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周易」、「易經」釋義

作者 呼運廷

一.「易」字以及《易經》稱名為「易」的傳統釋義

最近幾年來,《易經》研究方法正在悄悄發生變化,正在不動聲色、不顯山不露水中有所推進。之所以說有不動聲色、不顯山露水、不招搖過世這樣一種特徵,是由於《易經》的這個進步是由民間來擔承並實現的,沒有發生在應該發生卻沒有發生的學院學者教授們之中。因此也就沒有論文發表、新聞發布一類轟動性效應。同時,由於這次《易經》研究的進步是發生於民間,有著潛隱性、邊緣性,民間《易經》研究者自覺遵循了邊緣性具有不確定性向度原則,本身對於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作定論。但這個進步又是實實在在的,並且是巨大的,是驚世駭俗的,對於整個易學史來講是革命性的。

「最近幾年」指的是21世紀第一個10年這個時位。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與20世紀的第一個10年,形成一種特徵明顯的比照。20世紀第一個10年的中國文化,是由中國知識分子敞開胸襟完成了對於西方文化的接受,在對西方文化的接受中有著一種對中國文化落後的警醒與哀痛。21世紀第一個10年的中國文化,是由中國民間文化愛好者立足本土,完成了對本土文化的再度覺悟與內省。20世紀第一個10年的中國文化是外向的,21世紀第一個10年的中國文化是內向的。由於有了20世紀第一個10年知識分子大量走出去接受西方文化的準備期,為20世紀的第二個10年引爆五四新文化運動做下了全方位知識鋪墊;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也完成了一種文化準備,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也勢必會完成一種文化爆發?

20世紀初期,就在中國知識分子紛紛走出國門去接受和抱回西方文化來救中國的同時,在中國河南安陽,殷墟甲骨文字也正在大量出土。這種地下甲骨,最初被稱作龍骨,是作為中醫治療疾病的藥引子。面對甲骨上古老的中國文字與卜辭,王國維在20世紀初期有過一個預言,說文化的大創造、大發現需要大機遇,20世紀的中國學者有幸面臨安陽殷墟甲骨文字出土以及甘肅敦煌石窟發現的雙重機遇。王國維因此對20世紀的知識分子曾經充滿信心,認為20世紀的中國學者對於中國文化必將擔當重大使命,會有重大的文化發現與創新。然而,一代知識學人最終沒有能夠擔當什麼,不曾實現應有的創新。或者說20世紀的中國學者擔當起的是中國的對外文化接受,他們沒有能夠做到把中國自己的文化向前推進。王國維本人所完成的也是史學意義上的,是從甲骨卜辭中搜尋典籍中埋沒的歷史,是從甲骨卜辭中對於先商王亥這個人物的確認。

20世紀的學人中,顧頡剛用殷墟甲骨文字輕輕地招動了一下《周易》。《周易》是中國文化的根子,是中國文化原典。在中國,沒有《易經》的進步,就沒有文化的進步。顧頡剛是繼王國維依據甲骨卜辭資料考證出中國歷史上有王亥這個人物,王亥這個人物在先商時期即夏代中早期,曾經有著極其尊崇的地位之後,顧頡剛又在《周易》的《大壯》、《旅》這兩個卦中找出了王亥曾經放牧牛羊的史實。顧頡剛依然是從歷史角度、歷史身份上去確認王亥。王國維、顧頡剛兩人一樣,都不曾有意識地、自覺地從文化角度去確認王亥這個人物的文化身份,去確認王亥這個人物是《易經》原典的製作人之一,是最終完成者,有著演易者這樣的文化身份。一代學人從而未能夠使得20世紀的中國學術走向最終可以決定中國文化沉浮的《周易》,使得整個20世紀的中國文化錯失了王國維所預言的文化機遇。

21世紀初始,第一個10年後期幾年間,中國民間從事《周易》研究的人們把著眼點重新放到了殷墟甲骨文字上,不是從史學角度,而是從文字創立、文字演變、文字自身攜帶的原文化信息上,鉤沉索隱性地探索中國文化的發生學意義。立足甲骨文,弄清楚「易」這個字的字象本義,對研究《周易》的起源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易經》稱作「經」,與《聖經》稱作經、《古蘭經》稱作經、道經、佛經稱作經一樣,是經典的意思。《易經》之所以稱作「易」,是這一研究工作的入手點。

傳統關於「易」字的解釋,有多種,也頗有爭議。

《易傳》:「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一陰一陽之謂易。」「生生之謂易。」這是孔子在《易傳》中表達的「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的「日月為易」觀點。

《周禮·春官·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鄭玄:「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是把連山、歸藏、周易分別歸為夏、商、周不同時期採取的占卜方式。

《說文解字·易部》:「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秘書說曰: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一曰從勿。」許氏依據小篆形體分析「易」字本義,把「易」解為爬行類動物蜥蜴,形成另一種傳統觀點:「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義為「變化」。「祕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是讖緯家的說法,也是說古「易」字象形,是由上日下月的日月二字組成。

《周易參同契》:「日月之謂易。」

鄭玄:「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此實乃《易緯乾鑿度》之說。鄭氏之說,代表漢人對「易」名的主流見解,並且由此廣泛流播後世,影響極大。鄭玄有「易一名而含三義」之說的簡易、變易、不易之後,古人又附會推衍出不少類似的說法。孔穎達:「易者,易也;音為難易之音,義為簡易之義。」(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論易之三名》),阮元刻《十三經註疏》認為「斯言最得『易』名之本真」。古人也在《易傳》中找到依據。《繫辭》:「《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易簡,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易」有簡易之義的依據在《繫辭》。至今一些人認為,「易」之所以名「易」是周代蓍草占式與商代龜卜的繁難相對立而言的。卜用龜,筮用蓍,無論是材料的來源,還是操作的程序與技法,筮占相對於龜卜來說,確然「簡易」了很多。(容肇祖《占卜的源流》,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第1分冊)將筮占稱為「易」,其著眼點正在於龜卜的繁難與筮占的「簡易」。認為「筮書既成,依所筮之卦稽之於書,更其易易。於是揲蓍以占吉凶之筮法稱『易』,一變而稱筮書為《易》,這是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繫辭》:「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又曰「剛柔相推,變在其中也,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也。」又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解釋「易」有變易的意義。簡易即「易」雖包羅萬象,但有一個最簡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可以裝進這個模式里,都可以用這個模式來說明。即「大道至簡」的意義。變易即「易」是講變化之道的,也就是講辨證法的。不易即「易」雖講變化,但這變化之道卻是永恆不變的,也就是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清代陳震《周易淺述》則將「易」的定義分為兩種。一是交易:如《後漢書·律曆志》云:「陰陽寒暑,上下四方之對待是也。」二是變易:春夏秋冬循環往來是也。

