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個瞬間,讓你後悔多看書 | 圈外孫圈圈

總有一個瞬間,讓你後悔多看書 | 圈外孫圈圈

來自專欄孫圈圈_你不是因為懶

開卷一定有益嗎?

多年前,曾經有本書叫《哈佛凌晨四點半》,不知多少人看過,但聽過的應該不少,據說書賣得不錯,所以還出了後續相關係列,我摘錄百度百科裡這本書的一些內容:

「如果你走進哈佛的學生餐廳,很難聽到嘰嘰喳喳說話的聲音,每個學生端著比薩、可樂坐下後,往往邊吃邊看書或是邊做筆記……

在哈佛,學生的學習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即使在半夜或者凌晨,整個校園也是燈火通明的,那是一座不夜城……

在哈佛的校園裡,到處可以看到睡覺的學生,甚至在食堂的長椅上也有學生呼呼大睡。而旁邊來來往往就餐的人並不覺得稀奇。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倒頭就睡的學生實在是太累了。

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在哈佛的凌晨四點半會一一體現!

哈佛四點半圖書館燈火通明

現在看起來有點荒謬,但講真,我在很年輕的時候,第一次看到網上瘋傳的哈佛圖片時,也被哈佛學生不睡覺的精神感動過,還試著熬了幾天夜,然而心有餘而力不足。

每天三四點睡覺之後,第二天精神狀態極差、腦子反應遲鈍,根本無法學習和工作。所以那時候對懶惰的自己非常失望。

不知多少人被誤導過,如果我們都看了這樣的書,真的去模仿,對自己不但沒有提升、反而是有很大傷害的。

實際上,這本書最關鍵的問題,不是「哈佛學生到底有沒有凌晨四點半還在圖書館學習」,關鍵問題在於,它將哈佛學生的優秀僅僅歸結為勤奮或者熬夜。

構思這篇稿子的時候,很巧,遇上世界讀書日(可見稿子拖了多久),就想買幾本屯著,打開各大購書網站,首頁都是「滿XX減XX」的活動,以及「暢銷書排行榜」、「24小時日榜、周榜、月榜、總榜」,公司同事們也都在討論要買什麼書。

不得不感謝各類閱讀產品的普及,讓讀書如今成為了一件政治正確的事情。

只是,讀書並不是都有用的,尤其是只看所謂「暢銷書」,挑書實在是個技術活兒。

為什麼不能只看暢銷書

先界定一下這裡說的暢銷書,主要以趣味、科普、個人經驗分享等等為主,選取某個角度,而非該領域內的系統、體系化的知識,但是在一段時間內非常受歡迎。你所看到的圖書網站上的大部分榜單裡面的書,多半屬於這一類。

但如果只看這些書,會有什麼問題呢?

1、看起來拓寬視野,實際上局限視野

哈佛凌晨四點半這類書,看起來是幫我們拓展了視野,讓我們知道金字塔頂尖的人是如何學習的、是如何得以進入到哈佛的、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但實際上,它將這些人的成功歸結於唯一的因素——勤奮,這種簡單歸因卻局限了你的思考。

多年前流行過一本書《秘密》(英文:The Secret),全書就闡述了一個原理:吸引力法則。大意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當你想要一件東西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給你讓路(作者在書裡面引用了不少物理學知識,篇幅原因我沒法都寫出來)。

作者宣稱這個驚天大秘密存在了很久,但只有很少的人知道,知道的人都成功了。實際上書里寫的一些內容,比如愛、信念等等,是正確的,這些在心理學領域也有相關研究,但作者最終將成功全部歸結為吸引力法則,就有點神了。

很多暢銷書之所以暢銷,原因之一是結論足夠簡單粗暴。本來成功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可誰都不想思考這麼複雜的事情,如果你真的寫一本非常科學論證如何成功的書,說成功有幾十個因素如何如何,想必沒人看得下去。

這也可以理解,就好像文章一樣,跟熱點、甩觀點的文章一定更容易傳播。我曾經做了個關於圈外過去兩百多篇文章的分析,僅有的幾篇提到熱點事件的文章閱讀量都很高,比如女排、奚夢瑤等等,然而那幾篇並不是我認為寫得最好的、最有用的。

