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工作8小時,平均浪費5小時?| 圈外孫圈圈
來自專欄孫圈圈_你不是因為懶
有一陣子,我覺得自己快沒法工作了。每天加班到深夜,但是仔細盤算一下,好像一天下來,什麼都沒幹。
比如,我我靜下心認真寫文章的時候,產品經理微信我,確認一個頁面改造方案,我不得不停下來拿起手機,先回復我的建議,這樣他們的工作才得以順利進行。
但當我結束之後,轉到電腦屏幕上時,完全不記得自己的思路是什麼了,情緒也不在點上,還得花費很久把注意力切換到寫作。再寫了一會兒,我們最近合作的企業又有消息了,需要提報一個新的方案,我又回過頭去跟相關的同事討論思路。
這是很長時間的工作狀態,但似乎很難改變:幾十個學員群偶爾需要我發言,一些學員會私信跟我聊他們的發展,只要我在公司,幾十位同事可能會因為各種問題來打斷我,除此而外,每天還有很多合作要談。
這還只是工作,還不提被各種資訊、信息打擾,比如我打開微博,只是想搜索一個事件,結果一堆信息撲面而來,只要稍微有一點好奇心,就會被吞沒進去。
《華為高效工作法》中引用了一組數據:「人們一般每8分鐘會收到1次打擾,每小時大約7次,或者說每天50-60次。平均每次打擾大約是5分鐘,總共每天大約4小時,也就是約50%的工作時間(按每日工作8小時計)。
其中80%(約3小時)的打擾是沒有意義或者極少有價值的。同時人被打擾後重拾起原來的思路平均需要3分鐘,總共每天大約就是2.5小時。
也就是說,每天因打擾而產生的時間損失約為5.5小時,按8小時工作制算,這佔了工作時間的 68.7%。
圖片來源:《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中信出版社(已獲授權)
卡爾·紐波特認為,高質量工作產出=專註度 x 時間。所以,有時候我們看起來很忙、每天加班到深夜,也可能沒有什麼產出。
如何才能從「偽忙碌」的狀態中抽身而出?
怎樣才能搶回被微信、微博奪取的注意力?碎片化的時間裡如何才能專註重要複雜的工作?
解決這些問題的核心,關鍵在於深度工作。
什麼是深度工作 ?
根據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的說法,深度工作指的是,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註進行職業活動,使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能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比如,不受干擾地用兩個小時完成一篇文章;
不刷微博不聊微信寫一段完整的代碼;
關掉手機整合銷售數據做完幾張圖表......
總之,當你在進行深度工作時,你會發現,自己心無旁騖,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對時間的流逝毫無知覺,思維飛快運行,手指不停敲擊鍵盤,即便是一項複雜的工作,也能夠快速、高質量完成。
而與深度工作相反的,則是浮淺工作,指的是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譬如回郵件、開會等工作。
當你在進行浮淺工作時,其他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會搶佔正在運行的腦通道,即帶寬(人們心智的容量,它包括兩種能力,分別是認知的能力和執行控制力),帶寬是有限的,如果把人的大腦比作電腦的後台,一旦開了很多窗口,其低運行速度便會大大降低。
微信剛剛興起、搶奪人們注意力的時候,我記得當時有好些人試驗「離開微信的1個月」,甚至「離開智能手機的1個月」。但是,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我們發現自己無法與趨勢抗衡,唯一能做的就是擁抱趨勢。
就好像十幾年前,很多女孩子在說「對著電腦的工作不好,輻射傷皮膚」,但我想,現在大概沒有人會因為一份工作是要對著電腦而拒絕的,我們只能擁抱趨勢並自我調整以適應趨勢。
所以,這種趨勢之下,我們需要學會深度工作,才能在這樣的時代立於不敗之地。
如何深度工作?
