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季 青春課堂:多輪解讀對話《社戲》,感受至真孩童視野

青春課堂:多輪解讀對話《社戲》,感受至真孩童視野

卷首:

昭君說:經典的文本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它們的存在是一種永恆的召喚。閱歷的深度決定解讀的深度,思考的角度改變解讀的角度。多輪解讀和多向解讀是教師生命成長和專業成長的必然選擇,也是顯著的標誌。張愛民老師正用他的課堂在踐行著這一我們「青春語文人」都努力追求的目標,且讓我們跟隨他的文字,再讀《社戲》,去共同感受其中至美的生活畫卷,那至真的孩童世界。

走進那片至真至純的青青世界

——素讀魯迅的《社戲》

文/張愛民

因為王君老師,因為語文濕地,我更加熱愛語文。今天,當我再次捧讀魯迅的《社戲》,我深切的感受到,深切地感受到,孩子永遠是我們的老師。越長大越孤單,我體會到了先生的那份孤獨和一顆感恩的心。

童年生活中那段溫暖的記憶猶如一片肥沃的土地,讓魯迅先生深深紮根於此並汲取了無限的能量,直至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就像他在《秋夜》中所寫「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眨眼;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先生用棗樹象徵勇士,直面慘淡的人生,在黑暗中尋求光明。那份孤獨的戰鬥力正是根植在淳樸百姓的沃土之上的。孩子的心是敏銳的,是純潔無暇的,是毫不掩飾的,讓我們跟隨先生的文字走進那片至真至純的青青世界。

孩子是嚮往自由的。「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裡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孩子是無拘無束的。「我們年紀都相仿,但論起行輩來,卻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因為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而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在那樣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裡,只有孩子可以這樣無拘無束的自由呼吸,如少年閏土和迅哥,宏兒和水生,他們都「一氣」,有說不完的話,他們伴我來遊戲。

孩子是毫不掩飾的。「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坦然接受,我是客人嘛。「黃牛水牛都欺生,敢於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這時候,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秩秩斯干」,卻全都嘲笑起來了。「農村孩子此刻多麼自信、榮耀!看不上戲時「只有我急得要哭,母親卻竭力的囑咐我,說萬不能裝模裝樣,」這哪裡是「裝模裝樣」,分明是真情流露,你看 「總之,是完了」「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多麼絕望的心理。

孩子是極富想像力的。「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台下買豆漿喝。」「我」雖身不能前往,但心卻已隨之而去,真切得很。

孩子是極其敏銳、機靈的。反應最快的是雙喜——聰明、主意多、富有領導力。最先解決船的問題是他,當大人質疑提出四個理由來的也是他。當六一公公指責他偷豆,狡辯的還是他。還有孩子們的集體智慧:解決八一公公船上的鹽和柴火問題,更讓人捧腹。「然而大家議論之後,歸結是不怕。他如果罵,我們便要他歸還去年在岸邊拾去的一枝枯桕樹,而且當面叫他『八癩子』。」

最敏感的是迅哥。只有目光敏銳和心靈敏感的人才善於感受生活,創作生活。看看魯迅先生借給迅哥那顆心是何等的敏感啊!

動作中透著歡快。「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於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這裡的「哄、點、磕、架、換」多麼迅速、有序、忙而不亂,無不透著孩子們的歡快之情。

景物中流露著歡騰。「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撲面的吹來」「踴躍的鐵的獸脊」,歡騰的心兒就像奔騰的駿馬,「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迫切的心情足見真切。

聲音中蘊含詩意。「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沉靜、自失」一個孩子聽著優美動聽的笛聲,被江南水鄉的夜景所陶醉,此刻已物我兩忘了。

看戲時的體察和堅持。「近不得台旁」時「其實我們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願意和烏篷的船在一處,而況並沒有空地呢……」「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我相信這話對,因為其時台下已經不很有人,鄉下人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覺去了,疏疏朗朗的站著的不過是幾十個本村和鄰村的閑漢。烏篷船里的那些土財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們也不在乎看戲,多半是專到戲台下來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簡直可以算白地。 「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在這一夜裡,我以為這實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我忍耐的等著,許多工夫,只見那老旦將手一抬,我以為就要站起來了,不料他卻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全是孩子的觀察思考和自我安慰,睡眼惺忪地堅持看戲,真是很真實,很有趣。

回望中的不舍。「月還沒有落,彷彿看戲也並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無論是「並不很久似的」還是月光「格外的皎潔」,還是「仙山樓閣」,還是「被紅霞罩著了」,還是悠揚的橫笛,都是如詩如畫般的美,字裡行間透著不舍和留戀。「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真是讚歎先生美妙的文筆,能將孩子的心理感受拿捏得如此細膩傳神。

孩子是純真無暇的。看這組對話:

「阿阿,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那一邊的呢?」

「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

「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

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

一個毫無私心雜念、淳樸熱情、憨厚老實的阿發活靈活現,一個懂得處事又善解人意的雙喜也呼之欲出。

文中還有孩童般純真的六一公公,在聽到「我」評價他家的羅漢豆「很好」時,「竟非常感激起來」。他的受寵若驚,他的感恩戴德無不透著農民的淳樸厚道,這也是至真至純的孩子用真心換回的真情。

最難忘的是那一波三折,沒有大人陪伴的一段冒險經歷。我給他起個好聽的名字叫《一群孩子的狂歡》。孩子們自動自發的去和回。真實地經歷了生活中的不完美,比如:白天沒有船去看戲,有了船沒有大人跟著的顧慮,晚上戲演得並不精彩,回來的路上疲乏的餓了,煮豆吃還擔心八一公公、阿發娘和六一公公罵等等。這些點點滴滴就是真實的生活,一個十一二的孩子用那至真至純的心在感受著,經歷著。以後,再也沒有那樣金子般寶貴的經歷了。所以「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全文只有這一段是用的成人的視角在表達。

童年的經歷,經過歲月的洗禮,給它鍍上了一層金色,在作者人生道路上熠熠生輝,彌足珍貴。當年魯迅先生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回憶,在創作。感恩歲月饋贈給他「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好的空前絕後。感恩歲月饋贈給他那至真至純的孩童世界,以及用那至真至純的心感受到的淳樸人情和詩意的生活畫卷。

《社戲》——一群孩子的狂歡

文/張愛民

背景:《社戲》是魯迅的一篇小說。第一次教這篇文章時就覺得情節冗長,人物性格不鮮明,實話說不是很喜歡這篇文章。這麼長的課文對於七年級的孩子不好把握,於是只好順著課文講解、梳理。看戲前的波折、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主題歸納為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第二次教就有些想法了,從結尾的那句話入手,戲好看嗎?為什麼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引導學生去尋找「那夜」和「那豆」,體會在這個過程中難忘的是平橋村的人和那段經歷。第三次執教時,我突然發現這篇文章的妙處了。於是寫下了素讀社戲《走進那片至真至純的青青世界》。帶著這份驚喜,我想從人物入手,文中的主人公一群孩子,正好讓學生用他們的童心去發現文中孩子的童真。真正讀懂魯迅創作這篇小說的初衷——用一顆感恩的心回憶童年的經歷,即使不完美也彌足珍貴。

於是有了以下的教學片斷:

片段一:擬標題

一、談話導入:

師:孩子們,談談你們的童年好嗎?(老師談自己的童年記憶)

孩子們紛紛說:我們沒有童年,一點也不快樂等。今天下午要開家長會,還要考試,還要上輔導班,還有爸爸媽媽的嘮叨,還有老師的批評等等。頓時孩子們熱鬧起來,抱怨聲一片。我暗笑這些孩子呀!

師:那麼,文中的孩子們他們的童年快樂嗎?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先生筆下孩子們的童年世界,感受你的童年與文中的童年有什麼差別?

二、整體感知——我給文章擬個副標題

請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感悟擬個副標題。

看看孩子們擬的副標題:

童年趣事、戲玩平橋村、憶童年、趙莊觀社戲、月下的狂歡、鄉村美好之旅、童年的歡喜、純樸的鄉村生活、樂土、童年的驚險經歷、回味平橋村的童年、自由童年夜、夏日狂歡、記我的鄉下生活、平橋村的夥伴

師出示:「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作者最難忘的是什麼?

生:最難忘的是偷豆、吃豆

生:最難忘的是划船很快

生:最難忘的是大人沒跟著,自己去,很好玩,很刺激,很爽。

師:老師給文章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一群孩子的狂歡》,請大家來談談感受。

片段二:聊「孩子」

研讀文本之一:聊一聊「這群孩子」的特點。

師出示:(請選擇其中的一項結合文本來談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體驗共鳴)

( )是嚮往自由的。

( )是無拘無束的。

( )是毫不掩飾的。

( )是極富想像力的。

( )是極其敏銳、機靈的。

( )是純真無暇的。

( )是( )的。

生:阿發是純真無暇的,第26段「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他挑選大豆足見他的熱情與真誠。

生:雙喜是極其敏銳、機靈的。第7段「最聰明的雙喜大悟似提議了」「雙喜可又看出底細來了」「我寫包票!」還有後來跟六一公公的對話「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你看,他多機靈,多聰明啊!