不易。指向《周易》規律的永恆性。

  

二.面對甲骨文金文對「易」字依然存在的錯誤釋義

自孔子開始,傳統對於「易」字解釋的「日月為易」說,蜥蜴說,「簡易、變易、不易」的「易有三義」說,整個易學史上對《周易》的「易」的解釋全部是錯誤的。造成這種一錯數千年的原因,在於根本不懂什麼是《周易》的孔子竟然要給《周易》作《易傳》。後世又奉孔子為聖人,待儒家經書為聖經,自然就只會是錯上加錯。孔子開「日月為易」之說,似乎不是就「易」字形體組合上的上日下月字形來解釋「易」字,是就日為太陽、月為太陰來釋義。以陰陽釋「易」本來是對的,這裡出現偏差,原因在於《易經》中的陰陽概念,並不是直接指向太陽、月亮兩個星體本身,倒是指向清代陳震《周易淺述》中所指的「陰陽寒暑」與「春夏秋冬循環往來」。陰陽寒暑、春夏秋冬與日月有關,是太陽與月亮作用的結果,但把著眼點放在日月身上與「陰陽寒暑」中候鳥「春夏秋冬循環往來」的遷徙上,有著目標被轉移的區分。陳震所指「春夏秋冬循環往來」,也有偏差,他指的是季節本身的周而復始,沒有能夠最終指向候鳥,沒有完全落實於候鳥。蜥蜴之說更為荒誕。蜥蜴屬於小範圍活動動物,不是遷徙性動物,不是飛禽,不是候鳥,不存在遷徙性,不存在隨著季節變換的南來北往,與《易經》一再揭示的方位意義沒有關係,與《易經》一再揭示的氣候冷暖擇地而棲沒有關係,與《易經》經文中一再記述的反覆渡過大河無關……《易經》與爬蟲動物蜥蜴無任何關係。《周易》沒有「簡易」的意義,沒有傳統所指的「變易」的意義,沒有「不易」的意義,沒有後來進一步延伸出的「交易」的意義。「大道至簡」嗎?如果「大道至簡」,為什麼數千年一部《易經》竟然「引無數先賢競折腰」,又數千年無人識得易道為何物?「變易」一詞,要麼成了「變卦」的代名詞,要麼成了「知變」「不知變」的哲學說教用語,《易經》有變易,《易經》的本質在於變易,《易經》的密中之密在於變易。然而,有史籍記載以來無人懂得《易經》變易的秘密來自模仿鳥類。不易說講《易經》變化之道是永恆不變的,是「以不變應萬變」的,這屬於哲學思維上的繞圈子,不是《易經》中所指的鴻雁類候鳥生存上極其有規律的不變性。《易經》不存在現代人觀念上的商業行為意義上的「交易」、「交換」之理。《易經》有著王亥、王恆兄弟作爻辭時一度從事牛羊貿易、商業交易背景,但《易經》中的「交」、「比」意義更原始,直接指向男女擇偶,是人性行為,不是商業交易行為。

作為經典稱名,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連山易」,沒有過「歸藏易」,只有《周易》這一個名字。自從伏羲創立八卦,自從有了《易經》,《易經》的稱名上,應該始終是《周易》。「周易」的「周」不是「周代」的「周」的意義,不是「周普」這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適應意義,「周易」只有一個意義:周而復始。是候鳥春夏秋冬陰陽寒暑年復一年循環往來的意義,對象的指向,是唯一的候鳥。「易」字是鳥類象形。「周易」的準確意義、根本意義、唯一意義,指的是春夏秋冬陰陽寒暑中年復一年循環往來遷徙的鳥類。「連山」即列山、兼山(兼讀lian。《周易》中的《謙》卦的「謙」,也應該讀兼山的兼的讀音lian,而不是謙虛的謙的讀音。)、歷山,「歷山」的「歷」字,是經歷的「歷」字,是經歷萬水千山的意義,是說太昊伏羲創立八卦後,至少昊黃帝時代經過了又一次演易,這次演易的形式是歷經千山萬水地去遠途追蹤候鳥、觀察候鳥的生存習性、生存規律。「連山」指的是一次規模盛大的演易行為,演易方式,不是《周易》這部經典在稱名上曾經被稱作「連山易」。同時,歷山與舜耕歷山毫無關係。不是周文王遺言武王時因「歷山」二字誤認為舜曾經演易。「連山」是一次演易行為,「歸藏」也是一次與《周易》有關的行為。對於《周易》的「歸藏」行為,有過兩次,一次是黃帝時代的顓頊「絕地天通」,將《周易》的掌握權從民間收回。一次是夏代中前期的又一次演易,由商部落先公先王王亥、王恆所擔當和完成,完成後未曾公之於眾,而是「歸藏於密」。《易》有三義的另一種說法「有《連山易》,有《歸藏易》,有《周易》」(《三字經》),是把《周易》的三個發展時期、演《易》時期、演《易》形式,誤認為是曾經存在過三種《周易》類原典。

中國文字在誕生、發展、衍變過程中,經過了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和隸書幾個過程。這種常規觀點對於文字形成歷史的解釋,丟失了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中國文字的前生是圖畫,中國文字是由對圖畫的簡約化發展而來,中國文字根源於圖畫。這在文字史上,越向前追溯,文字的圖畫痕迹越明顯易見。中國文字在誕生、發展、衍變過程中,經過了圖畫、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和隸書幾個過程。同樣,「易」這個字從誕生、發展到衍變,也經歷了從圖畫到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和隸書這樣幾個過程。

許慎在對字源解釋上的錯誤非常嚴重,我們現在能認出的甲骨文、金文,這些字《說文》中只要有字源的解說,基本上是錯誤的。人們對造字本意的強烈追求,認為每個字都能找到最初的形體,然而,漢字發展時間長,字形字音字義演變劇烈,字一旦形成,也就具有了符號化傾向,很多部件符號化之後就和造字沒什麼關係了。因此,即使是面對甲骨文,很多字的造字本意,人們依然是在進行各種臆解和猜測。發現甲骨文、金文之後,對於「易」字釋義上的聚訟問題並沒有解決。下面我們列出人們面對甲骨文、金文之後,依然未能夠消除的對與「易」的錯誤釋義:

