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勇氣可以穿透黑暗——書《被討厭的勇氣》

真正的勇氣可以穿透黑暗——書《被討厭的勇氣》

來自專欄成長的足跡

在經濟繁榮的時代,人們追求物質生活的富足安逸,卻缺少精神領域的指引。

書店的暢銷書不是什麼文學名著,而是養生、成功學和口水文。

在社會的一片欣欣向榮之下,迷茫在蔓延。

曾經,一戰後的美國,是如此。

現在的我們,也是如此。

有本書叫:

《被討厭的勇氣》

看到這個標題,你是怎麼理解的?

我理解為:

勇氣被人討厭了

所以,出於好奇,我看了這本書。

所以,我看這本書,是源於對標題的誤解。

其實標題的意思是:

有勇氣面對別人的討厭。

要是當初我理解對了這本書的名字,也許就不會看了,因為看上去像是一本雞湯書。

不過,

幸好,

我沒錯過這本書。

預防針:

  • 這書很啰嗦,因為全部由二人對話組成。
  • 這書很「枯燥」,因為說的是「哲學」和「心理學」。

對我而言,這書的內容很有趣,但是不要讀太快,哲學的東西就是這樣,十全大補營養豐富,但貪多容易嚼不爛,難以消化吸收。

以下寫幾個有趣的點。

原因論與目的論

原因論——原因來自過去,來自無法抹去、無法更改的真實經歷。

目的論——原因不是來自過去,而是源於現在。

這本書里提到的阿德勒心理學,主張的是目的論。決定我們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這些經歷的意義,也就是說,一切結果都是來自我們當下的目的。

在看到這裡時,我腦袋裡突然亮了,就像一個大燈泡的電路突然被連接上那樣。多年來,兩側的電路像拼圖一般,越拼越多,越拼越複雜,但始終無法銜接,在這一刻,整張拼圖突然呈現了出來。

我也終於理解了,為什麼那些心理學的老前輩們,建議我不要科班學習心理學。有很多難以言述的東西,在學會了模式化的方法之後,就消失了。也許,這正是心理學界很多醫者無法自醫的根本原因。

一對雙胞胎兄弟,父母關係非常惡劣,父親經常毆打母親。哥哥想,男的打女的天經地義,我以後也要這樣對待她們。弟弟想,女的真可憐,毫無還手之力,我以後不能這樣對待她們。

同樣的環境,未必造就同樣的人,人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個特性足以影響整個人生的走向。只是,有個前提,你的內心,要變得十分強大,才可以。

可以控制的情緒

按照目的論來看,情緒這件事情變得與以往不同,尤其是憤怒這種存在感極強的情緒。

比如,你在餐廳進餐時,服務員不小心把飲料潑在了你新買的高檔衣服上,你勃然大怒,沖著服務員大聲呵斥,最後甚至破口大罵。

你覺得,你為什麼會發怒呢?

平時你明明不是暴脾氣,但是為什麼會如此憤怒呢?

按照「原因論」,你認為自己發怒是因為服務員把飲料潑在你身上,而這件新衣服是第一天穿,你攢了幾個月的工資才買了這件高檔的衣服。

按照「目的論」,你發怒的原因在於你自己想要發怒,你想通過發怒而對服務員進行威懾,想讓服務員認識到這個結果的嚴重性。通俗點說,就是你想嚇唬他,想讓他把你當回事,覺得你不好欺負。

看到這裡,就會突然學到一個新技能,控制怒氣。如果發怒只是為了實現某種目的,那我們完全可以控制怒氣的走勢,因為我們的怒氣,不再是不由自主產生的,而是我們主動產生的。我們不是被別人激怒,而是我們想通過憤怒來做一些事情。

課題分離

想要掌握控制情緒的具體方法,就要學會課題分離。

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每個人都有無數逃不掉的人生課題。其次,要接受一個觀點,每個人的人生課題,都只屬於他自己。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每個人都有無數逃不掉的人生課題,每個人的人生課題都只屬於他自己。

每個人都有無數逃不掉的人生課題,每個人的人生課題都只屬於他自己。

每個人都有無數逃不掉的人生課題,每個人的人生課題都只屬於他自己。

一個人罵你,或者不罵你,這屬於他的課題。你回應他,或者不回應他,這屬於你的課題。看似你倆是在做同一件事,實際上並不是,他在面對他的人生課題,你在面對你的人生課題,你倆的課題一點關係都沒有。

再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這是孩子的課題。家長懲罰孩子,或者安慰孩子,是家長的課題。家長強迫孩子學習,是家長強行干預孩子的課題。

課題未分離的例子還能說出很多,父母逼孩子結婚、領導逼下屬陪酒、老師逼學生肉償之類,都是如此。

想控制情緒,就要簡化關係。

想簡化關係,就要課題分離。

不和別人比

阿德勒心理學主張,一切煩惱皆來自人際關係。這個人際關係指的就是人類個體之間的所有關係,就是單純的字面意思。

你說你一切煩惱來自窮,來自沒錢。

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就沒有貿易,就沒有一般等價物,就沒有貨幣,所以沒錢的煩惱還是源於人際關係。說白了,只要人類不滅亡,就無法擺脫人際關係。