生:你看「誠然!這十多個少年,委實沒有一個不會鳧水的,而且兩三個還是弄潮的好手。」這些孩子是機靈、活潑、成熟、好動、本領高強。

看來,學生能從具體的文字中體會出這群孩子的特點。(「我」、阿發、雙喜和其他小夥伴)

片段三:聊「狂歡」

研讀文本之二:聊一聊「狂歡」。

文中哪些語句體現了孩子們的「狂歡」?(小組討論展示)

師出示:

品析鑒賞「月夜行船」和「月下歸航」

動作中透著歡快。(請抓住文中關鍵的動詞、副詞、形容詞)

景物中流露著歡騰。(請抓住文中的修辭手法)

聲音中蘊含詩意。(請抓住文中的關鍵詞)

生:23段,「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景物中流露著歡騰。也說明船劃得很快,孩子們極度興奮的心情。

生:景物描寫中也富有詩意。你看「月還沒有落,彷彿看戲也並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文中的「我」也是醉了。

生:還有更陶醉的呢。「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這段景物描寫襯託了孩子們去看戲途中歡快的心情,也寫出了江南水鄉的夜景,那特有的農村風光。

師:是啊,這段文字很美,真是情境交融,物我兩忘啊。請大家朗讀體會其中的美。

片段四:真情流露

師:剛才大家體會到了孩子們的歡樂,可是在看戲這件事上是一帆風順的嗎?(生答:不是)讓我們透視「快樂」背後的「波折」。

生:想看社戲,沒有大船。

生:到了傍晚終於有了大船,又沒有大人陪著。

師: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的?

生:雙喜寫包票,迅哥兒又不亂跑,我們都識水性。不過,去了以後戲並不好看,我愛看的蛇精和跳老虎都沒有。

生:嗯,還沒喝到豆漿。回來的路上又累又餓。

師:於是,有了「偸豆」這段經歷。回顧看戲的這個過程真是一波三折啊。戲並不好看,豆也很普通。可是在結尾卻這樣寫:「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什麼讓作者有這樣的感悟呢?讓我們一起探究魯迅先生創作此文的初衷。

生:是再也沒有那種和小夥伴一起狂歡的經歷了。

生:遇到這些困難反而更加豐富了這次經歷,所以難忘。文中孩子的心理都很真實,他們遇到困難都沒有抱怨,而是想辦法解決。我沒感受到不愉快,而是很快樂。

師:是啊。時間是很神奇的魔術師,它會把你的經歷鍍上了一層金色。趣味盎然的文字背後是魯迅先生一顆感恩生活的心呢。正是這份純真童心的滋養才會有先生的一顆赤子之心。讓我們用筆追隨所有的記憶,用感恩的心去體察,那過去的一切,終將成為親切的懷念。那麼,請你抓住童年的尾巴,用一顆敏銳的心去感受,用一雙發現的眼睛去觀察,生活一定會帶給你更多的驚喜與感動。

請以「學習這節課我的感悟」為題,寫幾句話。

看看孩兒們寫的:

今天的課,我覺得老師說的「狂歡」很好。讓我想起了許多關於童年的趣事,想起了兒時的無知,想起了當時自己耍的小聰明。我在老家時,經常和我的朋友在後山玩,雖然非常的累但是非常開心。雖然不現代化,但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淳樸,非常原始的快樂心情。

我認為魯迅的童年是快樂的。生活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可以充滿童心,像文中的孩子們一樣快樂,笑對困難,機智應對。我覺得童年的無憂是經過許多困難的,不光自由,經歷的每個過程都讓人難忘。每個人的童年經歷都是不一樣的,也許快樂,也許不快樂。每個人的童年不會完美。與其天天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如接納他們,讓每一天都過得充實!

把握好自己的童年,保留住自己的純真。時間是公平的,不會多給誰一分鐘,也不會少給誰一分鐘。如果你笑看童年,那麼或許以後你與童年相遇時,童年會笑著看著你,與其像個庸人一樣抱怨生活,不如像個智者一樣感悟生活。讓自己的童年更快樂!

夢想是美好的,現實是苦澀的,理想是美妙的,實踐是冷酷的。要接納生活中的一切。

結語:

我將這篇課文處理成主題型文本,通過四個學生活動讓孩子們從文字中感受魯迅一顆赤子之心,對童年生活的感恩之心,接受不完美的坦然心態。顯然,孩子們已經從文本中有所感悟,還引起了他們的強烈共鳴,喚起了自己的童年回憶,用一種新的視角看待當下的生活,接納生活中的不完美。引導學生去感受文字的美,從走進文本到跳出文本。穿梭在語言文字中徘徊復徘徊,領略那份文字中透露出的獨特的美。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同學都能真正領悟這一點。可是,孩子們覺得這篇課文很有意思了,喜歡上這篇文章了,知道如何看待當下的生活了,這就是最好的達標。語文課人文素養方面的達標有時候是需要慢慢領悟的,與學生的個人經歷有關。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打開你的視野,向世界say hi
千萬級大咖的心路歷程 格局決定成就
把自己看小,視野就大了
視野 ▎圖 書 館
誰來看好政府的錢袋子(新視野·關注人大預算監督(上))

TAG:青春 | 感受 | 對話 | 視野 | 解讀 | 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