之一:在甲骨文中,有「月(或者夕,甲骨月夕是一字)+彡」這樣一個字,一開始釋為「彤」,後來通過比較在金文裡面很多類似的寫法,認為「月+彡」在形狀是「易」字,是「賜」的通假字,然後嘗試用「易」或者通易的字去解釋有這個字的卜辭。但是為什麼「易」字要寫成這樣?有人說「月」是冥冥之意,「彡」是卦象,還說為什麼也做錫(賜)呢?那是因為三三得九,錫最大就是九錫云云。

之二:今人研究甲骨文,發現甲骨文中已經有很多簡寫字,有些字經常只寫本字的一部分。於是有人認為,「易」這個字是「益」的簡寫,只寫了益的一部分。1935年南陽出土《德鼎》(上海博物館),上有「王賜德貝二十朋」等字,其中「賜」就寫作「益」,鼎上的「益」字右上部分和甲骨金文一樣,後來又在甲骨文里發現更複雜的一個類似於兩個「益」字在一起,於是認為是兩個容器之間的水倒來倒去的模樣,認為這應該就是「易」的本字。郭沫若認為,「易」字就是「益」字的簡化字。(郭沫若《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釋談到殷代已在進行文字簡化》,《文物》1959年第7期。)

之三:「益」字乃「溢」字之初文,可見「易」字是「溢」字的同音假借而又省其形體,在文字學上屬於「造字假借」。甲骨文「易」字是「左右結構」,左邊是「三點水」、表示水或者酒,右邊好像一個帶把兒的杯子、傾斜的杯子,整體是在形容傾倒水或者酒,表示「變動」的概念。

之四:金文也稱鐘鼎文、銅器銘文。金文的「易」字是「左右結構」,表示的概念和甲骨文差不多,兩者都符合易字變易、交易的蘊涵。

之五:籀文也稱石鼓文或稱大篆。廣義的籀文也包括部分金文。籀文中的「易」字開始演化為「上下結構」,「杯把兒」跑到了上邊、並且多出了一個抓把兒的「手指頭」,從而好像一個「日」字,這就是後世人們「上日下月」「日月為易象陰陽」的聯想根源。同時,形容水或酒的三點水跑到了下邊,從而好像一個「勿」字,成為《說文解字》「易字從勿」來源。

到了小篆和隸書的「易」字,就和現在通行的楷體一致了。

  

之六:「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體,總的來說變化不大。就像頭朝上的一條「蜥蜴」。「易」字在金文中的形體,就更像「蜥蜴」的樣子。「易」字在小篆中的形體,與金文相似,右邊是半個圓圈。此種觀點依然認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認為《易經》中的「易」其本義為變化,當「易」字被假借為「交換」、由「交換」又引申為「改變」之義之後,那麼當「蜥蜴」講的「蜴」就寫作「易」了。這就是認為《易經》中的「易」流傳到後來是「蜥蜴變化為易」觀點的理論依據。

  之七:「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體最初是左邊三點,比喻離天子容顏極近,中間一條長弧線,右邊是半個圓圈。或左邊是半個圓圈,右邊三點。

  

  半個圓圈是半個太陽,「易」字的原義是「乍晴乍陰」之意。中間的長弧線是一條擋住太陽的浮雲,旁邊的三點是從雲縫裡透射下來的陽光。甲骨卜辭里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氣」,「不其易日」是「天氣不好」。「易」由其本義「乍晴乍陰」後引申出「變換」、「交換」、「更易」、「交易」等義。

  之八:旁邊三點是古人以「三為數之眾」。《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之九:「易」字在金文中的形體是以甲骨文中的形體為基形發展過來的。半圓表示的半邊太陽、後面三點是散射的陽光或蔽日的浮雲。只是把蔽日的浮雲的長弧線變為先向左拐、後向右彎的弧線罷了。而太陽里像「鳥的眼睛」的那一點,其實就是我們所見的日中「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飛鳥之形,這也就是認為《易經》中的「易」是金鳥、金烏。古人也曾經有過「易,飛鳥形象也」的認識。

  之十: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經變成方形的「日」,弧線的下部和「三點陽光」訛變為「易」下的「勿」。

三.依據甲骨文金文對「易」字唯一正確的釋義

甲骨文、金文出現後,人們對「易」字原義的釋義是有成就的,已經初步動搖了「日月為易」的傳統觀點。但仍然存在很多臆想、猜測成分。比如,一些人總要把甲骨文、金文中的「易」字想像成與太陽有關,去掉了月亮,又加上了雲彩;比如,一些人總要把甲骨文、金文中的「易」字想像成容器,想像成容器,才可以與傳統中對「周易」釋義中的交易意義聯繫起來。根本原因,在於這些人是想在甲骨文、金文中的「易」字身上,為傳統觀念、傳統觀點中對「易」字的釋義找出依據。

一些人將《合·5458》、《合·8440》、《合·15825》等解釋為兩隻容器,有了兩隻容器,便有可能是在將一隻容器中的物體注入到另一隻容器中去,左右結構的甲骨文「易」字左邊「三點水」表示水或者酒,右邊好像一個帶把兒的杯子,整體是在形容傾倒水或者酒,於是「周易」的「易」字便有了變動、變換、交換、變易、交易、變易的性質。將《軼·518》、《萃·603》等認為是「只刻畫一隻容器」的「易」字。

我們認為,甲骨文、金文中的「易」字,表現的正是《易經》中的「易」字,表現的是鳥圖騰,表現的是伏羲創立《易經》與黃帝時期再度演易《易經》之時,對於以鴻雁為代表的候鳥的觀察記錄。在甲骨文、金文中多種「易」字的出現,正與《易經》爻辭中的記載相一致。我們學習《易經》,首先應該知道《周易》、《易》的稱名是為什麼如此稱名,以及「易」字的本義是什麼。但是,考察「易」字本義,不要忘記在《易經》本經中為易字的本義找出依據。

我們首先可以將甲骨文、金文中的「易」字分作表示孤鳥和雙鳥兩類。

表示孤鳥圖的「易」字十三種:《合·28030》、《五期·佚·518》、《三期·粹·603》、《商代·小臣系鹵》、《周早·德簋》、《周早·臣卿簋》、《周晚·伯家父簋》、《戰國·中山王鼎》、《商代·遠簋》、《周早·叔德簋》、《周早·大鼎》、《周晚·晉侯酥鍾》、《春秋·蔡侯申鍾》。

表示雙鳥圖的「易」字八種:《一期·合·5458》、《一期·合·8440》、《一期·合·15825》、《一期·合940》、《一期·合15827》、《三期·合28012》、《周中·事喪尊》、《戰國·中山王壺》。

