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陌|為何明治維新成功了?洋務運動失敗了?

【黑船事件】

一、

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用在中日兩國身上,真是再恰當不過。遙想日本曾經拜中國為師,派出遣唐使虛心學習中國文化,對我華夏俯首稱臣。想不到近代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之後,由孝子變為逆子,頻頻向昔日的老師展示肌肉,而中國卻由一個妄自尊大的老邁帝國淪落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是什麼讓昔日弱小的日本搖身一變成為擁有強大軍事和經濟實力的強國?

轉折點就在1868年開始的資產階級改革運動---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處於德川幕府統治時期,德川幕府實行了200多年的鎖國政策,不過,說鎖國,人家也不像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的大清一樣,拒絕與一切蠻夷來往。日本好歹除了中國和朝鮮外,還與荷蘭通商,當時的荷蘭可是世界第一航運大國,這也是蘭學得以在日本流傳的原因。可見,交一位好朋友有多重要,交友不慎,貽害無窮呀!多麼痛的領悟~

加之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以及蘭學在日本的傳播,對日本明治維新的爆發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幕末和明治初期許多推動維新的志士都接受過蘭學教育,如大村益次郎、福澤渝吉、伊藤博文等。

蘭學即通過荷蘭傳入的西方科學文化知識,蘭學帶來了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科技思想和科技文明,其在日本的傳播要早於中國100多年,這也是日本更容易走上現代化的原因之一吧。

1853年黑船事件(指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之後,針對外來侵略,日本統治階層形成分化,以中下級武力為首的革新勢力,要求改革幕政的「尊王論」和主張排外的「攘夷論」相結合,形成「尊王攘夷」運動,1863年,在夷族的堅船利炮下,兩次攘夷之戰均以失敗告終,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想改變日本現狀,必須推翻幕府統治,1865年,「尊王攘夷」遂轉變為「倒幕運動」。

面對來勢洶湧的倒幕勢力,1867年,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以退為進宣告「大政奉還」,辭去將軍職位,將政權交還給天皇睦仁。不過,不甘失敗的德川慶喜於1868年1月領兵進攻京都,結果在京都附近的鳥羽、伏見被打敗,政府軍佔領江戶,德川幕府的統治徹底垮台。

倒幕運動之所以成功個人認為關鍵在於,一是幕府時期,實行的世襲制,讓四民身份不能轉換。不像中國,「農」可以通過科舉成為「士」,在日本,農永遠是農,商永遠是商,士永遠是士,商人再有錢也不如一個落泊的武士,武士可以隨便殺人而不用承擔任何責任。即使是士又分不同階層,足輕是士裡面級別最低的,通常情況下,除非通過打仗立功晉陞,否則足輕永遠是足輕,要想鹹魚翻身只能造反。到幕府後期,許多中下層武士由於領不到俸祿,窮得叮噹響,使武士陷入貧困,這就引起了中下層武士的強烈不滿。人心思變,動搖了統治階層的力量; 二是幕府時期實行的分封制,致使統治階層權力分散,大名在藩地擁有自主權。一旦發起倒幕運動,各地勢力一聯合,就極易動搖幕府最高權力。

【明治天皇】

二、

1868年9月,睦仁天皇宣布改年號為明治,10月定都江戶,改稱東京。

新政府從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實行一系列的改革,由於改革是在明治天皇統治時期進行,故稱「明治維新」。

明治政府首先採取的改革措施是奉還版籍,廢藩置縣,也就是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府。這個其實和商鞅的變法類似,商鞅在秦朝實行變法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只是,為什麼同樣是中央集權,卻走向不一樣的結局呢?只能說是時間不對,所處的時代不同。不過,即便是處於同樣的時代,結局也未必相同,比如清朝的洋務運動。

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處於同一時期,為什麼明治維新成功了,洋務運動卻以失敗告終呢?

竊以為可以概況為以下幾點:

1、虛君制傳統。天皇只掌了兩百多年實權,皇權一直旁落幕府,習慣無權的天皇更容易妥協。而大清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地方服從中央,中央服從皇上,皇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由於權力的高度集中,掌權者不願輕易放棄權力,不願輕易妥協,外力也很難對其產生撼動。

2、心態不一樣。日本人特有的憂患意識,使他們很願意向比自己強的國家學習,哪怕是曾經把自己打趴下的。日本人一提黑船事件就感到無比驕傲,認為這是日本走向文明的開端。他們將用炮艦威逼自己打開國門的美國海軍准將佩里視為恩人,並在佩里登陸的地方立碑,塑像,以示尊敬。而我大清一提鴉片戰爭就充滿屈辱,我們對打敗自己的對手充滿怨恨,且讓仇恨代代相傳,這樣的排斥心理,使我們認識到自己落後之後,不是去學習對方,而是像怨婦一樣抱怨,即使學習,也只流於表面,所謂師夷長技以治夷,只是從器物層面學習,而不是像日本一樣,從文化到制度全方位地學習。

1869年,日本組成一個龐大的使節團到歐美各國進行一年多的考察,考察團的高官占明治政府高官總數的65%,可見明治政府對考察團的重視。考察團看到西方先進發達的工業文明後,用六個字書寫了內心的震撼:始驚,次醉,終狂。

反觀大清,1875年,好不容易派出了兵部侍郎郭嵩燾奉旨出使英法兩國,老先生一路如實反映國外所見所聞,並對英國統治模式頗多讚譽,結果卻被罵洋奴,撤職了事。狹隘的民族主義使大清認為誇外國好就是不愛國,就是負能量,咱大清才是最好的,擁有宇宙真理。這樣的心態,怎麼可能獲得洗心革面的變革?

3、文明開化,重視教育。明治政府認為,教育改革是實行各項改革的根本環節,是吸收和消化先進國家科學技術和各種經驗的最好途徑。所謂科教興國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切實落到實處的行動,天皇一句必須讓北海道那些冬天啃蘿蔔充饑的佃農的孩子讀完小學的話,並不是假惺惺的溫情。而是教育投資大量增加的具體政策,教育支出在政府各項支出中占重要比例。

4、置產興業,大力扶持私企。採取一系列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取消各種限制,允許更多自由,使日本快速從封建社會轉變為擁有強大經濟實力的資本主義國家。而大清的洋務運動,以官辦企業為主,所謂的民企,也是官商合辦形式,官僚作風對經濟活力的扼殺,以及制度層面的老舊,使中日在甲午一戰中,以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宣告洋務運動的失敗。

三、

明治維新雖然取得巨大成功,但也有不足之處,由於改革軍制後,建立的是對天皇絕對效忠的軍隊,也就是所謂的「皇軍」,且日本軍部獨立於政府議會之外,天皇是統帥,並賦予軍令長官「帷幄上奏權」,即凡有關軍令事項,可以不經過內閣直接上奏天皇,由天皇裁決,在軍部的推動下,以及受山縣有朋「主權線」和「利益線」的蠱惑,日本最終走上了對外侵略的不歸路。

什麼叫」主權線「?即國家之疆域。什麼是「利益線」,即同主權線的安全緊密相關的區域。所謂的「利益線」指的就是中國和朝鮮。

由於日本的對外擴張對中國的歷史走向具有深遠的影響,不能不說,這是一個令人痛心的結果。

不過,明治維新的成功之處,對今日的中國依然具有借鑒作用。


推薦閱讀:

明治維新 決心與路徑
《西鄉殿》第八集《不吉之妻》劇評
日本的「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洋務運動」有什麼區別?
日本的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戊戌變法 續十六

TAG:運動 | 成功 | 洋務運動 | 失敗 | 明治維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