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含義多-掃墓祭祖、春遊踏青...

今年的清明節不在四月五日每年的清明祭祖,是大家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通常,清明節會落在4月5日,但今年的清明節是在4月4日,有時則在4月6日。因為「清明」是24節氣之一,必須按照太陽在天空中運行的真實位置而定,它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由於一年的長度是用太陽的運行訂出,24節氣也是用太陽的位置訂出,基本上,每一節氣在每年中的日期變動不大。然而,一回歸年實際長度為365.2422天,曆法上的一年長度則為365天,因此每年會多出0.2422天(相當於5.8小時),節氣的特定時刻也會每年「順延」0.2422天;如此一來,累積4年後為0.9688天,幾近一天,為修正之,故公曆曆法中有「閏年」制度,每四年會多2月29日一天。若順延的結果,使得某節氣的時刻越過午夜至隔日,或因閏年之故而提前到前一日,都會使節氣的日期改變,但日期差異只會在三天內。是以,就是因為回歸年長度與實際歷年長度的些微差距,再加上公曆歷年日期需隨回歸年實際長度而修正,就會讓清明節不是固定在四月五日。其實,不只是清明節,其他節氣也相同。名稱可能日期名稱可能日期名稱可能日期小寒1/5-1/7立夏5/5-5/7白露9/7-9/9大寒1/19-1/21小滿5/20-5/22秋分9/22-9/24立春2/3-2/5芒種6/5-6/7寒露10/7-10/9雨水2/18-2/20夏至6/20-6/22霜降10/23-10/24驚蟄3/5-3/7小暑7/6-7/8立冬11/7-11/8春分3/20-3/22大暑7/22-7/24小雪11/21-11/23清明4/4-4/6立秋8/7-8/9大雪12/6-12/8穀雨4/19-4/21處暑8/22-8/24冬至12/21-12/23

清明節可指二十四節氣中之「清明」或指人們祭墓的節日。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節日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特定的紀念意義。1.從節氣來講,清明在農曆的三月,相當於公元的4月5日左右。《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物候:*桐始華。*田鼠化為鴽,牡丹華;鴑音如,鵪鶉屬,鼠陰類。陽氣盛則鼠化為鴽,陰氣盛則鴽復化為鼠。*虹始見。虹,音洪,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雲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每到清明,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於古代農業生產是一個重要的節氣。2.清明若作為節日,則與純粹的節氣有所不同。中國人相當重視慎終追遠和追根思源,早於西周時已有祭墓之俗,至唐已遍及貴族士庶,並將拜掃的日期定為寒食節,後逐漸與清明合而為一。清明由節氣之一發展為民間祭墓的節日,就是注入了寒食禁火、掃墓等習俗而成的。《清通禮》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唐朝大詩人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形象地記述了人們上墳歸來時的心情。祭祀是表達我們對先祖懷念、感恩、孝順的方式。對逝者最好的祭祀,就是生者活得幸福。或許正是因此,從古而今清明節不單純是一個掃墓祭祖、寒食賜火的日子,還有非常豐富的內容,包括插柳戴柳、春遊踏青、蹴鞠、盪鞦韆、放風箏、斗禽、拔河、贈畫蛋、吃青團、吃紅藕、植樹等等。