孤鳥圖中表現飛翔中的鳥:《五期·佚·518》、《三期·粹·603》、《商代·小臣系鹵》、《周早·臣卿簋》、《戰國·中山王鼎》、《商代·遠簋》、《周晚·晉侯酥鍾》、《春秋·蔡侯申鍾》。飛翔中的孤鳥圖中,半圓的圓表現的是鳥頭,圓中的一點表現鳥的眼睛,略彎的一長豎表現飛翔中的鳥張開的兩隻翅翼,後面三點表現鳥的尾羽。飛翔中的孤鳥圖有半圓在左、三點在右和半圓在右、三點在左之分,也即鳥頭在左、鳥尾羽在右和鳥頭在右、鳥尾羽在左的區分。這正是表現候鳥鴻雁秋天飛往南方、春天飛回北方,飛翔方向不同。這也正是《易經》的實質。

孤鳥圖中不表示飛翔的鳥:《合·28030》、《周早·德簋》、《周晚·伯家父簋》、《周早·叔德簋》、《周早·大鼎》、《春秋·蔡侯申鍾》。創造《易經》八卦的人,對於鴻雁的觀察記錄是全程追蹤式的。「仰則觀象於天」,創造《易經》的人不僅僅是觀察鴻雁在什麼節氣飛往南方去了,在什麼節氣飛回北方來了;「俯則觀法於地」,創造《易經》的人們還要觀察鴻雁在大地上選擇棲息地的情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生之謂易」,中國古代聖人創造《易經》,根本目的,在於「生生不息」。在於人口的繁衍生息,不被自然災害所毀滅。保障人類繁衍生生不息的方法,是人類向鳥類學習得來的,是在追蹤觀察鳥類的生存習性中學來的。一定要注意的是:《易經》意義上的「八卦生萬物」的「萬物」這一概念,並不是指世間萬物,並不是指地球乃至宇宙間無生命的物理意義上的物質、物體。將《易經》中的「萬物」概念應用、發揮到物理學、天體學、宇宙生成論上的做法,是十分荒誕的,看來是在無邊際地發揮、誇大《易經》的作用能量,其實質是在毀掉《易經》。《易經》中「萬物」的「物」,原指動物,又特指動物中的禽類,指的是鳥類有著憑籍選擇生育地理、生存環境的繁殖量。追蹤觀察記錄鴻雁等候鳥生存習性創造了《易經》八卦的人,對於鳥類的觀察是全方位的,不僅僅全程追蹤觀察其飛翔在天空上,也觀察其在北方的擇偶、哺乳、成長以及其在南方的棲居過程。《合·28030》是表現一隻鳥在草叢、窩中張口等待母鳥餵食;《周早·德簋》是表現一隻已經長成的可以站立在樹榦上的大鳥;《周晚·伯家父簋》表現的是還像一條蟲子(蜥蜴)一樣沒有羽毛的乳鳥;《周早·叔德簋》表現的是一隻漸漸長成的已經可以站立在樹榦上但還需要母鳥前來餵養的鳥;《周早·大鼎》表現的是離開鳥巢但還不曾遠行遷徙飛翔的鳥;《春秋·蔡侯申鍾》的鳥的形象非常明顯,是說在春秋時期《易經》的「易」字具有的鳥的象形,還非常清晰。另外「易」字雙鳥圖像中《戰國·中山王壺》的鳥圖像也非常明顯,並且是表現兩隻鳥相對飛翔,這是說到了戰國時期,中山這類小的諸侯國中,還保留了「易」字所要表達的鳥類南北遷徙痕迹。

《周早·大鼎》、《周晚·伯家父簋》、《春秋·蔡侯申鍾》中可以看出,進入周代以後,在整個周代,《易經》的「易」字的單鳥圖像,已經基本上是鳥的頭部在上。除《周早·臣卿簋》外,「易」字的單鳥圖像,已經基本上丟失了左右結構的「易」字。後世《易經》的「易」字,上部是用圓表示的鳥的頭部,圓中的一點(「日」字中的一橫)表示鳥眼,下部是表示「羽毛」、表示鳥類飛翔的「習」字——「易」字的這層原義,也隨著左右結構的「易」字的丟失而丟失。

《易經·中孚》上九:「翰音登於天,貞凶。」《易經·小過》初六:「飛鳥以凶。」上六:「弗遇過之,飛鳥離之,凶;是謂災眚。」《易經》中有爻辭直接講飛鳥。

我們解釋過《兌》卦,在《兌》卦解釋中我們詳細講解了鳥類中母鳥與子鳥之間的捕食、餵養過程。我們解釋過《漸》卦,在《漸》卦解釋中我們詳細講解了鳥類中雄鳥在夜間要到樹上站崗,雌鳥在窩巢中棲息,雄鳥犧牲,雌鳥三年不婚配的過程。《易·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這是《易經》中為什麼有表示孤鳥圖像的「易」字,同時還有表示雙鳥圖像的「易」字的原因。甲骨文、金文中表示雙鳥圖像的「易」字有八種,《一期·合·5458》、《一期·合·8440》、《一期·合940》、《一期·合15827》、《三期·合28012》,都是表現母鳥對樹上、鳥巢中的子鳥哺乳;《一期·合·15825》是表現母鳥餵養子鳥,但不是在樹上、鳥巢中;《周中·事喪尊》是表現鳥兒雙雙站立在樹上;《戰國·中山王壺》或表現候鳥的南北遷徙線路,或表現子鳥已經會初步飛翔,在飛翔中母鳥餵養子鳥時口口相接情景。

棲息於樹木上的鳥類,在《易經·漸》卦初六:「鴻漸於干。」六四:「鴻漸於木。」。《易·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易,飛鳥形象也。與「均」通。」其實,古人有過「易」字是飛鳥形象的認識。只是被以孔子為代表的「日月為易」、「易有三義」這種所謂的主流觀點所壓制。

四.「日中金烏」:用圖畫畫出的「周易」二字

我們的目標,是找回「周易」之前的「周易」。

三足烏,也稱金烏、陽烏、踆烏。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鳥,俗稱太陽鳥。

文獻中關於三足烏的記載:

《山海經·大荒東經》:「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楚辭·天問》王逸注云:「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西王母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張守節正義引張揖曰:「三足烏,青鳥也,主為西王母取食。」

《玄中記》:「蓬萊之東,岱輿之山,上有扶桑之樹,樹高萬丈。樹顛有天雞,為巢於上。每夜至子時則天雞鳴,而日中陽鳥應之;陽鳥鳴則天下之雞皆鳴。」

《洞冥記》卷四:「(漢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東北有地曰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烏數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馭,以手掩鳥目,不聽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鳥獸食此草則美悶不能動矣。』」

