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戰國(七)宋襄公的悲劇人生
歷史上的春秋五霸,司馬遷指的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其中齊桓晉文楚庄都是毫無爭議的霸主,而爭議最大的則是宋襄公。意圖繼承齊桓公遺願而領導中原各國的宋襄公,卻是一個有名無實,迂腐無能的君主,他用自己的遭遇,演繹了春秋版的堂吉訶德,那麼他又給後世留下哪些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呢?
宋國跟其他諸侯國不一樣,不是周初有功的大臣所封的諸侯,而是商朝人後裔分封的國都。第一任君王是商紂王的表弟微子啟,當年周公本著興滅繼絕的思想,把商朝移民留在了故土,於是他們在商丘附近建立了宋國。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尤其是進入春秋之後,宋國幾乎都是以配角的身份參與演出的,而且還老是喜歡湊熱鬧。哪個霸主的故事裡面都少不了宋,當然這跟他們所處的四戰之地的地理位置很有關係。我們前面說過,齊桓公尊王攘夷的第一個對象還不是夷,而是拉上周天子打宋國。宋桓公立刻投懷送抱,變成了齊桓公的堅定支持者和擁護者,他也果斷參與了存邢救衛,抗楚援鄭等各大戰爭以及各種會盟。宋桓公唯一沒參加的就是葵丘之盟,因為他早走了一步。
宋桓公臨終之時,讓嫡長子茲父準備接班,但是茲父卻說自己的哥哥目夷(雖然是哥哥,但是庶長子)比自己年齡大,而且更有仁德,所以應該讓目夷接班。目夷一聽就不幹了,你都讓賢了還說沒有仁德,自己堅決不幹,而且跑到外面躲了起來。茲父於是就在宋桓公死後即位,就是我們將要提到的主角宋襄公。
宋襄公還是沒忘了自己那好哥哥,讓目夷掌管全國的政事,把他當作自己的管仲來用。然後宋襄公披麻戴孝忍著悲痛參加了葵丘之盟,而且在大會上唯齊桓公馬首是瞻,跑前跑後的幫助齊桓公打理會盟需要的工作。齊桓公很高興,覺得這個宋國新君很講仁義,也很有品德,於是就把自己的兒子公子昭託付給了宋襄公。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聯合了幾個諸侯討伐正在內亂的齊國,並且擁立公子昭為齊孝公。
要是宋襄公有自知自明,見好就收,到現在他還是做的挺不錯的。可惜他除了幫齊桓公看孩子之外,還想替齊桓公看著中原。於是乎宋襄公開始仿效齊桓公,叫諸侯們來會盟。一開始宋襄公不太好意思弄的太大張旗鼓,就先找了曹國,滕國等幾個小國家試試水。沒想到這些小國家都不給宋襄公面子,要麼就是懶懶散散,拖泥帶水,還有的從頭到尾就沒露面,氣的宋襄公扭頭就出兵把這些小國家挨個打了一頓。
這一下,中原其他諸侯國開始有意見了,怎麼著,我們陪著齊桓公打了幾十年仗(雖然基本都沒打起來,但是跟著跑路也累啊),修了幾十年城,開了幾十年會,好容易把齊桓公熬過去了想休息幾天,又來了一個宋襄公讓我們去打仗,修城,開會,你算老幾啊。於是大家竟然開始懷念起跟著齊桓公的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陳穆公直接號召大家再聚一聚,重新回顧當初在葵丘的盟誓。但是,他可沒叫宋襄公,反而還邀請了楚成王,最後楚國使臣參加了這次結盟。其實想想也可以理解,春秋大國就那麼三四個,其他的中原小國總要找個大腿抱抱吧,之前有齊桓公當老母雞對大家不錯,現在齊孝公能把自己國內管好就不錯了,齊國已經不算是大腿。倒是南邊楚國那根大腿挺粗的,於是以鄭文公為代表的牆頭草集團就已經開始跑去投奔楚國懷抱了。
這麼重要的事情竟然沒有邀請宋襄公,太傷這哥們的存在感了,人家可是勵志當霸主的人。於是宋襄公決定自己來,拿出當年齊桓公在葵丘的架勢,在得到了齊孝公和楚成王的同意之後,在公元前639年邀請諸侯在宋國的盂地會盟,順便商討一下誰應該是中原霸主。結果齊孝公找了個理由沒來,也不知道宋襄公這個大恩人怎麼得罪他了,反正他看宋襄公不順眼。楚成王倒是大搖大擺的來參加,並且還帶了幾個已經偏向楚國的諸侯到會。這個時候,宋襄公他大哥目夷已經看出情況不妙了,無奈的跟大家說:「我們小小的宋國,卻想當天下盟主,自不量力,難道宋國要滅亡嗎,我們君侯的稱霸野心太強了啊。」不過宋襄公可不這麼認為,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執,宋襄公就把目夷留在商丘看家門。
