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處世經(第六章)

導讀 為人處世不能忽略親人。鄰里關係,因為那是你的根基。 中國是一個很重視親情關係的國家,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家庭文化為支柱建立起來的。改革開放以來對人們的家庭觀念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原有的家庭關係往往會有很大的變化。其中有舊觀怠的摒棄,也有以反對舊的家庭觀念以達個人目的,也有以赤裸裸的金錢關係代替家庭關係。 我們在處理親人、鄰里關係時既要重親情人情,又要正視時代飛速發殿給親情關係帶來的變化,親情之間在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上存在的差異、鴻溝,從而做到合情、合理、合法,賦予親情以嶄新的內涵,使今天的家庭更為和睦,親戚、鄰里之間關係更和諧。 處世經(第六章)一、家家念好難念的經 俗話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說的是家家都有其各自難處的矛盾,而今天有些經是家家都要念的,儘管難念,我們也要把它念好。 1.溝通代際交往經 第一難念的經就是代溝的經。隨著社會變遷的迅速,使得兩代人的觀念、態度、行為與習慣有很大的距離,顯得格格不人。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將父母與子女兩代之間,在價值觀念、心理態度、道德認知、行為規範、生活方式與思想習慣上的差距所形成的心理鴻溝,稱為代溝。 父母常抱怨現在的子女太不尊重父母,而子女也抱怨父母太不了解兒女,使得原本和樂的家庭時起爭端。 父母和子女之間為什麼會有代溝呢?心理學家認為幼兒期所定型的人格,根深蒂固,在那時候所形成的行為模式、生活習慣、思想觀念、心態性格等,不易做太大的調整,。而造成固執己見的個性。、人類學家則認為不同時期的文化觀念,有不同的精神規範,農業社會的文化、生活方式,與工業社會所適用的形式,畢竟是大不相同的。 導致代際關係緊張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我們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l)在心理狀態、行為表現、價值觀念、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差異。一般來說,在思想上,上一代人比較實際並趨於保守,年輕人則比較開朗、奔放;在道德觀念上,老一輩人更為重視傳統的道德標準,下一代人則很少受此束縛;在行為反應上,上一代人比較遲緩,年輕人則比較活潑;在性情上,上一代人比較沉著、謹慎,下一代人比較活潑開朗;在生活態度上,上一代人注重實際,下一代人比較多幻想……所有的這些差異,直接引起了兩代人的相互抵觸情緒。 (2)兩代人的時代感不同。青年人一般對新事物敏感,不易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勇於創新。我國偉大的革命家,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年輕時就志向遠大,準備投身於革命,但其父卻顧慮重重,勸其安心讀書,但周總理卻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開創精神,敢說敢幹,終於成就大業。由於時代感、歷史觀及世界觀的不同,也容易在兩代人之間產生隔膜。 (3)兩代人不同的心理特徵。年輕人都有理想和抱負,懂憬美好的未來,思維內容廣泛,反應靈活,接受新鮮事物快,適應新環境能力強,愛獨立思考,富有開創精神。他們創新意識強,心靈手巧,敢於打破陳規陋習。但他們很容易偏激,處理問題不夠沉著冷靜。老一輩人經歷的事情多,老成持重,性格成熟,在人際交往中有很多經驗和教訓。他們看問題更深刻、透徹一些,但有時由於受傳統觀念、封建意識的束縛,容易保守,思想固執,因循守舊等。還有一部分老人家庭權威思想較重,有的還比較偏執、獨斷,要求子女無條件地絕對服從,青年人會因此而不滿。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代溝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必然現象,是現代化國家工業化與社會化伴隨而來的產物。尤其我國正處於轉型期,兩代間的差距,顯得特別敏感。 對於代溝的正確看法: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代溝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代表著一種進步,我們對待它的態度不應是排斥,而應該是歡迎。假如你的子女和你的意見不一樣,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為他有變成獨立個體的需要,只要那種獨立是有理由的,只要他跟你的不同是有道理的,你都應該幫助他建立自我。 子女現在和你的意見不一樣,並不表示他永遠和你的意見不一樣,父母的職責,並不是阻止他的嘗試,而是注意他,讓他不要出了問題。 父母與子女之間想法的不同,並不是我們人為地去否定它,不理會它,這種差異就會消失了。存在差異是必然的,置之不理並不能解決問題。當子女與自己的意見不同時,我們只要把它當作是認知的不同,並不妨害兩代人之間的深厚的感情。 我們採取的正確做法應該是進行良好的溝通。溝通是減少差距或誤解的唯一方法。溝通彷彿在兩代人中間架起了一座橋樑,不是我走過去順從你的意思,也不是你走過來順從我的意願。我們應該在橋的中央會面。 應該說,代溝的存在對於兩代人的交往,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新的一代總要強過老的一代,只有「長江後浪推前浪」,社會才能向前發展。但是老年人的豐富閱歷又是一筆財富。如果各執己見,互不相讓,不僅難以取長補短,更不利於家人之間的感情溝通。 但是,子女們與老年父母之間的這條「代溝」由來已久,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完全填平,要想做到兩全其美,實屬不易,看來只有相互謙讓點了,為此一個能為雙方接受的代際交往的和諧之策便是:求同存異。 美國著名的特納公司的老闆特德·特納是美國最有錢的人之一,他為人寬厚,頭腦敏捷,是美國新聞界和娛樂界的焦點人物。然而如此成功的一個人當被問及最大的憾事是什麼時,他卻難過地回答:「沒能做一個像樣的兒子。」 老特納當年是一個相當有知名度的廣告商,他與兒子在早年便有許多思想上的隔閡,在許多方面都難以達成一致。知情人說,這父子倆只要單獨在一起超過十分鐘,便定會爭吵得不可開交,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不讓誰。每次都搞得不歡而散。那時,年輕氣盛的特德·特納總認為,有個性的人必須勇于堅持自己的主張,即便是親生父親也不例外。