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人生不能沒有禮
《明德講堂》第四期之七:沒有禮樂的社會是不安的
[導讀]現在若說禮是殺人的,是最壞的,但把它去掉了這社會好嗎?為什麼二三十年來我們講文明講禮貌,做文明有禮北京人,還要喊要禮呢?就是說我們已經吃夠了苦頭,沒有禮樂的社會是不安的社會。
主講人:著名禮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先生提問:現在的禮樂形式您談談都有哪些,還有如何去學禮樂?
彭林:禮的形式現在已經沒有了,需要重建。還有嗎你覺得?我在生活里幾乎看不到,所以我想民族文化一定要在民族成員身上,如果民族成員身上都是美國文化、日本文化,自己民族文化在博物館裡面,那這個文化已經死了,就木乃伊啊。所以我們一定要在人身上。我們出去你比方說這個禮很簡單,一會兒我們出門的時候能不能要禮讓一下、謙讓一下,對不對?我們彼此很有序,不亂擠。那麼到了車上,這個禮它是一種愛心是一種尊重,我曾經很想提倡一下在大學裡面,我們所有的大學生,不管是坐汽車、坐地鐵,這裡面只要還有人站著,我就不坐,能不能做到?一點一滴開始做起,然後說話開始要用敬語、用雅言,你像不像一個五千年文明裡面熏陶出來的人?你老說你有五千年文明,可是我一看你沒有一個文明的。現在我們這個遊客出國,評價很糟糕,觀感很差的,但這個可以慢慢改的。
當年漢城奧運會,90年代,韓國跟我們今天情況一模一樣,暴發戶,人沒有禮貌,粗魯、顯擺。後來人家開奧運會的時候很重視,這個機會是我們向全世界展示我們民族形象的最好的機會。後來政府要求每人每天禮讓十次,經過八年的準備,他申辦到開中間八年,我們00年到08年,後來整個韓國的氣象變了,到開奧運會的時候那社會非常有序。這東西是能改變的。我們開奧運會的時候,我寫過一篇文章,我們要求低一點,每人每天禮讓三次行不行?無人喝彩。我們說感興趣的是露八顆牙齒,中國人有沒有禮儀沒有關係,禮儀小姐,現在禮儀成了一個行業,不是每一個人的素養。什麼東西這個裡面怎麼化妝,怎麼塗眉描眼影,怎麼拿刀,怎麼拿叉,有什麼用啊?而且說這個笑要露八個牙齒,我開個玩笑的叫「八個牙露」,這不是胡扯嗎?蒙娜麗莎你們看過沒有,我在盧浮宮看過蒙娜麗莎的,蒙娜麗莎永恆的微笑露了牙沒有?忽悠!現在有一幫人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好像他最懂世界上的禮儀。整個社會就弄得像奧運開完了,好,這禮儀一點沒有改變。所以我們現在需要很多有識之士。
當年這個子路原來是個街頭小混混,看到孔子很不尊重,後來孔子把他說服了,後來他就要求做孔子的學生,最後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一個儒門的弟子。我們每天想想我在什麼地方該有禮,互相看看。
社會人生不能沒有禮(資料圖 圖源網路)
提問:老師我的問題是,因為我想到本傑明·富蘭克林,他有一個他自己為自己設計的人生的道德準則十三條,其中第一條就說到言必利人利己,避免瑣碎的閑聊,這方面比較細緻的學禮或者自律的道德準則,老師您自己有沒有這方面的要求?
彭林:你去讀《禮記》啊!《禮記》上面好多啊。以前我們也不懂,文化大革命我們就「反對克己復禮」「打倒孔老二」,那時候我們說老實話沒念書,連《論語》都沒有讀過你在那裡批,你批什麼呢?後來開始讀書了,讀了《論語》了才知道這麼好啊!梁啟超說這是兩千年中國人思想的總源泉,每個人都要讀懂。這個書不讀你讀什麼書呢?相當於西方人的《聖經》啊可以說。後來讀《禮記》才知道,這裡面規定多的不得了!一定要讀元典。我聽咱們騰訊的老總說,咱們這個節目就是要去引導大家要去親近元典,你讀完以後一定很有收穫,這裡面有好多格言、好多規矩,讀完以後你就知道。
提問:老師您只回答了我的禮的方面(的問題),樂呢?
