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類探月史

人類自古就曾無數次幻想去拜訪地球的鄰居——月球。自上世紀50年代末以來,前蘇聯和美國就開始了進行了在探月研究方面的太空競賽,最終阿波羅飛船於1969年成功登月,「邁出了人類的一大步」,抒寫了人類在探月進程中輝煌的一筆。進入21世紀,曾經沉寂20多年的月球再度成為了各國矚目的焦點。隨著歐洲、印度、日本和中國接連宣布自己的探月計劃,世界各國掀起了新一輪的「月球熱」。我們不妨再度回味一下世界人民的探月史。

上個世紀50至70年代,蘇聯在航空方面擁有巨大的優勢,其探月計劃一度走在主要競爭對手美國的前面。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59年,蘇聯科學家第一次拍攝到月球背面的照片;1963年6月16日,蘇聯飛行員捷列什科娃駕駛「東方6號」飛船飛向太空,成為世界第一個飛進宇宙的女性,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駕駛「東方1號」飛船完成有史以來的首次太空飛行,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太空觀察地球,第一次在外太空看到了月球的神秘面紗。加加林代表人類首次進入太空是蘇聯探索宇宙的重要里程碑。而前蘇聯的探月活動也遠早於美國:第一件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是前蘇聯的無人登陸器月球2號,它於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號在同年10月7日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號則是第一艘在月球軟著陸的登陸器,它於1966年2月3日傳回由月面上拍攝的照片。另外,月球10號於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軌,成為月球第一顆人造衛星。圖為前蘇聯的「月球3號」。

圖為1966年蘇聯第一個軟著陸的月球探測器——「月球9號」的手繪圖。

在冷戰期間,美利堅合眾國和前蘇聯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領先對方。可以說,人類對於月球的探索的點滴進步,最主要的原始動力就是美蘇冷戰的「太空競賽」。圖為1961年5月25日,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在華盛頓國會眾議院的一次會議上,向蘇聯發出挑戰,聲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要第一個將人類送上月球。後左是副總統林登·約翰遜,後右為眾議院議長薩姆·雷伯恩。

隨後阿波羅計劃緊鑼密鼓展開,阿波羅計劃,又稱阿波羅工程,是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從事的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這個計劃被命名為「阿波羅」,是因為古希臘的傳說中,這位太陽神駕駛著天馬拉的戰車踏過天際。阿波羅計劃中所使用的運載火箭被稱為「土星5號」,「土星」這個單詞,就是希臘神話中農神的名字。但是阿波羅計劃從一開始就遭遇失敗:1967年1月27日,阿波羅1號飛船在一次模擬演習中在發射台著火。宇航員維爾基爾·格里森、愛德華·懷特和羅傑·查菲在大火中身亡。圖為1963年阿波羅登月計劃中早期設計的的月球著陸器模型。

美國的阿波羅計劃,起步晚,但是發展快。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與奧爾德林成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類。所搭乘的阿波羅11號也是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阿波羅11號的成功實現了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在1961年5月25日的演說中聲稱美國會在1970年以前「把一個宇航員送到月球上並把他安全帶回來」的目標。圖為1969年4月18日,美國休斯敦,阿波羅11號宇航員模擬登月。阿姆斯特朗在幫另一位宇航員拍照。

圖為阿波羅11號的三位宇航員標準照,從左至右分別為指令長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指令艙駕駛員邁克爾·科林斯(Michael Collins)與登月艙駕駛員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

圖為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拍攝的登月艙駕駛員奧爾德林正要從登月車上下來。

圖為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與奧爾德林將美國國旗插在月球上。

1969年7月20日,登上月球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工作照。

1969年7月20日,宇航員留在月球表面的腳印。阿波羅11號的宇航員留下了一塊9英寸乘7英寸的不鏽鋼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紀念這次登陸及為有可能發現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資料。

在「阿波羅11號」任務快結束時,奧爾德林為阿姆斯特朗拍攝了這張照片。

1969年7月20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在月球著陸,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類第一個腳印。事實上,蘇聯人也一直在為載人登月而努力,不過由於致命設計缺陷,連續數次發射失敗,在20年的時間內,蘇聯雖然先後開展了29次探月活動,總共29次的登月探測中只有19次達到了預定的效果,蘇聯為此耗費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一次次試圖突破種種技術難關,也一度把載人登月提上了議事日程,但由於缺乏資金,同時考慮到安全問題,蘇聯始終沒有將宇航員送上月球表面,讓蘇聯人載人登月的夢想化為泡影,也成為蘇聯之痛。2010年10月,莫斯科航空學院一實驗室公開了關於蘇聯載人登月計劃一組珍貴的解密照片,照片顯示了這項失敗的登月計劃中的主要設備,包括從未公開的「LK月球飛船」以及從未使用過的月球登陸車等。