直到後來有一次父子倆為是否賣出一部分名下產業而徹底意見對立,正在人們觀望這對父子倆到底是誰會佔上風的時候,老特納卻突然引彈自盡了,雖說死因並非完全與此事有關,但至少也是因素之一。特德·特納為此深受刺激,後悔不迭,他深信,如果自己不是那麼激烈地與父親爭論,以至傷了他的自尊,而是先把自己的觀點放一放,慢慢用事實說眼他,也許父親就不會死,自己能與對手求同存異,卻為什麼不能與父親這樣做? 求同存異對於促使代際關係的和諧確實是一個上策,它不僅可以保存青年人自以為「是」的一些優點,也能在兩者之間尋找到對雙方有利的地方。 求同存異的基礎是理解,是相互之間情感和心理的溝通。在代際交往中,理解更多的是要求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能做到將心比心。例如,青年一代有充沛的精力,好競爭,求創新,喜獨立,不願受人支配,給人一種「豪放不羈」的印象,對此,老年父母很不理解,覺得青年人太狂了。而老年人穩重,深思熟慮、清心寡欲、頑固、保守,對此青年一代也很不理解,覺得老年人太老了,似「朽木」一般。這樣理解上的偏差必然會直接影響到雙方的態度和交往行為,影響交往的深度和質量。如果雙方都能做一次角色換位,扮演一下對方的角色,體驗一下對方的情感,就能很好地改變自己的看法,做出利於交往的行為來。 求同存異還要求雙方有時能做到「忍痛割愛」,捨棄有礙代際交往的心理和行為,實際這是一種「丟卒保車」之舉,雖丟棄了自己的一點東西,卻求得了雙方的和諧。 求同存異的另一個要求是雙方要能主動尋覓「共同請言」,達到求同的目的。有些青年人或老年人很重視和對方的雙向溝通,互通有無,例如老年父母經歷多,見識廣,社會經驗多,這些可以通過與青年的交流,傳播給他們。而青年人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裡,也擁有一些頗具現代化特色的知識、技能,例如電腦的使用,就可以由青年教授給老年人。特別是當前的「信息爆炸」或「組織爆炸」,對每一個人的知識體系和智能結構都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己有的知識無法滿足參與社會活動的需要。因此,青年人與老年人應當攜起手來,走向同一個結合點一學習新的技能,掌握新的知識,更新知識體系,完善智能結構。這樣,兩代人在時代變革的潮流中,差升縮小了,衝突消失了,代際交往和諧了。 代際交往的矛盾和衝突無法避免,但也不會令我們束手無策,如果青年兒女和老年父母都能做到求同存異,做到理解對方,並能在實踐中主動協調代際關係,講究代際交往的藝術,不僅舊的矛盾可以解決,而且新的衝突也不會出現,至少衝突不劇烈。從而利於家庭關係的和諧。 2.和諧家庭經濟關係 另一本難念的經是家庭理財。在現代家庭中理好財,處理好同各方親人的經濟關係,是重要的,也是困難的。窮有窮之難,富有富之難。 在今天這個商品經濟大發展的物質社會裡,恐怕至少有99%的人都相信,自己離了錢財,簡直無法生存,而一個家如果沒有所謂「身外之物」的錢財做保障,也不成其為家。科學地管理家庭財務,才能把日子過得遊刃有餘,既為家庭一員就是家庭的主人,不分男女老幼,有支配權和使用權。這在舊時代是無法想像的。但勿庸置輯,一個家庭,如果在經濟關係上沒有平等權力,則家庭成員間的平等同樣是虛假的。 中國現代家庭,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在經濟權利上比較和諧,不論男人女人哪一位當家,大體上都能比較民主的支配全家的財產。這一點,也是中國現代家庭狀況比較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也有些家庭,在經濟關係方面,處於崎形狀態。 能掙錢者則有權支配金錢,不能掙錢則只好仰人鼻息。老人收人高時,全家看作寶貝,一時無事退休在家,馬上認作包袱。如果身體健康,還能自食其力,而且願意把退休收入如數呈上,彷彿還可以保留其「家籍」;如若不向「主管領導」納稅,身體又常生病,不僅不是動力,反而成為負擔,馬上有理無情,整天讓你看他們的惡臉。更有甚者,竟把自己的老人趕到廚房居住,以至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病困交加,含恨而死。甚至認為父母是自己的包袱,動輒打罵,以為他們給自己帶來無限晦氣、只有讓他們乘風歸去,自己才能得到安定。又有夫妻之間,關係緊張。表現在經濟上,互相欺騙,或者憑著自己的收入優勢,以此欺壓對方。凡此種種,不僅與家庭經濟關係的道德相違背,而且也為現代家庭成員的法律地位所不容。 家庭經濟關係又與家庭道德有關。特別是經濟收入不多的家庭,吃、穿都不富裕,吃既不能隨心所欲,穿又不能和別人攀比。在這樣的情況下,夫疼妻愛,父慈子孝,姐謙妹讓,不但是十分有益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以中國民族傳統,為著吃、穿同家庭糾紛是最讓人看不起的。為著吃、穿打架,都是小孩子的事,而不是成年人的事。倘有這樣的事出現,別人就會說你沒有出息。但是,真能做到勤儉持家,使人人溫飽,也不容易。特別是家中既有老人,又有孩子,住房不大,收入也不高的家庭,兒子要考太學,不加些營養怎麼忍心?老人身體衰弱,不先吃一口又怎麼可以了常常左右為難,只好硬下心腸,先讓老人,再讓兒子,第三才是丈夫或妻子,最後的那一份才留給自己。這樣的家庭在中國尤其不少。正是這種美德,使得很多家庭雖然生活清苦,卻享受著某些經濟富有、精神空虛家庭所絕對享受不到的天倫之樂。 現在,多數都是妻子掌握家庭的經濟大權。女人心細會當家,對家庭開銷也了解得比較全面,理財有諸多方便之處。然而夫妻在財經問題上不協調、鬧摩察的家庭也為數不少。 有些「妻管嚴」的家庭,男方偷偷摸摸地建起了「小金庫」。這樣一來,麻煩事就多了。丈夫整天提心弔膽,生怕妻子發現了秘密。若是妻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倒也相安無事。要是妻子精明而又不寬裕,也就難免「禍起蕭牆」了。先是懷疑丈夫有外遇或是把錢給了公婆,爭吵不斷。接著就是你留一手我留一手,結果是截留了多少錢財,也就截留了多少感情,夫妻同床異夢。夫妻各積「私房錢」,有的是感情不和,自備退路。無論是什麼原因,其共同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家庭的責任感淡薄,沒有把家庭真正作為一個整體,使自己完全融於其中。家庭因經濟問題造成夫妻糾葛,空氣緊張,終日提心弔膽,偷偷摸摸,還有什麼家庭幸福可言? 夫妻之間要互相尊重,以誠相待,家庭經濟要公開,財務要協商處理。 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家庭夫妻都是工薪階層,購置家庭物品要量力而行,儲蓄、投資的比例也應取得一致的意見。會理財的夫妻,家庭生活會過得很好,不會理財的夫妻,家庭生活會出現矛盾,經常在這個問題上發生爭執。 儘管現在家庭理財模式有多樣化的選擇,但共同生活里一般總有一個「當家人」。理想的做法是:日常生活開支費用,歸當家人掌管,另一方可協助,不可越俎代皰。當家人可以更換,誰願當誰當。這樣,夫妻就避免了那種要錢就拿,隨心所欲的「自由化」帶來的經濟危機,也避免了一方財權獨攬的「專政」所造成的夫妻矛盾。而說到具體的家庭經濟管理方法,又有好多「久經考驗」的傳統經驗。有些雖是老生長談,卻又是代代相傳的真理。