格拉德威爾的《異類》算是超級暢銷書了,裡面介紹了一萬小時理論,很多暢銷書都引用了,而格拉德威爾的這本書已經是二手知識了,並非他本人的研究,他還寫過《引爆點》。

而另一些暢銷書再次引用他的理論的時候,又極大地簡化成「只要努力一萬小時就可以」。實際上,這個理論的適用範圍有限,而且一萬小時也是基於刻意練習

如果我們不知道這些背景,只是把成功歸結於這一個要素,那麼很有可能被誤導。

所以,只讀暢銷書,有時候不是拓展視野,而是限制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誤以為所有事情都那麼簡單粗暴。

2、以為提升認知,但沒有圖樣的碎片拼不出圖

關於「碎片化知識」「碎片化閱讀」到底有沒有用的話題,有很多爭論,不同人有不同觀點。在我看來,碎片化知識是沒有問題的,整體也是由碎片拼成的,有誰見過一整塊、不碎片的知識長啥樣?即使有,一整塊知識怎麼吞下去?

那我一直看碎片化知識有沒有問題?

我們都玩過拼圖遊戲,肯定知道,想要拼圖能夠成功,你不能只有一堆碎片,你得先有整張圖的樣子,在有完整圖像的情況下,你才能夠照著把碎片拼起來。

如果你從未見過一張拼圖的完整圖像,想像一下,你還拼得起來嗎?以及,如果你買了一張拼圖,沒有圖,只有碎片,那麼這些碎片還有用嗎?

所以,這是我認為只看暢銷書的第二個問題:暢銷書多數是從某個角度出發的碎片知識,是碎片化信息的合集甚至是觀點的合集,但如果你缺乏這個領域內的整體框架,這些碎片幾乎是沒用的。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個感受,我自己對一些領域沒有大框架的時候,當要去解決這個領域的問題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去檢索信息,然後收集到大量信息,逐漸發現信息是檢索不完的,不斷有新的信息進來,然後時間一點點過去,可問題還是沒有思路。

正確的姿勢是,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先有一張關於這個問題的地圖,然後把碎片化信息放進去。

比如,我們最近一個季度的重點是提升體驗,負責的同事想了很多方案,都很創新,可也很零散,這麼多方案,到底應該做什麼?體驗提升是無止境的事,永遠無法完美,如果想一件做一件的話,不用說一個季度,應該八年十年還在做這件事情。

正確的方式是,先找到整張地圖:作為一個教育產品,用戶體驗包括哪些?在此之上,我們然後再把一些碎片化的想法填充進去,然後排序。

所以在我看來,暢銷書可讀,但需要在經典書的前提之下讀,只有建立了關於這個領域的知識地圖,你的碎片知識才有價值。

3、以為養成讀書習慣,實際上養成了速食的習慣

最近幾天刷屏的關於「騰訊有沒有夢想」的話題,不同人有不同觀點。我在朋友圈也看到不少人發表自己的看法,可發表觀點的,一些只是騰訊產品的用戶、騰訊某個員工的朋友,僅此而已。

「有」或「沒有」夢想,也就是兩個答案,總有50%的概率說對,可說對了有何意義呢?實際上,潘亂的那篇萬字長文,精髓也不在於那句結論,而在於整個論證過程。我們應該關注的,也不是「騰訊到底有沒有夢想」這種馬化騰本人才能回答的問題,而是文章指出的一些具體管理問題和相關佐證。

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發現,同樣的厚度,讀一本暢銷書可能2小時就差不多了,而讀一本教材類的經典書籍,2天可能還沒消化好。前者充斥的是觀點和故事,看一眼就懂,而且因為內容新鮮有趣,還會感覺很棒;後者則是很多基礎方法論、思考框架和論證過程,需要邊看邊思考,進度緩慢,反而會讓你沒有成就感。

所以久而久之,其實我們會更喜歡速食快餐的前者,而排斥慢火慢燉的後者,雖然速食也可以吃飽,但速食吃多了,終歸沒有那麼多營養。

我一直認為,如果不是看小說或者散文,而是某個領域的學習內容,如果你學得毫無障礙,也不需要你聯繫實際做什麼反思,那麼對你多半是無用的,因為都在你的舒適區。

最近我們在跟哈佛談內容和案例引進,作為案例式教學的鼻祖,對方提到他們開發一個商業案例,差不多要花1年時間負責開發的教授親自到所在公司走訪(如果公司在其他國家,還需要專門過去)、訪談高管團隊和顧客等等。

