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火羅文化 克爾木齊文化 雅利安人 魯查申墓地 商代兩輪戰車 偃師商城 北狄南吳 晚商家馬突然出現 龜茲人
舊大陸整個是相連的,所以舊大陸的文明和文化是互相影響的,從歐洲、北非到中東,再到印度、中國,這是一個文化傳播的路線。
在我們定義所謂絲綢之路前,就有眾多我們歷史上沒有記載的文化交流。
吐火羅語的使用區域,恰恰在中國與印度、中東的交匯帶上。
研究吐火羅語可以研究吐火羅文化,進而研究中國與印度、中東的文明是怎麼交互的,對史前考古研究意義重大。
正文
吐火羅文化 的研究要放在一個大的考古歷史架構中,才可能看清楚脈絡。
1. 吐火羅文化是 原始印歐人群(Proto-Indo-Europeans)中的一支 ,時間是 公元前第三千紀上半期 ,也就是公元前3000---2000年,這個時期。
2. 早在公元前2000年初,印歐人在新疆的分布已達天山東部的奇台,乃至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孔雀河流域。
3. 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間在新疆分布的幾種青銅時代文化, 是哪幾種4.新疆青銅時代遺址處於以畜牧經濟為主的原始氏族公社時期。青銅器以小型工具和用具為主,少見大型器皿,共見彩陶,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7世紀。
5.阿凡納羨沃文化興起的同時,另一支印歐人部落來到阿爾泰山南麓,形成「克爾木齊文化」。該文化是新疆境內年代最早的青銅時代文化之一,主要分布於阿爾泰山和天山之間。
克爾木齊文化的發現具有劃時代意義,首次揭示了新疆古代文化與裏海——黑海北岸顏那亞文化之間的聯繫。
公元前2000年或早期時候,克爾木齊文化在阿爾泰山、天山地區初步形成,分布範圍北起阿爾泰山南麓的克爾木齊,南至巴里坤草原。中亞草原興起的安德羅諾沃文化則是留在故鄉的雅利安文化。這一文化向東沿著殷人的足跡亦進入了中國。
阿爾泰山和天山地區近年不斷發現安德羅諾沃遺物,證明了雅利安人的到來。中日尼雅聯合考察隊在尼雅北方遺址採集到安德羅諾沃陶器。
1956年,蘇聯亞美尼亞共和國科學院歷史博物館考古隊在塞凡湖(Lake Sevan)南岸地區的魯查申(Lchashen)發掘了14座屬於木槨墓文化的墓葬。墓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500年左右,發現了無輻雙輪、四輪車和多輻條輪輻戰車。
魯查申墓地發現了和中國商代非常相似的木製多輻條輪輻式戰車,另外還出土了三輛銅馬車模型,很多學者據此討論了中國輪輻式戰車長期懸而未決的來源問題。
馬和馬拉兩輪輪輻戰車是由殷人(即雅利安Aryan人)帶到中國的。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考古學家削尖腦袋想在中國找到中國輪輻式戰車的原始階段。可是找來找去,早於殷墟的地層就是沒有車。1996年,考古工作者有了重大發現。
在商湯所都「西亳」——河南偃師商城——東北隅的一次發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底層路土面靠近城牆的部位發現了兩道東西向順城牆並行的車轍遺迹。已經發掘的車轍長14米,軌距只有120厘米左右,與辛塔什塔-彼德羅夫卡兩輪多輻條輪輻戰車的車軸較短之特徵相吻合。北車轍距離城牆約20~30厘米。車轍痕迹呈凹槽狀,口部一般寬約20厘米左右,深約3~5厘米。發掘者認為,車轍肯定是由雙輪車碾壓所致。
中國戎狄掌握車戰較晚,從史書記載中也能窺見一斑。《左傳?隱公九年》記載:在公元前715年,北戎侵鄭,鄭莊公率兵迎戰「患戎師,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北戎南下侵鄭,既無車兵更無騎兵,而是純粹的步兵。這表明當時的北戎尚不能車戰更不懂騎射。
公元前541年(昭公元年)晉棄車改為步卒戰勝無終及群狄。將戰時,晉國魏舒建議:「彼徒我車,所遇又阨,…請皆卒,自我始。」(《左傳?昭公元年》)。此時的狄人仍是依靠步卒作戰。