例如勤儉節約,注意避免鋪張浪費;例如量人為出,細水長流;例如掌握市場信息,把握購物時機;例如巧妙籌劃全年安排,換節換季,衣食立足等等…… 一個家庭,善於理財者,常常能以貧勝富,恰如善於用兵者,常常能以少勝多。這當然不等於安於清貧、不思進取,恰恰相反,這是對於自己的現實狀況所應持的最樂觀,也最現實的態度,並且往往能在不算有利的條件下創造出某種家庭經濟環境的「奇蹟」。雖說錢財並非身外之物,卻也井非能買到一切呀。 3.是是非非理難清 家庭的小是小非,複雜紛繁,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是一本難念的經。 任何一個頭腦清醒的人只要仔細想想,都會承認,家庭之中,親人之間,所有的分歧、爭論,都是為了自家好、為了親人好,都是共同的善意動機下的不同理由,說來說去都是圍著小家轉。也許今天這個人的做法是無可厚非的,但明天卻又會完全不合時宜,又哪裡會有長久不變的真理。但偏偏就是如此簡單的道理,有的人卻一生一世部看不透、想不通。多少人由於家人沒有對其意見持贊成票便委屈之極、怒不可遏;多少人為了些原本雞毛蒜皮的小事大罵出口,繼而甩門離去。難怪能共同活到90多歲的老夫妻是少之又少。渴望並試圖證明自己正確是夫妻間相互對抗的主要武器。有時,其目的純粹是謀求配偶的認同和稱讚(看看我多聰明),但是更多地,人們是通過證明自己正確表現一種優越感。如果你與配偶之間關係敵對,缺乏協作,你們可能從不交流思想和感情,而且相互指責或駁斥對方的言行,並至死捍衛自己的立場。 關係密切的夫妻雙方誰對誰錯無關緊要,除非面臨重大決定,比如「咱們的孩子應不應該做手術了」毫無疑問,必然存在一些你對我錯或你錯我對的問題。然而渴望正確並且試圖證明自己正確極其有害。任何諸如「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或者「我早就這麼告訴你」的話語都可能疏遠夫妻感情。甚至可以說,「錯在對時,對在錯時」。如果你是對的,那就表明配偶是錯的,你們的夫妻關係可能也因此受到影響。如果你是錯的,至少可以承認錯誤,密切你們的關係。如果你向配偶指出你是對的,他(她)是錯的,他(她)可能因此感到特別沮喪。兩相比較,錯並且認錯服軟與對並且自鳴得意,前者明顯強於後者。如果你確實正確,那麼鼓勵和安慰配偶就尤其重要。如:這次我是對的,但是一般都是你對。不管怎麼說,誰對誰錯無關緊要。 但是,有的人喜歡專門等著對方出錯,然後幸災樂禍洋洋得意——這就是所謂的「揪辮子」。 解釋說「可能是我錯了」、「可能是我詞不達意」或者「可能是我理解錯誤」等等,需要一定的心理技巧;而直接承認「我不懂」、「我錯了」或者「對不起」則需要相當勇氣。我們不必學習過分謙虛,自我貶低的人,但是需要練習說說這些簡單的句子。 快樂比正確重要,但是兩者通常無法並存,在家庭生活中尤其如此。 處世經(第六章)二、從「孝」出發,讓長輩開心 1.孝順有新意 孝是自覺地將人類天生的一點敬愛父母的心,也就是一點仁心仁性,加以保存、培養、發展,以使人成人成賢成聖的道德原理。具體一點說來,孝就是使父母寬心喜樂,使父母免憂愁,少擔心。為人子女的,好好地愛惜自己的身體,經營自己的事業,照顧自己的家庭,就是盡了孝道。 我們要盡孝,處理好子子女對父母的關係,首先得膽白的一個問題就是孝在家庭關係中的重要性。 那麼身為人子,我們該怎樣對待我們的父母才算是盡了孝道呢?我們究竟該怎樣處理好這種關係,才能使我們的家庭更趨於和睦呢?《親恩歌》中唱道:「要知親恩,只看自己怎樣養兒育女;要求子順,必先自己做到孝順爹娘。」 我們對待我們的父母,不僅要愛他們,而更多的是去尊敬他們。這一點,我們不但要把它看作是一種良好的意願和道德規範,而且要提高到互相對內心世界的真切理解上來認識。只有互相理解,才能真正做到互相尊重。 為了處理現代家庭的關係,我們還得就新孝道作一些必要的說明。其實,歸結起來,也不外乎三條原則,即合情、合理與合法。合情,即子女行孝應以愛心為本,以感情為重,並應設身處地儘力為父母著想,在對父母表達關懷之情時,應採取其樂於接受的方式。 合理就是子女行孝應適當運用理性,考慮事實,顧全事理,而不衝動短見,為近誤遠,以小害大。行孝應量力而行,不宜過度,走人極端,尤不可因行孝而自殘自虐自貶,否則即成愚孝。 據報道,南方某地,有人在外經商賺了大錢,衣錦還鄉之後,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盡自己的孝道,在父母還在世時就為其假設靈堂,大作道場,揮金如土,只為博得一個「孝子」的名聲。這種做法,只能說是愚味行為,搞封建迷信,實不可取。 合法是子女行孝應不違反現行法律,不可因圖孝父母,而有犯法之行。父母如要子女做不法的事,子女應好言相勸,不可以孝害國。 同時還要列出一些具體的原則: 子女要善待雙親,且要同等看待,不可厚此薄彼; 多與父母交談,以了解其看法、想法及感受; 儘力敬愛父母,不以言辭或行為侮慢父母; 儘力使父母心愉快,少意父母生氣; 幫助父母從事並完成善舉,不陷父母於不義; 對父母應誠心誠意,不因父母的社會地位與經濟能力而表面做作與應付; 言行盡量使父母引以為榮,不使父母因子女言行而抬不起頭來; 儘力使父母信任與放心,而不使父母為子女的行為擔心; 保持自己身心健康,以免父母優慮挂念; 以同情的態度來了解父母的時代與生活背景,不可以貿然視為落伍; 父母如有過錯,子女應以委婉的態度耐心相勸; 父母在物質生活上如需照料,子女應儘力予以安排,勿使有所匱乏; 父母生病時,子女應妥為照顧,儘力設法醫治; 父母喪亡,子女應予以妥善安葬。 綜合以上觀點,須注意「養親」,「悅親」,「念親」三點。 第一,養親。養親是子女最基本的拳行,也是子女的天職。當今奉養父母的方式,有輪流奉養、固定奉養。輪流奉養是已婚子女依次奉養父母,由長於起,輪到幼子,周而復始,時間長短,以均等為原則。固定奉養是諸子分家後,父母固定在某子家居住,其他兒女按月付給一定的生活費。或父母保留財產,以其收益付給擔任固定奉養的兒女,或某兒女自動單獨負全部奉養費,其他兒女自動給父母親零用錢,或各兒女負責奉養父母中的一位。也有父母親與未婚子女同住,或父母親自己單獨居住的。不論採取哪一種方式,都要依照實際需要,父母的意願及年齡、健康情況而定。 一個人是否孝順,是以他是否具有孝梯之心而言,如果具有至誠的孝心,表現在行為上,雖然不一定是錦衣玉食的奉養,也是足以感化人心,值得稱道。 第二,悅親。悅親就是使父母親高興,不使父母親憂慮、恐懼、發怒。悅親是養親的第一要訣。使父母長生歡喜心,可以增進父母的健.康,這是壽親之道。在父母親面前,萬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無論我們的環境道順,得意或失意,總應該克制感情,父母所愛要愛之,父母所敬要敬之。 其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教之始也」。又「父母唯其疾之憂」,為人子女的,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不使父母親憂傷;出必告,返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要循規蹈矩,安分守己,不作姦犯科,違法亂紀,要積極用功敬業,爭取好的成就,努力發展自己的事業,大展宏圖,福國利民,以顯揚父母。 萬不可忤逆,衝突,也不可顧其心意,為非作歹,而陷父母於不義。