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怎樣補充營養素?-頭條網
老楊患了糖尿病,醫生要他低糖低脂飲食,控制每天熱量。他總覺得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不知道每餐吃什麼好。
劉阿姨自從2年前發現血糖高,每餐就不吃飯了,而是吃點蔬菜飽肚。沒過多久就出現頭暈、肢麻等不適,醫生說是過度節食導致了貧血。
……
歐廣升醫生在新書《輕鬆管理糖尿病》一書中指出:「眾所周知,我們機體每天需要的營養素有7大類,每種營養素都有其獨特功能,缺一不可。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須合理配置飲食結構,以達到既要防止血糖值過度升高,又要保證機體新陳代謝對營養的需要」。
(1)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類,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成分。血液中的葡萄糖,乳汁中的乳糖,糖與其他物質結合而成的核糖蛋白、糖脂素等都是構成細胞和組織,調節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質。
糖的主要來源是穀類和根莖類食物,如米、面、玉米、高粱、薯類等,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澱粉和少量的單糖、雙糖。由於我國的膳食是多糖膳食,其中熱能有65%~85%來自糧食和根莖類食物,因此一般不會缺糖。
三大營養素均可以作為能量的來源,但與蛋白質和脂肪相比,碳水化合物的燃燒速度要快得多,是速效的能量來源,而且耗氧量少,對呼吸系統負擔不重,燃燒充分只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分,不會產生「垃圾」。碳水化合物是神經系統的唯一能量來源,我們大腦活動時只能靠碳水化合物燃燒來供能,如果碳水化合物攝入太少,人會變得沒精打采,容易疲勞。嚴重缺乏時會意識模糊,甚至昏迷。因此,糖尿病患者的食譜中每天至少要保證150克碳水化合物。
糖尿病患者的食譜中,恰當的碳水化合物攝取比例為55%~60%,如果一天進食的熱量為1600千卡的話,那麼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熱量應佔900~1000千卡。
就一日三餐而言,我們接觸到的碳水化合物主要分為蔗糖和澱粉兩種。這兩種作為能量來源而言,價值是一樣的,區別在於蔗糖比澱粉更容易吸收、消化,也容易使血糖迅速升高,加重胰腺分泌負擔。而進食澱粉後不會馬上使血糖升高,但澱粉比蔗糖更容易引起肥胖。
下面列出常見各類碳水化合物食物的熱量以供大家參考。
白米飯1碗(150克,5湯勺滿)220千卡
白米粥1碗(24克米)88千卡
河粉1碗(140克)283千卡
意粉1碗(140克)174千卡
通心粉1碗(140克)167千卡
麵條1碗(140克)280千卡
速食麵1包(100克)470千卡
麵包2片(厚切連皮,100克)250千卡
甜麵包1個(60克)210千卡
咸麵包1個(60克)170千卡
法國吐司1片356千卡
早餐粟米片1碗(125克)92千卡
麥片(米熟)1碗(56克)180千卡
(2)蛋白質
蛋白質是細胞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及所有動物賴以生存的營養素。當蛋白質攝入不足時,可引起兒童生長發育遲緩或體重減輕、肌肉萎縮,容易出現疲勞、貧血、創傷不易癒合等,對傳染病抵抗力下降和病後不易恢復等。嚴重缺乏者,可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
蛋白質主要來源於肉類、蛋類、奶類、豆類等食物,蛋白質的需求量因年齡、健康狀態、體重等各種因素的差異也會有所不同。身材越高大或年齡越小的人,需要蛋白質就越多。
成人一天需要的蛋白質,應該占攝取能量的20%左右。換算後,每千克體重需要10~12克蛋白質,一個體重60千克的成人,一天需食用60~70克蛋白質。
消耗性疾病的恢復期,手術後及傷口遷延不愈者,營養不良或低蛋白血症者,慢性肝病或潰瘍病患者,應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而急性肝炎、肝衰竭者,急性腎炎、腎功能不全、急慢性腎衰竭、氮質血症以及尿毒症患者等,均應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量。
攝取蛋白質時,除了要確保一定的量,還要注重「質」。同為蛋白質食物,由於其中含有的氨基酸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其營養價值可是相差甚遠。