盂地大會上,宋襄公當仁不讓的主持著整個會議的進行,強調繼承和發揚齊桓公留下的尊王攘夷的優良傳統,維持中原地區的和平秩序,促進發展,共同繁榮,並且希望各位諸侯能夠跟自己一道,堅定不移的將和平與發展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楚成王聽不下去了,第一個提出問題:「咱們要不要先弄清楚誰是盟主啊?」宋襄公說,這個怎麼說呢,乾脆按照爵位排吧。宋襄公倒是想的不錯,他是公爵,其他都是侯爵及以下,楚成王最低,是子爵。沒想到楚成王立刻說,「好呀,那我就恭敬不如從命啦,哈哈!我是王,你們都是公爵以下,這個盟主我就當了。」宋襄公說,「你這王爵可沒人承認啊,自己封的可不算。」楚成王一瞪眼,「難道你說了算?你問問其他諸侯是不是應該我來做盟主?」下面坐的諸侯好多已經是楚成王的馬仔,或者忌憚於楚成王之威,都表示贊同。沒想到楚成王還有更狠的,大手一揮,讓手下大將成得臣帶兵上台,就在宋國的土地上把宋襄公給抓走了。
這下宋國丟人可丟大發了。楚成王還沒完,想直接利用宋襄公做人質,順手把宋國滅了。目夷沒吃楚成王這一套,因為他知道楚成王不敢把宋襄公怎麼樣,萬一他有個三長兩短,中原諸國都會覺得楚國過於野蠻而遠離他們,所以目夷堅守不出,拒不投降。楚成王還真拿宋國沒辦法,留著這個人質也沒啥用,還是把宋襄公放回去了。
鬱悶的宋襄公灰頭土臉的回到宋國,越想越來氣。正好此時鄭文公又跑去楚成王那裡拜碼頭,宋襄公就找了這個機會,於公元前638年出兵討伐鄭國。目夷再次苦勸,別作了,咱低調點行不。宋襄公不聽,執意要出兵。打狗還要看主人呢,楚成王一看,有人敢欺負自己的小弟,二話沒說帶兵支持鄭國,與宋襄公的部隊在泓水之濱相遇。
看了楚國的軍隊,就連宋國的軍事統帥都跟宋襄公說,這仗沒把握打贏,咱們要不還是跟楚國講和吧。宋襄公想起上次盂地受到的羞辱,新仇舊恨一起湧上心頭,他太需要打一場勝仗找回面子了。楚國人雖然勇猛剛毅,但是缺少了一些兵法知識,而且那個時候還沒有什麼孫子兵法之類的理論支持,所以戰爭一開始,勝利的天平還真的傾向了宋國。楚軍向宋軍進攻時要渡過泓水,渡河時亂鬨哄的完全沒有秩序,目夷提醒宋襄公,趕快派兵進攻,趁著楚國軍隊混亂之時將其擊潰,宋襄公卻沒有同意。其實這時候楚軍確實犯了兵家之大忌,按照孫子兵法的內容,半渡而擊會使得進攻方非常有利,此時的楚軍非常危險,宋襄公卻沒有給出那致命一擊。過了一會,楚軍終於費了半天勁過了泓水,開始在岸上列陣,隊伍還是非常的凌亂。目夷再次提醒宋襄公,這次可以出擊了吧,趁對手陣型混亂,我們還有很大的機會勝利。宋襄公還是微微一笑,說不可。到最後楚軍列隊完畢,刀出鞘弓上弦,敲起戰鼓開始出擊,宋襄公終於下令進攻。這個時候的楚軍,一點都沒有了渡河時候的凌亂,完全恢復到那支戰無不勝的虎狼之師。宋軍慘敗,宋襄公受傷,要不是目夷等人拚命保護,宋襄公差點再次做了楚成王的俘虜。
回國以後,大家終於憋不住心中的怒火,開始炮轟宋襄公,都說他瞎指揮,導致戰鬥失敗。宋襄公卻跟大家說:「君子不兩次創傷敵人,不俘虜有白髮的老人,古代的聖賢帶兵打仗,不利用敵人的不利位置取勝。我們雖然是已經滅亡的商朝的後人,但是對於沒有列好隊伍的敵人,我們不能擊鼓進攻。」目夷已經開始後悔了,早知道當年他爹宋桓公去世時,他就應該答應了宋桓公把這個君主當了,那樣就不會有了宋國的今日了。當他再次跟宋襄公爭辯他的那套混賬邏輯的時候,宋襄公搖著頭告訴他,「這樣不是仁義之道啊。」
一年之後,宋襄公再受打擊,那個他掏心掏肺的培養扶植起來的齊孝公,竟然以宋國當年沒有參加陳穆公號召的那次會盟為理由(這算什麼理由,人家沒叫他,他幹嘛要來)出兵伐宋,宋襄公又急又氣,不久就一命嗚呼。
客觀的說,宋襄公的為人還是不錯的,否則也不會虛心讓位,對當時的競爭者目夷尊重有加,還被齊桓公看中而託孤。但是作為國君,宋襄公雖然滿嘴的講仁義,卻不明白何時應該仁義,何時應該以大局為重。在他的統治之下,宋國不但沒能發展壯大,反而在後面的春秋歷史中飄搖,多次被各大諸侯國攻擊,最後不得已多次擔當調停者的角色。不知道司馬遷在史記裡面為何把宋襄公放在春秋五霸之中,這個應該是想稱霸而已,但是自己沒點乾貨,霸主豈能隨便當,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罷了。
霸主應該是什麼樣?他的對手楚成王就是個榜樣。正當宋襄公在國內被口誅筆伐的時候,楚成王正在鄭國享受最高規格的接待呢,鄭文公給楚成王好吃好喝好招待,感激楚國的熱情援助趕走宋國的不義之師等等。隨後,楚成王又派成得臣拿下了陳國以及周邊的幾個小國家,徹底打通了通往中原的道路。成得臣也因為在過去幾次戰爭中功勛卓著,接替子文擔任了楚國的令尹。
正當楚成王不可阻擋的向中原發展,向著真正的霸主位子一步步邁進,準備在中原收穫祖孫三代辛勤耕耘的果實的時候,有一位流浪漢站在他們的面前,讓楚成王的稱霸希望徹底變成了泡影。(待續)
推薦閱讀:
※春秋戰國玉器(7圖)
※中國全史百卷本第014卷 [春秋戰國思想史]-613
※春秋戰國時代印記在地圖上痕迹,有的雖已模糊,但有的還很清晰!
※春秋戰國著名君王錄
※第七期 春秋戰國史(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