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跳躍膝」?

什麼是「跳躍膝」?

「跳躍膝」(Jumper』s knee)一般指的是髕腱及腱圍炎。因為此類病變在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跳躍類項目運動員中多見而得名。但是,無論是否經常跳躍,你都有患該病的可能。

一、病理改變:

髕腱炎(Patellar tendinitis)是指髕腱受損或出現炎症,又稱髕腱末端病。髕腱腱圍炎(Peritendinitis of patellar tendon)指髕骨下級腱附著點、腱圍及髕腱的創傷性病變,損傷引起髕尖腱起點處痛者稱為髕尖末端病,以髕腱本身病變為主者稱為髕腱腱圍炎。通常單獨病變較少,多為同時發生病變。

二、解剖結構

股四頭肌為人體大腿前側肌肉,顧名思義,包括四個頭。其中,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中肌起自股骨體前側,股外肌起自股骨粗線外側唇,股內側肌起自股骨粗線內側唇;四個頭形成一條肌腱,稱髕腱,環繞髕骨,向下移形為髕韌帶止於脛骨粗隆。

髕腱是指連接髕骨和小腿脛骨的肌腱。髕韌帶起自髕骨下緣和髕尖後面,內側起點較外側低1.25cm,止於脛骨結節。髕腱纖維細而柔韌,波浪狀,無血管分布。

髕腱腱圍是指髕腱背側與深筋膜之間的結締組織。腱圍中分層的結締組織內有滋養血管,運動時各層之間可以滑動。

三、損傷機制

股四頭肌、髕腱、髕骨共同構成「伸膝裝置」。「跳躍者膝」就是由於「伸膝裝置」反覆過度載荷,如落地緩衝時股四頭肌離心收縮、在髕腱處產生「離心載荷」,從而反覆牽拉導致損傷。

據實驗報告,跳遠踏跳上躍瞬間,最大垂直力可達300kg,若起跳時膝關節角度為40度,髕腱的牽拉力可達528kg。跳高時如果垂直力為160kg,髕腱承受拉力可達285kg。由此可見,在跳躍類運動中,髕腱承受著巨大的牽張力。

在競技運動中,當教練員、運動員為了儘快提到運動成績,短時間內加大負荷甚至超負荷,就會造成急性損傷。長跑、跳躍等運動項目,膝關節頻繁屈伸活動、反覆負荷、過度使用,可使髕腱、腱止點慢性損傷。

四、臨床診斷

  1. 病史 膝關節半蹲位發力或跳躍的運動訓練史。
  2. 髕尖疼痛 髕尖疼痛並不劇烈,呈慢性隱痛,上下樓、半蹲位發力或起跳時疼痛更顯著。有時甚至打軟腿。
  3. 髕腱變粗 觸診髕腱有變粗變硬的感覺。髕尖壓痛。一些患者股四頭肌有萎縮。
  4. 抗阻伸膝痛 抗阻伸膝90°時疼痛最劇烈,此特徵可與髕骨軟骨病相鑒別。髕骨軟骨病抗阻伸膝痛多在30°~50°劇痛。
  5. 封閉試驗 以1%普魯卡因2ml痛點局部封閉,如抗阻伸膝痛消失,可懷疑本病。
  6. X線檢查 髕腱腱圍炎大多無異常,髕尖末端病可見髕尖延長或髕尖腱內鈣化。

五、康復重點

絕大多數運動員可以通過非手術治療減輕癥狀並保持訓練成績。

急性損傷後:

I. 炎症期(0-7天)

軟組織急性損傷48h內主要以血管反應為主,會造成軟組織及周邊血管因受傷而出血,周圍細胞因缺血而壞死,引發炎症。該時期內損傷局部表現為紅、腫、熱、痛,因此該時期的主要任務為消炎、消腫和鎮痛。可採用的方式包括制動、休息、冰敷、抬高患肢、加壓包紮。