蛋白質分為完全蛋白質和不完全蛋白質,含有人體所需要的8種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質來源稱之為完全蛋白質。這種蛋白質能夠參與人體細胞的生長,以及組織的修復。不完全蛋白質只能用於熱量需要,而不能用來幫助身體的修復。
不完全蛋白質只能用於轉化為熱量,同時在轉化過程中經脫氨作用,而產生過多的尿酸形成,這些大量形成的尿酸還會造成腎臟的負擔增加。
動物性食物往往富含完全蛋白,諸如肉類、魚類、貝類、蛋和乳酪等都是完全蛋白質的代表。
總體而言,動物性食物的蛋白質優於植物性食物。但在大豆和豆製品中,除了蛋氨酸比例較低,其他幾種必需的氨基酸含量都很高,也可以算是優質蛋白。
因此,攝取蛋白質時,重點「光顧」肉類、魚類、貝類、蛋類、乳酪和豆製品。值得留意的是,我們這裡不提牛奶、酸奶等奶製品,僅僅說到乳酪。那是因為牛奶、酸奶等除了富含蛋白質外,還富含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可以單獨列一類。而同樣作為奶製品,乳酪又是比較特別的一個成員,和牛奶相比,它的營養結構更接近肉類。
(3)脂肪
脂肪能提供給人體熱量,促進人體對糖和蛋白質的利用。油脂經人體消化、吸收之後變成脂肪,以保護內臟及維持體溫的恆定;提供維持正常生長、健康皮膚和製造調節生理荷爾蒙所需的必需脂肪酸。
飲食中的脂類主要來源於肉類、奶類、豆類、種子及食用油。營養學家認為,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每天攝入的脂肪量,應佔一天熱量的20%~25%。肥胖者或老人可以按20%來計算。換算出來,一天需要1600千卡能量的人,需要35~45克的脂肪(1克脂肪相當於9千卡熱量)。攝入過少則易出現皮膚粗糙、夜盲、消瘦等症;攝入過多則易出現高脂血症、動脈硬化、脂肪肝、肥胖等症。
脂肪的攝取,除了要注意「量」,更需要注意「質」。肉、黃油、蛋、牛奶等食物含有的動物性脂肪多為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食用過多還可能誘發動脈粥樣硬化等慢性病。而植物油、魚中的脂肪多為不飽和脂肪酸,能減少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和膽固醇,可以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因此,為了您的健康,需要把飽和脂肪酸(肉、黃油等)、不飽和脂肪酸(主要為植物油)和多價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指魚)這三者按比例搭配食用。
值得指出的是,排骨、臘肉、奶油、乳酪、堅果等食物,實際上都屬於高脂食物,我們需要警惕那裡面「隱藏著的脂肪」。
和植物油、黃油等食物不同,上述的高脂食物看上去顯得很親切,感覺並不那麼油,吃起來也不覺得油膩,許多人常常禁不住多吃。但實際上,排骨、臘肉等食物45%是脂肪。杏仁、花生等更是「登峰造極」,60%是脂肪。只要吃上20粒大顆花生,就相當於進食80千卡的熱量。很可能您辛苦計劃好的熱量限制就會付諸東流。
因此,我們建議糖尿病患者在進行飲食療法時,盡量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
(4)維生素
維生素是人體維持正常的生長發育和調節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類有機化合物,是一類調節機體新陳代謝的重要物質。一言概之,維生素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的得力助手。有了它們,三大營養素可以在人體內更好地發揮作用。如果維生素不足,即使三大營養素樣樣齊全,它們也無法被身體很好地利用。
維生素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它們具有各自的功能,在機體生命活動中擔負著重要的調節任務。脂溶性維生素主要有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等;水溶性維生素主要有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P等。
維生素A,又叫視黃醇或脫氫視黃醇,是一種可溶於脂肪的脂溶性維生素,而且耐高溫,在空氣中易氧化。維生素A的消化與吸收需要礦物質和脂肪的參與,可儲藏於體內,並不需要每天供給。維生素A有兩種:一種是維生素A醇,為最初的維生素A形態,只存在於動物性食物;另一種是胡蘿蔔素,在體內轉變為維生素A的預存物質,可從植物性及動物性食物中攝取。