圖為已成為廢鐵的蘇聯登月艙的艙門警示語。

蘇聯人不僅沒有將宇航員送上月球表面,甚至還搞丟了一輛月球車:1970年11月17日,蘇聯研製的無人駕駛月球車1號由「月球」17號探測器送上月面,這是航天史上第一輛月球車。探測器在月面雨海地區著陸後,月球車順著舷梯下到月面,進行了10個半月的科學考察,1971年10月4日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繫。

在西方世界,13被認為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當「阿波羅」計劃按序列進行到13號時,NASA仍然決定按序列來實施他們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因為他們相信美國的太空冒險並非靠運氣來實現,而是建立在集體的努力之上才能實現的,是靠宇航員們的艱苦訓練和科學家們的積極的冒險精神來實現的。NASA並不迷信傳統的說法,按次序命名下一輪航飛的飛船為「阿波羅13號」。圖為阿波羅13號的指揮官詹姆斯·阿瑟·洛威爾(James Arthur Lovell, Jr),1970年,他和宇航員傑克·斯威格特和弗萊德·海斯一起執行「阿波羅13」號計劃第3次登月任務。阿波羅13號發射後兩天,服務艙的氧氣罐發生的爆炸嚴重損壞了航天器,在詹姆斯·阿瑟·洛威爾的帶領下,3位宇航員在太空中經歷了缺少電力、正常溫度以及飲用水的問題,但仍然成功返回了地球。

1970年4月21日,被吊回甲板的阿波羅13號指令艙。

圖為1970年4月阿波羅13號的宇航員詹姆斯·阿瑟·洛威爾,傑克·斯威格特和弗萊德·海斯從太空中成功返回地球。

阿波羅17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計劃中的第11次載人任務。飛行時間為1972年12月6日至1972年12月19日,登陸地點為陶拉斯·利特羅山脈,停留時間為74小時59分,為阿波羅計劃中停留月球表面時間最久的載人太空船。因為如此,採集的岩石標本也是最多的,為152公斤重。阿波羅17號也是阿波羅計劃中唯一的夜間發射的任務,也為阿波羅計劃畫上了句號。而該次任務指令長尤金·塞爾南也成為最後一位將腳印留在月球上的宇航員,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他的捷克斯洛伐克血統,他將一面捷克斯洛伐克國旗留在了月球上,還有一台哈蘇相機。圖為尤金·塞爾南在月球上工作。

從1959年人類發射首顆月球探測器以來,人們在對月球進行探索的同時,也將很多物品留在了月球上,這些「禮物」僅月球探測器或著陸器就有40多個。最早送給月球的「大禮」是1959年9月26日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硬著陸探測器,它從地球起飛後直接飛向月球並勇敢地撞擊在月球上。此後蘇聯發射的13顆「月球號」著陸探測器又先後降落在月球表面,不過其中的一些在降落時由於出現故障而摔毀在月球上。美國在實施「阿波羅」登月計劃時,也給月球留下了大量物品。每艘飛船的登月艙在離開月面返回地球時,都把它的「下半截」留在月面。登月艙的下半截也叫「下面級」,在著陸時它幫助登月艙實現安全著陸,在登月艙起飛時,它又作為發射台,幫助登月艙的上半截(即登月艙上升級)飛離月面,而它自己則永遠留在月球。從1969年到1972年,先後有6艘「阿波羅」飛船的登月艙在月球著陸,所以有6個登月艙「下面級」安歇在月球上。另外,離開月球的登月艙上升級,在上升火箭發動機完成任務後,也將把無用的上升火箭發動機扔到月球上。除上述物品,還有各種儀器,以及宇航員私人留下的物品。圖為1971年8月12日,阿波羅15號船員留在月球上的不鏽鋼牌匾,上面有按字母順序排列的14名美蘇兩國在「登月競賽」中死亡的宇航員與工作人員名字。

回顧中國探月工程史,則要晚很多:嫦娥工程,是中國啟動的第一個探月工程,該工程於2003年3月1日正式啟動。首先是發射繞月衛星,繼而是發射無人探測裝置,實現月面軟著陸探測,最後送機器人上月球建立觀測點,並採回樣本到地球。整個計劃將歷時20年。目前已先後成功發射「嫦娥1號」,「嫦娥2號」兩個探測器,而「嫦娥3號」將在將於2013年12月2日1時30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施發射。圖為2013年9月25日,觀眾近距離拍攝亮相展示的中國嫦娥三號月球車1:8模型。
推薦閱讀:

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倉頡創立漢字
瘋狂人類進化史:養孩子太難促一夫一妻制?
如果特靈娜真實存在,那麼人類有可能長生不老嗎?
人類的每一餐,都是一部世界史
人類永生之謎: 死亡只是肉體的逝去? 意識將長存人間?

TAG:人類 | 探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