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應對迴避者的無回應

怎麼應對迴避者的無回應

彼此支持,相互獨立,應該是最美好的親密關係中的狀態了吧。

可是,面對迴避依戀的伴侶,這句話就變成了,我對你支持,我要獨立。對於獨處空間的渴求,他們比其他人要求的更多。我能體會到這種,獨處的時光,會讓自己感到舒適愜意,有時候,真的只想讓全世界在我眼前消失,自己一個人發獃。我記得看過一段介紹,說是男性遠古時候狩獵,如果發出聲音的話,會自己沒命的。所以,即便自己放空休息的時候,也只想一個人靜靜呆著。

可是,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假如伴侶本身的焦慮氣質比較明顯的話,這種刻意的獨處的狀態,總會讓他們覺得心中不踏實。這種不踏實,很大可能性就會轉變成了指責,這種充滿力量的方式,可能在最初會讓對方還能有所回應(具體原理參考之前的傷害確認愛),時間一久之後,被指責的一方,開始通過冷漠和無感,來應對這種指責。一般情況下,焦慮的伴侶,就會焦慮的指數要放大無數倍。這個背後的原因,也很簡答,冷漠無感和對方離開,從行為上是一種表現,或者說冷漠無感是即將離開的預告。而離開,等於背叛,背叛會讓人產生憤怒,憤怒從情緒傳達到行為上,就是指責,充滿力量的那種。一般關係如果走到這一步,彼此還沒有覺察的話,彼此相處體驗會越來越糟糕,互動也會越來越消極,離彼此離開也就剩了一步之遙。

所以,問題關鍵點在於,他沒有回應的時候,或者說自己放空自己,不希望對方打擾的時候,我到底為什麼這麼難過?我應該怎麼避免這種狀態發生?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難過?我想了想,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對方是很那麼讓我著迷,肯定也會讓別人著迷,而這種著迷是讓人會產生深深的不確定感。之前講過那麼多,迴避的戀人的迷人之處,比如情緒的起伏不定,無論是真情流露還是沉默不語。這種感覺,就像是被高高寵到天上,又重重摔在地上一樣,雖然主觀意識層面,讓自己覺得無比危險,可是危險是會伴隨著魅力的,具體模型參考蹦極或者其他極限運動,對於個體的感受。換句話說吧,通過後天培養,習得的戀愛中情緒起伏術的技巧,在迴避者這裡,真的只是他們的真情流露,打個比方就是,我和你戀愛,就像是不停地開啟一扇扇黑暗中的門,門後面是幸福浪漫還是撕心裂肺,我不知道。可是,心中無比緊張,開啟一扇扇門的過程,就讓我沉醉不已。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別人問我你究竟哪裡好,沒見過的人不會明了。原諒我偷懶,直接借了詩和歌詞,因為它們表述很準確。

我和你只顧著經歷這種情緒起伏的經歷了,畢竟這種經歷確實讓人很沉醉。可是,時間一久,往往就會讓人忘記了彼此的關係預期目標,變成了為了保持這種戀愛的狀態而戀愛。一般這種情況下,女生往往會比較善於在情緒氣氛最好的點,拋出自己對於彼此關係的預期目標。這樣子的話,一般伴侶也就直接跟著對方走下去了。可是,迴避氣質的天然保護機制,會讓伴侶天然對於任何束縛自己自由和選擇的信息,捕捉得異常敏銳。而關係預期目標,往往是最大最嚴重的自由束縛的責任。這個模式,參考張志明的躲避。伴侶再向前一步,迴避者直接會躲開了,因為這個對他們來說太難承受了。

因為對於自我空間,自我自由的選擇的需求,所以他們有時候會會可以保持自己這種獨立或者選擇,其中最拙劣的一種方式,就是不告訴你了。有時候我理解這種行為的,有時候我又會覺得又好氣又好笑,類似於小孩子故意在媽媽面前撒謊,媽媽只是出於溺愛,不拆穿你而已。這種不告訴對方,而保護自己自由選擇的方式,確實會在某種小範圍的情況下起效果,可是效果能持續多久?和它帶來的負面效果相比,是否值得?

大家想一想,一個人的親密關係的經驗認知,是怎麼建立起來的?我提個思路,給大家做個參考。幼年親子關係、父母的親密關係、戀愛經驗、現親密關係中的彼此依戀氣質。舉個例子說,如果個體在先期成長經歷或者周圍環境中,對於一對一強烈的親密中的各種障礙有所見所經歷的話,那麼在後天,成年之後的親密關係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親密關係障礙,而這個障礙,有可能是認知上的,有可能是行為上的,或者兩方面都有。

比如,迴避依戀不就是這麼來的么?

關於怎麼應對這種無回應的狀態,既然分析出來了一些相關的隱私,那麼應對的思路也從這幾個角度出發。

最近方案寫太多了,突然好累,我列幾個問題,大家自己思考下,也許就有所啟發了。

他真的討人喜歡么?還是只討你喜歡?即便是他很討人喜歡,那他喜歡人的標準是什麼呢?

共同目標很重要,積極健康的親密關係還是非正常親密關係,分岔路口就在這裡。這個要根據實際,拼心智的了,我沒有標準答案。

生活狀態要不要分享?雖然希望自己獨處放空,可是起碼不要對方擔心吧?

經歷和現實是否有不同?個人選擇是否有不同?認知經驗是否可靠?


推薦閱讀:

真性分手挽回男友策略
老公不能生育,我該背上悔婚的罪名?
前任3 | 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去選擇愛情

TAG:焦慮型依戀 | 個人情感諮詢 | 原創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