《藝文類聚》卷一百引《黃帝占書》:「日中三足烏見者,大旱赤地。」

《玉函山房輯佚書·河圖括地象》:「有三足神烏,為西王母取食。」又說:「崑崙在若水中,非乘龍不能至。有三足神鳥,為西王母取食。」

《論衡·說日》:「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

  《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漢高誘註:「踆,猶蹲也。謂三足烏。」

  《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烏。」

杜甫《嶽麓山道林二寺行》詩:「蓮花交以響共命鳥,金榜雙回三足烏。」仇兆鰲注引黃生曰:「三足烏,即日也。」

陸遊《月夜短歌》:「明星雖高未須喜,三足陽烏生海底。」

出土文物中的三足烏:

仰韶文化彩陶上和原始時期岩畫上都可以看到各種形式描繪的太陽圖像,在青銅紋飾上更有大量的、形式多樣的太陽圖像。中原地區出土的史前彩陶,據考古工作者研究認為,「圖案最具代表性的是與天體有關的日珥紋、太陽紋和飛鳥紋等,日珥紋圍在光芒四射的太陽周邊、太陽紋有的直接將太陽畫作圓圈,周邊繪出射線,有的還在中間加一圓點,有的將射線用陰紋表示」。河南鄭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太陽的形象成為彩陶圖案紋飾中的重要對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河村類型彩陶上的太陽紋有時和變體多足鳥紋畫在一起。而許多日中金烏與廟底溝類型彩陶上的正面鳥紋都畫成三足。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區出土的大量彩陶上也有多種圓日圖案,特別是半山類型時期旋紋已成為彩陶上的主要花紋。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象牙片上雕刻的太陽由多個同心圓構成,外圓上端刻有濃烈的火焰狀,形似太陽光芒,圓日左右還刻畫了昂首相望振翅欲飛的雙鳥,被稱為雙鳥太陽圖或雙鳥朝陽圖。有學者認為這種將鳥形或鳥紋與太陽的畫面紋飾連在一起,應是先民將鳥信仰與太陽信仰糅合一體的獨特展示。

西周三足烏形尊。陝西寶雞茹家莊1號墓出土兩件形態相同的三足烏形尊,較大的一件高23.5厘米,長31.2厘米,重3公斤;較小的一件高18厘米。鳥體豐滿,昂首鉤喙,凝目遠望,三足挺立,尾作長方形,兩側呈階梯狀。鳥身中空,背部開長方形孔,孔口上有蓋。周身披鱗狀羽紋,尾部飾鎖鏈狀羽紋,足部飾鱗紋。鳥尊為酒器。專家認為此鳥尊造型可能與古代傳說日中有三足烏有關。

陝西眉縣馬家鎮楊家村土青銅器三足附耳盤,銘文達340餘字。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神樹分為三層,樹枝上共棲息著九隻神鳥,分明就是「九日居下枝」情景,在青銅神樹出土時已斷裂的頂部,推測還應有象徵「一日居上枝」的一隻神鳥。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上亦有以彩繪方式表現的一輪畫有金烏的太陽。

戰國與秦代的銅鏡上有三鳥環日圖。

漢代瓦當上有繞日飛行三鳥紋。

漢代畫像石《羿射九日》圖中刻畫的棲息於扶桑神樹上的也是三足金烏。考古發現東漢畫像磚常有一些動物圖像,如虎、鹿、牛、豬、魚、龜、鶴、鳥以及三足烏和九尾狐等。畫像題材主要有伏羲和女媧、東王公和西王母等,而三足烏和九尾狐常作為瑞鳥瑞獸列於西王母座旁。

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太陽神鳥金箔飾。出土青銅有領璧形器上的三隻神鳥。

關於「日中金烏」,在文字載體的記載上,《山海經》、《楚辭》相對較早,但相比於仰韶彩陶、原始岩畫、青銅紋飾這些載體上的「日中金烏」,就要晚了許多。從時序上講,晚出的文字載體對「日中金烏」的稱名,都是依據了仰韶彩陶、原始岩畫、青銅紋飾遺迹上的「日中金烏」圖案才被稱之為「日中金烏」的。最初的稱名有沒有出錯?最初的文字釋讀者與圖畫釋讀之間有沒有直接的絕對沒有間斷的傳承?後來對這一稱名的延續是不是以錯就錯?比如仰韶彩陶考古發現、青銅器的發現,基本上是近現代以來的事情,近現代以來「日中金烏」圖案、紋飾發現之後稱名為「日中金烏」的依據,就依然是典籍中已經有過的稱名。這似乎沒有問題,並且符合「二重證據法」。然而,有沒有人敢於去想,典籍文字最初對「日中金烏」的稱名可能就是錯誤的,甚至是荒誕的。有沒有人認真地把王國維提出過的中國文化在商周之際發生過劇烈變化甚至斷代作為中國文化既有背景與前提,去思考中國文化的根脈所在與裂痕?如果這種斷裂事實上存在,並且不止一次,我們強調繼承傳統,反而會是十分危險的事情。

以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飾為例。金沙遺址「太陽神鳥」金箔飾圖案,分內外兩層。內層圖案中心為一鏤圓圈,周圍有12道等距分布象牙狀弧形旋轉芒,這些外端尖銳細長的芒,呈順時針旋轉齒狀排列。外層圖案是4隻逆向飛行的鳥,鳥與鳥之間,首爪前後相接,引頸伸腿,展翅飛翔,排列均勻對稱,圍繞於內層圖案周圍。

從「太陽神鳥」金箔飾本身形象來看,內層12道弧形旋轉芒的12道,表示1年12個月,弧形旋轉芒則表示旋轉飛翔痕迹。外層4隻逆向飛行的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飛去與飛回。整個圖案,其候鳥特徵十分明顯。

「內層圖案中心為一鏤圓圈」這一點,十分關鍵,這是自有典籍文字以來被古人認定為「日中金烏」的「日」寫入典籍的依據,成為後世認定古人存在「太陽崇拜」以及近現代以來「太陽圖騰」說存在的依據,甚至成為設定國家祭日大典的依據,是把太陽與鳥建立聯繫、以太陽為母題的神話傳說系列形成的依據。

金沙遺址金箔飾圖案,著重點在於表現候鳥。無論是內層圓圈與圓圈周圍12道等距分布的弧形旋轉芒,還是外層4隻逆向飛行的鳥,都是在強調候鳥在一年四季的季節中飛一個輪迴的圓圈。「圓圈」的表意是圓周,是周而復始,不是太陽,不是「日」。這個「周而復始」的「周」,就是「周易」的「周」。我們前面論證了甲骨文、金文中的「易」字表示鳥,金沙遺址金箔飾圖案中圓周與鳥的關係,就是圖畫時代用圓周與候鳥畫面表示的「周易」的意義。

