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的形成和發展 一《華夏文明的特點》

華夏文明的形成和發展 一《華夏文明的特點》

這是一個系列文章,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華夏文明的特點

二:華夏文明的源頭

三:百家爭鳴

四:華夏文明的誕生

五:佛教東傳

六:華夏文明的成熟

七:華夏文明的危機

八:華夏文明的發展

我之前的文章簡單說過什麼是文化,我的解釋是某些客觀存在的事物或行為想法被群體性賦予某種標準的主觀意願的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而文明則是具有某種主觀精神標準的群體創造的財富總和,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觀念、工具、語言、文字、信仰、宗教觀念、法律、城邦和國家等等。

很明顯的,主觀精神標準是文明的核心,也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決定這種精神標準的思維特點則是根本。文明間最大的差異不是種族、膚色、國力的差距,而是思維方式、對這個世界對人生對自己的分析解讀方法的不同,這種不同造就了文化的差異,進而導致政治結構、體制、生活娛樂方式等方方面面的迥異。

我們都知道,客觀決定主觀,一個文明的形成或一個族群的文化必定受客觀環境所影響。蒙古牧民的豪爽、農耕民族的精打細算、四川貴州因為潮濕霧多而吃辣驅寒形成的飲食生活習慣等等。華夏文明自然無法擺脫這種客觀限制,但因為中國地域的廣闊、地貌的多樣、跨越的緯度之大、物種的繁盛、導致了華夏文明思維特點的整體性、辯證性、模糊性、連續聯繫性。最典型的中國文化如中餐、中醫、圍棋、武術、中華園林、書法、繪畫、音樂、、、無不呈現以上四種特點。

1:整體性

以整體性來說,如書法、詩歌、繪畫、音樂、武術、中醫、中華園林等講究的不是追求細節上的絕對技巧、而是整體呈現的意境、境界,細節上的構造或技巧是為闡述主體精神思想服務的;圍棋也是從整體上看待局勢而非在意局部得失,中餐更是各種材料、火候、時間的整體把握,中醫是人身是小宇宙,天地大宇宙,天人合一。

這種對整體性的追求貫穿了華夏文明的所有具體文化,直到今天依然沒有改變。無論是從國家層面的組織管理、對外交際的全盤考慮、個人的行為習慣,而整體性來源於農耕民族對於穩定性的追求。

有學者解讀過華夏因為治理黃河泛濫而必須統一上下游的所有地盤,因為不如此無法組織足夠的人力物力去進行這樣規模的工程,也沒有足夠穩定的環境去做這樣的事。很容易理解,如果上下游的國家為了爭奪土地資源不斷戰爭的話又哪裡做得什麼事?塞外草原在當時的條件下無法統一,也做不到完全消滅。那麼,為了穩定的種田而不受侵擾就必須修建長城。為了管理如此龐大、複雜、多樣性的土地是不可能一直盯著局部的細節考慮的,只能整體性的通盤考慮。

不是所有農耕文明都會產生這種整體性的思維的,這其中有三個要求,1是有足夠大的河流和以此進行耕作的土地,否則無法形成大的文明。2是地形氣候有足夠的多樣性,這樣產生的風俗習慣才會足夠複雜。3是能長期穩定抵禦外敵的侵擾。否則連大一統的國家都無法誕生或穩定。中國的地形是足夠幸運的,北邊是燕山山脈、太行山脈、陰山山脈、黃河構築的防禦網,只留下燕山和渤海之間的狹小地帶與祁連山和昆崙山間的河西走廊可以進出,而河西走廊的西邊又是沙漠。所以在修建了長城後,北邊就基本穩定了,西南是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脈,東邊和南邊是大海叢林。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農耕文明世界,這也是華夏「天下」看法形成的原因。

這種地形地貌在古代所有文明中是唯一的,只有這種相對封閉的能抵禦侵擾的環境才能形成大一統的國家和制度,否則只能出現分散的諸侯國和城邦文化。

這種整體性會形成一種「同一性」或「歸一性」的看法,代表著一種想要將萬物都歸原於「一」的念想,對形而上學來說,它就是追求「第一因」的深刻執念的體現。通俗解釋是這種整體性的看法會將所見所聞的一切事物尋找他們整體上的共同點以歸納,如世間萬物都可以劃分為「陰」或「陽」,並最終得出萬事萬物都有「唯一根源」的看法,也就是「道」。應該說中西方文化都曾經存在過「同一性」的特點,如古希臘哲學裡面將世界一切物體解釋成風、火、水、土四大元素。不同的是華夏是以我為主體去解釋,我存在是因為我認為我存在,不需要藉助外物或者上帝來肯定,所以「道」是我們對客觀規律現象的提煉升華,他是主客觀的結合;而西方的是以客觀存在的物體為主體,客觀存在的物體肯定了「我」的存在,並將這種客觀規律現象歸一人格化、神化,成為上帝。最終西方的「同一性」並沒有形成中國這樣系統的「整體性」認識,他們是「上帝」下的個體,神是神,人是人。中國是我是我,道是道,我也是道,即「天人合一」。這是因為西方的地理環境沒有貫穿東西的大河進行有效統治,沒有相對封閉的地貌抵禦外部侵襲而造成的諸侯林立、城邦文化盛行的必然結果。