而夫妻相愛,兄弟和睦,使家庭和順,也是悅親之道。 第三,念親。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祀。祭之以禮」。當父母親喪亡時,子女應御哀妥善安葬,按時祭拜。 我們中國人講孝道,所以對祖宗十分崇敬,完全是基於一份慎終追遠、感恩圖報的心理,是非常理住性。我國古今家庭倫理的特色全在於此。 2.與與因執的老人相處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關係的好壞將給你的事業、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的性格與待人處事的態度,所以處理好家庭關係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子女與長輩的關係。人生的好多煩惱與無法解釋的苦衷來自於家庭,而這又多半與兩代人之間難以融洽相處有關。 有些作父母的,認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養的,他們理應該像小貓、小狗那樣順從、乖巧;自己是家長就得說一不二,老子的話是聖旨,誰敢違抗,對錯都得執行;還有些父母固執己見,即使知道自己錯了,也不肯在孩子面前認錯,在孩子面前保持自己起碼的威嚴;也有的家長認為「家有家規,棒子底下出孝子。」家庭中沒有民主,只有專制,所以許多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心理上很怯儒、悲觀,既不願因此而與父母決裂,同時又難忍受父母固執給自己帶來的精神壓抑與心理摧殘,他們感到深深的無奈與茫然,因而也對人情世態冷淡而無所事從。 我們晚輩到底該怎麼辦呢? 首先,應充分認識到,家庭的和睦,成員關係的融洽是我們每個人都嚮往和渴求的,這是我們在紛繁複雜人生中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強大力量源泉,也為我們完美的人格塑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應和父母攜手搞好家庭的建設,爭取在溫暖、和睦、民主的家庭氛圍中找到自己發奮圖強的支撐點。本著這種認識,晚輩們應以各種方式求得父母的了解與理解,同時也與長輩建立相互諒解、信任,用和煦的理解春風化解積蓄心頭的固執的寒冰。 其次,解決家庭中與父母的矛盾,我們應分析清楚父母專橫、固執的原因。據觀察,有的家長總是愛拿自己從前和現在比,用老一套來要求子女,以各種模式卡他們,讓兒女接著自己設計的方式去生活、成長。他們根本聽不進逆耳之言,兒女稍有不順,他們立刻暴跳如雷,相信武力與強權會使兒女乖順;也有的父母由於事業上的挫折或其他的外在壓力,使他們感到無法發泄心中的鬱悶,於是兒女稍有「逆耳」之言,他們就要「山洪暴發」把氣撒在孩子身上;還有一部分父母在更年期間,脾氣古怪、性格暴虐,總是懷疑自己的孩子長大了要背叛自己,心裡總有一種失落感和恐懼感。他們往往多疑無理,對孩子動輒發火辱罵,動輒大打出手、等過後又感到深深悔恨和自責。這種矛盾心理如不及時調整,惡性循環,往往是孩子離家出走和與父母背道而馳的根本原因。我們作為兒女更多地是不去議論父母是與非,而應冷靜地想一想我們如何才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重新贏得父母的耐心與愛心,去贏得平等與互相的尊重。再次,要以「理」服人,但這決不是給父母講大道理。那樣做只能適得其反,而應避開鋒芒找到合適的場合,借用合適的話題,運用巧妙的語言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已某些老觀念和做法的不是,既不傷他們的面子,又讓他們心服口服看到兒女對他們的理解和尊重;同時應用積極孝順的愛心去感化他們,幫他們走出自我狹小的生活圈子,多與外界接觸去切身感受時代的轉化與人們觀念的更新及現今孝道的新內涵。也不妨多與父母談談他們的青年生活和體會,學會傾聽和客觀理智地選擇,以硬碰硬只能兩敗俱傷,「以柔克剛」倒可以解決部分問題。長輩的固執脾氣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這就需要我們有耐心去讓他們多看看社會的光明面與現代年輕人身上的長處和優點,給他們機會多參與我們的討論與社會活動,也可以把一些如何處理好家庭關係的好書悄悄地放在他們的枕旁。多在生活的細微之處了解父母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求,要做父母身邊的有心人。這樣冷漠對抗的家庭氣氛會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是父母對兒女的關心、疼愛,子女對父母的尊重敬愛以及毫無保留的孝心,這樣豈不是兩全其美。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父母突然間和以前判若兩人,明明不是你的錯卻拿你發火,這時就要巧妙地了解一下,是你的爸爸、媽媽在工作、事業上受到什麼挫折,在人際關係上是否遇到了什麼麻煩,如果確實如此,我們做兒女的應該從大局考慮多為父母分優,幫他們平息心中的怨氣。具體的就是多幫他們干於家務、給他們買些或自己親手做點他們愛吃的東西,多找些開心的話題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這時,「乖順」點也是可以的。給他們抒發自己苦衷的機會,有誰更了解自己的父母,更會傾聽他們的怨言呢?不妨讓他們盡情地說說,要知道長輩雖說經歷、閱歷比我們廣,可他們的心有時也像我們一樣的脆弱。現在社會、家庭的壓力又這麼大,人難免要有心情煩躁的時候,兒女畢竟是他們的定心丸,多替他們著想,給他們以外人所無法給予的首肯與真心的理解,讓他們感受到兒女對他們永遠不變的需要與敬愛,讓他們疲憊的心在家的這個溫暖的港灣徹底地放鬆與休息,盡兒女所能讓父母快樂,也是我們對他們最好的孝順。如果自己的父母已到了更年期,好多習慣都發生了變化,一時讓我們也難以接受,這時我們晚輩切忌遇事必須明辨是非,或保持城激不予理睬。要知道人都有這個時期,只不過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反應罷了。老人把我們養大,吃再大的苦他們也毫無怨言,他們一直在為我們奉獻著自己的光與熱。所以,他們現在由於生理、心理上的不適而產生的一連串的變化都是兒女們應該理解並給予重視和關心的。但我們不應把老人當作病人看,應有耐心,寬容的心是可以治癒傷病的良藥。這時做兒女的可以抽空多陪老人出去轉轉,發現他們的樂趣所在,給予及時的鼓勵,養養花、養養魚、養養鳥都可以緩解更年期給他們帶來的難以自制的心緒,也可以適當買點補養品等老人心情好的時候送上去。要善於察言觀色,盡量滿足父母的要求,遇到老人固執、鑽牛角尖發脾氣時,我們要理智、剋制,找一些輕鬆的話題緩解緊張的空氣。父母這個時候是比較敏感的,所以我們說話也要多留心,不能言語過重傷了父母的心,孰不知只要孩子多體貼多關心父母,他們是會很快渡過這個時期的。