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26)
【經】「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諸佛稱讚其名,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問曰:菩薩若觀諸法畢竟空,內無吾我,已破憍慢,云何欲令諸佛稱讚其名?又菩薩法應供養諸佛,云何反求諸佛供養?
(【論】問:菩薩如果觀一切法畢竟空,內沒有吾我,已破憍慢,如何想讓一切佛稱讚他的名字?又菩薩法應供養一切佛,如何反求一切佛供養?)
答曰:佛法有二門:一、為第一義門,二、為世俗法門。以世俗門故,欲令諸佛讚歎;雖為諸佛所讚歎,而不見我,不取眾生相,世間假名故說。
(答:佛法有二門:一、為第一義門,二、為世俗法門。因為世俗門,是一切佛讚歎;雖被一切佛所讚歎,而不見我,不取眾生相,世間假名而說。)
汝言云何反求佛供養者,如後品中,佛所讚歎菩薩,畢竟阿鞞跋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是菩薩欲得決定知是阿鞞跋致以不?以是故,求佛讚歎,非求供養!
(你說如何反求佛供養,如後品中,佛所讚歎菩薩,畢竟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在這些菩薩欲得決定知是不退轉不?所以,求佛讚歎,不是求供養!)
複次,餘人餘眾生,貪慾、瞋恚、愚痴覆心故,不能如實讚歎。何以故?若偏有所愛,不見實過,但見功德;若偏有所瞋,但見其過,不見其德;若愚痴多,不能如實見其好醜。
(又,其他的人其他的眾生,因貪慾、瞋恚、愚痴覆心,不能如實讚歎。為什麼?如果偏有所愛,不見他的真實過失,但見他的功德;如果偏有所瞋,但見他的過失,不見他的德;如果愚痴多,不能如實見他的好醜。)
諸天、世人雖有智慧,三毒薄者,亦不能得如實贊,猶有謬失;無一切智故,結使不盡故。聲聞、辟支佛三毒雖盡,亦不能如實贊,猶有餘氣未盡,又智慧不具足故。
(眾天、世人雖有智慧,三毒薄的,也不能得如實贊,猶有謬失;因沒有一切智,結使不盡。聲聞、辟支佛三毒雖盡,也不能如實贊,猶有餘氣未盡,又因為智慧不具足。)
唯佛一人,三毒及氣永盡,成就一切智故,能如實贊,不增不減。以是故,行者欲得諸佛所贊,知其實德,不求餘人稱讚。
(唯佛一人,三毒及習氣永盡,因成就一切智,能如實贊,不增不減。所以,修行的人想得眾佛所贊,知道自己的實德,不求其他的人稱讚。)
問曰:諸佛出於三界,不著世間,無有我及我所;視於外道惡人、大菩薩、阿羅漢,一等無異,云何讚歎菩薩?
(問:一切佛出於三界,不著世間,無有我及我所;視外道惡人、大菩薩、阿羅漢,一等無異,如何讚歎菩薩?)
答曰:佛雖無吾我,無有憎愛,於一切法,心無所著;憐愍眾生,以大慈悲心引導一切故,分別善人而有所贊,亦欲壞破惡魔所願。以佛讚歎故,無量眾生愛樂菩薩,恭敬供養,後皆成就佛道。以是故,諸佛讚歎菩薩。
(答:佛雖沒有吾我,沒有憎愛,於一切法,心無所著;憐愍眾生,因用大慈悲心引導一切,分別善人而有所贊,也想壞破惡魔所願。因為佛讚歎,無量眾生愛樂菩薩,恭敬供養,後都成就佛道。所以,眾佛讚歎菩薩。)
問曰:云何讚歎?
(問:如何讚歎?)