如何深度工作?這裡有三個建議:1.明確自己的工作類型;2.根據類型選擇適合的深度工作哲學;3.掌握一些深度工作的技巧和原則。
1.明確工作類型
對所有的工作用一刀切的工作方式是不對的。由於工作類型不同,所以進入深度工作的方法也不一樣。
比如,很多工作方法會讓我們對時間做切割,專門辟出大塊時間來做深度思考。可如果你是一名用戶運營,需要時時刻刻與用戶保持聯繫,實時反饋用戶的建議,這個方法對你的適用性是很低的。圈外的課程運營同時,每時每刻都有在學習的用戶來找他們,根本無法預留大塊時間。
所以,你先要知道,自己的工作屬於什麼類型,然後找到合適的方法:
如果你從事的是藝術類工作,比如文案、設計等工作,創作會佔據你工作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那麼深度工作的核心就在於如何擠出一個較完整、不被打擾的時間。
如果你從事的是社交類工作,譬如運營、客戶執行等,那與用戶、客戶保持頻繁的聯繫佔據了很多工作時間,而且這些事情都不可控,你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從碎片化的浮淺工作快速切換到深度工作。
如果你屬於管理類工作,那麼可能你一天的工作安排得非常滿,既需要思考公司戰略、制定公司目標,也需要參加大大小小的會議、回郵件、做決策等,因此如何合理分配時間是最關鍵的問題。
2.選擇深度工作哲學
○藝術類深度工作方法
1)時間分段法
將某一段明確的時間用於深度工作(這個時間往往大於半天甚至一天),其他時間則用於做其他事情。
比如用一個星期的時間不做其他事情,專心於深度工作,完成一本書,或者一幅畫。
心理學家榮格會在一段時間內去隱居所隱居,每天鎖在一個房間里,不受干擾地創作。而其餘時間,則在蘇黎世度過,去診所給病人看病、去大學講學聽課。
我寫過一本評價還不錯的書(人稱小黃書),那是辭職之後、創業之前寫的,那時候就是專門辟出了1個月來集中完成書稿,每天只看一次手機,非常高效。後來很多出版社跟我談第二本書,雖然一直有想法,但大半年過去了,都沒有什麼進展,可見集中時間對於藝術類工作的重要性。
2)摒棄最小化法
摒棄或最小化浮淺職責,把不重要的浮淺工作直接摒棄,從而實現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是一位新媒體編輯,每天都會有很多大號來申請,轉載你所負責的公眾號的文章,這就需要你進入公眾號後台給申請人開轉載許可權,由於你負責的工作很多,既要寫文章,又要排版和授權,就會導致效率低下,那麼,如何解決呢?
你可以建議老闆找一位實習生/兼職,專門處理轉載和排版事宜,然後你集中精力寫文章,完全不需要做其它浮淺工作,這樣其實整體效率是提升的,你的時間產出是更高的。
○社交類深度工作方法
社交型的工作,往往需要時時刻刻與用戶、客戶保持聯繫,因此,工作時間往往會被切割成無數個碎片,而隨意切換法往往能夠幫助他們快速在不同任務間切換。
也就是說,在日程安排中隨時可插入深度工作,只要有空閑時間,就能立刻轉入深度工作模式。
這種方法需要經過刻意練習,使頭腦能夠從浮淺與深度模式之間快速切換,可能會削弱有限的意志力儲備。但是,也是有一些小技巧的。
比如,你可以縮短深度工作所用的時間,將其拆分為多個小任務,做成一張checklist,隨時檢查自己做到哪裡。每完成一個步驟,則標記清楚,這樣當從浮淺任務切換到深度任務時,可以對照checklist在空閑的時間裡完成一兩個小步驟。
舉例來說,你需要做一份用戶體驗提升方案,方案需要5個小時,但你沒有5個小時整塊時間。那麼,你可以把方案做個細分,比如按照用戶在產品中的流程,分成5個環節,這樣每次需要1個小時,完成一個環節之後,你再去處理這個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用戶溝通消息。
○管理類深度工作方法
1)重構工作法
重構工作的核心在於簡化,不斷地用各種方法將工作委託、延遲、精簡、外包或取消。
對於管理人員而言,很多工作其實並不需要親力親為,把一部分工作委託、外包出去,也是讓自己將主要精力投入真正重要工作的方法。
委託是找到能夠以更低代價完成這項任務工作的人。比如本來每次寫文章,找素材是一件很耗費精力的事情,那麼我委託新媒體同事來做,就比我自己做要省事很多。
延遲就是想方設法推遲不需要立刻完成的任務。比如本來這周需要跟一家企業談合作,但我沒有時間完成方案,那麼可以試試跟對方溝通,是否能夠改期。
精簡是縮小任務規模或簡化流程。比如,原先我們有全員周會,每個員工會跟其他同事說自己本周的工作安排(因為公司管理扁平,基本上每個人需要獨立負責一塊事情),但後來人多了,我發現周會時間很長,所以後來就只是負責關鍵事務的同事參加,也節省了我很多精力。
外包是指把任務的某個具有技術含量的部分交給專業的團隊、公司來做。比如我們最近要對學習模式做個視頻介紹,方便學員知道,但摸索了一下發現,自己拍攝太耗精力了,所以我就讓團隊找專業人士來完成了。
取消就是將在目前情況下沒有重要意義的事情棄置不做,比如有段時間在準備某個課程項目,那兩周的文章就沒發了(不要打我)。
重構工作的核心在於梳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可替代性,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將時間、精力用對地方,實現最大化增值。大部分的工作,你會發現,不做不會死人。所以,管理者需要找出那些「不做會死」的工作,然後做到極致。
