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癮跟客體關係不穩定之間的聯繫
蕭淑慎自述童年經歷
22歲的葉喬吸毒販毒被判死刑她小時候的經歷
還有我之前專門案例說明的香港影星王小鳳6歲就曾自殺過。房祖名的爸爸長期缺位,安吉麗娜、羅伯特唐尼等等都是父母缺位的情況。等等
另外還列舉一些我們這裡的部分個案:
1、A某,女,90年的,吸食冰毒還曾經參與販毒被抓。外婆帶大的,與自己的媽媽關係不好,跟女兒也不親,自己女兒現在由媽媽帶自己沒住在一起,重複著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明知吸毒販毒不好,還是做了。
2、B某,男,32歲,吸食冰毒麻古,兄弟兩個,父母帶大,家裡做小生意的,雖然不是很窮,但小時候過得很苦,13歲生命中第一次在外面吃面,不知道什麼叫炒碼,不理解為何別r人比自己家裡條件差的什麼都吃過,父母對自己為何這麼摳門,14歲逃學打架偷錢,瘋狂搞錢放高利貸,後吸毒。
3、C某,自願戒毒者,女,吸食K粉,10歲之前是外婆帶大的,父母一直在外地,10歲之前還被性侵過,選擇性遺忘這段性侵經歷,經常感覺莫名的憂傷。
4、D某、27歲,男,小時候成績還不錯,有專業特長,母親性格不好,小時候拿針扎過他的嘴巴,還拿菜刀威脅過他,所以他處理問題喜歡用暴力方式,喜歡結交社會朋友,在知名學院畢業,工作也很不錯,跟女友分手後瘋狂吸毒。
5、E某,男,30歲,吸食冰毒,他說,他們家裡的民主「爸爸說的就是民主」,家庭中父親過度控制及強勢,從小就對他很多負面評價
。。。。。。。
在這些案例中,包括我們看到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在早年的童年經歷中跟父母的關係都不是很融洽,甚至有些人明顯感覺到自己在父母眼中是一個廢物,所以在他們心理上沒有一個穩定的客體關係。
也許我們從精神分析理論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成癮是尋求得到穩定的依賴感及快樂,因為在父母那裡沒有得到穩定的客體關係,而且現實生活中也缺乏類似的關係。於是,他們把物質(毒品、酒精等)或者癮癖行為(自慰等)當成了一種穩定的所謂的客體關係,當他們受傷、情緒低落、或者高興時(這種情況不多)等等情形時他們就會以這樣的方式尋求支持及療愈,但物質或癮癖的副作用及不真實性代替不了父母給的那種穩定的客體關係,這就讓他們欲罷不能又很痛苦。因此,在他沒有找回這樣的客體關係前他們會離不開這種成癮行為。所以我們建議要想擺脫心癮有以下建議:
1、你所逃避的痛苦也許就是你一直在尋找的鑰匙。找機會跟父母好好交流,了解他們那時候內心真實的想法。並多聊聊他們的成長經歷,他們的父輩是怎麼對他的,試著去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及表達方式。我們不一定要改變他們,我們主要是要學會接納他們。曾奇峰說過:心理治療不是治療癥狀,而是治療對癥狀的態度。當我們了解他們之後就會理解他們的表達方式,就會發現後面的愛其實一直都在那兒,只是被遮住了。內心深處對原來那些痛苦的態度就會發生改變。恢復跟父母的信任關係,當你有煩惱和困難時可以尋求他們的支持。
2、學會找到新的親密關係來給予自己支持和包容。可以是戀人,也可以是一幫或一個知心的朋友互相支持的團隊,也可以是一位信任的心理老師。
3、學會科學的情緒處理方法。比如ABC理論、自我放鬆法等等,積極地面對問題,正確釋放負性情緒。或者乾脆信仰基督、佛教等宗教也可以很好的化解情緒。
但是我們不是說所有客體關係不穩定的都會發展成各種成癮行為,或許他生活軌跡偏離得並不遠沒有接觸到不好的物質或行為,在後續的生活中療愈或者醒悟了,也不一定會有不好的行為。甚至有的把這種情緒寄托在運動或者工作中會讓他非常有成就,還要感謝這種不好的情緒。所以沒有不好的情緒,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緒,用對了地方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安全感還可以激發出潛意識裡蘊含的能量。
最後,也許有人會說這些也許只是巧合,因為這樣的問題太普遍了。確實,我們只是根據現象在看本質,我們接觸的幾乎所有個案都有這樣的問題,而且我們發現戒毒成功者都是恢復或擁有了一段療愈性的關係,所以我們只是提供大家去思考並實踐,也許你能有不一樣的感受。希望戒毒者及家屬都能好好重視戒癮跟穩定的客體關係之間的關係,好好思考自己的方法及方向。
推薦閱讀:
※聽戒毒講座可以領取一袋雞蛋
※現實生活中存在「絕命毒師」嗎?
※如何評價知乎用戶全部都是命?
※男友吸毒了,我要怎麼才能幫他戒毒啊!
※北京戒毒醫院:女性吸食冰毒的危害
TAG:戒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