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跳幾米高的「魔幻籃球」偶像劇,還在模仿十年前的《籃球火》?
文丨零壹
2008年,一部名為《籃球火》的台灣偶像劇曾經紅極一時。顏值巔峰期的羅志祥、言承旭、吳尊組成的男主陣容,「想像力」很強的誇張球技,籃球題材加持下的青春愛情故事,這些要素使得《籃球火》在當年影響不小。
當看到愛奇藝獨播的《熱血狂籃》播出時,前幾集的場面很難讓人不聯想起《籃球火》這部10年前的電視劇。
《籃球火》並非是一部好評如潮的電視劇。飛天遁地的尷尬特效與真實籃球運動差別巨大,體育題材表皮下不變的愛情長戲也引來頗多非議。十年之後的《熱血狂籃》似乎也只是在《籃球火》的模式下套上一些情懷,去撩動青春偶像劇和小鮮肉受眾們的心,對於真正的籃球愛好者而言,這部劇恐怕更多是一種冒犯。
在情懷之源經典動漫《灌籃高手》之後,籃球題材的影視化都探索了哪些道路?類似《籃球火》的「魔幻籃球+青春愛情」模式,十年之後還有活力嗎?
寫實與日漫,籃球題材影視劇兩大風格
籃球題材的影視作品,筆者認為可以區分為兩大類:一種以美職籃為背景,籃球運動最為發達的美國,出品的籃球題材影視風格大部分以寫實為主。一方面美國有從高中聯賽到NBA的發達籃球賽事,有無數經典故事、人物可供編劇發揮。如《光榮之路》講述的是黑人球員面對種族主義的威脅與教練一起打破歧視的故事,《卡特教練》講述大學籃球球員面臨的生活困境與人生感悟。
另一方面,籃球的普及也讓許多演員擁有更為專業的運動水平,許多經典美國籃球電影都是前職業球員出演,如喬丹、奧尼爾、馬布里等等球員都主演過電影,講述NBA球員經歷的紀錄片更是數不勝數。
《光榮之路》劇照
另一種影視劇模式以日漫《灌籃高手》為代表。這部經典動漫塑造了櫻木花道、流川楓、三井壽等眾多經典角色,可以說是一代人的籃球情懷根源。90年代至今,國內、甚至是日本本土的籃球題材影視內容都或多或少帶著《灌籃高手》的影子,《籃球火》里的主角人設幾乎全能從《灌籃高手》里找到,《MVP情人》里的段臣風更是外號就叫流川楓。可見對《灌籃高手》的模仿,是彼時台偶劇拍籃球戲的必備手段。
在借鑒《灌籃高手》經典的人物塑造的同時,國內的籃球影視劇通常設計誇張,與真實籃球運動極不相同。這基本是國內籃球題材的慣用手段,《籃球火》主角一跳2米高飛天遁地,空中過人、運球變成凌波微步也不在話下,《大灌籃》里甚至有周杰倫打籃球逆轉時間這種魔幻橋段。
《熱血狂籃》第一集里,同樣的畫面就再次出現,劇中身高180CM的喬子俊直接跳得比籃筐還高,被評論為「漫威變種人」,劇情里更是號稱被NBA的尼克斯隊選中但不願意去,被彈幕笑稱「這是尼克斯隊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熱血狂籃》片段
但凡對籃球運動有一定了解,都能看出這種「魔幻籃球」的荒謬性,網上的差評也大都來自籃球愛好者們的不滿情緒。這種「體育+青春愛情」的影視劇到底該怎麼拍?誇張的設定是不是完全行不通?