清明節還是一個男歡女愛的節日,《禮記·月令》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奔者不禁」,認為「仲春之月」是不同部落之間的男男女女談情說愛的季節。黎族、苗族的「三月三」,也是暮春時節,清明節前後,是人們謝謝祖先、謝謝生活、在野外談情說愛的節日。傳說故事說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颳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禁忌注意一、忌穿大紅大紫。清明節掃墓祭祖,是個莊重嚴肅的節日,不宜穿著太亮麗。二、不在墓地拍照。若在墓地隨意拍照,恐會招來不好的氣場。三、忌嬉鬧或非議先人。在墓地嘻笑怒罵可能會打擾到沉睡在墓地的先人,也應避免說出不敬的話語。四、孕婦最好避免掃墓。老一輩的人認為,孕婦掃墓會沾染陰氣,對腹中胎兒不佳。五、外人最好不要陪同掃墓。如果並非先人的親屬,外人來掃墓恐會造成氣場紊亂。六、修剪墳頭草。依據民間習俗,墳頭長草會對家族成員的健康、運勢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趁著清明節,趕快將墳頭草修剪拔除。七、身體欠佳者,應避免掃墓。身體欠佳者應避免掃墓,因為處於氣場虛弱狀態,容易招來好兄弟。八、祭拜水果不能亂買。象徵好運旺旺來的鳳梨,拿來掃墓拜拜,恐會造成反效果。「釋迦」因形狀與釋迦牟尼佛的頭相似,也不宜拿來祭拜。九、不要在清明節當天探訪親友,可能將晦氣送到別人家裡。十、忌買鞋。鞋同邪,應避免在這天購買鞋子,以免不吉利。寒食節寒食節的日期在冬至後的105天或106天,在南北朝以前曾是隆重的節日。寒食節的來由,據說一是承繼了上古時代周代仲春之末,由警告人民小心火燭,演變成禁火的習俗;二是說祭奠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重臣介子推,因他遭火焚而死,晉文公乃下令老百姓禁止生火舉炊,並得事先準備好食物,在禁火期間吃這種冷食物,即所謂「寒食」,此後習俗相沿便發展成為寒食節了。因北方地區初春之時仍相當寒冷,歷史上寒食禁火的時間有的更長達一個月之久,古時老小病弱者多不堪寒食,影響民眾的身體健康,故歷史上提倡禁絕寒食的也不乏其人,如三國時代的曹操和北魏孝文帝等,寒食節亦於唐以後逐漸式微。糖稀、麥粥和糯米酪等傳統食品古代清明節的傳統食品大致有這樣幾種,如糖稀(古名「餳」,即以麥芽或谷芽熬煎為液的糖漿)、麥粥、糯米酪、麥酪、杏仁酪、雞蛋以及攪拌了鹽醋的生菜。吃青團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掃墓祭祖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但民間對於掃墓這事,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甚至是「前半個月、後半個月」等各種說法,故在這十八至三十日之間均屬掃墓的日子。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到了宋朝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北宋遺事《東京夢華錄》有記載:「清明節……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其中以清明日最盛。宋朝詩人高菊卿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在這首詩中,作者開篇描繪出了一幅愁雲慘淡的清明祭掃場面:荒郊野外,墓冢累累,紙灰飛揚,泣愁陣陣,草木為之含悲,表現出清明節的特定氛圍。緊接著通過「狐狸眠冢上」與「兒女笑燈前」形象的對比,一掃前面的陰霾之氣,墓地荒冢的孤寂和家庭夜晚的熱鬧景象的反差,讓人心裡為之一動,感到清明的祭掃是那樣的虛偽。