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歷史故事10

全師雄,成都人。官至文州刺史。乾德三年(965年),宋平後蜀,王全斌治軍不嚴,嗜殺好貪,不久激起蜀人兵變,降軍推舉原蜀將全師雄為首領,號稱「興國軍」。王全斌派劉光緒前去招撫,劉光緒卻「盡滅師雄之族,納其愛女及橐裝」。全師雄率軍攻克彭州(今四川彭縣),殺死都監李德榮,自稱興蜀大王,分兵佔領灌口、新繁、青城等地,兵臨成都城下。蜀地各方起兵響應,西川十六州兵變此起彼伏。

歷程王全斌向京乞援後,趙光義、曹彬出擊全師雄,兩軍交戰於新繁,全師雄軍多人解甲投誠。是年十二月,全師雄奔投郫縣,身上多處受創,退至灌口寨,王全斌破全師雄於灌口寨,擒其黨羽二千人。乾德四年(966年)沿沱江東行,全師雄身上的箭傷發炎感染,病死金堂(今四川金堂西)。

西蜀(405年 -413年),有時亦稱後蜀,十國時期由漢人譙縱建立的政權,不屬於傳統定義下的十國之一,其統治地區大抵以四川盆地為範圍。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益州軍隊受命東下討伐攻陷江陵、俘虜安帝的桓振,由於蜀軍不願離鄉背景,因此發生兵變,變軍脅迫時任參軍的譙縱當首領,之後又攻陷成都,譙縱稱成都王,西蜀建立。

西蜀原不具立國條件,其能獨立一隅乃因桓氏在長江中游為亂,東晉對長江上游的控制力減弱所致。西蜀君臣亦深明此點,因此於407年向後秦自稱藩屬,408年東晉攻西蜀,因後秦的援助及東晉軍糧盡而獲勝。409年,後秦天王姚興封譙縱為蜀王。

413年,東晉於準備多年後,太尉劉裕以朱齡石為帥再伐西蜀,蜀軍望風而潰,成都陷,譙縱自殺,西蜀亡。

後蜀民俗及人物

朝天髻是一種梳高髻於頭當頂的一種髻式,宋代仍沿襲這種高髻。山西太原晉祠泥塑的髮式就是梳的朝天髻。

孟玄喆(937年-991年),字遵聖,中國五代十國時代人物,後蜀後主孟昶的長子。廣政十三年(950年),十四歲的孟玄喆封為秦王,廣政二十五年(962年),被立為太子,廣政二十八年(965年),為元帥抗宋,不久後蜀滅亡,他隨父親到宋朝的開封府,被封為太尉,泰寧軍節度使,改鎮貝州、定州。他跟隨宋太宗滅北漢,攻打遼朝,參加高梁河之戰。後來再任滑州、滁州知州。去世時,享年五十五歲。

武漳(881-944)生於唐廣明元年,卒於後蜀廣政七年。字巨川,五代時太原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生當亂世,不僅能效命戰場,東征西殺,而且生性淳樸敦厚,提倡節儉,廉潔奉公,重視農桑,政績頗豐。

武漳出身將門,其父武玉曾任唐汾州別駕。武漳少年時即有勇略,精騎射,長成後正值唐末大亂時期,他投身於強藩晉王李克用麾下,到李克用子李存勖時,官至定襄都虞侯。  

李存勖繼位之初,從太原率兵大舉南下,解潞州之圍,武漳隨征。在戰鬥中,他率部將數名襲擊敵軍別寨,斬首千餘級,表現了出色的軍事才能,戰後因功提升為太原衙前兵馬使,後又改任匡聖軍指揮使。  

同光三年(925年),後唐庄宗子魏王李繼岌率大軍攻前蜀,武漳從征,同年前蜀亡。後唐以孟知祥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武漳留蜀中輔助孟知祥。  

孟知祥鎮蜀之後,殺後唐所派監軍李嚴,因有自立之心,即派黃漳到太原迎接其家屬,及返回至鳳翔(今陝西鳳翔縣),節度使李從(左日右嚴)聽說孟知祥殺李嚴,以為孟知祥已經反叛,於是將孟知祥家屬扣留。武漳多方周旋,百計營謀,不得解脫。時後唐庄宗去世,後唐明宗新立,想對孟知祥施以恩信,於是特派使臣慰撫,並放其妻子至蜀,而武漳仍被李從(左日右嚴)阻留,直到後來李從(左日右嚴)歸孟知祥,武漳才得以還成都。  

武漳還成都後,孟知祥鎮蜀日短,立足未穩,當時烽煙四起,戰爭頻繁。武漳人不解甲,馬不卸鞍,四齣征討,屢建奇功,不久被拜封為檢校僕射。之後,他仍不斷開疆擴土,東討北拓,大大增強了後唐在蜀的統清,又被授為綿州刺史。  

孟知祥建蜀後,武漳被任為山南(轄境相當於今四川嘉陵江流域以東,陝西秦嶺、甘肅嶓冢山以南,河南伏牛山西南,湖北涢水以西,自重慶市至湖南嶽陽市之間長江以北地區)節度使。當地自唐以來貧瘠,又久經戰亂,武漳至時,農事荒疏,生民凋弊。他認為發展農業生產為當務之急,於是發動人民開鑿水渠,灌溉農田數千頃,人受其利,幾年後,即呈現出一派較為繁榮的景象。武漳也因此加封為平章事。後蜀後主孟昶廣政七年(944年),武漳卒于山南任上,終年64歲。