我們也應該多研究一下不同時期老年人的特點,使我們自己成為他們的「保健醫」,讓我們的孝心化作一杯夏日清涼的甘露,一盆冬日熊熊的碳當然,對於那些特別蠻橫、不講道理的父母,我們可以適當採取機智而行之有效的辦法,讓父母逐步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而接受你的意見,但在處理與固執父母的關係中最忌諱「以牙還牙」、「反目成仇」,因為父母與孩子到底是至親至愛的血肉關係。讓我們以孝為本,從孝出發,去認真做好每一件事,讓父母開心,使自己滿意。相信,生活的磨硬同樣給我們以豐厚的饋贈,成熟的人將擁有這筆財富。 3.與脾氣古怪的老人相處 常聽一些年輕人議論,他們經常與自己的父母產生矛盾,說父母越老脾氣越古怪了。怎樣與脾氣古怪的老人相處確實很傷腦筋。其實,這主要是不了解父母生理和心理特點的原因,一旦摸清了老人的心理和生活上的要求,相處就不會難了。老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需求: 一是依存需求。退休以後時間閑暇,希望找人聚聚,聊聊天,從子女那聽點消息,豐富一下自己的生活。 二是自尊需求。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老人不服老,但又有點怕老,逐漸變得多愁和敏感起來擔心自己的人生價值是否能得到社會和子女應有的肯定和尊重。這時他們的自尊心比其他年齡的人,也他們自己的過去更強烈。 三是求助需求。剛進入老年期,健康狀況尚好,他們可以承擔不少家務,子女當然也十分高興。但是,隨著老人生理逐漸老化,老人的求助需求增加了,漸漸對子女的要求多起來。 四是文娛需求。老人的文娛需求也有別於年輕人。如愛看京劇或聽戲曲,對流行歌曲有的不願意接受等。 作為晚輩且莫責備老人性格「怪」,漠視老人合理的心理需求。對老人應在人格上多尊重,在精神上多安慰,在生活上多照顧。具體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經常主動與老人交談,多談些老人關心的事情,節假日外出遊玩,盡量邀請老人一起去,對老人的合理要求,應盡量滿足,不能滿足的應向老人解釋,取得老人的諒解。 (2)教育子女尊敬老人,遇到老人心緒不佳時,要忍耐,切忌頂撞,與老人意見發生衝突,一時又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時,可暫時轉換話題,等老人心情好時,再以婉轉的方式商量解決。 (3)無論老人經濟狀況和持家能力是否變化,有關家庭的大事都要主動徵求者人的意見,應經常詢問老人的身體情況,如有不適,及時陪同者人就診,對老人幫助自己照料小孩,操持家務,應經常用各種方式(特別是用語言)表示感謝。 (4)逢年過節或遇老人生日,要特意為老人做些愛吃的東西,買些禮物,這會給老人帶來很大的快樂。 做到這些,老人自然會快樂無比,你也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也不會覺得老人古怪了。 4.對待愛嘮叨的老人 許多年輕人結婚成家後都不願與父母住在一起,他們彷彿一下子掙脫了喋喋不休、嘮嘮叨叨的羈絆,再也不願面受父母對自己的挑長問短,有些做兒女的甚至產生逆反和抵觸情緒。兒女和父母分開過,也許能暫時地解決一下問題,可這終究是要在父母心中產生一種振動和不平衡感的,到底該如何與愛嘮叨、羅嗦的老人相處呢?這也是一些家庭不容迴避的問題。 誠然,作為老年人,有一部分可能願意與兒女分開過,覺得人少清靜,也少生用氣,他們不願再為兒女去勞心勞力,只圖晚年過得自由、祥和。針對這些情況,兒女婚後搬出去也倒是件好事,但也有相當一部分老人不想兒女離開自己去單獨過,他們渴望身邊有人照顧,渴望家庭永久地完整與自我家長尊嚴的存在,同時他們也害怕寂寞,希望享受天倫之樂。這也是大多數老年人的共同心態,他們一方面由於對兒女或晚輩的一些做法與習慣看不慣,另一方面由於年老後體力腦力下降而帶來的心理失衡,使他們遇事愛嘮叨,愛把一些在晚輩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掛在嘴邊,又常常對兒女的做法感到不合自己心意,於是也往往因此而抱怨不休。他們希望兒女們能傾聽並給以重視,可許多的年輕人都對此無能為力,不知所措,所以好多人採取迴避的辦法。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兒女的應該針對不同情況加以分析,對長輩的嘮叨做出應有的反應,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再為兒女所需要,自己的話不再為兒女們記取。 第一,從心理上做晚輩的應該充分認識到,這種嘮叨有幾個原因,首先是父母上了年紀,已不像年輕時候那樣聰敏能幹、糧力充沛了,所以自己自然也愛在嘴上嘮叨,是出於對現實的反抗,也是自己內心失落感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不願承認現實而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渲泄方式。其次是他們人老了後,生活的圈子變小了,也容易受到社會和人們的淡漠和遺忘,同時,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煩惱與壓抑也不時向他們襲來,這時,他們想再重新獲得社會、家庭、子女的關注和理解,想在家庭這個避風港中舒展自己疲憊的身心,於是,就多說話。基於以上原因,我們年輕人首先應該從老人的切身利益出發,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他們不願意接受年老和被社會與兒女冷落的現實,以晚輩的樂觀、開朗為他們的心窗射進一束陽光,去關心他們的喜怒哀樂,多尊重他們,多傾聽他們的意見,這樣老年人們會重新發現自己的價值,也會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言行。所以作為兒女不但不能因為父母嘮叨而置之不理,更不能與老人針鋒相對地去刺激他們。我們應該看到,嘮叨也不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一方面這其中也不乏上輩人的經驗之談,另一方面,它在某種程序上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好處的,「一吐為快」就是這個道理。什麼事在心理積鬱多了,難免要傷身體,對上了年紀的人更是如此,所以我們應該給老人一個抒發感慨、發泄不平的機會,這樣比憋在心裡好,讓他們在嘮叨中卸去身上的重荷,拋棄囿於其身的各種舊觀念的束縛。 第二,老人嘮叨,又不讓自己搬出去的時候,絕對不可以硬碰硬擅自搬出去,那樣只能給老人以更大的刺激,使他們覺得彷彿是被兒女徹底地拋棄和冷漠。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是陪老人一塊去回憶回憶過去那些精采、難忘的生活片斷,讓他們講講自己年輕時的故事,鼓勵他們多出去走走看看,也可以幫助老人了解當今的時尚。潮流以及不同層次老人的生活方式,讓他們自己去感受一下其他老年人的心態,也可以多結交新老朋友,擴大他們的生活範圍,讓他們的精力與興趣轉移到更能發揮他們潛能的地方,讓他們老有所為,老有所得,看到並實現自身的價值。 年輕人應該以一種積極的孝心去對待老人,同時將心比心,想想父母把自己養大成人付出的心血和辛苦,作為兒女是無論如何不能嫌棄父母的。