答曰:如佛於大眾中說法,欲令眾生入甚深法,贊是菩薩,如薩陀波侖等。
(答:如佛於大眾中說法,想使眾生入甚深法,贊這些菩薩,如薩陀波侖等。)
複次,佛讚歎菩薩言:「是菩薩能觀諸法畢竟空,亦能於眾生有大慈悲。能行生忍,亦不見眾生;雖行法忍,於一切法而不生著;雖觀宿命事,不墮邪見;
(又,佛讚歎菩薩說:「此菩薩能觀一切法畢竟空,也能對眾生有大慈悲。能行生忍,也不見眾生;雖行法忍,對於一切法而不生著;雖觀宿命事,不墮邪見;)
雖觀眾生入無餘涅槃,而不墮邊見;雖知涅槃是無上實法,亦能起身、口、意善業;雖行生死中,而深心樂涅槃;雖住三解脫門觀於涅槃,亦不斷本願及善行。如是等種種奇特功德,甚為難有!」
(雖觀眾生入無餘涅槃,而不墮邊見;雖知涅槃是無上實法,也能起身、口、意善業;雖行生死中,而深心樂涅槃;雖住三解脫門觀於涅槃,也不斷本願及善行。象這樣等種種奇特功德,很是難有!」)
複次,若菩薩未得無生忍,未得五神通,生死肉身有大慈悲心,能為眾生故,內外所有所貴惜者,悉能施與。外謂所著妻子、上妙五欲、如意珠、最上妙寶、安隱國土等,內謂身體、肌肉、皮膚、骨血、頭目髓腦、耳鼻、手足,
(又,如果菩薩沒有得無生忍,沒有得五神通,生死肉身有大慈悲心,能為了眾生,內外所有所貴惜的,都能施與。外指所著妻子、上妙五欲、如意珠、最上妙寶、安穩國土等,內指身體、肌肉、皮膚、骨血、頭目髓腦、耳鼻、手足,)
如是等施,甚為難有!是故諸佛讚歎其德。若菩薩入法位,得神通,行苦行不足為難;以是菩薩生身肉眼,志願弘曠,有大悲心,愛樂佛道,行如是事,甚為希有!
(象這樣等施,很是難有!所以眾佛讚歎他的德。如果菩薩入法位,得神通,行苦行不足為難;用這菩薩生身肉眼,志願弘曠,有大悲心,愛樂佛道,行這樣的事,很是希有!)
複次,若菩薩持戒清凈具足,無所分別持戒、破戒;於一切諸法畢竟不生,常空法忍。精進不休不息,不著不厭;精進、懈怠,一相不異;無量無邊無數劫,勤修精進。
(又,如果菩薩持戒清凈具足,無所分別持戒、破戒;對於一切法畢竟不生常空法忍。精進不休不息,不著不厭;精進、懈怠,一相不異;無量無邊無數劫,勤修精進。)
都欲受行甚深禪定,無所依止,定亂不異;不起於定而能變身無量,遍至十方說法度人。行深智慧,觀一切法不生不滅,非不生非不滅,亦非不生亦非不滅,非非不生非非不滅,
(都想受行甚深禪定,無所依止,定亂不異;不起於定而能變身無量,遍到十方說法度人。行深智慧,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不是不生不是不滅,也不是不生也不是不滅,不是『不是不生』,不是『不是不滅』,)
過諸語言,心行處滅,不可壞、不可破、不可受、不可著,諸聖行處,凈如涅槃;亦不著是觀,意亦不沒,能以智慧而自饒益。如是菩薩,諸佛讚歎。
(超出各種語言,心行也思量不到,不可壞、不可破、不可受、不可著,各種聖人行的地方,凈如涅槃;也不著這種觀,意也不沉沒,能用智慧而自饒益。像這樣的菩薩,眾佛讚歎。)
複次,菩薩未得受記,未得無生法忍,生不值佛,不見賢聖,以正思惟故,能觀諸法實相;雖觀實相,心亦不著。如是菩薩,十方諸佛皆共讚歎。
(又,菩薩未得受記,未得無生法忍,生不值佛,不見賢聖,因用正思惟,能觀一切法實相;雖觀實相,心也不著。像這樣的菩薩,十方眾佛都共讚歎。)
複次,菩薩聞甚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佛法,雖自未得,智慧未及,而能定心信樂,不生疑悔;若魔作佛來詭說其意,意無增減。如是菩薩,諸佛所贊。
(又,菩薩聞甚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佛法,雖自未得,智慧未及,而能定心信樂,不生疑悔;如果魔作佛來詭說其意,意無增減。像這樣的菩薩,眾佛所贊。)
