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一部電影引發的文明衝突

張敬偉:一部電影引發的文明衝突

2012年09月14日 02:51來源:新京報 作者:張敬偉

一部電影成為反美暴亂的導火索,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成為殉葬品。看似簡單邏輯的背後,實質上依然是西方世界和阿拉伯國家千年難解的文明衝突。

9月11日,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及3名外交人員在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發生的反美抗議活動中死亡。

這起悲劇的諷刺意味在於,一是事件發生於「9·11」事件11周年之際,又揭開了美國人心頭的傷疤;二是暴力發生在「民主化」後的利比亞,即使暴徒是由卡扎菲的支持者所為,也讓致力於中東民主化的美國政府反思:民主化未必消弭中東地區的反美情緒。

利比亞此次暴亂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美國人特里·瓊斯製作的一部電影,具有強烈的反伊斯蘭教內容,被認為褻瀆了先知穆罕默德。一部電影成為一次暴亂的導火索,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成為殉葬品。看似簡單邏輯的背後,實質上依然是西方世界和阿拉伯國家千年難解的文明衝突。

自小布希下台後,奧巴馬接下的是一個中東爛攤子。擊斃本·拉登,從北非蔓延至西亞的阿拉伯之春,似乎讓奧巴馬確信,小布希用槍炮實現不了的中東民主化,可以借用阿拉伯內部的力量唾手而得……美國大使遭遇暴力襲擊死亡,不啻及時的棒喝,而且是用鮮血警示美國,在中東地區,美國遠未彌合文明衝突的鴻溝。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暴亂導火索的電影製作人特里·瓊斯,對於美國搭上四位外交人員的悲劇,並未有所反思,反而斥責「穆斯林對於穆罕默德以外的世界毫無寬容之心」。特里·瓊斯的言行,在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美國,或許算不得什麼。但也足以說明,在西方世界,一些人從骨子裡對伊斯蘭文明有著偏見和蔑視,悲戚的是,若這種宗教偏見,源自西方社會的民間土壤,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因為西方文明優越的民粹主義,會導致宗教情感強烈的阿拉伯民眾的激烈反彈,暴力也就不可避免。

20多年前,伊朗已故宗教領袖霍梅尼曾對英國作家薩曼·拉什迪發出追殺令,原因是他的《撒旦詩篇》被認為是褻瀆了伊斯蘭教教義。前車後轍,足可看出伊斯蘭世界對宗教的虔誠與敏感。

言論自由、創作自由,一旦帶來了暴力,而且是兩個文明的衝突,言論表達者就該自我反思。正因為如此,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強烈譴責暴力行為的同時,亦表示「美國反對詆毀他人宗教信仰的行為」。

看來,特里·瓊斯的電影是在播撒仇恨的種子,傷了伊斯蘭世界也害了美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霸王別姬》這部影片?
如何評價《哈利波特》中的鄧布利多?
觀《捉妖記》有感?
電影如果未分級會有怎樣的影響?
為什麼《捉妖記》的票房這麼高?

TAG:電影 | 文明 | 衝突 | 文明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