  歷史上自比諸葛亮的人不少,但像王昭遠這樣無恥而無能者卻不多。王昭遠本是無賴小兒,靠奉承後蜀的孟昶取得高位,他還不滿足,宋太祖乾德二年,他勸說孟昶派使者聯絡北漢,共同舉兵滅宋,孟昶居然同意,後因使者在途中叛逃宋朝,宋太祖遂決意滅蜀。

 11月,宋朝派忠武節度使王全斌、武信節度使崔彥進、樞密副使王仁贍、寧江節度使劉光義、樞密承旨曹彬等人率領步騎兵六萬伐蜀。孟昶聽說後,命王昭遠為西南行營都統,趙崇韜為都監,韓保正為招討使,李進為副招討使,率兵應戰,並對王昭遠說:"今日之師,卿所召也,勉為朕立功!"。

王昭遠此時仍非常狂妄,以方略自任,始發成都,蜀主命宰相李昊等餞之城外。王昭遠手執鐵如意,指揮若定,自比諸葛亮。酒酣,攘臂謂昊曰:"吾此行何止克敵,當領此二三萬雕面惡少兒,取中原如反掌耳!"結果,在宋軍的打擊下,王昭遠三戰三敗,狼狽逃竄到利州,焚毀桔柏津的橋樑,留部將守劍門,自己逃到漢原坡。  

宋軍追到後,趙崇韜還想召集軍隊最後抵抗一下,而王昭遠卻據胡床不起,趙崇韜戰敗,被擒,王昭遠脫下甲胄倉皇逃跑,投奔東川,藏匿民舍中,被追兵活捉。  

耶律休哥曰:史書中常提到所謂妄人,王昭遠就是典型代表,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後蜀偏安一隅,無非是因為中原多事,無暇它顧,王昭遠何德何能,非要愚不安愚,向強敵挑釁,最後上演一幕"帶汁諸葛亮"的鬧劇,真是典型的蠢貨。

母昭裔,五代時期後蜀藏書家、刻書家。河中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後唐時跟隨劍南西川節度使孟知祥鎮為辟掌書記,後蜀建立後,歷任御史中丞、中收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左僕射以及太子太師等官職。他主持書寫了《文選》、《初學書》、《白氏六帖》等書,刻板印行,印行了《史記》、《漢書》、《後漢書》諸史,並著有《爾雅音略》。酷好古文,精於經術,極嗜圖籍,致力於藏書。

  早年為布衣時,管人借《文選》、《初學書》等書,借書人面有難色。母昭裔嘆道:「恨余貧不能力致,它日稍達,願刻版印之,庶及天下學者。」為官後,薪俸稍余,他感慨地說:「今可酬宿願矣。」

   母昭裔少年時即博學多才,卓有見識,後蜀高祖孟知祥,曾為後唐太原尹、鎮守今山西地區,大約在這時,母昭裔效力於孟知祥麾下。同光三年(925年),後唐發大軍攻滅前蜀,隨即以孟知祥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母昭裔也一同前往,任掌書記之職,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後唐庄宗死,李嗣源立,是為後唐明宗。

值此,孟知祥訓練兵甲,因有王蜀之志,從而引起後唐朝廷的注意。為了防止孟如祥割據,後唐樞密使安重海特派李嚴為監軍,督察孟知祥的行動。消息傳入蜀中,母昭裔與諸將吏都請孟知祥不要接納李嚴。但孟知祥另有所想,在准李嚴入境後,將他殺死。不過母昭裔勸拒李嚴之事,迎合了盂知祥稱王蜀中的雄心。從此,孟知樣對母昭裔非常器重,視為奇士,據蜀自立後即以他為御史中丞。

  後蜀明德四年(937年),孟知祥死,其三子孟昶繼位,是為後蜀後主。後主廣政三年(940年).母昭裔受命主管鹽務,不久又位兼宰相。廣政九年(916年),契丹滅後晉。中原離亂,後晉雄武軍節度使何建以秦、成、階三州附蜀。隨之後漢建立,漢將趙思綰據永興,王景崇據鳳翔反叛,均贈送財物聯絡後主。

後主貪圖其利,出兵接應。這時母昭裔權衡利弊,認為:從前後唐庄宗志在西圖,前蜀王肆意欲北進,各自朝中人臣都上疏力諫,兩主卻一意孤行,結果均徒勞無益。於是他勸諫後主,以兩朝教訓為殷鑒,三思而行。但後主利令智昏,不從其言,反又增兵東進,志在奪取關中。但不久後漢將領趙思綰、王景崇均被消滅,後蜀所派軍隊也失敗而歸,後主勞兵傷財,未得尺土。幾年後,母昭裔年老,以太子太師致仕。

  母昭裔自幼家貧,在艱難的條件下求學苦讀,深有所感,立志要發展教育事業。他隨孟知祥入蜀後,自己好學不輟,同時興辦教育。當時,蜀中經唐末大亂之後,學校皆已荒廢,母昭裔自己出資營造學宮,建校舍,命人按雍都舊本《九經》刻於成都學宮裡,又奏請後主下詔刊印此書,使一度困頓的教育再度興盛。

  據王明清《揮麈錄》記載:母昭裔事後蜀兩主,以遠見卓識,勤謹審慎著名當時。他去世之後,其子孫還因其所刻之書版而加官晉爵。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頻繁,兵革叢生,他能在這時恢復學館,倡導教育.刊印書籍,對我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推薦閱讀:

亂紛紛的五代十國(八):黃巢末日之路
你方唱罷我登場,建立政權跟唱大戲一樣的五代十國-今日頭條
五代十國:一代明君周世宗柴榮
五代十國時期皇帝列表

TAG:歷史 | 故事 | 歷史故事 | 五代十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