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學概念·怨悱不亂
作者:(見文後) 來源:本站整理 閱讀: 118 更新:2009年04月13日
古代詩學概念。語出漢初淮南王劉安《離騷傳敘》,書已佚,見班固《離騷序》稱引:「淮南王安敘《離騷傳》,以《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排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蟬蛻濁穢之中,浮游塵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與日月爭光可也。」《史記·屈原列傳》中也有一段相似的記載,文字更為詳盡。不過司馬遷並沒有指明引自劉安《離騷傳》,其中就可能雜有自己的發揮與感慨。因此「怨悱而不亂」,可說是劉安和司馬遷對於屈原《離騷》及其整個創作傾向的崇高美學評價。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採取了與周《詩》中古典現實主義傳統不同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形成了我國古典文學的另一源頭,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評價屈原及其作品,牽涉到繼承什麼傳統,肯定何種傾向,讚揚怎樣的藝術諸問題。司馬遷繼承了劉安的基本觀點,充分展開了論述,肯定了屈原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精神,同時又進一步「知人論世」,介紹了屈原的身世及其創作衝動:「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謅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五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他結合具體的藝術分析,把屈原詩歌創作的成功歸結為「怨」,因「怨」而發憤創作。這不是一般儒者那「怨而不怒」之「怨」,也不是「愁神苦思」的純屬個人之「怨」,而是由於「正道直行」受到壓抑,不得不發出的靈魂的慘怛呼號。《離騷》的藝術表現不同於周《詩》,上天入地,香草美人,顯示了積極浪漫主義的光彩。但論其精神實質,卻又與周《詩》中的《國風》與《小難》相通,一樣富於強烈的現實意義。《離騷》末段云:「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離騷》的「怨排」更加深刻地表現了屈原忠君愛國的思想,這就是劉安和司馬遷所說的「怨悱而不亂」——詩人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的生動形象表現。對於後世的詩歌創作和文論批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蔣凡)
上一篇:詩學概念·香草美人 下一篇:詩學概念·哀而不傷
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