冰敷可用冰敷袋盛冰水混合物保持0攝氏度,可墊毛巾於患處防止凍傷,冰敷時間10-15min,可由患者主觀感受適當延長或縮短冰敷時間。

II. 增生期(7-21天)

此期為受傷軟組織的修復期,炎症細胞吞噬已死細胞的殘餘物,造成纖維細胞增加,也會形成大量較弱的膠原纖維修補患處。因此該時期的主要任務是要小心保護患處,避免再次受傷;同時維持膝關節的活動度、維持膝周的肌肉力量(練習以等長收縮為主)、進行患者教育,避免受傷制動帶來的不良影響。

所有訓練均以不引起刺痛為宜,產生刺痛立即停止。

被動伸直訓練

仰卧位,患腿足跟處墊高,膝關節放鬆,依靠大腿重力下沉以達到伸膝的目的。

足跟滑動練習

仰卧位,患腿足跟貼床,向臀部方向滑動,帶動膝關節屈曲以達到屈膝的目的。

每個動作重複20-30次,每天3~5次。在進行患腿活動度練習時可逐漸由被動過渡到主動,同時注意健腿和鄰近關節關節活動度的維持

泡沫軸臀肌放鬆

坐在訓練墊上,將泡沫軸放置在臀下,屈髖屈膝 。雙手於身體兩側並將身體撐起,身體姿勢如圖所示。身體滑動,讓泡沫軸在一側臀下來回滾動。找到痛點,著重放鬆該痛點部位。

泡沫軸大腿前側放鬆

如圖所示,俯卧墊上,將泡沫軸放於大腿下。來回滾動並轉動身體,放鬆大腿前側。

股四頭肌靜力收縮

仰卧位,踝關節背屈,股四頭肌收縮發力,膝關節綳直,可於膝下墊高下壓,產生一種大腿抬離床面的感覺,能體會大腿的緊繃感即可。

保持10s,休息10s,30次/組,3組/天。

直抬腿

仰卧位,大腿保持伸直抬高至腳後跟距床面15cm左右的高度,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保持該姿勢約10s,然後再緩慢下放回到起始位,完成一次動作。負荷可施加在腳腕上。若訓練時感覺腰部受累明顯,可屈對側腿。

15~20次/組,3組/天。

靠牆靜蹲

背靠牆,雙腳與肩同寬,體重平均分配在兩條腿上,屈髖屈膝逐漸下蹲。因為每部分肌肉只在一定角度起維持姿勢的作用,所以靜蹲最好選用不同的角度來鍛煉不同肌肉的力量,以適應下肢尤其是膝全範圍的功能。例如,在30,60,90度三個角度來維持靜蹲的姿勢。高半蹲主要加強膝蓋上方肌肉力量,低半蹲主要加強大腿中部肌肉力量。

靜蹲一次的時間以股四頭肌充血發脹、疲軟無法堅持的主觀感覺為標準。30~60s/組,3組/天。

Ⅲ. 鞏固期(21天-8星期)

新生的軟組織已形成,變得更堅固,可逐漸可承受正常壓力。該階段的主要任務為發展股四頭力量,以減輕髕腱應力和過度使用(可由靜力性練習逐步過渡到動力性練習,由閉鏈運動過渡到開鏈運動);同時,牽拉放鬆膕繩肌,增加肌肉彈性。

雙腿蹲

雙腳分開站立,與肩同寬。臀部慢慢下降,屈髖屈膝,像是要坐到椅上,感受臀部發力離心工作;腰部平直;保持雙膝方向與腳尖方向一致,避免膝內扣。蹲到最低點(約90-120度,依個人情況而定),15~20次/組,3組/天。

臀橋

仰卧位,屈膝,雙腳間距略大於肩寬。臀部發力,以雙肩和雙腳為支點,將臀部向上頂起,並順帶將下背部和大腿帶起。直到軀幹從肩部到大腿基本成同一條直線。臀部收縮發力,再緩慢有控制地落地還原。15~20次/組,3組/天。

