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張圖告訴你:什麼叫換位思考

3張圖告訴你:什麼叫換位思考

來自專欄有書

任何事情,都只有將心比心,才能處得長久。

所謂的高情商,就是懂得換位思考。這3張圖,揭露了換位思考的真相,你一定要知道。

生活換位思考,珍惜才配擁有

一頭豬、一隻綿羊和一頭奶牛,被牧人關在同一個畜欄里。有一天,牧人將豬從畜欄里捉了出去,只聽豬大聲號叫,強烈地反抗。

綿羊和奶牛討厭它的號叫,於是抱怨道:「我們經常被牧人捉去,都沒像你這樣大呼小叫的。」

豬聽了回應道:

「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分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啊!」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生活,也各有各的苦難。立場不同,所處的環境也不同,所以很難做到感同身受。

生活本來就不容易。當你覺得容易的時候,肯定是有人在替你承擔著那份不容易,生活經常換位思考,珍惜才配擁有。

《了不起的蓋茨比》里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在你想要評判別人之前,要知道很多人的處境並不如你。」

因此,對於他人的失意、挫折和傷痛,要將心比心,以一顆寬容的心去了解和關心,才是作為人,最適當的活法。

想法換位思考,理解方得感恩

一人請一個瞎子朋友吃飯,吃得很晚,瞎子說:很晚了我要回去了。

主人就給他點了一個燈籠,他就很生氣地說:「我本來就看不見,你還給我一個燈籠,這不是嘲笑我嗎?」

主人說:因為我在乎你才給你點個燈籠,你看不見,別人看得見,這樣你走在黑夜裡就不怕別人撞到你了。瞎子很感動!

每一件事,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會有不同的見解。見解不同,結果自然也會不一樣。

  • 嘗試著理解別人的想法

把視野放寬一些,把煩心事拋得遠一些。試著換位思考,多替別人著想。

理解別人的無奈,感恩自己的幸運,可能你才會覺得豁然開朗:世界原來如此美麗!

  • 換個思路,換種活法,人生或許會有不一樣的風景

生老病死乃是人間常事。在生命存在的過程中,不如意、不順心常有,心情也容易鬱悶和惆悵。

一旦遇到不開心的事,不妨調整自己的心態,換個角度,才能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位置換位思考,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這張圖你看到的是6,還是9,關鍵在於我們所處的位置。

你用什麼角度去看待這樣事物,看法截然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截然不同!

有這麼一個故事:

聞名於世的勵志成功大師拿破崙·希爾,某一年需要聘請一位秘書,於是在幾家報刊上刊登了招聘廣告。結果應聘的信件如雪片般飛來。

但這些信件大多如出一轍,比如第一句話幾乎都喜歡這樣開頭:

「我看到您在報紙上的招聘秘書的廣告,我希望可以應徵到這個職位。

我今年某某歲,畢業於某某學校,我如果能榮幸被您選中,一定兢兢業業。」

拿破崙·希爾對此很失望,正琢磨著是否放棄這次招聘計劃時,一封信件給了她全新的希冀,認定秘書人選非信主人莫屬。

她的信是這樣寫的:

「敬啟者:您所刊登的廣告一定會引來成百乃至上千封求職信,而我相信您的工作一定特別繁忙,根本沒有足夠時間來認真閱讀。

因此,您只需輕輕撥一下這個電話,我很樂意過來幫助您整理信件,以節省您寶貴的時間。

您絲毫不必懷疑我的工作能力與質量,因為我已經有十五年的秘書工作經驗。」

後來,拿破崙·希爾說:

「懂得換位思考,能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待問題,考慮問題,並能切實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這個世界就是你的。」

換位思考,知道卻難做到。這是因為,我們習慣了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為自己謀取利益。

你有一個女兒時,你希望她的婆家多給彩禮;

你有一個兒子時,卻嫌棄親家要的彩禮太多;

你有一個兒媳時,你嫌兒媳太麻煩,不懂事;

你有一個女兒時,你卻希望她掌管婆家大權;

你開車時,討厭行人;你走路時,討厭車;

你打工時,覺得老闆太強勢太摳門;

你當老闆後,覺得員工太沒責任心沒執行力;

你是顧客,認為商家太暴利;

你是商人,覺得顧客太挑剔。

——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別人,所得出的,永遠都是糟糕的結論。

而只有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處處考慮對方的感受,才能創造良好的人際關係。

做人,要懂得換位思考,善待別人。

能感受別人的難處,是關懷;能體諒別人的不易,是寬厚;能饒恕別人的錯誤,是大度。

生命,是一種回聲。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作者:撿書姑娘,你如今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公眾號:撿書姑娘(jianshu126)


也許你還會喜歡以下內容:

有哪些生活小習慣,慢慢地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或者生活??

www.zhihu.com圖標生活中你有哪些觀人術??

www.zhihu.com圖標有書共讀:「年輕人,別再熬夜了,真的會死」?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青少年情商訓練(五)
遇到愛佔便宜的舍友怎麼辦?
有哪些「智商高到可以忽略情商」的例子?
臉皮厚背後蘊含的智慧是什麼?

TAG:情商 | 生活經歷 | 溝通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