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光系: 賣房送女兒留學最後嫁老外,為什麼總是父母受傷?
一從父母的角度來講,他們受傷的首要原因,是讓孩子出國讀書的目的出現了問題。當年送孩子讀書,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吸收更多的文化,眼界更廣,能力更強,選擇性更多。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態,這對夫婦也許就不會那麼難受。傾其所有,超出自己能力以賣房的方式送孩子讀書,這種獨特的愛的方式,或多或少有些極端。坦白地說,不僅僅是這對夫婦,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中國人,都有這種想法。這種對孩子傾家蕩產的投入方式,也促使了對孩子有更多的期待。投入太多,當然也會期望值高。所以,他們也認為理所當然地要按自己意志去要求孩子,比如回國工作,不能找老外結婚等。第三個是如何愛孩子、為孩子好的問題。有的人為孩子好,是放手讓他們成長,能走得更遠。而有的人為孩子好,是要根據自己的意志或價值觀來安排好孩子的一切。當初既然讓孩子出國,就應該考慮到這一層面:孩子在學知識的同時,也有可能有了與自己不一樣的價值觀,包括選擇男朋友的權利。文化的不同,造成了兩代人的理解不同,溝通不順暢,當然會產生傷害。這對父母的後悔,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不理解彼此的文化,而一味按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孩子的未來,兩代人的衝突必然發生。「這個新聞,表面上是出國選擇,其實是家庭關係。這個家庭的內部關係比較僵化,出國只是把矛盾激化了。」 一位朋友在電話里說。從報道來看,這個家庭溝通方式存在一定問題,父母不能接納外部文化來改變自己的觀念,都成了這條新聞的潛在導火索。其實,這條新聞裡面還有一個潛在的危機:兩位老人覺得去美國跟孩子一起生活可能會不適應當地語言環境和文化,其實暗示著只要兩位老人以為自己過去,就能和孩子們在一起生活。這也許是他們一廂情願地理解。因為,根據英美當地人的文化,洋女婿接不接受女方的父母跟自己一起住,這也值得打一個問號。我剛來英國時一起合租房子的室友,就跟我講了他和澳大利亞前女友的故事。兩人分手的原因之一,是他要把父母接到英國住,而他的女朋友則認為對方父母該在外面住酒店,房子是他們的私人空間,不應該讓父母來住。二我在英國的鄰居安迪,中等身材,稍稍有些肥胖。我每天看他雷打不動地在早上開車送兒子去學校,晚上再看他接兒子回來。儘管相鄰,他兒子和我女兒差不多,但兩個孩子分別於幾年前進了附近不同的中學。女兒在我們買這處房屋之前,根據地理位置申請到了當地一所比較好的公立學校。而安迪的兒子則進了鎮上一所有名的差學校。就家境而言,對方一定是比較富有的中產階層。有幾個細節可以體現對方家裡的富有。比如,家門口的車是比較新的奧迪車。比如,花園裡永遠整整齊齊。他們家裡去年還投資了3萬多鎊,擴建了房屋,把廚房裝得極其豪華。依我和愛人對隔壁這個英國人的理解,似乎有些不可思議。買車和花在家裡擴建廚房的錢,早就夠把孩子送至私立學校去讀書了。要知道,英國媒體排名前100位的中學,有七八十所是私立學校。而牛津劍橋招收學生的比例,來自私立學校的則高達70% 。 如果是換了我們,也許不會去買車,也不會去擴建房屋,而會把這筆錢投到孩子的讀書上面。這裡面其實折射了中國人和英國人對待孩子的兩種文化。英國人對孩子的投入,量力而行。中國人對孩子,是會以犧牲掉自己的生活品質為代價的。這也許是兩位老人受傷的另一個原因。當然,正如前面講的,對孩子的投入越多,期待就會越大,想干涉孩子的事情就多,包括孩子的婚姻。我認識的z小姐則剛好相反。當年我剛好跟她曾在一個辦公室里工作過,後來她去美國讀書,據說父母反對。但好在她讀書時花費,主要靠獎學金和自己掙來的一些其它收入,家裡對她的投入不大,自然話語權也就少。現在,她也嫁給了外國人,據說父親當時還多少有些想法,而她母親倒沒想那麼多。據說她母親只認準一件事兒,就是發現女兒當時和男朋友在一起的精神狀態極好,非常開心。當母親的,這世界上還能有什麼事兒比女兒的快樂更重要呢?!z小姐還跟我說了另一種感受:當年從東北小地方至上海工作,再回東北時,就發現家鄉的很多文化讓她適應不了。後來去了美國,再回上海,就發現上海的文化也或多或少有些問題。「再回東北,就更回不去了!」 昨天晚上,她在微信里跟我留言說。但是,她也同樣擔心在國內的老人未來健康和誰來照顧的問題。