正因此,作者在結尾寫道「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作者也正是看到了現實世界,人情表面濃厚,實際淡薄的假象,才發出了及時行樂的感嘆。今天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掃墓祭祖主要有兩種儀式,一是「培墓」;一是「掛紙」。「培墓」也又叫上墳、墓祭、祭掃,包含修墓培土和祭拜,並且用銀硃重描墓碑上模糊不清的字體。除了富有家第,培土整修不是年年做。培墓的人家要準備一對「子孫燈」,祭拜時在墓前點燃,然後帶回家,象徵子孫興旺。「掛紙」就是「壓紙」,也叫「掛墓」、「掛錢」,意思是替祖先「蓋厝瓦」修房子,表示這個墳有後嗣祭奠,不是無主的孤墳。掛紙是將三色或五色墓紙二、三張作一疊,用小石頭或磚塊分壓在墳上墓頭、墓碑及墓旁的「后土」(土地神)上,或是半埋入土裡。現在多是掛花,把花掛在墓碑和獅子頭上。培墓或掛紙之後,接著在墓前舉行祭拜,祭奠后土(土地神)和祖靈。上 巳 、 寒食掃 墓 在 清 明 節 的 發 展 史 上 , 算 是 相 當 晚 出 的 節日 內 容 , 一直 到 宋 朝才 成 為 清 明 的 主 要 活 動 。 在 這以 前 , 清 明 僅 是 個 附屬 在 寒 食 節 ( 清 明 前 一 日 ) 習 俗 中的 一 個 次 要 日 。 它 的 重 要 性 , 甚 至 比 不 上 另一 個 陰 歷 三月 上 旬 的 上 巳 節 。 盡 管 如 此 , 由 於 上 巳 、 寒 食 、 清 明 三個 節 日 的 日 期相 當 接 近 , 彼 此 的 習 俗 便 互 相 滲 透 、 重 疊, 漸 漸 地 不 再 有 明 顯 的 劃 分 , 這 才 形成 了 現 在 的 清 明 節。上巳的 起 源 甚 早 , 《 韓 詩 》 : 「 鄭 國 之 俗 , 三 月 上 巳, 之 溱 洧兩 水 之 上 , 招 魂 續 魄 , 秉 蘭 草 , 韍 除 不 祥 」 。據 ( 宋 書 ) 「 禮 志」 的 記 載 , 上 巳的 日 期 自 魏 以 後 , 就固 定 在 三 月初 三 。 只 是 「 韍 褉 」 的 原 始 精 神 已 經 隱 而 不彰, 反而 是 到水 邊 游 春 的 習 俗 大 受 歡 迎 。 這 個 上 巳 游 春的 傳統 , 對 後 來 清 明 踏 青 的 習 俗有 一 定 的 影 響 。

寒 食的 習 俗 , 最 早 見 於 桓 譚的 (新論 ) : 「 太 原 郡 民 , 以 隆 冬不 火 食 五 日 , 雖 有 病 緩 急,猶 不 敢 犯 , 為 介 之推 故 也」 。這 個 「 不 火 食五 日 」 的 禁 忌, 大 約 一 百 年 後 , 增 加 為寒 食 一 月 。 ( 後 漢 書 ) 「左 周黃 列 傳 」 : 「 太 原 一 郡 , 舊 俗 以 介 子 推 焚 骸 , 有 龍忌 之禁 。至 其 亡月 , 咸 言 神 靈 不 樂 舉 火 , 由 是 士 民 每 冬 中 輒 一月寒 食 , 莫 敢 煙 爨 ,老 小 不 堪 , 歲 多死 者 。 」約 當 同 時 , 崔 寔 ﹝ 逝 於 一 七○ ﹞ 的 ( 四 民 月 令 ) 也 記 載 了 當時 的 清 明 習 俗 : 「 清 明 節, 命 蠶 妾 治 蠶 室 , 塗 鄛 穴 , 具 槌 、 峙 、 簿 、 籠 」 。 從 這 里 可 以 看 出 早 期 農 事 配合 節 氣 運 作 的 情 形 。 這 時 候 的 清 明 節 , 和 寒 食 還 沒 有 任 何 關 聯。到 公 元 206年 , 曹 操 頒 布 ( 明 罰 令 ) 時 , 寒 食 節的 日 期 ,就在 毫無 預 兆 的 情 形 下 , 由 冬 天 變 成 「 冬 至 後 百 五 日 」 。 這 個 重 大 的 日 期 變 更 ,直 接 的 影 響 到 清 明 的 發 展 。 在 孫 楚 的 ( 祭 介 子推 文 )中 說 : 「 太 原 咸 奉 介 君 之 靈, 至 三 月 清明 斷 火 寒食 」。