嘮叨也罷,都不應該成為兩代人心靈溝通與交融的障礙,我們應該以愛去回報愛,讓愛嘮叨的老人在真心的理解和兒女一往情深的關心中去調整自我,在夕陽暮年中尋求一份安謐與淡泊。 5.處理好婆媳關係 有人說,在家庭關係中最難處好的就算是婆媳關係了。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婆媳關係都是困擾人們的一大難題。卷進婆媳之爭的不僅有兩頭為難的兒子,還有不知所措的孫子,以及家庭中的所有其他成員。婆媳不和會給整個家庭生活帶來不散的陰影。 而現代生活中,婆媳衝突雖還能找到舊制度的一些陰影,但畢竟時代不同了,這使婆媳矛盾多少帶點個人色彩,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人手』分析導致婆媳關係不和的原因和謀求婆媳關係和睦的辦法。俗話說:「『十個婆媳九不和」,這話多少反映了婆媳關係難處的現實,但作為人際關係的一種,婆媳關係也必然要遵循人際交往的規律,因而就有可能找出在婆與媳之間建立起相互信賴、相互尊重的和睦關係的方法。 婆媳關係處理得好壞,於家庭關係有特殊意義。因為現代家庭中,婦女的負擔遠比男子重,婦女的收入已足以維持她自己的生活,有的與男子持平甚至高於男子,而且很多與家庭關係相關的事務,最多的還是要聯繫到女性而非男住。因此,婆媳關係的狀況反映的是一家人的總體關係狀況。因此,我們必須探究婆媳衝突的原因及促進婆媳關係的方法。 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有下列幾種: (l)心理因素。首先我們從兒媳婦的角度來分析。像我們在婚姻中對對方抱有過高期望一樣,對婆婆的過高期望也會影響日後的關係處理。其中包括媳婦期望很快能與婆婆建立一種系由無間的關係。這種期望來源於戀愛期間與未來婆婆的親密關係。殊不知戀愛時期表現出來的婆媳的親密是雙方為贏得對方的好感作出的一種姿態,只是為了努力促進戀愛關係向婚姻關係轉化,和實實在在的關係還有很大的距離。 有一對戀愛的男女,每次女方去男方家時,婆婆總是做出許多好菜來招待她,逢年過節時,總是送給兒子的女朋友一個大大的紅包。而兒子的女朋友也表現得彬彬有禮,每次到男方家都帶禮物給未來的婆婆,並搶著幹家務活。可是,婚後,婆媳倆部很失望,熱情的婆婆不再為其燒茶倒水,而逗人喜愛的兒媳婦也是坐著等吃的,不再幹家務活。 另外,兒媳婦還期望能從婆婆那裡得到一種新的母女關係。 有位婦女曾在「婦女熱線」中述說了她與婆婆關係的苦惱,她是這樣說的:「我一直把婆婆當作自己的親生母親看,家裡大事小事我都幫她操持、替她著想,我花這麼大力氣是希望她把我當親生女兒,可是當我和小姑子同時生了孩子,她卻忙裡忙外地一直幫小姑子不幫我,這事深深地刺傷了我,我把她當媽媽待,她為什麼不把我當親生女兒待?」諮詢員當時很清楚地回答了她,婆婆不是媽媽,兒媳不是女兒,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 兒媳還期望婆婆為婚後的生活承擔更多的義務。婆媳之間的矛盾很多是因為覺得該做而沒做的事引起的。兒媳常常覺得婆婆在家應承攬家務,添置大件東西時婆婆該給予經濟資助。該伺候「月子」、該帶孩子、該給孩子做棉衣。該……婆婆會由於種種原因完不成這些「義務」;而另一方面兒媳婦認為所有的事情又是天經地義的,於是便會有很多的不滿和怨氣。 換個角度,如果我們從婆婆的角度考慮,有人把婆媳之間的矛盾說成是「兩個女人爭一個男人」的矛盾是頗有道理的。 從心理學上分析,一旦兒子結了婚,另一個女子把兒子拉了過去,有的兒於「娶了媳婦忘了娘」,婆婆內心不免有失落感。那種獨佔的感覺、擁有的感覺都消失了。再者,女人都要經歷婆媳兩種角色,「冷日為人媳,他日終有為婆時」,想到當她為兒媳婦時受過婆婆的氣,因而潛生出一種報復心理,有朝一日,當她熬成婆之後,把這種怨氣出在兒媳婦身上,因而造成婆媳不睦。 媳婦與家人相處不睦,例如媳婦與小姑、小叔或妯娌之間發生衝突,引起婆婆的不悅,怪罪於兒媳婦。 (2)權力之爭。一般婆媳問題爭執的焦點,常常是家庭的決策權和經濟權,在家庭決策權上,兒媳婦未進門前,婆婆是一家之主,幾家事分配,均由她負責。但兒媳婦進門後,情況改觀,其角色被兒媳婦替代,權務被削弱,地位也轉變了。婆婆產生不滿的感受,無法適應這種轉變。 (3)生活習慣的差異。兩個不同環境、不同時代、不同生活背景成長起來的人在生活習慣上有諸多差異是很自然的事,但當兩代人同居一堂、同吃一鍋飯時問題就出來了。兩代人都企圖改變對方,導致婆媳關係惡化。 (4)對生兒育女以及子女管教觀念的差異。婆婆總是抱孫心切。假如媳婦進門後久久未生育,或婆婆重男輕女的觀念很重,而媳婦卻生了女兒,婆媳難免發生齟齬。在管教方面的要求,婆婆不像媳婦那樣強烈或嚴格,因此在教養方面婆媳之間很容易產生種種分歧。就媳婦而言,婆婆對孫子的寬恕與包容,簡直是助長孩子的氣勢,同時間接地影響了她當母親的權威,當然無法忍受,婆婆嬌寵愛孫,往往便得罪了媳婦。 處理婆媳關係的原則,其實就是處理家庭關係的原則。 我們怎樣做一個好媳婦呢?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孝敬婆婆,要重視婆婆的存在及價值地位。要進退恭謹,不搬弄是非。不要向丈夫私下抱怨、挑撥。要和叔姑和睦相處,與夫家融為一體。培養與婆婆共同的興趣和愛好。有了錯誤要勇於承認,並要服從,要忍讓。關心婆婆的健康,知其性格、興趣、生活方式,不可強求婆婆改變多年的習慣。如婆婆過度溺愛袒護孫子,應婉言勸說,不可惡言頂撞,傷及全家感增。安分守己,勤勞節儉,對家事多徵求婆婆的意見。 經濟利益不要追求公平,也不可斤斤計較。如經濟大權在你手中,則別忘了每個月給婆婆零花錢。不要老是為自己添衣服,也要給婆婆打扮打扮,須知有穿著體面的婆婆,是媳婦的光榮。偶爾可讓家人試試新口味,但不要讓全家的口味都適合你。 家務事要斟酌著辦,不可全不做。也不可全做而讓婆婆負擔太重或感覺無用武之地,要尊重經驗豐富的婆婆。 對婆婆要保持應有的禮貌,適時地讚美婆婆,關心婆婆,並愉快地接受婆婆善意的幫助。少提娘家的事,特別是與娘家金錢方面少往來。 夫婦最好不要在公婆前親熱,尤其寡居婆婆,常會觸景生情,產生妒意,因而無端厭惡媳婦。勿當著公婆的面,和丈夫發生爭執。婆媳關係的融洽需要雙方的努力,兒媳固然應該真心誠意地孝順婆婆,贏得婆婆的稱心,但婆婆也要疼愛兒媳,掌握待媳之道,贏得兒媳的歡心。這樣,婆慈媳孝,親親熱熱,情同母女。 6.如何看待婆婆的吝嗇和偏心 常常聽到一些過了門的媳婦議論婆婆「太小氣」,「太摳門」。那麼,應該如何看待婆婆的吝嗇? 吝嗇主要是表現在對錢財問題的處理上。媳婦認為婆婆吝嗇,大多是因為婆婆給自己的少,或平時捨不得吃,捨不得穿。 對於婆婆給自己的少,應該作兩種分析。第一,要看婆婆是否僅僅對你一個人這樣。如果她不只是對你,而且對別人也是如此,那就不應該想得太多,相反應該體諒和理解老人。當婆婆的多數是從舊社會過來的人,飽嘗過困苦生活的辛酸,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們對生活的理解更為深刻。因此,養成一種勤儉持家的習慣,「寧可今日省,以防他日無」。我們這代青年人大都生長在新社會,沒有受過那種苦日子的煎熬,體會不到無米下鍋的心情。