一個典型的商業案例,有數百頁素材和教案,最終呈現給學生的有效信息,至少也是小几十頁的篇幅。之所以要做那麼多背景資料,是需要還原出決策者在那一刻所面對的處境。

就好像關於騰訊,如果只是作為用戶或員工,憑著新聞里公布出的信息,就給他們提建議,是不靠譜的。我們能夠掌握的信息,跟馬化騰比起來,只是管中窺豹。這也是為什麼,任正非和馬雲都曾說過新員工不要給公司提戰略建議的話。

在掌握到了那麼多信息之後,分析商業案例的精髓已經不在於得出最後那個結論,而在於如何根據這些信息去做大量分析論證。

對很多問題來說,重要的不是答案,而在思考與論證的過程。只有那些論證清晰、理論框架全面的書,才能讓我們學會如何思考和論證。

關於讀書的一點建議

既然不能只讀暢銷書,那麼應該讀什麼書?如何選書?

1、但凡了解一個領域,經典書籍先讀,在此基礎上讀暢銷書

就像前面說的,我們心中先得有張圖,碎片才拼得起來。所以先讀一些入門經典書是建立地圖的有效方式。當然,如果這個領域自己不夠了解,可以讓朋友推薦。比如經濟學先讀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心理學領域中,朋友當時給我推薦了津巴多的《心理學與生活》,等等。

這些經典書其實都很厚,不過也不用很快啃下來,可以先看看大綱以及整體瀏覽一下,有些內容消化得不夠也沒關係,至少這時候整張圖有了,然後有時間的時候再慢慢翻看。

2、選擇兼具專業和文筆的作者寫的書

寫書的作者大抵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沒有太多專業背景的專欄作家或媒體人。這些書往往以心理學、經濟學等、社會學等等角度切入,對入門人士來說看起來很專業,但是常常帶有一知半解、拼湊知識、夾雜個人偏見和經驗,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是不科學和嚴謹,容易誤導他人;

另一類是專業人士寫的書,科學嚴謹而系統,但很多情況下,過於專業的人打破不了「知識的詛咒」,很難同理到大眾的理解水平,所以寫的內容讀起來非常晦澀、不太能消化,這種情況下,如果強行去理解,可能也會走彎路。

所以最佳的狀況是,自身有足夠的專業性,同時又善於表達、能夠站在知識水平低於自己的大眾角度設計內容。所以,選擇任何一本書的時候,可以先查一下作者的介紹。

看他本人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性(我所說的專業性,是普適性的專業性,如果一個自己職場成功的人跟你講職場成功,那麼就是不專業的,因為個體經驗不具備普適性),然後翻一下樣書或者豆瓣筆記,看看內容撰寫是不是通俗易懂。

順便說一句,任何宣稱「XX錢就能讀到價值XXX錢的知識」「XX天就能XXX」的這類書,一般都不靠譜,較少有意外。

3、看看讀者評價

我會去選擇找一些書評網站來看看其他人的意見,供自己參考,比如我會去豆瓣搜一本書的評價,而其它平台的評分,還是有些水分的。

當然,讀書這個事兒,見仁見智,每個人的認知水平不同、經歷不同,對書的評價也不同。不像衣服,審美可以相對統一,學習這個事兒比較私人,你覺得晦澀難懂、作者水平不行,可能別人覺得正好,諾獎獲得者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這種書,也有人噴雞湯成功學。所以除了評分,你還應該看看多個讀者的評價。

總之,我覺得選書的重要性不比選工作、選人生伴侶等等低,你的言談舉止、工作成績、幸福度等等,跟你選擇讀什麼書有莫大的關係。

P.S. 還是強調一下,不是反對暢銷書,只是應該有所選擇、有所排序和有所側重

相關文章:

《你坐擁海量信息,卻無法解決問題》

《靠意志力的學習都是耍流氓》

孫圈圈,圈外同學創始人兼CEO,前外資管理諮詢公司諮詢總監,36氪、領英專欄作者,豆瓣8.5分暢銷書作者,為你提供 個人精進|認知升級|高效溝通|職業發展 | 領導力 等方法論,這裡只有硬貨,不熬雞湯。

關注公眾號:圈外孫圈圈(ID:iquanwai),回復「方法」,職場中90%的問題答案都在這裡。

推薦閱讀:

這些你心念念的非同步新書,終於上市啦!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為什麼說余華寫的是一種現實?
《一生》:馬拉松式的悲劇
食臉獸———如果顏值能當飯吃(完結篇)

TAG:閱讀 | 經典書籍 | 選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