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怎麼切脈的
中醫學的診脈經歷了一個比較長期的演變過程,早期是用「遍診法」,需要切全身的動脈搏動情況,與這種診脈方法對應的一個詞叫做「三部九候」,三部是指上、中、下三部。每一部分分別有天、地、人三侯,合起來一共九侯。上部在頭部,分別是兩額、兩側耳前、兩頰的動脈;中部主要在手上切脈,分別切手腕附近的橈側、尺側動脈和手背合谷附近的動脈;下部在下肢切取,分別是腹股溝動脈(女子取太沖穴附近動脈)、大腿內側前緣箕門穴附近的動脈、足內踝後方太溪穴附近的動脈、這種方法在《黃帝內經》中已有記載,不過用起來很麻煩,所以後來慢慢被淘汰。現在中醫診脈已經基本不用這種方法了。
今天的中醫診脈「獨取寸口」,所謂寸口,就是左、右手橈動脈靠近腕橫紋的那一部分,中醫學認為這個地方的脈象可以反映出全身臟腑氣血的情況。診脈時,一般醫生若用右手,就搭病人左手;用左手,就搭病人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從外側搭到寸口位置,一般不要橫跨病人的手臂。食指搭的位置在橈骨莖突的後方,中指、無名指順次搭在橈動脈搏動處。這樣一來,寸口脈又分出來三部:食指切的是寸,中指切的是關,無名指切的是尺。左手的寸、關、尺分別對應著心、肝、腎,右手的寸、關、尺分別對應著肺、脾、命門。有少部分人在寸口部位切不到脈,是因為脈斜著飛向了橈骨莖突背側,向合谷方向伸延,中醫學稱之為「斜飛脈」;如果完全要在腕關節的背側才能切到脈,則稱之為「反關脈」。這兩種情況都屬於生理變異。診脈位置隨之改變就可以了。
中醫切脈是指下功夫,中醫自己也說「心中了了,指下難明」,需要仔細感受,才能捕捉到脈象里的信息。中醫切脈有相應的幾種手法,指下重按稱為「沉取」,得到的是腎臟、腎氣盛衰的信息;指下中等強度的壓力稱為「中取」,候的是脾胃;手指輕搭,稱之為「浮取」,候的是肺;同時,沉取應五臟,浮取候六腑。診脈是為了探查脈的長短,以及脈象在寸口部位脈勢的變化特點,有時需要像捋繩索一樣沿著脈道德縱軸方向移動手指,稱之為「循」;還有「推」,和循類似,不過這時主要集中在一個脈位上下、左右、內外反覆推動,細細體察脈象特徵。此外,還有總按和單按之別,單按時指用一個指頭按住體察,可以是食指、中指、或無名指;總按是三個指頭同時按在脈道上體察。診脈時手指頭要豎起來,用手指尖端的指目去感覺脈,不要用指腹切脈;;食指、中指、無名指之間的距離可根據病人體型、胖瘦來調整。診小兒脈時可用「一指定三關」,即用一個大拇指按脈就可以了,不必非得用三個指頭,小兒脈道上擱不下。
另外,切脈時還得注意心平氣和,靜下心來,調整呼吸。傳統中醫是靠醫生自己一呼一吸之間脈動幾次來判斷病人脈象緩急的,正常人的脈是一息四、五至之間。還有,切脈時的環境也應該盡量安靜,診脈的時間最好選擇在「平旦」,就是清晨人剛剛睡醒,精神清醒了,但軀體還沒怎麼活動的時候。
推薦閱讀:
※寒熱兼雜、上熱下寒的根源,中焦通路受阻是關鍵!
※神奇的中醫診法(上)
※中醫(二)
※刮刮手指百病不侵!老中醫教你一招治百病!(真人示範)
※中醫關於女性閉經的辯證及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