不光是北狄在較晚時期才掌握車戰技術,就是南下的吳姬在相當晚近的年代也不懂車戰。據《左傳?成公七年》:「(申公)巫臣請使於吳,晉侯許之。吳子壽夢說之。乃通吳於晉……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在公元前584年(魯成公七年)之前,吳國尚未掌握造車技術、不能製造戰車。
現有的考古材料表明,中國黃河流域沒有經歷這一過程。中國的家馬是商代晚期突然大量出現的,在河南安陽殷墟、陝西西安老牛坡、山東滕州前掌大等商代晚期的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用於殉葬和祭祀的馬坑和車馬坑,在墓室中也出現了馬骨。動物考古學家袁靖等人曾對時間上相當於商代早期、中期的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骨骼做過整理鑒定,結果沒有發現一塊馬骨。
中國土生的馬種是普氏野馬,其染色體與家馬不同,多數學者不認為其可以馴養成家馬。早期馴化階段的缺失和商代晚期家馬的「突然」出現,促使研究者從中國與域外地區的文化交流中尋找中國家馬的來源。
青銅時代早期,發現馬骨的報道仍然主要來自西北的甘青地區。在齊家文化的幾處遺址均發現了馬骨,甘肅永靖大河庄遺址還出土了三個馬的下頜骨。到稍晚的四壩文化,馬骨發現的數量明顯增多了,火燒溝的墓葬已經開始用馬隨葬,甚至還有形態逼真的馬的彩繪。從墓葬中大量隨葬羊、牛等家畜來看,這時的畜牧業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所以四壩文化時期可能已經有了馴養的家馬。
在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的朱開溝遺址,從龍山時代晚期到早商階段的所有地層中均沒有發現馬骨。
西北的甘青地區可能較早有了馴化的馬。這一地區早期與域外有過文化交流,比如四壩文化中的權杖頭、砷青銅和小麥可能是從西方傳入的,所以家馬很有可能是通過這種交流先傳入甘青地區,然後再傳至中原地區的。
從目前的材料看,中原地區的家馬最早出現於商代晚期,而在此之前,中原地區則缺少馴馬的考古證據。
克孜爾台地墓葬 ,時間在公元前1000年到600年,頭骨就是1991年的時候在克孜爾發掘的那一批頭骨,這個種族特點,男性的,乳突比較大,眉骨也比較明顯,鼻骨比較高,這是明顯的白種人特點,就是歐羅巴人種的特點。人類學與語言學的解讀結果竟然一致:龜茲古國人的祖先是古歐洲人,這支古歐洲人向東遷徙曾到達羅布泊一帶的樓蘭。
2003年12月,在新疆考古所發掘小河墓地時,出土了一具被考古隊員戲稱為「小河公主」的乾屍,經體質人類學家檢測後確定為典型的歐羅巴人種。
林梅村介紹說:在學術上,這些吐火羅人分布區,分成了至少四個民族,北邊是游牧民族,南邊是這種綠洲民族,這個游牧民族就是所謂大月氏人,南邊,至少我們知道應該有三個,就是西域36國裡面至少有3個王國的這些民族是屬於吐火羅人,比如最西邊的就是龜茲了,還有一個王國就是焉耆,相當於新疆的中部,然後,還有一個就是樓蘭王國,因為我們從樓蘭出土的公元3世紀、4世紀的文書裡面看,實際上它的土著民族應該是吐火羅人。
1980年,新疆考古所的所長王炳華,在孔雀河下游一個叫古墓溝的台地上發掘了一處被稱為太陽墓地的史前墓葬,這裡東距樓蘭古城 100 公里,墓地的年代學標本經科學檢測,確定為公元前2310年至公元前1535年間的遺存。在孔雀河下游鐵板河一帶又出土了一具女性乾屍,人稱「樓蘭美女」,專家對其做出了精確的年代考證,時間為3800年前,人種也為原始歐洲人。
種種跡象表明,古歐洲人的一支,在4000多年以前就來到了西域。新疆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的克爾木齊文化是最早遷入新疆的吐火羅人的考古學文化,而這個文化是直接來源於豐提克地區的顏那亞文化,塔里木盆地的文化可能和克爾木齊文化南下發展有一定關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