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康復——一片未被開發的沃土?

運動康復——一片未被開發的沃土?

「體醫結合」+「互聯網線上線下結合」模式,已成為目前運動康復領域主要的商業模式之一,商業模式的逐漸清晰,理念的普及,在與國外的對比中找到差距,雖然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在康復領域仍然會落後國外,但苦海亦藍海。

  體醫結合從字面上理解為體育運動與醫療相結合,即用體育運動的方式、代替醫療,使身體回復健康。這是使康復人群、病症人群、病兆人群、亞健康人群迅速回歸健康的最有效途徑。上升到國家層面,在國民體質健康促進工作中,體醫缺一不可。

  從46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和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以來,政府各部門強調「大健康、大體育、大衛生』的概念更出台了相關政策,對運動康復創業者來說,似乎給我們指引了一條發展的道路。但是,實際的情況是,我國的運動康複發展仍然是「雷聲大雨點小」。

  康復是現代醫學「預防、臨床治療、康復」三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人則認為,運動康復行業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但現階段它仍然未被開發,資本進入較少,現階段還是一個非常冷門的領域。

  現階段的運動康復市場狀況

  康復醫學是醫學一個新分支學科,是與預防醫學、臨床醫學、保健學並稱的四大醫學,其主要涉及到利用物理因子方法(光、電、熱、聲等)以診斷、治療和預防殘疾和疾病,研究使病人在體格、精神、社會、職業上得到康復,消除或減輕功能障礙,恢復其生活、工作能力得以重回社會。

  康復醫療目前在我國仍處於初級階段,市場規模相對較小,供需存在著較大缺口,供給方面也存在著康復機構數量較少、康復醫療師缺口大等問題;需求方面存在著康復人口不斷增長,康復意識不足等問題。供需兩端均存在較大問題有待解決,總的來說,康復行業發展潛力十足。

  從產業環節來看,康復產業鏈可分為以下三段:

  上游:各類材料配件、信息技術供應、機電供應商;

  中游:各類康復醫療器械相關公司;

  下游:包括醫院、殘疾人康復機構、養老機構等康復機構與終端患者。

  而在這其中,中、下游是主要環節。

  運動康復偏重服務,也就是說偏重於產業鏈中下游,主要包括產業鏈中游的康復醫療、康復教育、康復輔具。其中康復醫療又可分為康複診斷與評定器械(包括平衡功能檢查系統、語言測量系統、步態分析系統等);康復訓練器械(作業治療系列、物理治療系列、言語治療系列等);康復理療設備(電療設備、磁療設備、超聲器械、光學器械等)。

  同時,還包括產業鏈下游的醫療機構、殘疾人康復機構、養老機構、教育機構等機構用戶與個人、家庭等最終消費者,其中最重要的用戶是醫院等醫療機構,未來隨著二級以上醫院康復科的不斷新建與康復醫院的逐步普及,醫療機構有望繼續貢獻大部分增量市場。

  我國早期的運動康復主要是指針對職業運動員的醫療服務,但隨著全民健身的普及,重視科學運動漸漸成為趨勢。運動康復正在從針對職業運動員的小眾市場向所有群眾提供服務的大眾市場發展。

  前景雖好,但仍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相比美國等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康復醫療發展史,我國直到上世紀80年代,隨著第一批醫生赴日本學習專業康復醫療才算真正起步,國內第一個康復醫學科就是1984年在中日友好醫院建科。

  但是,康復醫療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發展緩慢。直到汶川地震導致康復醫療需求突然的集中爆發,最終引起國家對康復醫院的特別重視。衛生部隨即在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裡面專門提到兩個重點:一是康復醫院的建設,二是分級管理體系建設的問題,激勵部分二級醫院或者企業醫院轉型康復醫院,也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康復醫院。

  即使如此,從市場規模來看,更能感覺到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更能反映巨大的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目前我國康復醫療市場規模約為200億元(人均約15元),相較於美國康復醫療市場200億(人均約80美元,不含長期護理),2000億美元(人均約800美元,含長期護理)市場規模仍有很大空間,按國內有2億中高收入人群能達到美國康復消費水平,按人均80美元消費來算,未來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以上。

  政策——是敵是友?