三足烏究竟是什麼形態,古籍中並無記述。求諸出土資料,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上,可以看到許多關於三足烏的描繪,有的在圓圈中刻畫一隻飛翔的鳥,有的將圓圈刻畫在飛鳥的胸部作展翅翱翔狀,還有的則將三足烏雕刻成有三條鳥腿的奇異模樣立於圓圈中間。這些描繪豐富多樣,並無統一的模式,大概都是後世對於遠古神話的一種想像式的解釋和表現。三足烏刻畫成三條鳥腿的怪譎形態,曾遭到王充的詰難,《論衡·說日》說:「儒者曰: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審日不能見烏之形,通而能見其足有三乎?此已非實?」在商周以降的圖像紋飾中,還有另外一種表現方式,即將三足烏描繪成繞圓圈飛翔的三隻神鳥。戰國時期和秦代一些銅鏡上,有三鳥環繞一個圓圈飛翔的圖案,俗稱「三鳥環日圖」,其三鳥均為一足,漢代瓦當上繞圓圈飛行的三鳥紋,表現的也是同類主題。這些三足烏,與「日」、「日精」、「太陽」都沒有關係,其形式所表現的主題,都是「周易」。

伏羲創造易經八卦,是在圖像語言的發達遠遠超過文字發展的時代,先民們自然地盛行採用雕塑和圖案來表現周易觀念及其內含。之後盛行的祭祀活動,於此相得益彰,都是紀念中華民族先民有過的追蹤候鳥的仰觀俯察壯舉。考古發現中那些人面上繪著三角羽翅的人面圖案,眼睛上長長的捲筒,以至大瞪著的眼睛,都是他們追蹤候鳥時高度關注的表情寫真,都是對於候鳥仰觀其飛翔與天空、俯察其食宿於地理的描述。

「周易」不是因了「文王演易」的朝代名稱才稱作「周易」的,不是為了今人要用《周易》揭示世界乃至宇宙的普遍規律定性為「周普」的意義而稱作「周易」的。早在遠古圖像語言時期,圖畫表達的「周易」意義,就普遍存在於仰韶文化彩陶上、原始時期岩畫上和青銅紋飾上。

五.

今本《易經》《豐》卦九三「豐其沛」,《經典釋文》曰:「子夏作『芾』,《傳》云:『小也。』」是《子夏易傳》「沛」作「芾」,釋「芾」為「小」義。按《子夏易傳》釋「芾」為「小」與《詩》之毛傳同。《詩·甘棠》:「蔽芾甘棠」,毛傳:「蔽芾,小貌。」孔穎達疏曰:「《我行其野》雲『蔽芾其樗』,箋雲『樗之蔽芾始生』,謂樗葉之始生形亦小也。」案毛《詩》乃子夏所傳,陸璣《毛詩草木蟲魚疏》曰:「孔子刪《詩》授卜商,商為之序以授魯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魯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荀卿,荀卿授魯國毛亨,毛亨作《訓詁傳》。」因此釋「芾」為「小」確為子夏之義,這也是《子夏易傳》作者為卜子夏的一條力證。

又,《豐》九三「沛」,除子夏作「芾」外,鄭玄、干寶亦作「芾」,《經典釋文》:「鄭、干作『芾』,云:『祭祀之蔽膝。』」而上博戰國楚竹書《周易》亦作「芾」,看起來似乎子夏、鄭玄、干寶皆與戰國竹書同,實際不然。案鄭玄、干寶作「芾」,乃以朱芾、赤芾之芾釋之,《說文》:「巿,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天子朱巿,諸侯赤巿,……韍,篆文巿,從韋從犮。俗作紱。」段註:「此(韍)為篆文,則知巿為古文也。」是鄭、干之「芾」即「韍」字,故釋曰「祭祀之蔽膝」,解《豐》九三「豐其芾」之「芾」,乃蔽而使暗之義,王弼注即取鄭*義:「沛,幡幔,所以御盛光也。」這與子夏釋「芾」為「小」義不同。考《象傳》釋九三爻曰:「『豐其沛』,不可大事也。」《象傳》顯然是以「沛」為「小」。《子夏易傳》與《象傳》一致,又與戰國竹書《周易》相同,說明《子夏易傳》確存《易》之古義,而鄭、王、干此注則與古《易》遠矣。

第20卦:豐(震上離下)

【經文】

豐[1],亨。王假之[2],勿憂,宜日中[3]。

【注釋】

[1]豐,卦名,上博簡本、今本、秦簡《歸藏》並同(繁體作豐),阜陽漢簡本此卦全缺,上博簡本卦辭、初九爻辭、六二爻辭缺。《彖》曰:「豐,大也」,《方言一》:「豐,大也」。《說文》作寷,云:「大屋也。從宀豐聲。《易》曰:『寷其屋。』」高亨曰:「許氏所引乃本卦上六爻辭。據此,許所見《周易》豐皆作寷。本卦四豐字皆指屋室而言,可知豐為借字,寷為本字矣。」因為寷為大屋,故亦有大義,《廣雅·釋詁一》:「寷,大也。」又有厚義,《國語·周語》:「艾人必豐」,韋昭註:「豐,厚也。」《周禮·大司徒》:「其民豐肉而庳」,鄭註:「豐,厚也」。本文之豐即大厚之義。秦簡本《歸藏》之豐卦曰:「豐曰:昔者上啻(帝)卜處囗囗而攴(枚)佔大明,大明占之曰:『不吉。囗臣體體囗牝雉,牝雉……』」是說上帝要占卜居處於某地而讓大明神來枚占,大明神占卜說「不吉」,爻辭殘缺,意義不能明。

[2]叚,今本作假,《周禮·典瑞》註:「晉侯使叚嘉平戎於王」,《釋文》:「叚,本又作瑕,亦作假。」《說文》:「假,非真也」,段註:「《又部》曰:『叚,借也』,然則假與叚義略同。」是二字古通用。《集解》引虞翻曰:「假,至也。」之,指宗廟,萃卦和渙卦卦辭皆曰:「王假有廟」,此處言「王假之」乃省語,謂王親自到宗廟舉行祭祀也。

