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珠探尋,跟《探清水河》一樣動聽的民間歌謠
最近在家刷抖音的時候,經常被唱詞為「太陽落下山,秋蟲兒鬧聲喧」的手勢舞刷屏,畫面上的小哥哥小姐姐的手活兒令我嘆為觀止!
起先,我以為這又是一首二次元古風歌曲,但上網搜索了一下後才發現這是一首傳統的北京小調,之前是由德雲社辮哥---張雲雷在相聲專場時帶火的。據說,現在不少少女迷妹去德雲社聽相聲就是奔著張雲雷去的,現場是尖叫聲不斷,有個別場次在張雲雷唱完《探清水河》後現場會有激動的女觀眾哭出了聲。現在張雲雷的場甚至演變成了歌星的演唱會,會有專門的粉絲應援團舉著應援牌和霓虹手串去給自己的愛豆加油助威。
今兒對德雲社張雲雷的爆紅暫且按下不表,今兒主要想講的是《探清水河》這首民間小調。目前《探清水河》有東北二人轉版本、郭德綱演出本、張雲雷民謠演出本、曉月老闆民謠本(個人推薦!)等版本。在這裡附上幾個推薦~
探清水河 (吉他版) - 張雲雷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探清水河 - 曉月老闆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
話說《探清水河》最早出自北京一家類似保文堂的印刷小作坊。在當時這樣的小作坊經常印出一些小唱本,在市面上的許多唱本中都有《探清水河》。《探清水河》是一首敘事性的歌曲,整體篇幅很長,描述了一對戀人悲劇的愛情故事。《探清水河》第一段歌詞就介紹了故事發生於北京西藍靛廠的宋老三家;第二段歌詞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宋老三夫婦以賣大煙為生,有一位二八芳齡的女兒,名叫「大蓮」;中間幾段歌詞描述了正值青春懵懂時的主人公大蓮與小六哥情投意合併一起約會的場景;故事的結局:二人私會時被父母偶然發現,大蓮父母覺得未出閣的姑娘與情郎私會有損家庭名譽、敗了家風,於是將大蓮大打一頓,大蓮覺得羞愧,便投清水河自盡,小六哥聞聲跑來清水河,傷心之餘便一同跳河殉情;最後為了紀念這對痴情鴛鴦,人們將他們的故事編成「探清水河」的小曲用來傳唱,給故事添加了一個凄美的尾聲。
《探清水河》屬於江南小調《無錫景》的北方變種,相傳是清朝年間經由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來到北京的,來到北京後將曲調保留,換成新的唱詞傳唱。這也印證了俗話說的「民歌有腳,遊走四方」。
中國是一個有著豐富民歌民謠歷史的國家,過往有不少動聽的民歌民謠已經被改編成了流行歌曲。在這裡也推薦一些私藏的動聽民歌民謠~
1.《無錫景》---群星
《無錫景》是我國民歌史上十分重要的民間小調,它主要流傳於長江流域的江南地區,它沒有固定歌詞,由演唱者自己發揮。不少流行歌曲甚至不少地區的民歌都是由它進行改變的,說白了它就是很多流行歌曲和民歌的祖宗!經由它改編的民歌有之前說過的《探清水河》等北方民歌,還有《江南水韻》等南方民歌。還有民國周旋等女星的很多流行歌曲。當然最有名的改編當屬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中的《秦淮景》了,它採用蘇州評彈的方式進行演繹,極盡纏綿婉約之能事。
無錫景(無錫民歌) - 群星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秦淮景(藝伎齊唱)(Qin Huai Legend VII (Geishas Chorus))2.《送情郎》---岳雲鵬
《送情郎》這首流傳甚廣的民歌在被賤萌的小嶽嶽演繹之後想必已經廣為人知了。這首民歌也是來源於江南地區的民間小調,這首小調至今在黃梅戲中還有存在。它的曲調在最初與《無錫景》有很多共通之處。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的本地化了,現在流傳比較多的版本有趙本山演繹的二人轉版《送情郎》、岳雲鵬《送情郎》和民歌藝術家奚秀蘭的《送情郎》。
送情郎(2011.6.25 德雲二隊張一元) - 岳雲鵬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送情郎 - 閻學晶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3.《彩雲追月》---中國廣播民族樂團
《彩雲追月》最早出現於清代,是廣東地區民間的演奏曲譜,李鴻章任兩廣總督時對此曲甚為喜愛,命令抄送送往紫禁城演奏。後經由民國愛國音樂人任光先生在30年代的大上海出版發行。我們現在聽到的版本有愛戴的演唱版、郎朗的鋼琴演奏版和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的民樂版等。
彩雲追月(民樂合奏) - 中國廣播民族樂團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
4.《知道不知道》---劉若英
《知道不知道》是一首很動聽的歌曲,這首歌曲在1995年首發於劉若英的《聽說》專輯,彼時奶茶將伴隨陳升三年的所有情感都投付於這張專輯中,令人唏噓~這首歌最早是一首流傳在廣西地區的民歌小調,曲調有不少兩湖地區花鼓戲的色彩。全調以少女的口吻講述了自己難以對心上人表述心意的無奈,以及自己的思念之情。
PS.這首《知道不知道》還伴隨著我跟ex的一些故事,當初她也是借這首歌向我表達她的內心情感吧,可是當初非常直~就覺得歌挺好聽的,然後就去打遊戲了~ε=(′ο`*)
所以現在每當聽起這首歌都能回憶起不少往事,物是人非啊~哈哈哈~
蝦米音樂播放器知道不知道 - 奚秀蘭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5.《永隔一江水》---周雲蓬
《永隔一江水》是一首很好聽的民謠,版本很多,之前是由好聲音周深唱火的。在這裡推薦盲人民謠歌唱家周雲蓬,他的很多民謠也很好聽!
