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表達愛的人,都聽了這首歌
她的歌里
有你要的飛翔
▲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今晚歌單音頻
當李健在《歌手》里唱完《父親寫的散文詩》後,我忽然想起發小跟我說過的那句話:我曾經偷偷看過我爸的日記,他的日記很長,當我看完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個不苟言笑的老頭,曾很長一段時間,在房間里做著他的小說夢……
聽完她的話,我沉默了很久。
每個人都曾經倔強地以為,自己就是那個英雄夢。愛聽音樂,就以為能在未來的某個歲月里,變成一個音樂人;喜歡寫故事,就真以為能邁過撒哈拉的沙漠,把自己變成故事裡的主角。
我們的父親,也曾是這樣倔強的戰士。只不過,當他們成為父親之後,肩膀上又有了比日記里還要沉重的夢,大概是生活,讓這群天生並不一定懂得做父親的男人,慢慢地就變成了今天的模樣吧
有的人的父親,想把孩子培養成能與海外接軌的精英、有的父親,希望孩子健康快樂、還有的父親,也不知怎麼了,就莫名其妙地把自己比作是孩子的累贅。
李健在唱這首歌的時候,他的父親早就癌症去世很多年了,而他依舊記得,父親曾經花了90塊錢,讓他的人生擁有了第一把吉他。
後來,他成了班裡唯一會彈吉他的孩子。所以,當我們聽他唱《父親寫的散文詩》,鋼琴、長笛等樂器的伴奏,聽上去就像是一段娓娓道來的童年故事。
而這首歌的原唱是許飛
在她的演繹中,讓這首歌,從頭到尾更像是個少年。她抱著吉他,帶著孩子對父親本能的愧疚之情,一遍又一遍地掃著和弦。
有人說:李健的版本更有歲月烙印過後不輕言滄桑的痕迹。他選擇用鋼琴來表達人類在親情面前,清澈又很空靈。
可也不知道是為什麼,我還是很習慣許飛的這種處理模式,聽上去雖然有點瑕疵,但是會想到父親,想到與他有關的那段並不富裕但卻快樂的日子,就像許飛的版本,不完美的散文詩。
很純粹,很少年,也只有許飛,會給我那種「人生惘然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覺。
大概是因為我們年齡相仿,還未來得及體會成家立業,為父則剛。
我想許飛也是一樣的,2006年的夏天,你和一群帶著音樂夢的女孩站在《超級女聲》的星光舞台上,斷斷續續地開啟了音樂路。
2007年,你把自己的心聲唱成了一張專輯《也許,飛》。我記得裡面有首歌叫《那年夏天》,歌詞很也美:
我願相信 時間倒退
記憶的最美
合起雙手 閉上雙眼
再許下心愿
在某一天 回到從前
讓他們都出現
但他們沒改變
讓時鐘停在 那年的夏天
身邊很多朋友都是聽著這首歌畢業的,在畢業典禮上,有人抱團哭泣,有人在拖著行李的路上朝另一個人說:明年婚禮,記得來給我當伴娘。
後來,時鐘真的就停在了那個夏天。
和許飛那一屆的超女們,在很長一段時間,有的銷聲匿跡,有的大紅大紫。
在我印象里:尚雯婕後來去玩電子了,她在離開超女舞台十年後的某一天,突然出現在了我朋友的雜誌社攝影棚現場。
那個當時特立獨行的譚維維,在經歷了半隱匿狀態之後,又跟崔健玩起了搖滾,可我還是很懷念她唱《如果有來生》
還有劉力揚,她最近發了新歌《warriors》,編曲早已不像當年的《眼淚笑了》那麼簡單了。
10年後,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領域奔跑,有人成了時尚界的寵兒、有的人一口氣拿下了很多品牌代言,而許飛的步伐明顯沒有改變,《父親寫的散文詩》里的她,依舊是那個背著大吉他,短髮白衣的翩翩少年。
她說過,自己有一個要當音樂老師的夢想。
所以,她開了一間屬於自己的音樂私塾,在那裡圓過好多人的吉他夢,當然,許飛也很享受。
好難得,能在這一生堅持做一件事;也很難得,能在完成的過程中,像只做一個人的夢那樣,保持同一個姿勢。
許飛只會唱歌,唱什麼都是少年時代的民謠味。
難怪陳升會說,她也許會是我最後一個孩子,別人都是在嫁女兒,而我卻是在嫁孫女。
從《也許,飛》到陳升監製的《恰同學年少》,再到最新專輯《少年去遊盪》,只要是她唱,就算像陳升那樣年過50的男人,聽完後也會不自覺地想起讀書年代的小情調吧。而我也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聽完了許飛唱的《慢慢的我》
三月 我在屋檐下坐著
用黑色鉛筆 給某個人寫信
我要慢慢的慢慢的慢慢慢慢的寫
一撇一捺
寫錯就用橡皮擦
如果,你也曾嘗試過,在一個極寒的冬天,走在路上,一邊哭一邊吃完在全家買的飯糰,那麼春暖花開了,就不要再給自己鎖上枷鎖了。
我們,可以偶爾陷入悲傷,陷入無法自拔的負能量里,但別陷得太久,你還是那個你。
儘管,這個春天,有太多不好的關鍵詞:房價飆升、逃離北上廣、中年危機、就連90後也莫名其妙地被列入中年行列……
惘然一小會就好,我們就不要再把這一整個春天都浪費在毫無意義的焦慮中了。
試一試,背上行囊,就像許飛那樣,偶爾跑到麗江的小酒館裡待一會兒。
對著人來人往,對著大江大河,彈琴唱歌,不知今夕何夕。
愛我就加我個人微信啊:vip170124
搞不好就通過了
微博:@枕邊音樂的故事
喜歡今天的歌曲記得點贊並分享哦
推薦閱讀:
※陳獨秀:我們如何表達
※女命傷官表達的意思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12星座討厭一個人如何表達?千萬別惹毛天蠍座
※「佔中」已不是行使正常的表達自由
TAG: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