2:模糊性

這是整體性在古代的必然衍生特點,在古代受客觀生產力的限制,以整體性判斷分析任何一種複雜的現象,是不可能做到細節上的清楚清晰的。從整體看局部的結果必然導致對細節的疏忽,而形成對結果的追求。這也是中國古代的一切發明幾乎都是對實用效果的追求,而沒有產生對細節技術的分析、歸納、總結的原因。當然,單一的、割裂的分析看待事物,雖然能對比歸納出很多結果,但事物是有機結合的整體,所有事物都無法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甚至人類的觀察分析本身就是一種干擾因素。所以精準化、標準化的歸類分析也有其必然缺陷,中西醫的差別就完美的展現了這點。

華夏喜歡追求一種模糊的、朦朧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就是這一特點的結果,無論是書法、繪畫、音樂。拆開來一樣樣的分析局部技巧是大煞風景的,每一樣技巧的完美導致的結果很可能就是不完美。一個眼睛、鼻子、嘴巴、眉毛等樣樣拆開來看都很漂亮的五官組合起來可能很怪異。一個很清楚的對比,中國武術追求的是說不清的境界和被「大師」們敗壞的武德,西方是追求速度、力量、精準的技擊。

3:辯證性

所謂「陰至陽生,陽至陰生」、「相生相剋、相反相成」無不是這一特點的衍生。沒有什麼事物現象是絕對的,任何事物都有不同面,追求極致的效果往往適得其反。也就誕生了對「中庸」、「和諧」的追求。這也是東方詭辯術和春秋時縱橫家的哲學源頭。任何事情任何事物怎麼說都行,都能自圓其說,可以不斷的繞來繞去,形成一個圓,然後回到原點。

辯證法無論是華夏、印度、古希臘都自古有之,柏拉圖是古希臘唯心辯證法的創立者之一。他通過純概念的邏輯推演,指出同與異、大與小、有限和無限、善和惡等範疇都是對立統一的。而印度的就不用介紹了,從佛家裡面的各種偈語就可見一般。如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或者風動心動還是幡動的辯論。

4:連續聯繫性

中國的哲學是認為事物是連續聯繫著的,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存在都是整體事物的一部分而已,每一部分都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它是發展的,而不是靜止的;它是局部的,而不是單一的。中醫裡面頭痛的原因可能是腳部導致的,人身是小宇宙,各個器官不但在內相互作用,還和外部宇宙相互影響。

以中西方婚姻觀念來說就很明顯,西方愛一個人講究愛他/她什麼優點,如財富、相貌、才華、幽默、浪漫等等;華夏愛上的就是一個整體的連續發展的人。西方婚姻是兩個人的結合,華夏的是兩個家庭或兩個社會關係的結合。華夏的婚姻你就應該包容對方的缺點,承受對方家庭的影響;而西方的缺點是壓根沒有愛,他愛的不是你的人,而是你的一部分。如果你才華不再、容顏老去那麼他離開你是理所當然。

從近代來看,很明顯的西方的從局部看整體的標準化、差異化的思維方式更契合現代科學的發展,但契合不代表必然導致。從局部看整體需要無數的數據、書籍、紙張、工具的發展才能實驗、分析、歸納、總結進而導致現代科學的誕生,這是需要資源去堆砌出來的,而大航海後的西方恰恰就滿足了這一條件。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整體性的把握更能充分利用資源,比如文言文的整體概括性語言,意簡言駭的原因更多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利用紙張和傳達信息。那麼,是否華夏的思維方式就是與現代科學衝突的呢?我說過,中西方思維特點都有其局限性,僅僅是看其什麼時候更適合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罷了。從整體看局部的思維特點更能縱覽全局、把握方向、制定長遠的規劃、更具有穩定性。整體性和標準化、差異化並不衝突,僅僅是局限於生產力而無法做到對細節的把握而已。在現代計算機技術、大數據運用的情況下,這種矛盾已經瓦解了。相反,現代社會在資源整合、系統集成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強,整體性的思維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在新世紀必然承擔更大的責任。現代醫學、工程學、心理學、歷史學等等都在往整體性、系統性發展。


推薦閱讀:

驚呆!火星文明可能毀於外星核彈 今日早報
伊斯蘭文明曾經十分輝煌是怎樣衰退的?
英國這是怎麼了?
[轉載]文明探源

TAG:歷史 | 中華文化 | 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