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觸目驚心的飢餓試驗沒能拯救饑民,卻警醒了迷戀節食的減肥者
來自專欄 Dizzy In Science
肥胖是引起現代人普遍焦慮的重要問題之一。
如今人們想方設法達到減肥瘦身的目的,不惜節食、抽脂、嗑藥。
而在74年前,人們卻更關心飢餓過瘦如何恢復正常的問題,還為此做了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瘋狂實驗。
1944年二戰期間,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凱斯博士進行了一次人類史上第一次,也是影響最大的一次飢餓試驗。
安塞爾·凱斯博士是研究飲食對健康影響作用的著名美國生理學家。
二戰這場人間劫難對全世界都造成程度不同的影響,原本富饒的歐洲大陸也出現了嚴重的食物匱乏。
戰後統計發現納粹重圍中的列寧格勒每天有超過1000人因營養不足而死亡。
為了幫助歐洲的平民度過飢餓危機,凱斯招募了400位年輕、意志堅強的男性志願者中的36名,開展了對節食人群生理和心理變化的調查研究。
飢餓試驗分為三個階段——3個月觀察期、6個月實驗期和3個月的恢復期。
在試驗過程中不斷對志願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數據進行測量並記錄。
在前三個月的觀察期中,凱斯博士給志願者們提供每天兩頓餐飲,總計3200大卡熱量。
志願者們被安排完成各種家務和實驗室的管理工作,允許參加大學裡的課程和活動,同時還要保證每周步行至少35公里的運動量。
1945年2月12日觀察期結束,試驗也就推進到了最嚴酷的實驗期階段。
這時候所有人的每日食物攝入量驟降至1570大卡,營養成分是高碳水、低蛋白。
食物以全麥麵包、土豆、胡蘿蔔、通心粉為主,吃肉成為一種奢望。
同時學習、工作、鍛煉量等作息規律沒有改變。
這種飲食結構每日消耗的卡路里要比吸收的還多1000卡,是在模仿當時歐洲平民的飲食狀態。
志願者有時在戶外步行時經過麵包店等餐飲設施就挪不動腳步,這使它們備受煎熬,以至於3位志願者提前退出試驗。
根據人體新陳代謝和能量利用的規律,當吸收的能量不足以維持生命活動時,機體只能通過分解肝糖原、蛋白質和脂肪來供給能量了。
不出所料,經過6個月的實驗期,志願者的平均體重降低了約25%。
看到這裡是不是許多計劃減肥的人都心動了呢。
但要是深入了解一下他們這段時間以來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你也許就會打消這個念頭並且避之不及。
通過選拔成為志願者的人身體和心理素質都普遍更好,但實驗剛開始不久,所有志願者無一例外地出現精神萎靡和力量下降的現象。
隨著實驗的進行,他們逐漸發生了一連串的身體變化,比如腸胃不適、貧血、水腫、怕冷、掉頭髮、視野模糊、手腳麻木等反應。
對比實驗前,志願者的平均力量降低了21%,一個個變得瘦骨嶙峋、身體虛弱。
不僅如此,志願者們體溫普遍有所降低,血液量降低了10%,新陳代謝BMR*平均降低了40%以上。
*註:BMR(basal metabolism rate,基礎代謝率)是指人體在清醒而又極端安靜的狀態下,不受肌肉活動、環境溫度、食物及精神緊張等影響時的能量代謝率。
志願者過度消瘦,皮膚變得越來越粗糙,眼睛因為供血量不足而呈現非正常的白。
看起來就像行動的骷髏。
但奇怪的是他們並不認為自己過瘦,反而覺得其他志願者變得越來越胖了。
這與厭食症患者的心態有些相似,不同的是厭食症患者會認為自己越來越胖。
因為厭食患者是主動挨餓的,其唯一目標是自己。
然而長時間的飢餓得不到滿足不只使志願者的生理機能損壞,他們在心理層面也受到了巨大的創傷。
多數志願者在實驗開始後很快陷入抑鬱的狀態,其中20%的人抑鬱程度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
即使是生性平和的人也不免焦慮得啃指甲、過度抽煙和暴躁。
他們專註度和警覺性降低,反應也變得遲鈍,對除了食物以外的所有事情失去興趣。
他們不再談政治,不再談性愛,交談和思考的話題都緊緊圍繞且只有食物。
甚至把卧室里原本貼著的美女海報也換成了食物海報。
同時,志願者們的感官被激化到了極點,他們的嗅覺和聽覺比實驗前要敏銳得多。
6個月的飢餓實驗對志願者造成的心理影響遠比生理損害要根深蒂固。
即使實驗結束,這些心理問題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有惡化的情況出現。
一位志願者用千斤頂把車頂起來,手放在輪胎下面,然後鬆開千斤頂任由汽車砸在自己手上。
他被送往醫院救治,幾天之後,他又用刀切掉了自己的三根手指。