《永隔一江水》改編自民歌《一江水》,最早收錄於「西部歌王」王洛賓先生手中。嚴格意義上說這首歌是一首現代民歌,王洛賓老先生在去新疆採風的過程中,從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那裡獲得了這首歌。但這首歌的原型實際上是一部蘇聯電影《渴》的插曲《兩道河岸》,這首歌曲流傳到新疆後當地的人民群眾很喜歡,自發開始演唱。
永隔一江水 - 周雲蓬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永隔一江水 - 許巍/朴樹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6.《美麗的梭羅河》---黃秋生
這首歌相信不少看過姜文電影《太陽照常升起》的觀眾一定知道,在電影中黃秋生彈著吉他吟唱的樣子真是帥爆了!同時衛生站小姑娘一邊蒸饅頭,一邊嬉戲的樣子也真是迷人~咳咳~有點跑偏~這部電影里姜文還邀請了日本音樂大師---久石讓來為電影創作原聲,這部電影讓我看完後沉浸在視聽盛宴中難以自拔。我在網易雲的歌單里收藏了不少原聲,《美麗的梭羅河》就是其一。
《美麗的梭羅河》是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作曲家格桑·馬爾托哈爾托諾於1940年編曲的作品,作品借鑒了葡萄牙法朵曲風。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這首民歌由戰敗的日軍和戰勝的美軍帶往了世界各地。這首歌曲在50年代傳入中國,並逐漸成為中央民樂團的常備演出曲目之一。
美麗的梭羅河(電影《太陽照常升起》插曲) - 黃秋生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7.《流浪漢》---野孩子
《流浪漢》是民謠樂隊野孩子改編的民歌。這首歌哈薩克語叫Singanushiga,又Sikenashka,譯作「西格納什卡」。在新疆本土化後,新疆各族人民又取了很多的名字比如英孜、流浪漢、黑眼睛的姑娘、吉爾拉、吉卜賽女郎等等。曲子最早流傳在北疆俄羅斯族、塔塔爾族和哈薩克族中間,然後傳遍全新疆。這首曲子也是《太陽照常升起》中的一首插曲,插曲出現時影片的場景正是周韻得知自己的愛人已經陣亡的消息,面對著愛人的遺物,她的一大段台詞獨白。鏡頭不斷繞著周韻旋轉,鏡頭在周韻和愛人的遺物間切換,周韻訴說著往事~這段以周韻的台詞「那就叫你阿廖沙吧」為結尾。這個片段中《黑眼睛的姑娘》的出現堪稱是點睛之筆!
「西格納什卡」歌詞不固定,據說能在新疆找到七千多版不同歌詞的版本,可見其傳唱度極高。這首歌的來源現已不可考,百度上說最早是起源於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地區的一首舞曲《你是美麗的吉普賽姑娘》,後來經吉他弗拉門戈大師蒙托亞改編後,流傳至整個歐亞大陸。國內民謠界大佬趙已然的版本也很好聽,如泣如訴,蒼涼沉重。
流浪漢 Vagabond"Sikenashka"(新疆民歌) - 野孩子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流浪漢 - 趙已然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黑眼睛的姑娘(Singanushiga) - 葉爾江·馬合甫什/阿斯哈爾·買買提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8.《花兒與少年》---譚晶
首先要注意的是,這首《花兒與少年》跟前一陣的綜藝《花兒與少年》沒有一毛錢關係!不要搜錯了,這首《花兒與少年》是傳統青海民歌---花兒的一首曲調。
「花兒」是流傳在青海、甘肅、寧夏等地區的傳統民歌曲調,「花兒」又稱「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稱「花兒」。每年的農曆四月、五月,各地都會舉辦「花兒會」的對歌大賽,最後還會決出冠軍。
這首《花兒與少年》是王洛賓老先生收集整理的,關於這首民歌還有一個故事。青海軍閥馬步芳在抗戰勝利後,決定在青海舉辦社火大會,他想編排一個節目在社火大會上演出,於是他就用「四季調」(一種流傳在江南地區的民間小調)為曲,自己編詞,混合著自己濃重的河州口音唱了一遍。之後讓王洛賓下去教自己的士兵去演唱比賽,王洛賓老先生下去之後重新改編了這首小調,並命名為《花兒與少年》。
目前的版本是由譚晶演唱的流行歌曲版,相對於傳統的「花兒」更多了一份現代感。
花兒與少年 - 譚晶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9.《搖籃曲》---東北民歌
「月兒靜,風兒明,樹葉遮窗欞」
前一陣子聽到這個唱詞一下子勾起了我很多回憶,小的時候媽媽會一邊搖著搖籃,一邊扇著扇子,嘴裡哼唱著這熟悉的旋律;小時候爺爺也很喜歡唱這首歌哄我睡覺,但我總是哭,可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對爺爺跑調的不滿吧,哈哈。
相信不少80後、90後都是在這首歌謠的旋律中慢慢長大的。不知道現在的媽媽哄寶寶睡覺會怎麼做?還會搖搖籃,扇扇子嗎?
《搖籃曲》原是東北民歌,流傳於遼寧省南部地區。建國後慢慢傳向了中國大地。
網易雲音樂推薦閱讀:
※說是老傳統,經得起細問嗎?
※中華生肖民俗文化
※如何看待「非遺傳人制古煙花獲罪免刑罰,其子稱不會再製作 」的新聞?
※粽子一共會有多少種,都是什麼餡的?
※北京南城到底有什麼特點,為什麼總是成為相聲里被取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