大 約 從 這 個 時 候 開 始, 寒 食 和 清 明 就 因 為 日 期 接 近 , 彼此 之 間 的界 限 逐 漸 模 糊 , 但 是 此 時 的節 日 習 俗 仍以 寒 食為 主 。 一 直 到 呂 原 月 寫 《 歲時 雜 記 》 時 還 說 : 「 清 明 節 在 寒食 第 三 日 , 故 節 物 樂 事 皆 為 寒 食 所 包 」 。 這 個情 形 到 了 孟 元 寫 《 東 京 夢 華 錄 》 ( 序 於一一 四 七 年 ) 卷 七 時 已 有 了 轉 變 : 「 寒 食第 三 日 , 即 清 明 也 , 凡 新 墳 皆 用 此 日 拜 掃 。 」此 後 , 由 於 吸收 了 寒 食 祭 墓 的 習 俗, 清 明的 重 要 性 逐 漸 增 加 , 終 於 完 全取 代 了 寒 食 的 地 位。清明的習俗如 果 把 寒 食 節 視 為 清 明 節 的 前 身的 話 , 那 么 , 最 早 出 現 的 清 明 習 俗 應 該 就 是 寒 食 了 。 由 於 寒 食 節 禁 火 , 所 以 當天 的 食 物 都 必 須 事 先 准 備 好 。 陸 翙 ( 約 三 五 ○ 左 右 ) 的 《鄴 中 記 》 就 記 載 了 寒 食 節 時 的 一 種 食 品 : 「 寒 食 三 日 為 醴 酪 , 又 煮 粳 米 及 麥 為酪 , 搗 杏 仁 煮 作 粥 。 」南 北 朝 時 的 寒 食 節 , 盛 行斗 雞 的習 俗。 宗 懍 ( 約 四 九 八 ─ ─ 五 六 五 左 右) 的 《荊 楚 歲 時 記 》 按 語 引 《 玉 燭 寶 典 》: 「 此 節 城 市 尤 多 斗 雞 之 戲 。 」 除 斗 雞 外 , 吃 雞 蛋 、 雕 畫 雞 蛋 也 是 寒 食 節 風 行的 習 俗 。 《 荊 楚 歲 時 記 》: 「 古 之 豪 家 , 食 稱 畫 卵 , 今 代 猶 染 藍 茜 雜 色 , 仍 加雕 鏤 , 遞 相 餉 遺 , 或 置 盤 俎 」 。 畫 蛋 是 用 茜 草 取 汁 , 在 煮 熟 的 蛋 上 繪 上 花 紋 。初 繪 時 尚 無 顏 色 。 放 置 幾 天 後 , 顏 色 會 由 藍漸 變 深藍 、紫 色 , 最 後 變 成 紅 色 。 把蛋 殼 剝 開 後 , 則 是 以 筆 在 煮 熟 的 蛋 上 繪 圖 , 再 用 刀 雕 刻 , 將 整 只 蛋 鏤 空 , 取 出蛋 白 、 蛋 黃 即 可 。清 明 斗 雞 的 習 俗 , 直 到 唐 朝 仍 很盛 行 。唐 玄 宗 在 位 時 , 甚 至 在 宮 中 設 置 「 雞 坊 」 。 精 挑 細 選 長 安 城 中 千 餘 只 的雄 雞 , 並 選 五 百 名 兒 童 來 加 以 訓 練 。 這 五 百 名 兒 童 的 首 領 是 一 個 年 方 十 三 歲 的男 童 賈 昌 。 因 為 賈 昌 擅 長 訓 練 斗 雞 , 所 以 很 受 唐 玄 宗 的 寵 愛 。 「 金 帛 之賜 , 日至 其 家 」 。 當 時 有 人 便 作了 一 首 歌 , 唱 道 : 「 生 兒 不 用 識 文 事 ,斗 雞 走 馬 勝 讀 書。 」

畫 蛋、 雕 蛋 的 習 俗 盛 行 於江 西、 奧東 及 奧 北 等 地 , 直 到 清朝 末 年 都 還 有 流 行 , 民 國 以 後 才 漸 漸 消 失 。清明上河圖 部分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盪鞦千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韆鞦,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寒食、清明節時玩鞦韆的遊戲,是鍛煉身體輕矯健的一種體能遊戲,傳說起源於北方民族,後來傳入中原,成了女孩兒們最愛的遊戲。從《藝文類聚》集錄《古今藝術圖》可以看到這一段紀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以習輕趫者。後中國女子學之。」