  2014年,《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又稱46號文件)明確指出促進康體結合,大力發展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積極研發運動康復技術,鼓勵社會資本開辦康體、體質測定和運動康復等各類機構。

  這是一塊敲門磚,敲開了國內康復資本市場的大門,在政策出台後的3年里,大批運動康復創業機構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大量資本湧入康復市場。

  今年,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趙勇曾強調「體育和醫療融合是推動健康革命的迫切需要,是回應群眾關切的迫切需要」,體醫深度融合成為讓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重要舉措。「體醫融合」成為運動康復、康復醫學的重要路徑和發展導向。

  2016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體育總局體育醫院前院長李國平表示,「體醫結合」正是關鍵:現在我們更應該強調的是『體醫結合』,是『大健康、大體育、大衛生』的概念。

  今年8月,國家衛計委將再新增五類獨立設置的機構類別,這五類包括獨立設置的康復醫療中心、消毒供應中心、中小型眼科醫院、健康體檢中心、護理中心。

  而在第十九次人大會中,更提出了「健康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標誌。」、「加大醫學科技投入,完善我國醫藥衛生科技經費保障機制。」這些政策的出台,為康復市場的資本的流入注下了一支「強心劑」。但是,這不能說明,康復市場的發展就能一片坦途。

  一些舊的政策就是發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礙」:1994年國務院頒發的35號文件《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其中規定不設床位或者床位不夠100張的醫療機構,需要向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國內目前小型的康復機構幾乎都無法滿足床位達到100張的要求。

  除大型三甲醫院外,許多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在康復師數量、助理治療師數量、臨床經驗年限上都有一定要求,因此康復能進入到「醫療」這個領域難度是相當之大的。

  現階段我國的運動康復創業機構主要為兩類,一類為具有資質的(但全國不超過六家);第二類的為不具備資質的。根據不同地區的差異性,醫療資質的申辦條件也不盡相同,而取得醫療資質一方面是增加了政府保障,對於工作室性質的康復機構來說,醫療資質成為規避風險的重要一環。

  未來,也希望國家出台相關政策,讓醫保也能進入到康復市場,因為單次指導費用就幾百元,貴的甚至能達到上千元。如果醫保不能介入,面對如此高昂的費用,康復對普通患者來講就是天上的「明月」,看得到卻摸不著。

  運動康復人才缺乏

  對運動康復缺乏清晰認知,是運動康復服務無法被大眾認可的最大原因,在國內大眾心目中,運動康復往往被認為是專業運動員才需要的治療。

  北京體育大學是中國第一個開設運動康復專業的本科院校,至今不過8年。苗欣是這批學生里最為顯著的代表,完成博士學位後繼續深造,成為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後,「我們這個行業,太需要各方推動了」,從苗欣身上,時常能聽到關於責任和焦慮的感慨。

  在運動康復這個領域,幾乎所有創業者都眾口一詞地提到人才匱乏,匱乏到什麼程度?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開設該專業的院校在40所左右,而以每屆人數最多的北體大來說,每年100個畢業生已是上限。

  開設運動康復相關專業的院校名單

  這個數字少嗎?相比於全國各大高校常規設有的新聞學、計算機等專業,「九牛一毛」這個詞更為貼切。但對於康復市場里本身就不多的創業公司來說,這個「少」有些不同的含義。

  運動康復師處於醫生與護理師之間的中間地帶,與國外相比,地位和收入差距較大。而且,目前中國的運動康復師大多畢業於體育院校,醫科院校很少設立運動康復專業,兩者相對割離,這也可以看出一種傾向,即運動康復還是偏重於「運動」,而非「醫療」。

  資料顯示,中國目前具有康復治療師技術資格的約3.6萬人,按國際口徑測算,每10萬人口的物理治療師數量為2.65人,而北美、歐洲的這數據為平均60人/10萬人口,美國為62.8人/10萬人口,德國為68.7人/10萬人口,香港為36.4人/10萬人口。

  對比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康復治療師配比可以看出,我國現階段的康復人才極度匱乏,培養康復人才,特別是資深的康復人才,已經成了重中之重的任務。

  康複發展的未來將如何?

  根據國務院下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所提供數據,到2020年中國運動人口將達到4.35億,體育消費將會達到1.5億元。而《2009-2014健身行業產值規模》表明經常運動的人運動損傷率達到85%以上。也就是說,到2020年,運動損傷的人群理論上可達3.7億。

  圖片來源:中國政府網

  就目前行業的現狀來看,運動康復在我國的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市場空白較大,有待發掘,在康復這片藍海,需要有領頭者出現。但不可避免的問題是,人才的短缺,醫保政策的不完善,康復費用偏高,這些都是需要一一攻克的難題。

  但是,在市場呈現黯淡狀態時,越發能看到希望。在2016年12月的MTT醫學運動康復國際研討會中提到的「體醫結合」+「互聯網線上線下結合」模式,已成為目前運動康復領域主要的商業模式之一,商業模式的逐漸清晰,理念的普及,在與國外的對比中找到差距,雖然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在康復領域仍然會落後國外,但苦海亦藍海,隨著運動人群基數的增大,理論上來說前景可觀。

  運動康復究竟會發展為肥沃的土地,還是演變成一片荒地,值得大家持續的關注。


(本文轉載自網易)


推薦閱讀:

自重訓練 7分鐘拯救你的背
我的掰腿回憶錄
一抬手肩膀就彈響?肩峰撞擊綜合症的自我康復
你真的知道如何矯正異常姿勢嗎????
如何練腹不傷腰:卷腹和仰卧起坐有什麼區別?

TAG:運動康復 | 康復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