有些年輕人往往大手大腳,卻很少考慮積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非但不能說婆婆吝嗇,相反從婆婆的這種「吝嗇」中,還可以學到一些東酉呢。第二,如果婆婆在經濟上對別人非常慷慨,唯獨對你非常刻薄,那就應該認真地查找自身的原因了。婆媳關係是很複雜、很微妙的,一些矛盾很可能是長期形成的。作為年輕人,首先應該查找一下自己是否有什麼地方得罪了老人家。婆婆的這種「吝嗇」,正是說明婆媳之間在感情上出現了裂痕。在這種情況下,應該積極想辦法,主動改善同婆婆之間的緊張關係,從感情上解決根本問題。 婆婆和媳婦畢竟是兩代人,兩代人之間在思想、心理、興趣等方面是存在一些差異的。和老人生活在一起,雖然有一些矛盾,但去只要善於處理,這些矛盾也是不難解決的,特別是在所謂「吝嗇」的問題上更是如此。 事實上也正是這樣。在正確對待消費的問題上,不僅是年輕人,而且老年人也都跟上了形勢。在50年代、60年代連買一雙尼龍襪子都捨不得的老一代人,如今不也是在高興地購買全自動洗衣機、彩色電視機嗎? 由於一些做婆婆的長時間在家裡做家務,對外邊的事情知道得很少,思想也比較狹隘,「縫縫補補又三年」、一件棉衣十幾年的情況已成習慣。這時,媳婦就有責任,也應該多向婆婆講講當前的形勢,使她多懂一些道理。同時,也應該常領婆婆出去逛逛街,走走商店,或去鄰居家看看新添置的用品,開開眼界,講一講這些物品的作用。這些無疑會對老人有幫助的。 青年人自己則應該量人為出,有計劃地安排家庭支出,不要存依賴老人的思想。婆婆看見這些,狹隘的思想就會逐漸得到轉變。此外,還可以動員丈夫做工作,以使婆婆的思想轉變更快些。 婆婆的偏心,一般都是媳婦在日常生活中體察出來的。往往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婆婆對她女兒的特殊的感情;一是婆婆對家庭中的某個成員所給予的特殊照顧。 有這樣一件事:一對青年男女辦理了登記手續,正高高興興地收拾新房準備結婚,就因為男方母親一時的疑心,差點兒使這門親事告吹。原來,女方在男方家裡布置新房,當她走後,男方母親突然發現自己的一雙皮鞋不見了,此間除了自己的女兒來過一趟外,沒有其他人來過,於是便一口咬定是媳婦穿走了。女方知道這件事,非常生氣,發誓再也不到男方家去了,從此關係中斷。直到後來知道皮鞋是自己女兒穿走了,這位母親才後悔不迭,登門賠禮道歉,使事情得以挽回。 這場小誤會告訴我們,對女兒和對媳婦的確是有一個親疏的問題,為什麼母親絲毫不懷疑女兒,卻一口咬定是媳婦穿走了皮鞋呢?這正是偏心所致。 另外,母親對孩子的感情略有不同,偏袒某一子女的情況也是有的,只不過不像對女兒和媳婦那樣明顯罷了。這有時也會使媳婦感到婆婆有親有疏。 那麼,如何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婆婆的這種偏心呢?這也是一個當好媳婦的關鍵住問題。 我們應該承認母女之間的這種特殊的、真摯的感情是人之常情,理解做母親的心情,沒有必要去議論和指責婆婆的某些做法。 在理解這種感情的同時,應該從中悟出一個道理,那就是要在婆媳之間建立一種真正的母女關係。當然,母女之間存在著親密的血緣關係,長期培育和形成的母女之情,難以用尋常的尺度來衡量,要求婆媳之間一下子達到母女那樣的感情深度,也是不容易的。但是,只要雙方都抱積極的態度,特別是作媳婦的主動地把婆婆當成自己的母親,婆媳親如母女是可以達到的。 其次,要尊重母女之間的感情,經常考慮如何增進彼此之間的往來。因為媳婦進門之後,母親和女兒都會視之為「外來人」,母女之間往往會因此而感到種種不方便,有時甚至說話也會背著媳婦。這就需要媳婦心胸寬闊,不要斤斤計較。同時,還應該提醒婆婆多關心女兒,尤其是在她困難的時候,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多多給予幫助,使婆婆感到媳婦不是「外來人」,而是自己的「家裡人」。長此以往,就會在婆媳之間形成一種親如母女的關係,婆婆也就會把媳婦當成自己的親女兒,這時所謂的「偏心」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了。 處世經(第六章)三、善待你的同輩 家庭關係從夫妻關係開始,有了孩子以後,在夫妻關係基礎上又增加了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如果還有第二個孩子的話,家庭關係中又添加了孩子之間的關係,即兄弟姐妹關係。孩子長大以後,又會成家立業,就了有妯娌關係、連襟關係和姑嫂關係,也就是同輩人的關係。可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只搞好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是不夠的,還要搞好平等的同輩人的關係。 1.手足情深 兄弟姐妹都是父母所生,古人比喻為手足,具有血緣之親。俗話說:打虎還要親兄弟。一方面,兄弟是骨肉至親,到危急時自會同心協力的拚命;另一方面說,兄弟相知最深,相愛最切,不難彼此協調合作。兄弟姐妹和睦相處,相親相愛,一則是孝順父母親的表現,一則是家庭生活快樂的源泉。 兄弟關係不僅是可貴的,而且對於個人的成長也是極其重要的。兄弟關係是人際關係在家庭中的投影,一個孩子可以通過與兄弟姐妹相處而學會人際交往和處世方法,它是親子關係所無法代替的。親子關係是一種上下關係,縱向的關係,尤其在孩子幼年時,雙親對孩子的作用是管教和培養,而對於孩子來說,雙親是偉大的人,是仰慕、認同的對象。 兄弟關係與親子關係不同,純粹由年齡差別造成。哥哥姐姐對弟弟妹妹來說,可能成為學習的目標和效仿的楷模。哥哥姐姐也指導、教育弟弟妹妹。從這個角度來看,兄弟關係也包含有縱向的人際關係的因素。但是,兄弟關係還不止於此。見弟姐妹之間還經常會發生糾紛。他們為了爭一個玩具或一塊蛋糕紅起臉時往往會忘記年齡差別,彼此站在同等層次,平等立場上你爭我奪。雖然他們在其他時間會經常在一起玩耍,相互之間像最要好的朋友一樣。從這一角度看,兄弟關係包含像朋友關係一般的橫向的人際關係的因素。在孩子眼裡,與父母相處和與兄弟姐妹相處不是一回事,如果一視同仁往往沒有好處。:孩子們通過體驗兄弟關係,懂得了孩子與大人的不同,並且學會了孩子之間的處世方法。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又會逐漸從兄弟關係中學會成人之間的處世方法。 可見,兄弟關係是親子關係以及其它家庭關係所無法代替的。這就是為什麼沒有兄弟姐妹的獨生子女在剛進託兒所或幼兒園時不會和小朋友一起遊戲,在班上十分孤獨的原因。兄弟關係對建立良好的朋友關係以及進一步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的家庭中,年齡較小的孩子稱呼年齡較大的孩子為「哥哥」或「姐姐」,這是很普遍的。但在美國和西歐,兄弟姐妹之間一般直呼其名。我們使用兄弟姐妹的稱呼不單單表明出生順序、住別,其中還包含著對處在各個位置上的人的「預期作用」。父母經常會說: 「做哥哥(姐姐)的就要有哥哥(姐姐)的樣。」這「哥哥的樣」就是一種預期作用。 在中國人的傳統家庭模式中,長子女、尤其是長子,其地位是相當特殊的。舊時長子就是日後的一家之主,其他的弟妹們都將唯其馬首是瞻,於是無形中從小便形成一種權威感和責任感,總是把所有弟妹的前途、命運、婚嫁送驟端置於心,並少不了一手安排操辦,因此「如父」的說法其實並不過份。 