另外一位24歲的志願者在極度飢餓的壓力下神經異常,常常夢見自己吃人肉。
一天晚上他偷偷跑去附近鄉鎮大吃冰淇淋和奶昔,被凱斯博士發現後痛哭流涕,隨即暴怒並企圖自殺。
最後凱斯博士不得不把他送進精神病院接受治療。
在恢復飲食幾天之後,他的神智終於變得清醒。
而當初設定的最後3個月恢復期實際根本不足以讓志願者們恢復回來。
所有人都報告說自己陷入了暴食的狀態。
有人一天要吃掉8000~10000大卡的食物,有人每天吃五頓飯還是感到飢餓,有人吃到嘔吐被送入急診室。
在實驗結束8個月後,大部分志願者的飲食狀態已經恢復到正常狀態,但還有一些人仍然在暴食,直到幾年之後才停止。
實驗期志願者平均體重下降約25%,其中體脂和肌肉百分比分別下降了約70%和40%。
而恢復期的重新進食後,志願者恢復的「新體重」中脂肪佔了較大比例。
在第八個月的康復期間,志願者的體重約為原體重的100%,而他們的體脂含量達到了原來的140%。
可見極端節食再恢復之後並不能降低體脂,反而增加幅度較大。
1946年凱斯博士和他的團隊根據這次試驗出版了一本救援人員的指導書——《人和飢餓》。
其中闡述了長時間飢餓狀態下人的心理和生理變化過程,提出外界該為饑民製造安靜的隱私環境,還有飢餓對人的影響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等實質性建議。
這時候二戰已經結束,歐洲饑民無法享受研究成果,但這一經典案例後來成為一些營養學和飲食失調症研究的參考。
雖然明尼蘇達飢餓試驗是一種較為極端的「節食」,但對於大家熱衷的減肥仍有借鑒意義。
節食意味著減少食物熱量的攝取。
例如一個25歲、身高160cm、體重60公斤的女生一天的BMR為1314大卡。
但她只從食物中攝入了1000大卡的能量,那麼另外的314大卡能量就只能由肝臟儲存的肝糖原分解為葡萄糖以補充能量。
如果仍有匱缺,這時體內的脂肪就會分解釋放甘油、脂肪酸等物質來彌補缺失的能量。
乍一聽似乎終於把體內的脂肪消耗掉,減肥在望,生活變得美好,彷彿快要走上人生巔峰。
但由於長期忍受對食物的抑制和經受強烈的飢餓,許多節食的人很快對食物重燃更強烈的渴望,開始暴飲暴食。
而且節食過程中人的BMR會隨熱量攝入減少而降低,也就是人體已經不能代謝原來那麼多的能量了。
在節食結束後如果仍按照原來的熱量攝入,人體將積攢更多的能量形成脂肪。
這種情況下減重不但失去效果,反而會引起部分反彈或完全反彈,體重甚至還會增加。
2007年美國塔弗茨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節食減肥開始的6個月內可以減重4~5公斤,但一年之後減輕的大部分體重會重新反彈回來。後來哈佛大學的相關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長期節食也是神經性厭食症的首要風險因素。
美國女演員瑞秋(Rachael Farrokh)就因減肥而患上了厭食症。
她患病前體重56公斤,患病後最瘦的時候只有18公斤,輾轉治療十年情況才有些好轉。
明尼蘇達飢餓試驗等眾多研究表明極端的節食手段往往容易導致體重的反彈,並損害身體和心理健康。
當然節食減肥並不是絕對地有害無利,但是大部分人因意志力不夠堅定、方法錯誤等原因而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減肥需科學,健健康康瘦下來才攀得動人生巔峰。
*參考資料
Keys A, Broz?Ek J, Henschel A, et al. The Biologyof Human Starvation, Vols. 1 & 2[M]. 1950.
Ancel Benjamin Keys. Wikipedia. 2018.
金大郎. 節食減肥,真的有用嗎?. 《瘦身的秘密》減肥指南. 2016.9.27.
Leah M. Kalm, Richard D. Semba; They Starved So That Others Be Better Fed: Remembering Ancel Keys and the Minnesota Experiment,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Volume 135, Issue 6, 1 June 2005, Pages 1347–1352.
推薦閱讀:
※禾生特膳:減肥中常見的飲食誤區,你中招了嗎?
※別再傻傻節食了 一張圖看懂減肥怎麼吃
※kmlover 的 Live -- 導致減肥失敗的常見陷阱與誤區
※第五節食神格
※減肥泡騰片廠家:晚上運動等於慢性自殺?其實你不必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