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奴隸經濟

古代的印度社會,奴隸製作為一種基礎性經濟形態存在了非常長的時間。從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入侵,產生了被稱為「達薩」的戰俘奴隸,到列國時期的小國林立,奴隸數量大幅度增多。而孔雀帝國統治下的印度,則是古代印度奴隸制經濟的興盛階段。

古代印度各地區的奴隸制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北印度的兩河平原發展較快,特別是孔雀帝國的中心摩揭陀地區。奴隸制經濟已達到很高水平。在其他地區,特別是周邊地區則較為落後,有的部落還停留在原始社會的狀態。

當時,奴隸來源是很多的。除了戰俘奴隸外,還有債奴、罪奴、家生的、繼承的、贈予的、買來的以及由於饑荒為食物而服役的,數量非常龐大,奴隸有國有的,有屬於私人的。在王室顯貴之家,還有大量的供享樂的宮女、歌妓、舞女等奴隸。

奴隸被視同牛馬,在印度的佛教文獻中,常把「僕從奴隸」與「金銀珠寶」、「象馬牛羊」並列,甚至還被叫作「兩足動物」,沒有任何地位。奴隸不僅可以被買賣、贈送,還可以出租,毒打和虐殺他們都不犯法。


推薦閱讀:

中國經濟馬車還剩什麼牌?
日俄「2+2」磋商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既要,又要……不如只要
燕趙晚報:駱家輝坐經濟艙只關規則無關欠錢
阿里成立國內首個數據經濟研究中心 兩份重磅報告同期發布

TAG:經濟 | 印度 | 奴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