維生素A主要來源於動物肝臟、蛋黃、魚肝油、黃綠色蔬菜及水果。成年男性每天需要攝取700~750微克維生素A,女性每天需要攝取600微克維生素A。
維生素B1,又叫硫胺素,別名為抗神經炎素,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和所有B族維生素一樣,多餘的維生素B1不會儲藏於體內而會完全排出體外,所以必須每天補充。B族維生素之間有協同作用,也就是說,一次攝入全部B族維生素,要比分別攝取效果更好。
成年男性每天需要攝取13~14毫克維生素B1,女性每天需要攝取10~11毫克維生素B1。
維生素B1主要來源於豆類、穀類、堅果類、蛋類、肝臟、糙米等。維生素B1攝入不足,可導致腳氣病、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疲勞、健忘、手足麻木、產婦缺乳等症。
維生素B2,又叫核黃素,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2容易消化和吸收,被排出的量隨體內的需要以及隨蛋白質的流失程度而有所增減。體內維生素B2的儲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時常從食物或營養品中來補充。維生素B2主要來源於蘆筍、蘑菇、海帶及多葉綠色蔬菜、堅果類等食物。
成年男性每天需要攝取14~16毫克維生素B2,女性每天需要攝取12毫克維生素B2。
成年男性每天需要攝取14~15毫克維生素B3,女性每天需要攝取11~12毫克維生素B3。主要來源於動物的內臟、豆類、酵母、胡蘿蔔、菜花、大棗、蛋類、魚、奶、花生、土豆、豬肉等食物。
維生素B5,又稱泛酸,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5主要分布於器官內,是體內所有細胞所不可缺少的,是輔酶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增強免疫力,消除疲勞。
成年男性每天需要攝取6毫克維生素B5,女性每天需要攝取10~11毫克維生素B5。
維生素B5主要來源於動物的內臟、牛肉、豬肉、蜂王漿、未精製的穀物、豆類、玉米、花生、豌豆、蘑菇、堅果、綠葉蔬菜等。
維生素B6,又稱吡哆素,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6在消化吸收後8小時以內會排出體外,所以需要食物或營養品來補充。幾乎所有的食物均含有維生素B6,含量較多的食物有啤酒酵母、菠菜、葵花子、梨、香蕉、豆類、菜花、糙米、麥芽、肝、蛋、燕麥、核桃等。
成年男性每天需要攝取14毫克維生素B6,女性每天需要攝取12毫克維生素B6。
維生素B11,又稱葉酸,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對孕婦而言,葉酸是非常重要的維生素,不但細胞分裂少不了它,更可預防胎兒某些先天性神經系統及紅細胞、白細胞缺陷,並傳達遺傳密碼、避免胎兒畸形。成人每天需要240微克維生素B11。
維生素B11主要來源於動物內臟、深綠色葉類蔬菜、胡蘿蔔、南瓜、土豆、豆類、辣椒、堅果、蛋黃、魚肝油、香蕉、柑橘等。
維生素B12,又叫鈷胺素,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12是相當特別的維生素,蔬菜中含量很少,主要存在於動物內臟、瘦肉、魚、蛋、牛奶及乳品中,南瓜、大豆及豆製品中也含有少量的維生素B12,紫菜、海帶等海洋植物也含有一定的維生素B12。成人每天需要24微克維生素B12。
維生素C,也稱抗壞血酸,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C是知名度最高的營養素,不但是美容良藥,更是抗氧化、保護細胞甚至是有效的抗癌的維生素。它普遍存在於蔬菜水果中,但容易因外在環境改變而破壞。成人每天需要100毫克維生素C,但維生素C在人體內僅停留4小時,所以每天至少分2次補充。
維生素C來源很廣,新鮮蔬菜、水果、漿果中均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尤以柑橘類含量最高,其次是獼猴桃、刺梨、沙棘、菠蘿、檸檬、芒果等。葉類菜比根莖類、瓜茄類含量高。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D被稱作陽光維生素,皮膚只要適度曬太陽就不會缺乏維生素D。它與鈣磷共同作用,可健全全身的骨骼及牙齒,有效預防佝僂病和骨質疏鬆的發生。成人每天需要約5微克維生素D。
維生素D主要來源於魚、魚卵、肝、蛋黃、奶油、黃油、肉類、奶類、水果、堅果、蔬菜、穀物等食物。
