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袁氏
來自專欄你所不知道的三國故事
漢末家族情況
漢靈帝時期的汝南袁氏在朝廷中以袁逢、袁隗兄弟二人為翹楚,他們的子輩就是袁紹、袁術等人了。
袁逢、袁隗的父親是袁湯,袁湯有十二個兒子,其中在華嶠《漢後書》中留名的只有袁平、袁成、袁逢、袁隗四個人,以袁平為長子;但是在范曄《後漢書》中,卻只有袁成、袁逢、袁隗三人,稱袁成是長子。以此推測,袁平可能是庶子,袁成、袁逢、袁隗為嫡子,故范曄稱袁成為長子。
袁成、袁逢子嗣
袁成早卒,按多年後,袁紹讓長子袁譚出為某兄長之後,可以推測袁成可能有一個早夭的兒子;另外按照史書記載,高幹是袁紹的外甥,所以可以推測袁成也有一個女兒,嫁給了高躬,生了高幹。
另外在范書《郭泰傳》介紹濟陰黃允時,提到袁隗想為從女選丈夫的事,這位從女很可能就是袁成之女。(黃允已經結婚,袁隗只是感慨一下如果有他這樣的女婿該多好,這話傳到黃允耳中,他就準備去休了自己的妻子夏侯氏,結果反被夏侯氏當眾羞辱,最終身敗名裂。)。
袁逢見兄長袁成絕後,便將自己剛出生的庶子袁紹過繼給袁成,於是,袁紹成了袁成宗法上的嗣子,袁逢自己還有嫡子袁基、袁術。
袁隗子嗣
袁湯的爵位是安國亭侯,他過世時,袁成已死,於是袁逢成了嗣子,繼承了爵位。袁隗稍顯年輕,但是袁隗的名望也不亞於袁逢,他甚至先於袁逢當上三公。他的妻子是扶風馬倫,是關西大儒馬融之女。
在范書《列女傳》還記載了袁隗成婚時的事。當時,馬融給女兒的陪嫁物品非常貴重豐富,兩人婚禮之後,袁隗問妻子:「婦道人家只要秉持家務而已,為何陪嫁這麼多貴重物品呢?」馬倫回道:「是慈親對我的寵愛,我不敢違背美意。夫君若想仰慕鮑宣、梁鴻的高節,我也會效仿少君、孟光之事。」
袁隗又調侃妻子:「你父親比他兄長先接受舉薦,世人都以此恥笑他,如今你的姐姐還沒出嫁,你這樣做合適嗎?」 馬倫應對道:「我的姐姐品行高遠,沒有遇到合適的人罷了。不像我這般淺薄,願意將就嫁給你。」
袁隗還不服氣,又繼續問:「你父親學問很大,文章首屈一指,而他所擔任官職,卻因為貪財而遭人貶損,這是為何?」馬倫應對道:「孔聖人都不免被武叔毀謗,子路這種賢人,都會遭到公伯寮的控告。我家父如此,也是難免之事。」
至此,袁隗無言以對,不能問住馬倫,以至於賬外偷聽的人都為袁隗感到慚愧。
馬倫是在光和七年(184年)逝世的,蔡邕為其作碑文,提到十一月安葬。終年六十餘,她為袁隗生育了袁懿達、仁達兩個兒子。另外,按照蔡邕所做《袁滿來碑文》,袁隗還有個兒子袁滿來,十五歲時就病死了,很可能也是馬倫所生,且死在光和七年之前。
《司徒袁公夫人馬氏碑》:維光和七年,司徒公夫人馬氏薨,其十一月葬。
袁基等兄弟
袁紹、袁術二人在汝南袁氏的譜系中是平輩,按照宗法來說,兩人是從兄弟關係,按照血統來說,兩人又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其實在袁紹之上,還有個袁基,他是袁逢的嗣子,也應該是嫡長子,他在袁逢死後,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安國亭侯,八百戶),只是此人在史書上記載非常少,所有的風頭都讓兩位弟弟袁紹、袁術二人搶去了。