複次,有諸菩薩一時發心,中有疾成佛者,佛則讚歎,有大精進力故。如釋迦牟尼佛與彌勒等諸菩薩,同時發心,釋迦牟尼佛精進力故,超越九劫。
(又,有眾菩薩一時發心,中有快速成佛的,佛就讚歎,因為有大精進力。如釋迦牟尼佛與彌勒等眾菩薩,同時發心,釋迦牟尼佛因為精進力,超越九劫。)
複次,若有菩薩具足菩薩事,所謂十地、六波羅蜜、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無量清凈佛法,為眾生故,久住生死,不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廣度眾生。如是菩薩,諸佛讚歎。
(又,如果有菩薩具足菩薩事,所說的十地、六波羅蜜、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無量清凈佛法,為了眾生,久住生死,不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廣度眾生。像這樣的菩薩,眾佛讚歎。)
何者是?如文殊師利、毗摩羅詰、觀世音、大勢至、遍吉等,諸菩薩之上首;出於三界,變化無央數身,入於生死,教化眾生故。如是希有事,皆從甚深般若波羅蜜生。以是故說:欲得諸佛稱嘆其名,當學般若波羅蜜。
(那些是?如文殊師利、毗摩羅詰、觀世音、大勢至、遍吉等,眾菩薩的上首;因出於三界,變化無央數身,入於生死,教化眾生。像這樣的希有事,都從甚深般若波羅蜜生。所以說:欲得眾佛稱嘆他的名字,當學般若波羅蜜。)
【經】「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一發意,至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菩薩得身通變化力,作十方恆河沙等身,於十方恆河沙等世界,一時能到。
(【論】菩薩得身通變化力,作十方恆河沙等身,在十方恆河沙等世界,一時能到。)
問曰:如經說彈指頃有六十念,若一念中能至一方恆河沙等世界,尚不可信,何況十方恆河沙等世界,時少而所到處多?
(問:如經說彈指頃有六十念,如果一念中能到一方恆河沙等世界,尚不可信,何況十方恆河沙等世界,時間少而所到的地方多?)
答曰:經說五事不可思議,所謂眾生多少、業果報、坐禪人力、諸龍力、諸佛力。於五不可思議中,佛力最不可思議!菩薩入於禪定,生不可思議神通故,一念中悉到十方諸佛世界。
如說四種神通中,唯佛、菩薩有如意疾遍神通。若金翅鳥子,始從[穀-禾+卵]出,從一須彌至一須彌;諸菩薩亦如是,以無生忍力故,破諸煩惱無明[穀-禾+卵],即時一念中,作無量身,遍至十方。
(答:經說五事不可思議,所謂眾生多少、業果報、坐禪人力、眾龍力、眾佛力。於五不可思議中,佛力最不可思議!菩薩因為入於禪定,生不可思議神通,一念中全到十方一切佛世界。如說四種神通中,唯佛、菩薩有如意疾遍神通。象金翅鳥子,始從[穀-禾+卵]出,從一須彌到一須彌;眾菩薩也是這樣,因用無生忍力,破各種煩惱無明[穀-禾+卵],即時一念中,作無量身,遍到十方。)
複次,菩薩一切無量世罪,悉已消滅;
(又,菩薩一切無量世的罪,都已消滅;)
以智慧力故,能轉一切諸法,所謂小能作大,大能作小,能以千萬無量劫為一日,又能以一日為千萬劫。是菩薩世間之主,所欲自在,何願不滿!如毗摩羅詰經所說,以七夜為劫壽。以是因緣故,菩薩乘神通力,能速疾超越十方世界。
(用智慧力,能轉一切法,所謂小能作大,大能作小,能把千萬無量劫作一日,又能把一日作千萬劫。此菩薩是世間的主人,所欲自在,何願不滿!如毗摩羅詰經所說,用七夜為一劫的壽命。因為這樣的因緣,菩薩乘神通力,能速疾超越十方世界。)
問曰:前五不可思議中,無有菩薩,今何以說菩薩不可思議?