彭林:今天時間只有一個半小時,剛才只說了聲、音、樂三分,音樂裡面要挑最好的,陶冶心性,中國有好多這種好的音樂。
提問:可是現在中國沒有樂譜啊,古時候的那個。
彭林:所以我們現在更加要珍惜要搶救啊,否則幾千年樂教現在我們啥也沒有了。所以有時候我們非常著急,要珍惜自己的文化,所以樂要有一個專門的時間講,幾句話講不完。聲、音、樂三分,德音之謂樂。平時你聽歌就要想想了,這是德音還是靡靡之音,它對你有影響的,這個影響很快,聽完一遍就有影響,你天天聽,那影響就越來越深。要有選擇。
提問:彭老師,您好!聽您講這個《禮樂人生》,我有很大的認同感,也從您這裡學到很多東西。有一個問題,我感覺到現代社會是很需要我們的禮樂。但是我們通過看元典,看那個不管是《儀禮》還是其他的一些禮書,這個禮還是比較煩瑣的,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司馬遷曾說過「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所以這個禮在古人看來就是一個比較繁瑣的內容,在現在這個社會,我們應該怎麼樣在繼承它的這個核心的前提下,怎樣通過一種適當的轉化在現代社會推行得更順利,能更起到它應有的作用?
彭林:這個說是什麼「經禮三百,曲禮三千」,這是一種極而言之,形容它多。我們說可憐白髮三千丈,你到不了那個程度。另外,這個時代慢慢地在變化,其實留到今天的禮已經不多了。那麼韓國、日本,還保留著比較多的這個禮節,我在韓國最長一次,我在那兒呆過半年,深入到農村,基本上宋明時候傳過去的禮它生活里還是到處可見,注意學一學就是。
然後平時看看電視,你看看韓劇。我這裡舉個例子,你比方說,我出去吃飯,人家給我敬酒,那麼他就會跑過來跑到我旁邊,這是比較懂的。不懂的隔著桌子,甚至就在桌子上敲敲,敬酒敬酒,這個是不行的。他跑到我這裡來,有個人就問了,他說韓國人為什麼碰一下杯以後要轉過身,側過身喝,喝了再過來?說明這個人他很注意,或者看韓劇或者跟人家交往,他會提出這個問題。也有的服務員她過來給你上菜、端飯幹什麼,完了以後他是退著出去的,這種地方都要仔細地去觀察,要揣摩,然後再讀一點書,慢慢慢慢你就有君子風範了。人家一看你往那裡一坐,一坐這人,就發現這個人才是有文化的,然後他覺得自己很俗。
所以有的時候,我吃飯的時候經常被人要求要講講這個中間的禮,一講完之後結果所有的人都說都不敢說話了,其實我講了以後他就會了,那麼他就變得比較謹慎了,我先看看別人怎麼敬酒,說話是怎麼說的。我們也不是一天就知道這麼多的,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禮樂教育的一個時代,完全是後來因為專業的原因,要去讀這些書,讀完之後才感到好,我要開一門課要教給大家,甚至我要到媒體里去講,讀完以後覺得受用。別著急,我相信明年這個時候再見到你,你就不一樣了,對不對?
提問:先生您好,之前我看《論語》裡面有一句話印象很深,叫做「君子德如風,小人德如草」。然後我覺得您說這個禮教的這個禮樂的推廣,我個人認為是不是應該首先在知識分子或者在學生里推廣,然後通過少數人來引導大部分人,因為大部分人我覺得他們可能沒有精力沒有耐心讀《禮記》讀三禮。不知道我這個觀點是不是對?