在汝南老家的袁氏後人,與袁紹平輩還有袁閎、袁忠、袁弘三兄弟,他們是袁賀的兒子,在這三兄弟中只有袁忠做了官,另外兩位由於對朝廷的黨錮政策不滿,加上對家族中的袁逢、袁隗不屑,所以恥於做官,一輩子平淡終老。
另外,有史可查的,與袁紹平輩的兄弟還有袁遺、袁胤、袁敘三位。
在漢末亂世中,袁遺當過山陽郡太守,並參與了酸棗的反董聯軍,後來受袁紹任命去領揚州,被袁術擊敗,為亂兵所殺;
袁胤則是效力於袁術,袁術在揚州之時,任命他擔任丹陽太守,後來被孫策所擊敗。
袁敘在官渡之戰(200年)之前擔任過濟陰太守,按濟陰郡地理位置看,應該是被朝廷所任命,與曹操無關。按《程昱傳》的記載,建安元年(196年)都許後,程昱領濟陰太守,所以可以推測程昱有可能讓出太守一職給袁敘,自己僅拜將,都督兗州事。袁敘在建安四年(199年)寫信給袁紹,勸袁紹稱帝,這封信落到了曹操手裡,成了彈劾的袁紹罪名之一。
在建安元年(196年)正月,袁術所設置的陳國相袁嗣投降曹操,這位袁姓人物雖然沒有證據證明他是汝南袁氏的人,但猜測一下還是可以的。
以上是汝南袁氏族人在漢末的記載情況,下面我來說說袁紹、袁術這兩位亂世風雲人物的故事。
袁紹年齡推測
袁紹在史書上是沒有年齡記載的,後世有人以其字本初來推測他出生於本初元年(146年),如此,按照《英雄記》的記載,他在青少年時便入朝為郎官,弱冠(虛歲20歲)時就出任濮陽縣令,如此,他是在165年(146+19=165)去濮陽的。
原訛「濮陽長」,濮陽為東郡郡治,當為大縣,大縣為令,故當作「濮陽令」。
他在濮陽任期不明,假設至少為一年(165-166),而後他棄官為父母服喪六年(166-172),然後一直在雒陽隱居。
如此,可以推他在給母親服喪三年後(166-169),恰逢第二次黨錮事起,袁紹因為同情黨人,所以拒絕回朝為官,並以繼續給父親袁成補喪三年為由來養名。
以上是一種相對主流的推測履歷,經供參考。因為袁紹真實年齡是無法考證出來的。
袁紹年輕時事
前文說道:袁紹乃袁逢庶子,出生時恰逢伯父袁成逝世,而袁成無子嗣,故袁逢將袁紹過繼給袁成為後,取名「紹」字,本意也是「繼承」之意。
生父袁逢和叔父袁隗均疼愛袁紹,袁紹年少時便入朝為郎官;二十歲時又出任濮陽縣令(兗州東郡),有清美的聲譽。這種路數,就是典型的公族子弟的履歷。
陳志《袁紹傳》裴注引《英雄記》:(袁)紹生而父(袁成)死,二公(袁逢、袁隗)愛之。幼使為郎,弱冠除濮陽長,有清名。
袁紹因為母親(袁成之妻)逝世,棄官返回家鄉(汝南郡汝陽縣),為母親置辦喪事。袁紹隨從的車隊非常多,可是當他快要抵達汝南郡邊界時,就把車隊解散,自己改坐一輛車。有人就問他這是為何,袁紹回答說:「我的車隊怎能讓許子將看到呢?」
——原來,袁紹注重養名,畏懼許劭的「月旦評」的威力。
范書《許劭傳》:同郡袁紹,公族豪俠,去濮陽令歸,車徒甚盛,將入郡界,乃謝遣賓客,曰:「吾輿服豈可使許子將見。」遂以單車歸家。
袁紹在家鄉置辦喪禮,因為這是門生故吏遍天下的袁家事,何況此時的袁家勢力如日中天,當時前來奔喪的人多達萬人。曹操和他的好友王儁也去了。
曹操看到袁家的排場後,偷偷對王儁說:「天下將要大亂,亂天下的禍首必定是袁紹、袁術二人了!若要匡扶天下,為百姓請命,不先誅殺這兩人,禍亂就會發生了。」王儁反問道:「如你所願,匡扶天下之人,除了你還能是誰?」曹操聞言,和王儁相對而笑。
陳志《武帝紀》裴注引《逸士傳》:及袁紹與弟術喪母,歸葬汝南,(王)儁與公(曹操)會之,會者萬人。公於外密語儁曰:「天下將亂,為亂魁者必此二人也。欲濟天下,為百姓請命,不先誅此二子,亂今作矣。」儁曰:「如卿之言,濟天下者,舍卿復誰?」相對而笑。