膕繩肌牽拉

坐於椅上,一腿伸直,另一腿放鬆。踝背屈綳直膝蓋下壓,盡量保持腰部挺直軀幹前傾,可感受到大腿後側肌群的牽拉感。20~30s/次,1~2次/天。

Ⅳ. 康復後期

繼續鞏固期的相關訓練,可逐漸加大運動強度和訓練負荷

增強下肢整體力量、功能和肌肉彈性,以分擔髕腱的應力和適應負荷。

單腿臀橋

仰卧位,屈膝,雙腳間距略大於肩寬。臀部發力,以雙肩和雙腳為支點,將臀部向上頂起,直到軀幹從肩部到大腿基本成同一條直線。此時抬起一側腿,伸直。保持5s,臀部收縮發力,再緩慢有控制地落地還原。15個~20/組,3組。

貝殼訓練

側卧位,屈髖屈膝各90度,保持骨盆中立位穩定。一側手墊於頭下,另一側插腰。臀中肌發力,髖外展,沿如圖箭頭方向垂直向上,兩膝內側逐漸遠離。再緩慢下放,回到起始位,完成一次動作。15~20個/組,3組。

彈力環側步

選擇合適負荷的彈力環(或者彈力帶打結)套在雙膝兩側,要求在雙腳與肩同寬的下蹲起始位,彈力環/帶有適度張力。緩慢下蹲,臀部後坐,感受臀肌離心發力,上身挺直不要含胸駝背。維持該蹲坐位,一側腿支撐,另一側腿向側方邁出一小步進行移動,一側腿緊隨其後向側方移動,回到蹲坐位。要求身體重心盡量水平側方移動,減少垂直方向上下浮動。15~20次/側/組,3組。

不穩定平面下蹲

選擇Bosu球、平衡墊等不穩定平面作為支撐面,來完成上述下蹲動作。增加對本體感覺、核心穩定性、平衡能力的要求,做為後期的進階動作。支撐面由大變小,睜眼向閉眼過渡。注意髖膝踝的對線對位,防止膝內扣、髖內旋等錯誤動作模式代償。

10-15個/組,3組。

弓步蹲起

弓步站立,雙腿分開與肩同寬,腳尖朝前。保持身體直立,後腿彎曲緩慢下蹲。雙腿同時發力站起。左右交替。10-15個/側/組,3組。

後期可以離心訓練為主,以預防損傷。

糾正動作模式(如膝內扣),避免錯誤動作模式帶來的不當受力產生繼發傷。

進行功能性訓練,如上、下樓梯等;結合專項動作,如顛球等,便於重返賽場。

運動前要做好準備活動,充分熱身。

運動中用力適當節制,必要時可使用髕腱加壓帶等護具。

運動後進行局部冷敷,有減輕炎症的作用。

慢性損傷後:

參照急性損傷鞏固期和康復後期的訓練安排及動作糾正動作模式、改善下肢力線、恢復整體功能,兼顧冰敷、理療等消炎措施。

*圖片部分來自網路,聯繫註明

*參考文獻

【1】吳曉強.《髕腱腱圍炎和髕尖末端病的治療》.[J].中外健康文摘.2013,22(10):111-111.

【2】王少華.《運動員的髕腱腱圍炎和髕尖末端病的防治》.[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1(1):96-96.

【3】封旭華,華英匯,陳世益.《離心肌肉力量訓練改善髕腱末端病患者疼痛的效果》.[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06,10(16):20-22.


推薦閱讀:

我們建了個群——健行者前叉之家,歡迎加入
親愛的康復行業從業者,這樣宣傳,你將會員滿滿
不是「等角度進不去了就去找浩指導」,而是應該「術後立即聯繫健行者,以輕鬆實現更好更快康復」
有哪些保護膝蓋的跑步習慣?
膝關節百科(第六講):慢性傷害處置,做靠牆靜蹲對嗎?

TAG:膝蓋損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