答曰:或時因中說果,如日食百斤金,金不可食,因金得食,故言食金,是為因中說果。或時果中說因,如見好畫,言是好手,是為果中說因。諸菩薩亦如是,菩薩為因,諸佛為果,若說佛力不可思議,當知已說菩薩。以是故言:欲一發意到十方恆河沙世界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問:前五不可思議中,沒有菩薩,現在為什麼說菩薩不可思議?)(答:或有時因中說果,如日食百斤金,金不可食,因金得食,所以說食金,這是因中說果。或有時果中說因,如見好畫,說是好手,這是果中說因。眾菩薩也是這樣,菩薩為因,眾佛為果,如果說佛力不可思議,當知已說菩薩。所以說:想一發意到十方恆河沙世界的人,當學般若波羅蜜。)
【經】「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發一音,使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聞聲,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菩薩得六神通,增長梵聲相,過三千大千世界,至十方恆河沙等諸世界。
(【論】菩薩得六神通,增長梵聲相,過三千大千世界,到十方恆河沙等眾世界。)
問曰:若爾者,與佛音聲何異?
(問:如果是那樣的話,與佛音聲有什麼差別?)
答曰:菩薩音聲有恆河沙等之數,佛音聲所到無有限數。如密跡經中所說:目連試佛音聲,極至西方,猶聞佛音,若如對面。
(答:菩薩音聲有恆河沙等之數,佛音聲所到無有限數。如密跡經中所說:目連試佛音聲,到極遠的西方,猶能聽到佛音,好像對面。)
問曰:若爾者,佛常在國土聚落,說法教化,而閻浮提內人不至佛邊,則不得聞。何以知之?多有從遠方來,欲聽說法者故。
(問:如果是那樣的話,佛常在國土聚落,說法教化,而閻浮提內的人不到佛邊,就不得聞。怎樣知道的?多有從遠方來,欲聽說法的人。)
答曰:佛音聲有二種:一為口密音聲,二為不密音聲。密音聲先已說,不密音聲,至佛邊乃聞。是亦有二種弟子:一為出世聖人,二為世間凡夫。出世聖人如目揵連等,能聞微密音聲,凡夫人隨其所近乃聞。
(答:佛音聲有二種:一為口密音聲,二為不密音聲。密音聲前面已說,不密音聲,到佛邊才能聽到。這樣也有二種弟子:一為出世聖人,二為世間凡夫。出世聖人如目揵連等,能聞微密音聲,凡夫人走近才能聽到。)
複次,諸菩薩得入正位,離生死身,得法性真形,能見十方無量佛身,及遍照光明,亦能得聞諸佛六十種極遠無量音聲。諸大菩薩雖未具足如佛音聲,於佛音聲中並得其分。是佛菩薩音聲有三種:一者、先世種善音聲因緣故,
(又,眾菩薩得入正位,離生死身,得法性真形,能見十方無量佛身,及遍照光明,也能得聞一切佛六十種極遠無量音聲。眾大菩薩雖未具足如佛的音聲,對於佛音聲能得它的一部分。此佛菩薩音聲有三種:一、前世因種善音聲因緣,)
咽喉中得微妙四大,能出種種妙好遠近音聲,所謂一里、二里、三里、十里、百千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音聲遍滿;二者、神通力故,咽喉四大出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恆河沙世界;三者、佛音聲常能遍滿十方虛空。
(咽喉中得微妙四大,能出種種妙好遠近音聲,所說的一里、二里、三里、十里、百千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音聲遍滿;二、因神通力,咽喉四大出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恆河沙世界;三、佛音聲常能遍滿十方虛空。)
問曰:若佛音聲常能遍滿,今眾生何以不得常聞?
(問:如果佛音聲常能遍滿,現在眾生為什麼不能經常聽到?)