這個故事是記載的皇甫謐的《逸士傳》中。以對話來看,很可能是附會之言,因為喪禮排場之大,大家都是給袁氏家族的面子,而袁氏家族中此時是以袁逢、袁隗兄弟二人為主;再者,有史記載親近宦官的是袁隗,曹操真要說亂天下者,還不如說是袁隗;袁紹和袁術都不過是與曹操年紀相仿的年輕人,何況曹操和袁紹也有私交,他是斷不可能說出這種話來的。
所以,皇甫謐記載的這個段子中對袁紹、袁術的否定,應該是針對亂世時,袁紹和袁術與曹操為敵這種情況而附會創作的。
最後,這個故事裡塑造了王儁和曹操親近的故事。而實際上,在漢末亂世之時,王儁是投奔了荊州劉表的,等到建安元年(196年),獻帝都許後,曹操還派人去請王儁入朝擔任尚書,王儁都拒絕了,可見曹操對王儁是一片真心,而王儁對曹操的感覺只是一般般了。
接著說袁紹。袁紹在給母親辦完喪葬禮之後,就服喪三年。當時人以服喪三年為禮制,很少有人願意堅持下來,而真正做到的人,自然會得到大家的讚許,所以,袁紹能夠去做,就是為了養名。
袁紹非但如此,三年之後,他又以出生時父親袁成逝世,自己沒有為他服喪三年為由,接著宣布繼續為父親補喪三年。如此,前後六年,袁紹都是在家鄉汝陽縣度過的。
這六年下來,袁紹已經是快三十歲的人了,他仍然不著急做官。可能是他在家鄉聽聞了太多叔父袁隗親近宦官的事,例如同族兄弟袁閎就非常排斥袁逢、袁隗,兩位長輩曾多次向袁閎贈禮,袁閎都堅決推辭。
范書《袁閎傳》:(袁閎)從父逢、隗並貴盛,數饋之,無所受。
此時也是黨錮時期,年輕氣盛的袁紹對黨人也十分同情,雖然自己袁家不在黨錮名單之中,他寧可不做官。按照《何顒傳》記載,何顒在黨錮之時曾來往於汝南郡,何顒與袁紹結交也應該是在此時;何顒本人頗有任俠之風,例如他成為亡友報殺父之仇,名揚天下,袁紹仰慕何顒,受其影響,也是可以知曉的。
袁紹選擇在京師雒陽定居(畢竟是有錢人,買首都的房子不是難事),他也不結交權貴,反倒是結交天下名士,繼續與南陽何顒這些人來往。在這段時間裡,他還結識了東平張邈(黨人名單中名列八廚),南陽許攸、長沙吳子卿(考其為吳臣、即吳巨)、汝南伍德瑜(伍孚或伍瓊)等人。
陳志《袁紹傳》裴注引《英雄記》:禮畢,隱居洛陽,不妄通賓客,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又好遊俠,與張孟卓(張邈)、何伯求(何顒)、吳子卿、許子遠(許攸)、伍德瑜等皆為奔走之友。不應辟命。
在這些人名單中,何顒和張邈是屬於黨人之流。在《何顒傳》中,說何顒私下潛入雒陽,與袁紹合謀,拯救、接濟遇難受困的黨人,幫助了很多人。
范書《何顒傳》:及陳蕃、李膺之敗,(何)顒以與蕃、膺善,遂為宦官所陷,乃變姓名,亡匿汝南、南郡間。所至皆親其豪桀,有聲荊豫之域。袁紹慕之,私與往來,結為奔走之友。是時黨事起,天下多離其難,顒常私入洛陽,從紹計議。其窮困閉厄者,為求援救,以濟其患。有被掩捕者,則廣設權計,使得逃隱,全免者甚眾。
袁紹這種行為引來中常侍趙忠等人的不滿(因為黨人的政治矛頭指向宦官),趙忠在宮省內與其他宦官一同吐槽:「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翻譯一下就是:袁紹坐在家裡養名,不接受朝廷任命,卻去收養死士,不知道這小子想做什麼事!