[3]宜日中,謂舉行祭祀宜於在日中之時。

【譯文】

筮得豐卦,諸事通順。王親到宗廟祭祀,不要憂慮,適宜於日中之時舉行。

【經文】

初九,遇其肥主[1],雖旬無咎[2]。往有尚。

【注釋】

[1]禺,今本作遇,當從今本作遇。肥,帛書原字從月(肉)己聲,即肥之或體。今本作配,《釋文》:「配,鄭作妃,云:『嘉耦曰妃。』」妃、肥古音滂並旁紐、同微部疊韻,音近而假也。李鏡池《通義》曰:「配主:女主人」。張立文曰:「此爻作妃是,肥假借為妃。妃主,言女主人。」高亨曰:「配借字,妃本字,配主,蓋謂女主人也。遇其配主,言出行之人,遇其女主人也。」

[2]唯,今本作雖(繁體作雖),高亨曰:「雖當為唯,古字通用(見王引之《經傳釋詞》),唯旬無咎,言在十日之內無咎也。殷墟卜辭屢言『旬亡咎』,蓋商人每旬必卜,其卜也於本旬之末日,卜下旬之休咎,易言『唯旬無咎』,亦筮旬之事也。」帛書本正作唯,然《周易》以七日為旬,與殷人以十日為旬有別。

【譯文】

筮得豐卦之初九爻,遇到他的女主人,這一旬中沒有災患。前往則能實現意願(目標)。

【經文】

六二,豐其蔀[1],日中見斗[2]。往得疑[疾][3],有孚發若,吉。[4]。

【注釋】

[1]豐,大厚也。剖,今本作蔀,二字古音同之部,音近而假;上博簡本此爻缺,然其今本九四爻「豐其蔀」、上六爻「蔀其家」,上博簡本分別作「豐丌坿」、「坿丌家」,可知其是以坿為蔀,二字古音同並母雙聲、之侯旁轉疊韻,亦音近而假。此當從今本作蔀。《釋文》:「蔀,音部,鄭、薛作菩,云:『小席。』」高亨曰:「蔀者,蓋院中架木,上覆以席,所以蔽夏日者也」,即庭院中之用席搭建的涼棚。

[2]斗,《釋文》:「斗,孟作主」,是孟喜本作主。高亨認為當從孟本作主,即燈燭,謂「日中見主,即日中見燭,謂正午燃燭也。」然帛書本此處亦作斗,與今本同,則仍當以作斗為是。這裡是指北斗七星,《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索隱》引《春秋運斗樞》云:「斗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杓,合而為斗。」《洛書》曰:「北斗魁第一曰天樞,第二璇星,第三璣星,第四權星,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杓,合而為斗。杓陰布陽,故稱北斗。」在夜空中比較明亮。惠棟《周易集解評註》云:「日中見斗,日蝕之象也」,說甚是。本卦六二、六三、九四三爻所言都是說日蝕的現象。日蝕之時,天地昏暗,就像人處在高大而遮蔽嚴實的房屋之中的情況相似。本爻言豐其蔀,蔀為涼棚,遮蔽不嚴,仍能從席間偷過光亮而不至很暗。北斗星比較明亮,在稍暗的天空既能看到,這是日初蝕時尚未蝕全,天空已經較昏暗,故明亮的北斗七星首先出現了。

[3]疑疾,李鏡池曰:「疑疾:怪病。」高亨曰:「疑疾者,精神錯亂多驚多疑之疾也。」張立文曰:「疑疾,多驚多疑的精神病。」

[4]復,今本作孚,同俘,俘虜。洫,今本作發,此處當是異文。帛書本之洫當作溢,《莊子·齊物論》:「以言其老洫也」,《釋文》:「洫,本作溢。」蓋古文洫、溢形近易訛。《爾雅·釋詁》:「溢,盈也」;《廣雅·釋詁一》:「溢,滿也。」由此,知今本之發當讀為沛,二字古音同幫母月部,讀音最近也。《公羊傳·文公十四年》:「力沛若有餘」,註:「沛,有餘貌。」《文選·洞簫賦》:「沛焉競溢」,李註:「沛,多貌」,饒多有餘之意。若,樣子。今本句後有「吉」字,帛書當寫脫。有孚發若謂俘獲之物數量饒多,盆滿缽溢,故占曰吉也。

【譯文】

筮得豐卦之六二爻,天空昏暗若搭了很大的涼棚,日中之時北斗七星出現了。到別處去會得多疑的疾病。戰爭有所俘獲且數量很多的樣子[吉利]。

【經文】

九三,豐其沛[1],日中見沬[2]。折其右肱[3],無咎。

【注釋】

[1]薠,今本作沛,《釋文》:「沛,本或作旆,謂幡幔也。又普貝反,姚云:『滂沛也。』子夏作芾,《傳》云:『小也。』鄭、干作韋,云:『祭祀之蔽膝。』」上博簡本作芾,與《子夏傳》本同。高亨曰:「按沛、旆、芾、市疑並借為◎(從廣犮聲),古字通用。《說文》:『◎,舍也。從廣,犮聲。』古亦以茇為◎。《詩·甘棠》:『召伯所茇』,《毛傳》:『茇,草舍也。』《周禮·大司馬》:『中夏教茇舍』,鄭註:『茇,讀如萊沛之沛。茇舍,草止之也。』並此義。鄭讀茇為沛,尤為茇、沛通用之證。豐其沛,謂大其草舍也。」李鏡池曰:「沛:《子夏易傳》作芾,鄭玄作市。芾是正字,市、沛是借字。芾也作茇,聲通。《說文》:『茇,草根也。』《詩·甘棠》:『召伯所茇。』《傳》:『茇,草舍也。』故沛即蔀,指草蓋房頂。」

[2]茉,今本作沬,二字古音均明母雙聲,音近而假。上博簡本此處之字寫作上艹下帀,《上博簡釋文》云:「讀為瞞,《字彙補》:『◎(上艹下帀),音瞞。』」實即芇字,古音與瞞同(母官切),與沬雙聲(同明母),亦為音近假借。此字古傳本十分紛異,解釋各不相同,《釋文》:「沬,微昧之光也。《字林》作昧,云:『斗杓後星。』王肅云:『音妹。』鄭作昧,服虔云:『日中而昏也。』《子夏傳》云:『昧,星之小者。』馬同。薛云:『輔星也。』」當以子夏的解釋為正。蓋薠讀為芾,即茅草作的屋頂,比蔀為涼棚還要厚實,遮蔽更加嚴密。日蝕到了蝕盡之時,日光已經全被遮蔽,天空完全黑暗,就像被廣大厚實的茅草屋頂遮蔽,因為天色更黑,所以連比北斗七星小的星星也可以看到了。