維生素E,又名生育酚,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E被譽為「血管清道夫」,它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顯著的療效,並且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不但能預防疾病,而且具有延緩衰老的功能。維生素E主要來源於植物油、麥胚、乾果、種子類、豆類、蛋類、綠葉蔬菜。成人每天需要約8毫克維生素E。
維生素H,又稱生物素,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也屬於B族維生素。它是合成維生素C的必要物質,是脂肪和蛋白質正常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維生素H具有防止白髮和脫髮,保持皮膚健康的作用。成人每天建議攝入量為25~300微克。如果將生物素與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3一同服用,相輔相成,作用更佳。
維生素H主要來源於牛奶、牛肝、蛋黃、瘦肉、動物腎臟、水果、糙米、啤酒等食物。成人每天需要約45微克維生素H。
維生素K,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脂溶性維生素,即從綠色植物中提取的維生素K1和從微生物中提取的維生素K2;另一類是水溶性維生素,由人工合成,即維生素K3和維生素K4。維生素K是促進血液正常凝固及骨骼生長的重要維生素。食物中的維生素K在烹調過程中受損很少,是從食物中較易取得的營養素。
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主要有魚、魚卵、肝、蛋黃、奶油、黃油、乾酪、水果、堅果、蔬菜及穀物等。
維生素P,屬於水溶性維生素,人體無法自身合成,因此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P能減少血管脆性,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維生素C的活性,預防腦出血、視網膜出血、紫癜等疾病。營養學家建議每服用500毫克維生素C時,最少應服100毫克的維生素P。維生素P和維生素C具有協同作用。
維生素P主要來源於橙、檸檬、杏、大棗、櫻桃、蕎麥、茶等食物。
(5)礦物質
從營養學角度講,礦物質分為兩類:一類是大量元素,它是指鈣、鎂、鉀、鈉、磷、硫、氯等元素,人體對這些礦物質的需求量大大超過其他礦物質;另一類是微量元素,這類元素的含量雖然很少,如鐵、碘、銅、鋅、錳、鈷、鉬、硒、鉻、鎳、錫、硅、釩等元素,但也是人體重要的組成成分。人體中的礦物質主要儲存在機體的骨骼和肌肉中。當體內的礦物質缺乏時易導致多種疾病的產生。
鈣,是人體內最重要的、含量最多的礦物質,約佔體重的2%。鈣廣泛分布於全身各組織器官中,其中99%分布於骨骼和牙齒中,並維持它們正常的生理功能;1%分布於肌體的軟組織和細胞的外液中,對體內的生理功能和生化反應起重要的調節作用。成人每天需要600~900毫克鈣,但每天需鈣量隨著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的不同而各異。
食物中含鈣高的主要有牛奶及乳製品、海產品及綠葉蔬菜,如排骨、蝦、螃蟹、蚌、牡蠣、黃魚、海帶、紫菜、芝麻、豆腐、豆類、空心菜、白木耳、黑木耳、茶葉等,每100克中的含鈣量都在100毫克以上。
鐵,是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人體約70%的鐵集中在血紅蛋白中,成為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體氧和二氧化碳的運輸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鐵在維持人體免疫的功能和能量的產生方面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人一般每天攝入12~15毫克鐵為宜,孕婦每天需要30毫克。但是人體每天攝入的鐵只有8%被吸收,吸收鐵時需要銅、鈷、錳、維生素D。
食物中的鐵主要來源於肉類、蛋類、禽類及綠葉蔬菜、動物肝臟、魚、海帶、梨、南瓜、葡萄乾等。
鎂,是酶的活動所需的一種重要催化劑,特別是對那些與代謝有關的酶。在鈣、維生素、磷、鈉、鉀等的代謝上鎂是必需的物質,鎂能幫助它們的吸收。人體中大約有21克鎂,成人每天需攝入250~300毫克,孕婦、哺乳期婦女要攝入300~350毫克。