這話傳到叔父袁隗的耳中,袁隗就去教訓袁紹:「你這是要禍害我們家族啊!」此時的袁紹不以為然,置之不理。
這裡也可以做一個小小的考證,就是這個故事原始記載出自《英雄記》,然後被范曄寫入了《袁紹傳》中。《英雄記》是說袁紹聽從了叔父的教誨,於是答應了大將軍何進的徵辟,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為何進擔任大將軍之時,黨錮已經解除,袁隗沒有必要為侄子結交黨人而動怒,所以說《英雄記》說「袁紹入大將軍府」,是概述筆法,和袁隗的教誨沒有因果關係。
范曄在《袁紹傳》中改寫成:「(袁)紹終不改。後,辟大將軍何進掾」,這才是準確的記載。
袁紹入大將軍府時,好友伍孚也成為同僚,還有劉表、王謙兩位山陽名士,何顒則是入了司空府,可見袁紹仍然和黨人聯絡,並時刻不忘針對宦官。
袁術履歷
袁紹在雒陽隱居期間,就好結交遊俠,與他平輩的袁術卻一直在朝廷當官,《三國志·袁術傳》說他「舉孝廉,除郎中,歷職內外」(外職可查的是河南尹),可見在袁紹服喪的六年里,袁術已經完成了公族子弟的履歷,然後在朝廷擔任長水校尉。
《三國志》本傳原作「折衝校尉」,漢廷只有北軍五校尉,當從《北堂書鈔》引文作「長水校尉」。
袁術在京師的名聲早先並不好,《北堂書鈔·卷61·設官部》引魏志曰:袁術字公路,為長水校尉,好奢淫,騎盛車馬,以氣高人,語曰:「路中捍鬼袁長水」。這是說袁術在擔任北軍的長水校尉期間,非常奢侈,車隊龐大,盛氣凌人,京師的人稱他「路中捍鬼袁長水」。
范書本傳說袁術「少以俠氣聞,數與諸公子飛鷹走狗,後頗折節」,比較看來,袁術還是有所改變的,年輕氣盛畢竟是一時,「後頗折節」說明了袁術也注重自己的名聲了。
袁術的改變,也是以袁紹為參考的,他就是要和袁紹爭名,想成為平輩兄弟中的翹楚。何顒與袁紹交好,可他到京師時,偏偏從不去拜訪袁術,這一點讓袁術非常惱火。
陳志《荀攸傳》裴注引張璠《漢紀》:而袁術亦豪俠,與(袁)紹爭名。(何)顒未常造術,術深恨之。
袁術結交的名士,有事可查的有:河內張范、下邳陳珪、南陽宗承,平原陶丘洪等人。(前三位都是公族子弟)
《漢末名士錄》說袁術曾在一次朋友聚會上痛斥何顒的罪責,而陶丘洪則提出反對意見,袁術仍然意不能平;後來袁術又私下對宗承說:「我總有一天會殺了何顒這個辣雞的。」宗承也勸袁術,說:「何顒名聞天下(替亡友復仇之事),你只能與他結交,才是正確的方法啊!」袁術明白何顒的名氣已經是自己無法撼動的,這才罷休。
後來,何顒和袁術也沒有交往的記載,而在中平元年(184年),何顒入公府後,每逢三公府官員組織開會,大家都推崇何顒的意見,認為何顒的策略謀劃周密嚴謹,沒人能比得過他。
袁術在中平年間,能確定的官職也只有個「虎賁中郎將」,而且是在中平六年(189年),據我考證,很可能是父親袁逢在中平年初逝世,袁術因為服喪的緣故,而沒有做官。
袁紹在中平年間則是一路高升,從大將軍府出來,擔任侍御史、虎賁中郎將,靈帝末,袁紹又入西園軍擔任中軍校尉;何進掌權時,袁紹被提拔為司隸校尉,策劃誅滅宦官的事。
袁術在此時也沒閑著,他擔任虎賁中郎將,也是何進政治布局中的一環,可以說,在這個時間點上,袁紹、袁術兄弟二人因為政治目標相同,事關家族興衰,所以他們齊心協力,也沒有再鬧不和。
——附錄——
下面是本人製作的【東漢汝南袁氏譜系圖】,如果錯誤,敬請提出,我會繼續更新,補充完善。
推薦閱讀:
※不夠完美的答卷《幻想三國志5》
※第十一章 三國豪傑之算無遺策賈詡篇【原創】
※易中天的三國觀點可信度有多高?
※如果三國也有奧斯卡,那麼小金人該發給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