彭林:太對了!太對了!所以我2000年向有關部門建議什麼禮讓三次,到處做講演,無人喝彩。沒辦法我就在清華大學開了一門課叫《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開了十幾年了,結果學生反映非常好。有的學生跟我講你這課應該是必修課,這東西都不懂你還叫什麼大學生啊?被人笑話。「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是孔子講的。然後我們這兩年每年暑假我們都不賺錢,義務的,我們第一次在廣東、第二次在上海,辦那個禮學的班,有志於來學這個的我們都提供免費的教學,甚至我們當時在廣州的時候連吃住都免的。只能這樣,我們沒有公權力的,一介書生,我只有三尺講台我可以發揮影響。一個清華大學兩萬人,最大的教室三五百人。所以我們現在要在媒體上這樣講,是希望有更多的朋友來了解,沒有禮樂的人生是不和諧的人生,沒有禮樂的社會是不安的社會。我們每個人一生總還有點追求吧,那麼這個東西從自己做起。你做好了你周圍的人都會很羨慕你。
我在清華我也不做廣告,比方說我們有一門課講書信,書信怎麼寫法,賀年片怎麼寫法。以前這個同學寫賀年片都是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對方是八十歲也是這兩句話,對方是十二歲也是這兩句話。後來上這門課以後,他們寫賀年片都寫得非常雅的,班上同學(問):「哎?你怎麼會寫這樣的東西的呀?在哪裡學的?」「你上彭老師的課呀!」所以我那個課往往是一弄兩千人要求選的,後來就抽籤,一抽籤有的人從大一到大四都選不上,這不是我有多了不起,而是這文化它是好東西。你不學則罷,學了你就會嘗到甜頭,一個人總是有文化比沒文化要好吧,高雅比俗要好吧?人都有向善、向上的這顆心的,只要有這顆心,我們不要說子路那樣的人都被改變了,我們許許多多大學生、機關幹部,都會隨之改變。一個人學了這東西,他就被改變了;一個公司都學了,這公司給改變了;社會上所有的人,北京市的人都這樣了,我們就被改變。
其實上面已經意識到了,你看北京機場一下來,電子顯示屏——「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汽車一拐到海淀了——「做文明有禮的海淀人」,這口號都太好了都意識到了,遺憾的是這禮是什麼?你在電子顯示屏上說文明有禮,你不告訴他什麼是禮,那麼這樣喊一百年沒用。五講四美三熱愛,講文明講禮貌講什麼,喊了二十多年,這個社會上哪有禮貌?這口號是空的。一定要身體力行的,別怕人笑。我一開始在清華穿著這一身衣服講課,同學那個時候十多年前沒見過這個衣服,甚至在同學裡流傳著彭老師講課是穿長衫的,這不是長衫,他沒見過長衫,(他)很奇怪,有的同學課間跑來看,我說怎麼樣你也買一件,喔不敢,這樣我群眾關係會疏遠,我沒有疏遠,同學們都挺喜歡我,對吧?堅持。上課給學生鞠躬都很費勁,因為學生不肯站起來,但到今天黨和國家領導人人代會、黨代會都鞠躬的,這風氣慢慢變的。但是我們得風氣之先,敢為天下先,要扭轉這個社會風氣,以先覺覺後覺,這是我們一個基本,你沒有覺悟你不能去覺悟別人,你覺悟了就有責任,再去覺,覺那些沒有覺悟的。
沒有禮樂的社會是不安的(資料圖 圖源網路)
提問:老師您好!我問一個問題,在《道德經》上看老子說了一句話,說「禮者,忠信之薄,亂之首也」,不知道您怎麼理解這句話?
彭林:你覺得禮會亂嗎?因為道家跟儒家,它有的時候互相要攻擊,攻擊的時候它儘可能要把你抹黑了,其實它不是黑。五四以來,我們口口聲聲「禮是吃人的」,好,然後就把它全打倒了,打倒以後呢?現在發現這個人呢他需要得到尊重,這個社會一個基本問題小我跟群我、大我怎麼相處?不能互相鬥啊互相咬啊,怎麼相處呢?我通過我尊重你,然後來得到你的理解,你就感受到我要通過一些動作,讓你感受到我很尊重你,同時我希望你以同樣的方式來和我相處,這個禮它就這個作用。「禮之用,和為貴」,老子要說它是這個的話,五四的時候還有人說它是殺人的、吃人的,你信嗎?要有自己的判斷,首先要了解,讀讀《禮記》,裡面的東西是勸你好還是勸你壞,自己判斷。那麼現在這個社會你說那個是殺人的,是最壞的,你把它去掉了這社會好嗎?為什麼二三十年來我們講文明講禮貌,做文明有禮北京人,做文明有禮朝陽人,為什麼還要喊要禮呢?要呼喚它呢?就是說我們已經吃夠了苦頭,沒有禮樂的社會是不安的社會。
本文系騰訊儒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推薦閱讀:
※值的一生回味的經典人生語錄,非常精闢(收好)
※如何判斷是自己思想成熟了還是被社會主流價值同化了?
※[轉載]人生路上有三看:看遠、看寬、看淡_薄霧晨光
※如何讓自己在大多數時間都明確自己最需要做的事情?如何過得有意義?
※晚慧者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