佗的戰術其實是逆向操作了貼肉感染的過程。那條可憐的死狗……經過五十里的長途奔波,體內處於高熱狀態,而患者服了麻醉藥物,有可能代謝和體溫都下降了,這時用高熱的死狗在瘡口處吸引裂頭蚴,裂頭蚴就會因趨熱被引誘出來。引蛇出洞之後,我們就可以為死狗報仇了……(重點大霧)
4. 戰果:假設僅有一條寄生蟲的情況,那麼神醫完勝了。
案例三:
廣陵太守陳登得病,胸中煩懣,面赤不食。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數升,欲成內疽,食腥物所為也。」 即作湯二升,先服一升,斯須盡服之。食頃,吐出三升許蟲,赤頭皆動,半身是生魚膾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後三期當發,遇良醫乃可濟救。」 依期果發動,時佗不在,如言而死。
廣陵太守陳登得了病,胸中煩懣,臉紅吃不下東西。華佗給他診脈後說:「府君您胃裡有幾升蟲子,就要結成內疽了,是吃了生腥的東西導致的。」就配了兩升湯藥,先喝了一升,過一會兒喝完第二升。喝完後,陳登就吐出三升左右蟲子,蟲子頭是紅色的,還在動,半個身子是生魚片。吐完陳登的病痛就消失了。華佗說:「這個病過了三年會複發,如果那時遇到良醫才能有救。」過了三年這個病果然複發,但是華佗不在,陳登就病死了。
案例分析:
- 嫌疑蟲:顎口線蟲。
2.作案途徑:陳登大人很明顯是太愛吃魚生了……
3.戰鬥解析:顎口線蟲是比較少感染人類的一種寄生蟲,可以多介紹下這種寄生蟲的情況。顎口線蟲的一生,需要至少兩個中間宿主和一個最終宿主:在水中,顎口線蟲的蟲卵孵化成幼蟲。然後幼蟲首先進入浮游生物(第一個中間宿主)體內,隨著浮游生物被魚類、蛙類和蛇類(第二個中間宿主)吃掉,在這個過程中幼蟲會不斷成長。最後,第二個中間宿主會被哺乳動物吃掉,這樣,顎口線蟲就到了最終宿主體內。在最終宿主的體內,顎口線蟲幼蟲會成長為成蟲併產下蟲卵。蟲卵隨著宿主的便便再次進入自然界,如此循環。
顎口線蟲的成蟲會寄生於最終宿主的胃壁腫塊中,這就是華佗診斷的陳登胃中的內疽。華佗雖然能施湯藥讓陳登吐出胃中的成蟲,但是卻無法清除潛伏的幼蟲,最終三年之後,幼蟲在人體內移行游竄,可能侵入了腦、眼、肺、肝等重要器官,最終要了陳登的性命。
4.戰果:和案例一類似,治標完成,但這個案例明確未能治本,相當於只給陳元龍同志延壽三年,應該判定神醫敗了。
大家可以看到,偉大領袖「華佗無奈小蟲何」的吐槽可以說是有的放矢。華佗作為一代神醫,對於瘡口除蟲有極為巧妙的手段,同時也掌握了催吐排出消化道寄生蟲的方法,而且明確知道生食是導致寄生蟲的病因。說他是穿越醫者,神乎其技簡直也不為過了。
但對於潛伏體內的蟲卵或幼蟲,限於時代,華佗並沒有太好的辦法。清初何焯評論說華佗不一次性治陳登是養病自重,就是因為華佗有養病自重的惡行,所以曹操要殺他。這應該是對華佗的醫術給予了超時代的高看……(陳登的父親陳珪曾經在華佗老家沛國任國相,他曾舉華佗為孝廉,華佗雖然沒有答應,但兩家關係應該還不錯。後來華佗賴在家裡不願意去給曹操看病,是「恃能厭食事」,不喜歡被人役使。與陳登的情況並不相同。)
托現在醫學昌明之福,對於千萬年來糾纏人類的這些病蟲,現在一個縣級醫院就可以手到擒來。
但是最高明的醫術也架不住自己作死。取了陳元龍性命的顎口線蟲,現在在日本和泰國也較為嚴重,在日本某些地區黑魚的感染率高達80.4%,人感染率3.2%。原因……大家都明白。
所謂膾炙人口,人類千年來飲食喜好何其相似,生魚片和烤肉一直那麼好吃,也一直是容易感染寄生蟲的途徑。作為一枚合格的現代吃貨,讓我們最後再學習一下寄生蟲有多麼難被殺死再開吃生食吧。
以最常見的寄生在三文魚中的異尖線蟲為例,如果用醬油浸泡,其幼蟲可以存活11天;用醋或者胃液浸泡,其幼蟲可以存活100小時以上;用芥末汁的話,幼蟲可以堅持50分鐘;如果是50度或者38度的白酒,浸泡15分鐘和24分鐘才能完全殺死幼蟲。
大概沒有人會吃白酒泡了15分鐘或者芥末汁泡了50分鐘的三文魚吧……那樣還不如煎熟了吧。
但如果是元龍附體不吃魚生毋寧死呢?請感謝現代的製冷技術吧,零下35度冷凍15個小時(美國標準1),零下20度冷凍7天(美國標準2),零下20度冷凍超過24小時(歐盟標準),這些操作讓我們有了可以放心食用的魚生。
至於虹鱒、黃鱔、蛙、蛇之類的淡水動物,我們還是只有徹底熟食才算是合格的吃貨。
就讓我們用冷凍滅蟲的三文魚和煎熟的虹鱒祭祀陳登和五臟廟吧~
元龍安息,伏惟尚饗~
拓展閱讀
- 『淡水三文魚』可以生吃嗎? - 當然不能。
- 蒙古大軍是如何被釣魚城擋住30年的
- 大吉大利!三國十大「吃雞」高手盤點
軒轅春秋文化論壇,成立於2003年,聚集了一群愛吃卻又膽小的文史愛好者。
推薦閱讀:
※肚臍眼怎麼清洗乾淨又健康
※如何理解「不是組數讓你疲勞,而是次數讓你疲勞」這個說法?
※有哪些措施可以幫助父母預防老年痴呆?
※桔子皮的藥用價值有哪些?
※印度要承受全世界60%的心臟病,納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