鎂存在於大多數食物中,特別是乳品、魚、肉和海鮮。無花果、堅果類、各種種子、深色綠葉蔬菜、香蕉、梨、大蒜、葡萄、柚、辣椒、豆類、小麥、糙米等均含有豐富的鎂。
鋅,是人體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構成蛋白質分子所必需的物質。人體內的鋅含量為14~23克,其中眼睛的視覺部位、皮膚、毛髮、骨骼、男性生殖器官等組織含鋅量最高,其中頭髮的鋅含量一般認為可以反映膳食中的鋅的長期供應量。成人一般每天攝入量為12~15毫克,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稍多一些。
鋅普遍存在於各種食物中,其中動物性食物含鋅豐富,而且吸收率極高。蛋黃、魚、海帶、牡蠣、羊肉、鮮蝦、豆類、禽類等都是富含鋅的食物。
硒,是一種重要的抗氧化劑,特別是在與維生素E合用時效果最佳。它可以保護機體的免疫系統,防止因氧化而引起的老化、組織硬化,硒是保護胰腺功能和組織彈性所必需的。一般婦女每天需攝取50微克,男性每天需攝取70微克為佳。
硒主要來源於動物的內臟、海產品、小麥胚芽、洋蔥、番茄、大蒜、蔬菜、乳品等食物。
其他礦物質如磷、鉀、鈉、銅、氟、氯等雖然重要,但因廣泛分布於食物中,人體不易缺乏,故不再一一贅述。
(6)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是指食物中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部分,它是一種植物性物質,但卻是均衡飲食中的一個重要成員。它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藻膠、木質素等過去認為不被身體利用的多糖物質。
每天的飲食中,至少需含有6~8克的粗纖維,即膳食纖維20克。可由全穀類、全麥麵包及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來增加膳食中的纖維量。
膳食纖維有兩種,一種是水溶性膳食纖維,另一種是非水溶性膳食纖維。我們平時吃的蔬菜葉子中含有的多為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它的主要功效是把有害、有毒和致癌的物質帶出體外。水溶性膳食纖維常見於水果、海藻等食物,它有助於減緩消化速度和排泄膽固醇,可讓血液中的血糖和膽固醇控制在理想水平,還可以幫助糖尿病患者減少胰島素用量,降低三醯甘油。
世界糧農組織建議正常人群的膳食纖維每天攝取量應為27克,我國營養學會也曾提出成人適宜攝入量為每天30克,但目前我國大多數居民每天攝入的膳食纖維只能達到8~12克。為了防治糖尿病這樣的「富貴病」,我們推薦您每天多吃些纖維。當然,增加膳食纖維也應掌握個「度」,宜漸進性增加。若患有腸梗阻、腸痙攣等疾病引起的便秘,則必須停止攝取過量纖維。
(7)水
水也是一種重要的營養素,如果沒有水,新陳代謝就不能進行下去,人就不能生存。糖尿病患者正確「補水」十分重要。在臨床上,因飲水不當而誘發病情加重的,占糖尿病患者的一至二成。
一直以來,不少糖尿病患者誤認為糖尿病的多飲多尿症是由於喝水過多引起的,只要少喝水,就可以控制多飲多尿癥狀,於是就盲目地控制飲水量,即使口渴也不願喝水或盡量少喝水。這樣雖然表面上看多飲多尿癥狀減輕了,但實際上病情卻加重了(血容量減少,血糖值升高了)。
糖尿病患者多飲水,實際是對體內失水的補充,而且還有改善血運、促進循環、增加代謝及消除酮體等作用,是對人體失水的一種保護性反應,糖尿病患者不但不能限制飲水,還應適當多飲水。因為糖尿病患者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處於高血糖狀態,會刺激下丘腦的渴感中樞而致口渴,飲水後可使血漿滲透壓下降或恢復正常,起到降血糖的作用,使患者不再口渴。如果限制飲水,就會加重高滲狀態,對病情非常不利。控制多尿要從控制高血糖入手,而不能控制飲水。
那麼,糖尿病患者每天要補充多少水呢? 糖尿病患者也應像普通人一樣,每天平均需要2500毫升的水,飲食中有部分水,還有1600~2000毫升的水要靠外部飲水供應(200毫升杯子8~10杯水)。糖尿病患者可選用的飲用水有白開水、淡茶水、礦泉水等無糖飲料,而不宜飲用含糖飲料如可樂、雪碧等。
另外,攝入蛋白質食物多、鍛煉強度大、出汗多、沐浴等情況下都應適當多喝水。牛奶、豆漿是糖尿病患者補充水分的好飲料。每天喝牛奶、豆漿能改善缺鈣狀況,豆漿還含有一定量的膳食纖維,因而更適合比較肥胖、血脂高、血壓高的糖尿病患者飲用。
推薦閱讀:
※頭條 | 中國克隆犬技術異軍突起,可以幫助人類攻克這一難題——
※UC頭條:茄汁虎皮鵪鶉蛋(附2秒完美剝蛋殼的方法)
※崖柏手串如何保養?-頭條網
※轉轉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