答曰:眾生無量劫以來,所作惡業覆,是故不聞。譬如雷電霹靂,聾者不聞,雷聲無減;佛亦如是,常為眾生說法,如龍震大雷聲,眾生罪業,自不得聞。如今世人精進持戒者,於念佛三昧心得定時;
(答:眾生被無量劫以來,所作惡業覆蔽,所以聽不到。譬如雷電霹靂,聾的人聽不到,雷聲無減;佛也是這樣,常為眾生說法,如龍震大雷聲,眾生因為有罪業,自不得聽聞。如現在世精進持戒的人,在念佛三昧心得定時;)
罪垢不障,即得見佛,聞佛說法,音聲清了。菩薩於三種音聲中,欲得二種。是二種音聲,甚難希有故;如業果音聲,自然可得故。以是故說:菩薩摩訶薩,欲以一音使十方恆河沙等世界聞聲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罪垢不障,即得見佛,聽佛說法,音聲清了。菩薩在三種音聲中,欲得二種。因為此二種音聲,很難、希有;如業果音聲,自然可得。所以說:菩薩摩訶薩,想用一音使十方恆河沙等世界聞都能聽到,當學般若波羅蜜。)
【經】「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諸佛世界不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佛世界不斷是,菩薩想使一國接一國的眾生髮心作佛。
(【論】佛世界不斷者,菩薩欲令國國相次,皆使眾生髮心作佛。)
問曰:言次第者,為一國前後相次?為十方世界次第?若一國相次者,大悲普覆一切眾生,何以不及余國?若十方一切世界次第者,余佛、菩薩何所利益?
(問:說次第是一國前後相接?是十方世界順序?如果一國相接的話,大悲普覆一切眾生,為什麼不及余國?如果十方一切世界順序的話,其餘的佛、菩薩利益什麼?)
答曰:菩薩心愿,欲令一切世界皆悉作佛,大心曠遠,無有齊限;以是心集諸智慧,無量福德神通力故。又隨眾生種作佛因緣者,是菩薩皆悉令作。若一切世界皆種作佛因緣者,余佛菩薩不應有益,但是事不然!
(答:菩薩心愿,想使一切世界全都作佛,大心曠遠,無有齊限;用這樣的心集各種智慧,無量福德神通力。又隨眾生種作佛因緣的,此菩薩都全讓他們作佛。如果一切世界都種作佛因緣的話,其餘的佛菩薩不應有益,但事實不是這樣!)
複次,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應一菩薩盡得遍諸世界,令佛種不斷;諸餘菩薩各隨因緣,皆有其分。以慈悲大故,願亦無量,利益之心無有齊限;眾生種無量故,非一佛一菩薩所可盡度。
(又,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應一菩薩得遍一切世界,使佛種不斷;一切其他的菩薩各隨因緣,都有他自己的一部分。因為慈悲大,願無量,利益的心沒有齊限;因為眾生無量,不是一佛一菩薩能全部度完。)
問曰:若事不稱心,何故作願耶?
(問:如果事不稱心,為什麼作願啊?)
答曰:欲令心愿曠大清凈故;如行慈三昧,雖不能令眾生離苦,但自欲令心曠大清凈,成利益願。如諸佛大菩薩力,皆能度一切;而眾生福緣未集,未有智慧,因緣不會故,而不得度。如大海水,一切眾生取用,水不窮竭。
(答:因為想使心愿曠大清凈;如行慈三昧,雖不能使眾生離苦,但自己想使心曠大清凈,成利益願。如一切佛大菩薩的力勢,都能度一切;而眾生福緣未集,未有智慧,因為因緣不會齊,而不得度。如大海水,一切眾生取用,水不窮竭。)
但眾生不能得用,如餓鬼眾生自罪因緣,不得見水;設得見之,即時干竭,或為洋銅,或成膿血。佛亦如是,有大慈悲智慧無量無邊,悉能滿足眾生,而眾生罪業因緣故而不值佛;設得值佛,如餘人無異,或生瞋恚,或起誹謗。以是因緣故,不見佛威相神力,雖得值佛而無利益。
(但有的眾生不能得用,如餓鬼眾生自罪因緣,不得見水;假設得見水,即時干竭,或成為洋銅,或成為膿血。佛也是這樣,有大慈悲智慧無量無邊,全部能滿足眾生,而眾生因為罪業因緣而不遇佛;假設得遇佛,如其餘的人沒有差別,或生瞋恚,或起誹謗。因為這些因緣,不見佛威相神力,雖得遇佛而無利益。)
複次,二因二緣,發於正見,所謂內因、外緣。佛外因緣具足,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無量光明莊嚴其身,種種神力、種種音聲,隨意說法,斷一切疑;但眾生內因緣不具足,先不種見佛善根而不信敬,
(又,二因二緣,發於正見,所謂內因、外緣。佛外因緣具足,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無量光明莊嚴他的身體,種種神力、種種音聲,隨意說法,斷一切疑惑;但眾生內因緣不具足,不先種見佛善根而不信敬,)
不精進持戒,鈍根深厚,著於世樂;以是故,無有利益,非為佛咎。佛化度眾生,神器利用,悉皆備足。譬如日出,有目則睹,盲者不見;設使有目而無日者,則無所睹,是故日無咎也。佛明亦如是。
(不精進持戒,鈍根深厚,著於世樂;所以,沒有利益,不是佛的過失。佛化度眾生,神器利用,全都備足。譬如日出,有目就能見,盲人不見;假設使有目而無日的話,就沒什麼可見,所以日沒有過失。佛明也是這樣。)
問曰:云何佛世界因緣不斷?