三養兒防老,是多數中國人的觀念。老人問題,幾乎是每個出國人都要掙扎一番的問題。每一個出國的人都會面臨著兩重掙扎。一方面,他們為了自己或自己的下一代能在國外生活的更好,他們當然願意選擇留在英國工作和生活。中西教育方面的差距,讓許多人覺得西方走在了中國的前面,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留在外面,成了許多出國讀書的人們首要選擇。另一方面,在國內的老人,也成了他們心頭擔心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是,兩者相比,自己未來的發展可能會更重要一些。我還有一位同事,和丈夫及兩個兒子,在英國順風順水。大約前年的時候,母親乘坐飛機時發生事故逝去。之後她和家人快速離開英國,回到中國東南一個省份下面的城市裡,回到父親身邊一起生活。前同事z也在微信里跟我說:「一般情況下,我肯定不會回去。」她接著又加強語氣:「我要是回去就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我爸我媽的健康出了問題!」上面這條新聞的背後,也折射出其它的問題:比如,中國人不太願意依靠社會養老,中國的社會醫療或養老體系不太健全,給不了人們更多的安全感。中國的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物質上,父母都會對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期待。中國老人的精神生活,也相對貧乏。中國老人打發時間的方式不是很多,所以,更願意和子女在一起。英美國家的人腦子裡,也許永遠無法理解。養老是國家和社會的事兒,而不是讓孩子們天天守著自己來。如此多的不安因素,當然會讓這兩位老人恐懼和憤怒。女兒嫁給老外,要在國外生活,他們的依靠沒有了。再加上並不安全的社會養老體系,更增強了他們受傷害的可能。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是理解並同情這對夫婦的憤怒的。四這幾年我自己在國外生活,有太多太多的人諮詢我一些問題:該不該把孩子送出國。我個人的觀點也很明確:如果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如果孩子還願意出來讀書,不妨給他們一些出來的選擇。如果以這種傾家蕩產的方式送孩子出國,抑或讓孩子出國作為一種時髦,最後得到的結果也許是受傷。如果孩子不願意出來,或者是對學習並沒有興趣,即使是家裡投入了錢和精力,也未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現實情況是,有許多學校,針對這些急著想讓孩子出來讀書的家長,承包了某些大學的某個專業,專門招收一些想混文憑的學生,提供服務。英國政府最近幾年關掉了一些這樣的學校,目的就是擔心這些教育機構的存在,會最終影響英國教育的聲譽。其實,這老兩口大可不必後悔。孩子在外面讀書,有了在國外的生存能力,有了自己想要結婚的對象,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嗎?
我們不妨把這條新聞再理清楚一點。文章的最後,是老兩口的後悔,覺得不該把孩子送到國外去。那是她站在現在的時間點兒和自己的立場得出來的結論。也許再朝後過個幾年,一切都會改變。正如我文中提到的前同事z小姐。她在美國畢業後,曾有兩三年的時間,沒有工作。父親眼裡的她也許糟糕透了:三十大幾,沒有結婚,沒有工作,更沒有生孩子。但再朝後看,她結了婚,在大學裡找到了一份教書的工作,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出國留學值不值這事兒,換個時間節點兒,你就能得出不同的責任。想不清楚這些,當父母的,還會受傷。
推薦閱讀:
※只為送給受傷的你
※四個誤區 讓你的胸部很受傷
※受傷的心何處可以療傷?
※「離婚後, 男人和女人誰更受傷? 」
※受傷的女人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