[3]弓,今本作肱,《左傳·昭公三十一年》:「黒肱以濫來奔」,《公羊傳》黒肱作黒弓,是弓、肱古本通用。上博簡本作{扌厷},從手厷聲,亦當是肱之假借。《詩·無羊》:「麾之以肱」,註:「肱,臂也」。古代每「股肱」連稱,如《書·益稷》:「股肱喜哉」,股為大腿,肱為大臂。

【譯文】

筮得豐卦之九三爻,日蝕已盡,天空黑暗得象做了個很大的茅草屋頂給遮蔽起來,日中之時連小星星都出現了。某人折斷了他的右臂,沒有災患。

【經文】

九四,豐其剖[1],日中見斗。禺其夷主[2],吉。

【注釋】

[1]剖,今本作蔀,上博簡本作坿,涼棚。

[2]禺,上博簡本、今本並作遇。其,上博簡本作丌。夷主,今本同,上博簡本作「夷(原字從屍從二,傳本《歸藏》明夷之夷亦從屍從二,即古文夷字)宔」,主、宔古音同而假。高亨曰:「《詩?瞻卬》:『靡有夷屆』,《毛傳》:『夷,常也。』《逸周書?武穆篇》:『夷德之用』,孔註:『夷,常也。』《渙》六四云:『匪夷所思』,義同。夷主者,作客者所常寄寓之主人也。」張立文曰:「《爾雅?釋詁》:『夷,易也。』『夷主』即易主。『遇其夷主』意謂遇見改易主人之前舊主人。」李鏡池以為「遇其夷主」的意思是「旅客遇見經常接待的房東」,與高說略同,茲從高、李二先生之說。

【譯文】

筮得豐卦之九四爻,日蝕欲盡天空昏暗得象做了個大涼棚給遮蔽起來,日中之時北斗星出現了。旅客遇見了經常接待他的房東,吉利。

【經文】

六五,來章[1],有慶舉[2]。吉。

【注釋】

[1]來,今本同,上博簡本作萊(原字上艹中來下止,即萊之或體)。來章,章即「含章」之章,同璋,既是一種玉器也是一種貴重的禮器,古人祭祀、晉見、聘娶等都要用璋。來章即有人持璋而來。

[2]慶,《淮南子?時則訓》:「行慶賞」,高註:「慶,善也。」《廣雅?釋詁一》:「慶,善也。」 完善、美好之義。舉,今本作譽,《戰國策?西周策》:「不如譽秦王之孝也」,《史記?周本紀》譽作舉;《太玄經?翕?次五》《測》曰:「非所以譽也」,司馬光《集注》:「范小宋本譽作舉」,是二字古本通用,此當從今本作譽,《說文》:「譽,稱也」,讚譽之義。

來章(璋),有慶譽者,《詩?棫樸》曰:「濟濟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疏》:「《斯干》傳曰:『璋,臣之職。』則謂臣之行禮當執璋也。王肅云:『群臣從王行禮之所奉。《顧命》云:太保秉璋以酢』。肅以臣之執璋於《禮》無文,故引《顧命》為證。」蓋王侯有喜慶之事,則其臣屬皆執璋前來稱賀讚譽,故曰「來章,有慶譽。」

【譯文】

筮得豐卦之六五爻,群臣執璋前來,同時帶來美好的讚譽。吉利。

【經文】

尚六,豐其屋[1],剖其家[2],閨其戶[3],◎(上明下犬)其無人[4],三歲不遂[5]。凶。

【注釋】

[1]屋,今本同,上博簡本作芾,當是異文。豐其屋謂其屋建造得寬廣高大也。

[2]剖,今本作蔀,當從今本。蔀其家,張立文曰:「意謂搭席棚於家院。」上博簡本作「坿丌家。」

[3]閨,上博簡本同,今本作闚,張立文曰:「閨、闚古音同屬十六部,音近相通。闚與窺通。《列子?黃帝篇》:『夫至人者上闚青天』,《釋文》:『闚同窺。』《禮記?禮運》:『皆可俯而窺也』,《釋文》:『窺,本作闚。』《集韻》:『窺通作闚。』闚,傾頭門中視也。窺,《說文》:『小視也。從穴規聲。』《廣雅?釋詁一》:『窺,視也。』李鼎祚《周易集解》曰:『目而近戶,闚之象也。』『闚其戶』,意為窺視其門戶。」戶,今本同,上博簡本作◎(上戶下木),《廣韻》音苦減切,訓「小戶也」,然從帛書本、今本並作戶觀之,此字本當從木戶聲,讀與戶同。

[4] ◎(上明下犬),於豪亮《帛書周易》認為是瞁之異體,今本作闃。《釋文》:「闃,馬、鄭云:『無人貌。』《字林》云:『靜也。』」《集解》引干寶曰:「闃,無人貌也。」然此處之闃的用法與前面的豐、剖(蔀)、閨(闚)一樣,為動詞,當從帛書作瞁,《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曰:「瞁,驚視貌」,瞁其無人謂驚訝地看到裡面沒有人。上博簡本此字作◎(左上亯下羊右夬),當是從夬聲,讀為{目夬},據《集韻》即瞲之或體,云:「瞲,驚視也。或作{目夬}。」義與瞁相同。

[5]遂,上博簡本、今本並作覿,則帛書遂字當是隊字之假或形訛,隊、覿古音雙聲(同定母),音近而假。此當從今本作覿。《說文新附》:「覿,見也。」鈕氏《新附考》:「覿,通作儥,《玉篇》:『覿,達寂切,見也。』」三歲不覿謂好多年看不到人,說明此室家已經破敗之極,故占曰凶。

【譯文】

筮得豐卦之尚六爻,蓋的房屋高大,搭了席棚遮蓋了家院,從門戶里向內窺視,驚訝地看到裡面沒有人,此後好多年也看不到人,兇險。

六.結論

什麼叫「易」?「易」字本義為鳥。為鳥的擇地繁育、適時遷徙。

什麼叫「周易」?「周」是周而復始的意思。「周易」指候鳥類隨著陰陽寒暑春夏秋冬循環往來地遷徙。

什麼叫「易經」?《易經》稱作「經」,與《聖經》稱作經、《古蘭經》稱作經、道經、佛經稱作經一樣,是經典的意思。《易經》是由中華民族上古時期的聖人完成的更為古老的關於中華民族應該如何延續後代、掌控政權、獲得財富的生存智慧、方法的法典,是中華民族所奉行的聖經。


推薦閱讀:

五行屬木的字有哪些?五行屬木的字大全加釋義
《老子道德經》釋義
《金剛經》釋義
《地理千金賦釋義》·卷
《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香港版)

TAG:易經 | 周易 | 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