(問:如何佛世界因緣才能不斷?)
答曰:菩薩於眾生中,種種因緣讚歎佛道,令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漸漸行六波羅蜜,然後於諸世界各各作佛。若於一國次第作佛,或於異國各自作佛,是名不斷佛國。
(答:菩薩在眾生中,種種因緣讚歎佛道,使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漸漸行六波羅蜜,然後在各種世界各各作佛。或在一國順序作佛,或在不同的國各自作佛,這叫不斷佛國。)
複次,菩薩疾集智慧具足,作佛度無量眾生;欲入涅槃時,為菩薩受記:「我滅度後,汝次作佛。」展轉皆悉如是,令不斷絕。若佛不記菩薩者,則斷佛國!譬如王立太子,展轉如是,國祚不斷。
(又,菩薩快集智慧具足,作佛度無量眾生;想入涅槃時,給菩薩受記:「我滅度後,你接下來作佛。」展轉都是這樣,使不斷絕。如果佛不授記菩薩的話,就斷佛國!譬如王立太子,展轉象這樣,國祚不斷。)
問曰:何以貴有佛世界,賤無佛國?
(問:為什麼貴有佛世界,賤無佛國?)
答曰:是事不應致問。佛是莊嚴十方世界主,何況一國!若離有佛國者,雖受人天樂,而不知是佛恩力之所致,與畜生無異!若一切諸佛不出世者,則無三乘涅槃之道,常閉在三界獄,永無出期;若世有佛,眾生得出三界牢獄。
(答:此事不應致問。佛是莊嚴十方世界的主人,何況一國!如果離有佛國的話,雖受人天樂,而不知是佛恩力之所致,與畜生無異!如果一切佛不出世的話,就沒有三乘涅槃之道,常閉在三界獄中,永無出期;如果世界有佛,眾生得出三界牢獄。)
譬如二國之間,無日之處,是中眾生從冥中生,從冥中死。若佛生時,光明暫照,各各相見;乃見日月所照眾生,知彼為大福,我等有罪。如是或時佛以光明遍照諸佛國,無佛國眾生見佛光明,則大歡喜,念言:「我等黑闇,彼為大明。」
(譬如二國之間,沒有日的地方,此中眾生從冥中生,從冥中死。如果佛生時,光明暫照,各各相見;乃見日月所照眾生,知道他們作大福,我等有罪。象這樣或時佛用光明遍照一切佛國,無佛國眾生見佛光明,就大歡喜,心裡說:「我等黑闇,他是大明。」)
複次,有佛之國,眾生知有罪福,人受三歸、五戒、八齋及出家五眾等,種種甚深禪定、智慧、四沙門果、有餘涅槃等,如是種種善法。以是因緣故,佛國為貴。
(又,有佛的國土,眾生知有罪福,人受三歸、五戒、八齋及出家五眾等,種種甚深禪定、智慧、四沙門果、有餘涅槃等,象這樣種種善法。因這因緣,佛國為貴。)
若佛國眾生雖不見佛,值遇經法,修善持戒,布施、禮敬等,種涅槃因緣,乃至畜生皆能種福德因緣;若無佛之國,乃至天人不能修善。以是故,菩薩生願,欲使佛世界不斷。
(如果佛國眾生雖不見佛,值遇經法,修善持戒,布施、禮敬等,種涅槃因緣,乃至畜生都能種福德因緣;如果無佛的國土,乃至天人不能修善。所以,菩薩生願,欲使佛世界不斷。)推薦閱讀: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34)
※凈土聖賢錄白話(七)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35)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46)
※白話比肩劫財----八字職業讀象之三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