2)習慣內化法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把深度工作轉化成一種簡單的常規習慣,目標是創造一種工作節奏,讓你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決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時需要進入深度狀態。
很多高管都會很早起床,把自己開會的時間定在一定時間比如早上8點以後,8點以前用來思考一些重大決策、問題,而8點以後,則用來開會、處理其他事物等。這種方式能夠讓他們充分掌握各種因素,從而作出正確的決策和判斷。
我自己也在練習形成習慣,把會議安排在下午,溝通安排在晚上,而上午都是深度工作。
對於管理者來說,兩種方法可以結合使用,先運用重構工作法,理清對於自己需要花費精力去做的工作,再將這些工作安排在能量密度最高峰的時候處理。
3. 建立深度工作準則
除了不同類型用到不同的工作方式以外,還有一些小技巧也非常有用。
1)警惕「時間黑洞」
最小阻力原則認為,人的大腦傾向於做更容易的事情。當我們在深度工作時,大腦處於低刺激、高價值的狀態,但當認知上遭遇到挑戰、困難時,大腦便傾向於轉向高刺激、低價值的活動中,例如刷微博、看微信文章等等。
所以很多時候,當你在工作中遇到瓶頸、卡在某個問題上的時候,你會習慣性地刷刷微博,或者逛逛淘寶,而這些活動只需要動動手指就可以打開。但你發現,一旦你開始了這些高刺激活動,就停不下來了。
想要從「時間黑洞」中走出來,需要你時刻保持覺察,一旦意識到你正在進行的事情脫離了自己的目標和計劃,就趕緊撤出來,將思維拉回正軌。
怎麼把自己從時間黑洞中拽回來、拉回正軌呢?最有用的方法是,給優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務,設置一個硬性的截止時間,甚至公開時限,向同事承諾下午兩點給到對方,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把你的注意力拉回到工作中。
2)適當休息,快速恢復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注意力復原理論認為,想要保持專註需要自主性注意力,而注意力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用光了,想要保持專註就很困難了。一旦注意力耗盡,我們就會自動進入默認設置,即,選擇更輕鬆、更能夠帶來刺激的事情。
從生理角度來說,一個人不可能一直保持深度工作,所以,你不要苛求自己一直保持專註,你完全可以在深度工作一段時間後,獎勵自己,吃吃水果,喝杯咖啡,放個空,看看窗外,這有利於恢復你寶貴的注意力。
但,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獎勵自己看手機,很多人以為看手機是一种放松方式,但實際上,大腦一旦習慣了分心,就很難擺脫這種習慣,當你想重新進入深度工作時,大腦已經很被剛剛刷到的八卦、朋友分享的文章佔據了帶寬,這不是放鬆,而是讓自己更累。
3)抑制環境,斷絕干擾
深度工作對外部環境也有很大的要求,你需要把誘惑移出自己的視線:比如把手機關機、刪除某些應用、關掉消息通知等等,這些強硬辦法都能夠幫助自己進入專註狀態,這些事情不需要意志力,卻增加了你想要分心的阻力。
除此而外,還有一些小技巧,比如我用過這樣的屏保(話說上次在杭州做線下見面會,幾位童鞋聲稱,發現了我的屏保之後,就原諒自己有時候意志力薄弱了,hhh)
還可以下載forest軟體,設定一個不看手機的時限,當時間開始時,小樹苗會形成一個屏保,一旦你想中途翻看手機,那麼成長中的小樹就會枯萎而亡。
講了那麼多深度工作,並不是讓大家只做深度任務,這是不現實的,大部分工作其實是深度工作與浮淺工作相結合的,但一個人的腦力和注意力都是有限資源,在這個24小時在線的時代,中斷、屏蔽干擾,適當離線工作,把有限的心智能量用來做更重要的事情,才是我們需要刻意練習的能力。
孫圈圈,圈外同學創始人兼CEO,前外資管理諮詢公司諮詢總監,36氪、領英專欄作者,豆瓣8.5分暢銷書作者,為你提供 個人精進|認知升級|高效溝通|職業發展 | 領導力 等方法論,這裡只有硬貨,不熬雞湯。
微信關註:圈外孫圈圈(ID:iquanwai)查看更多乾貨。
相關文章:
《3個技巧,解決90%的時間不夠問題》
參考目錄:
《深度工作》作者: [美] 卡爾·紐波特 出版社: 後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博恩·崔西的時間管理課》作者: [美] 博恩·崔西(Brian Tracy) 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作者: [美] 加里·凱勒 / [美]傑伊·帕帕森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社。
推薦閱讀:
※自動整理桌面圖標,有效時間管理!#科研提效 學者利器
※我為什麼不關心社會熱點?
※拖延的四個癥狀,以及如何對症下藥
※如何掌控自己的時間?從設定1個明確的目標開始
※準時下班是做完事情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