「魔幻籃球+青春愛情」,台偶劇的模式十年後再現
首先從籃球文化底蘊和演員的專業程度來看,國內很難拍出類似《光榮之路》《卡特教練》這樣反映學生球員生活的寫實影視作品,走上「魔幻籃球」之路,或許也是編劇們揚長避短用誇張的風格博取眼球的做法。
中規中矩地表現現實籃球比賽,也只是籃球題材影視化的方向之一,不能代表全部。日漫里的籃球題材也並不都像《灌籃高手》這樣貼近真實,如《黑子的籃球》里就加入了類似「隱身第六人」這種超現實設定。動畫版《零秒出手》更為誇張,劇情里籃球已經傳遍宇宙,主角團要與外星人進行籃球對決。
《黑子的籃球》劇照
十年前的《籃球火》是攜台偶劇餘威,以愛情故事和吳尊、言承旭、羅志祥等明星的巔峰顏值來吸引觀眾的。但包括《MVP情人》在內,那一階段的籃球台偶劇里的演員們都有不凡的籃球功底。吳尊從小學習籃球,還擔任過汶萊國家隊隊員,是准職業水平;言承旭、羅志祥雖然不如吳尊,但也是圈內有名的籃球愛好者;《MVP情人》里的主角顏行書更是實打實的職業球手,2007年還加盟CBA球隊成為正式隊員。
如果要為《籃球火》《MVP情人》《鬥牛要不要》這些偶像劇找出除了偶像顏值之外的優點的話,那麼主角團對籃球的了解和尚存的尊重,或許是這些打著籃球幌子談戀愛的劇集看起來不那麼崩壞的原因。
《籃球火》中的吳尊
而《熱血狂籃》在這方面甚至不如十年前的《籃球火》。第一場籃球戲裡,場上其他配角明顯都有很強的籃球功底,鏡頭動作都採用了實拍;反而是劇中重要角色喬子俊的籃球動作明顯不如其他配角專業,但卻又因為劇情安排用特效打得風生水起,配合喬子俊耍帥的表情效果頗為尷尬。
據5月17日貓眼專業版的數據,《熱血狂籃》上線2天累計播放量為1405萬,當日播放量排在網劇榜16名,播放成績並不算理想。「魔幻籃球+青春愛情」,原本就是十年前的舊模式,在2018年出現原本就已經不合時宜,而《熱血狂籃》演員們都是新人小鮮肉,粉絲基礎也局限在小範圍內,劇中的籃球比賽尷尬之處比當年的台偶劇有過之而無不及,自然難以贏得普通觀眾的喜愛。
「情懷」並非隨時有效,國產籃球題材需找到新模式
《熱血狂籃》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或許是片頭曲,這首歌是《灌籃高手》中著名主題曲《直到世界的盡頭》,中文版是取得正版授權後改編而成。
這樣的「情懷加持」是為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是具體到《熱血狂籃》里又明顯有矛盾之處:《灌籃高手》的懷舊情懷更多的是為80後90初的人群準備的,但《熱血狂籃》的劇情和人設又明顯趨向於低齡化。片頭曲中的情懷,也很難說會有多大正面作用。
說到底,這類情懷更多只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除非情懷成為作品本身的首要看點。最好的例子是獲得第90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的《親愛的籃球》,由科比·布萊恩特配音一開始製作的目的只是為了在退役儀式上播出。在獲奧斯卡獎之後,國內外質疑之聲四起,因為從短片內容本身而言,很難說達到以往奧斯卡的水準,因為科比「巨大的影響力」而非短片本身而獲獎,這才是「情懷」巨大能量的最佳詮釋。
《親愛的籃球》豆瓣短評
對國內的籃球影視劇而言,重點應該放在推陳出新上。去挖掘新的表現形式和適合該題材的新人演員,畢竟《灌籃高手》的情懷不是一首曲子就能夠搬過來的。《熱血狂籃》雖然有一眾高顏值的鮮肉、小花加盟,青春愛情、友情的故事表達也並無太多
推薦閱讀:
※一個神反轉,讓這爛片瞬間有了尊嚴
※優雅作為男人的標準是主流 荷爾蒙分泌過剩只停留在青春里
※《最愛》:章子怡、郭富城、顧長衛、杜可風,這部卡司強大的電影為什麼撲街了?
※當時年少青衫薄 ━━━那些年,我們聽過的影視劇歌曲。
※4 · 網大 |影響中國影視發展不僅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