在這個基礎上,減少煩惱的最根本方法,就只有——不和別人比。

不和別人家孩子比,不和隔壁老王比,不和同學比,不和同事比,只和自己比。

怎麼才能不和任何人去比呢?最根本的是不要競爭,競爭就是對抗,對抗就有輸贏,輸家自然備受煩惱,但你以為贏家的煩惱就會少嗎?只要有競爭存在,只要有對抗存在,煩惱就會一直伴隨著所有參與對抗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辱罵、吵架、攀比、嫉妒、仇富、逆反等等很多行為,都是競爭,都是對抗。

然而,生為人,不可能完全擺脫掉競爭和對抗,所以,且行且修習吧。

不要依賴別人的課題

不要依賴別人的認可,不要依賴別人的監督,不要依賴別人的指示blablabla……

step1——對干涉自己課題的人說不。

拒絕逼婚,拒絕陪酒,拒絕肉償,拒絕經濟控制,拒絕道德綁架。

step2——不把自己的課題託付給別人。

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責任自己面對,自己的重擔自己扛。

step3——建立平等關係。

表揚和批評是居高臨下的姿態。感謝和鼓勵才是平等的對話。

當然,很多人並不想那樣活著,多累啊。

走父母安排好的路,依附有權有勢的貴人,找個背景強大的人結婚,多爽啊。

即便領導是錯的,也聽命領導,這樣一旦出事了,才能撇清關係。

即便父母是錯的,也聽命父母,這樣一旦有了麻煩,就讓父母去搞定。

這樣的人生可以嗎?當然可以,怎麼活著不是活著。

只不過,這本書不適合這樣的你,而已。

接納他人

有人覺得自己的妻子不夠勤勞,覺得自己的女友不夠苗條,覺得自己的丈夫賺錢太少,覺得自己的孩子腦筋不好,覺得自己的兒媳不夠賢惠,覺得自己的老闆不夠大度,覺得自己的同事不夠專業,而不去接納他們真實的樣子。

有的粉絲覺得偶像光環纏繞、完美無瑕,會給偶像犯的諸多錯誤找出合理的解釋,而不去接納偶像真實的樣子。

因為一般人都會有一個習慣,就是在腦中先構建一個完美形象,隨後再根據這個完美形象去評判他人,而不是接納他人的真實樣子。

就像很多父母會按照龍鳳去打造自己的孩子,然而有的孩子是豬,有的孩子是熊,有的孩子是魚,有的孩子是蟲,怎麼也不會變成龍鳳。他們喜歡的不是身為豬、熊、魚、蟲的孩子,而是腦子裡那個龍鳳孩子。於是他們強行干涉孩子的課題,孩子或妥協,順勢把自己的課題扔給父母,或逆反,強行脫離父母的生活軌跡。一代代傳承悲劇,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接納他人,難嗎?

非常難。

接納自己

不要一味迎合別人的期待,要嘗試接納真實的自己。

不要一味給自己開脫,要嘗試接納真實的自己。

你數學考試得了六十分,覺得自己這次只是運氣不好,運氣好的話肯定能得高分,這就是不接納自己。

你數學考試得了六十分,你覺得自己學數學確實很費力,於是努力尋找改善的方法,這就是接納自己。

接納了得了六十分的自己,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尋找接近一百分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替自己辯解,假裝自己如果換一種情況就不會表現這麼差,這只是在欺騙自己而已。

一個人身上,有可以改變的部分,也有不可改變的部分,接納自己,要接納可以改變的部分,更要接納不可改變的部分。

不要執著於改變不可改變的部分,不管那部分是什麼樣子,那都是真實的你。

接納自己,難嗎?

特別難。

最後,什麼是幸福?

在阿德勒看來,人生不是一條從生到死的線,人生是由無數的點組成。

我們無法活在過去,無法活在未來,只能活在當下,這個當下,就是一個點。每一個時刻,每一個當下,都是一個點。這些點都是零散的,不是連貫的線。

所以,阿德勒認為,只要每一個點都是充實的,就足夠了,最終這些點會彙集成什麼樣子,是我們無法預測的,我們能做到的,就是過好當下的這一刻。

即便這些點最後沒有彙集成什麼美好的圖案,我們也收穫了無數個充實的點。

所以,不要計劃,不要安排,不要等時機到了才去做,不要明天再說,要動手就現在開始。如果你總是關注過去或者未來,只說明你沒有認真活在當下。

沒人能預料自己的人生何時終結,過好此時此刻,無論在任何時間完結此生,都會毫無遺憾,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書中並未把腦中浮現的所有疑問都一一解答,這些被漏掉的疑問,在書之外尋找答案吧。

待我看完續篇之後還會再寫一篇文章的。


註:圖片均來自douban.com《老人與海》

本文微信版點這裡:

真正的勇氣可以穿透黑暗--書《被討厭的勇氣》?

mp.weixin.qq.com

關注微信號『沉水沉水』,收聽我的消息沉水為你展示影視、動漫、書籍類原創文章若有合作意向可以聯繫郵箱censuia@qq.com


推薦閱讀:

TAG:勇氣 | 心理學 | 被討厭的勇氣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