傳說盪鞦韆在春秋時期就傳入中國,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到了漢代以後,鞦韆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體育活動,廣為流行在女孩兒、仕女間。清明時節,春陽下身衣炫服的明媚仕女們或坐、或立於鞦韆的懸木上,迎風而盪,鞦韆彩繩連衣裾飄揚風中,成了春日明媚一景。唐代王建《鞦韆詞》就有描寫:「少年兒女重鞦韆,槃巾結帶分兩邊」。同時出了閨門盪鞦韆也是青春女孩們尋找良人的一種方法。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不僅是大人、孩童、男子,連平日難得邁出門的婦女都能穿上新鞋履踏青草,探春、尋春。

插柳戴柳「插柳」同時是寒食和清明節的習俗,人們在門戶上、墳上插柳,在頭上戴柳條編的飾物,在宋代遍及千門萬戶。也有傳說這種插柳習俗和寒食節都源於春秋時代晉文公和介子推的史事,但不見於正史記載。柳樹培植不管倒插枝、正插枝都能長,生命力強,又相傳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宋朝就有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插柳又有一種說法稱「明眼」。宋代詩人陸遊的《春日》一詩中也有明白記述:「人家插柳記清明」,顯然在宋代家家戶戶於清明時節在家門上插柳的習俗廣傳。清明時正是柳枝青青,民間上墳掃墓之後,往往折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以辟邪,有用柳枝編成柳帽戴在頭上辟邪,婦女則戴上柳條做成的飾品。中國還有的地方,祭祖掃墓時也在墳上插上一些柳條。放風箏清明節「放風箏」是一種遊戲兼具禳災的民俗活動,源於清朝。清朝習稱風箏為紙鳶、紙鷂,當時人有「清明斷鷂放災」的說法,掃墓時帶著風箏上墳,掃墓祭拜後就在墓地放風箏。人們將要禳除的災禍、病情寫在風箏上頭,然後將風箏放上天際,等到風箏隨風高飛、飛遠後,就剪斷絲線,意為讓災病隨著風箏在風中消逝。清人潘榮陛所著的《帝京歲時紀勝》就記載時人在清明祭掃時玩放風箏比賽的風氣,達到了「傾城而出」的盛況,書云:「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風紙鳶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從其紀勝可知,出郊的掃墓人在祭掃完畢後,便在墳前施放風箏。清代曹雪芹的名著《紅樓夢》也在元宵燈謎中,反映了這一風物、風情:「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清明節食俗古代在寒食節禁火禁舉炊,只食冷食,到了清明節就有新火。通常清明節的祭祖祭品很豐盛,備有「三牲」或「五牲」,各種粿類的點心如紅龜粿、鼠麹粿、草仔粿,還有水煮蛋或鹹鴨蛋、潤餅等等,這也是方便在郊外祭祀的冷食,同時又是表現節俗意義的食物。古人在上墳祭拜祖先後將粿子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這種習俗稱為「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象徵「祖德流芳」。在祭祀完成後回家前,要將雞蛋、鴨蛋等在墓碑上敲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表示新生。


推薦閱讀:

清明節,被你過成快活節,真的不慚愧嗎?
除了上墳 古人清明節還幹些啥?
90上墳雜想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述略(摘編自維基百科)

TAG:清明 | 掃墓 | 祭祖 | 踏青 | 清明節 | 含義 | 春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