至於長女情懷,也同樣不言而喻,任何家庭中的長女一般都較早熟,且溫順懂事,善解人意,她們對弟妹、尤其是對弟弟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驚人的關愛之情。隨著年齡的日益增長,她們對弟妹的關愛會越來越像當年的母親,因此對弟妹的付出與寬容也始終像母親為兒女奉獻、被兒女索取一樣,從來都無怨無悔。 時至今日,由於獨生子女越來越多,長子長女通常也就是唯一的子女。真正擁有兩個以上孩子的家庭,他們的長子、長女據估計最小也在15歲以上了。而「長子傲,末子驕」則是最大的特點。通常,長子在次子出生前一直是家庭的中心人物,父母對長子傾注了全部的愛,從父母那裡,長子可以盡數滿足自己的物質和精神需要,這對於年幼無知的孩子來說,在其人格的形成上打下了不良的基礎,使得他習慣於在別人面前耀武揚威。而末子呢,由於父母得此末子年歲已大,更覺「得之不易」,此時其他的孩子都已漸浙長大,於是父母便將全部的注意力轉移到末子身上。同時他們己經有了豐富的養育經驗,可以給予其無微不至的照顧,更主要的是給於了較高的期望,使孩子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受到嬌慣式的養育。被百依百順。 在我國的傳統家教中,父母一般都很重視長子的榜樣作用,所以我們常見的兄弟姐妹交往是親切、友好的,真正體現了團結友愛、互幫互學。小一點的時候,我們通常能看到稍長几歲的哥哥、姐姐會幫助媽媽哄孩子,看護孩子,能領著弟弟、妹妹一起玩耍,教給弟弟、妹妹有趣的遊戲,使手足關係第一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上學後,哥哥。姐姐又當起了小老師,能幫助弟弟妹妹學習勸課,傳授學習方法,講解疑難問題,經常在一起交流學習心得,這是手足關係的第二次體現。手足關係的第三次體現是在青春發育期以後,此時哥哥、姐姐絲毫不吝嗇自己己有的經驗,特別關心弟弟、妹妹的身體發育(姐姐對妹妹尤其明顯)。在青春發育期以後,哥哥、姐姐還十分重視弟弟、妹妹的生活和交往,經常向他們傳授健康有益的知識和方法,指導他們的行為。 「上樑不正下樑歪」,這無異於是對身為長子、長女的人們來說,是最嚴重的訓斥和刺激。 心理學家認為兄妹交往和姐弟交往,在所有手足關係中最為和諧、親密,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在女孩的心目中,哥哥和爸爸一樣,是力量和智慧的象徵。但與爸爸相比,她們更多的是同哥哥呆在一起,哥哥由於年齡的差距也非常愛護、照顧妹妹,妹妹在哥哥那裡總能得到保護和滿足,有一種說不出的安全感,因而形成了良好的人格特徵。而且這種兄妹關係會一直持續、乃至終坐不改,哪怕妹妹早已成家做母親。 姐弟情深就更為普遍。在兄弟交往中,兒時是整日沒有安寧的打鬧、玩耍,成年後則是穩重老練的把酒言歡、交流計謀,哥哥通常是以夥伴的身份與弟弟在一起,對弟弟缺少細緻人微的關心,姐弟交往則很好地彌補了這一不足。姐姐通常能想到連弟弟自己都不曾在意的種種大事小情,給予一種類似母愛般的關照,總是讓弟弟處於一種被關心之中,這對弟弟的人格完善和情感發育都有不可磨滅的作用。 每當問到那些身為長子、長女的人,如果有來生,是否還願做長子、長女?他們多半都會微笑著搖頭,嘆曰:「一言難盡。」 很少有不關心。不愛護弟弟、妹妹的兄長和姐姐,長子女本身恐怕就意味著為弟妹操心、奉獻,並且還要不動聲色、無怨無悔,就像是父母對他(她)們自己那樣。 2.同胞相處之道 一個家庭能否愉快和幸福,兄弟姐妹的關係占括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兄弟姐妹間互相體貼關心,互相幫助,長愛幼、幼尊長,產生矛盾時互諒互讓,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必然覺得心情舒暢,十分幸福。然而,兄弟姐妹天天相處,出現糾紛和矛盾是難免的。如何才能避免將小事弄大,不傷兄弟感情呢?這就需要了解兄弟姐妹的相處之道。 互相友愛。友就是和善相處,愛就是親厚相待。兄弟姐妹能友愛,必定能使父母歡心,這也是孝順父母的表現之一。一個人要能和別人互助合作,就要從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愛做起。如果不能見友弟恭,哪能長幼有序,敦親睦鄰,為人友善呢?假如兄弟姐妹不互相友愛,弟妹對見姊不和順,見姊對弟妹不友愛,輕則形同陌路,重則兄弟閱牆,同室操戈。 要相互禮讓。兄弟姐妹之間,應該見利不爭,見害不避。我們時常會看到兄弟姐妹小時候就相爭不讓,長大以後,為爭家產,對簿公堂,甚至手足相殘,令人扼腕嘆息! 要相互幫助。兄弟姐妹雖然是同父同母所生,但在智力體力方面,仍會有差異,在未來的成就上也有所不同。有的富貴,有的貧賤,總須互相幫助與扶持。朱柏廬《治家格言》說:「見弟叔侄,須分多潤寡」,就是這個意思。兄弟姐妹能互相幫助,就能互相合作,所以俗話說:「兄弟同心,其心斷金。」 要相互勸善規過,進德修業。兄弟有手足之情,相互影響很大,凡事最好商量,最易合作共事。但不可狼狽為奸,互陷於不義。當兄弟做錯事時,要勸善規過,卻不可同流合污。 兄弟姐妹的關係是很親密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就不講究相處的藝術。兄弟姐妹相處時,還是要注意一些準則的。 尊重各自的隱私; 在感情上予以支持; 願意當其參謀; 贈送生日禮物; 不要妒忌; 願意聽取和徵求意見; 相互信任; 不要干涉各自的社會關係; 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維護其利益,即使他不在; 不要自充對方的庇護者; 將其作為自己的一個朋友; 談話時,不要東張西望,左顧右盼; 幫助其與自己的朋友交朋友; 不要當眾批評對方。 如果兄弟姐妹相處時,能注意這些準則,則能使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感情更加深厚。 在兄弟姐妹關係中,扮演兄弟姐妹等不同角色的人,在與其他同胞相處時,要注意的地方各不相同。 在一個家庭里,哥哥或姐姐是僅次於父母的重要人物。一個家庭和睦與否,和哥哥姐姐的為人有很大的關係。 在家庭里,哥哥姐姐應愛護弟妹,關心弟妹們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由於年齡相近,弟妹們往往樂意找兄長交談,這時候,兄長就應該耐心懇切地幫助他們,解答和解決他們遇到的各種問題,切不可流露出不耐煩或不屑回答的樣子,切忌急躁、粗暴、敷衍了事的神態。因為這種神態,會使弟弟妹妹們傷心,會使他們以後不再求救於你,對你敬而遠之。 當弟弟妹妹有了錯誤時,不要在父母面前斥責他們,以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更不能經常在父母面前「告狀」,而引起他們的反感。當弟弟妹妹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戀愛階段時,哥哥姐姐應關心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促使他們身心健康成長,並經常為他們在怎樣選擇戀愛對象等問題上,提些中肯的意見。在這方面,哥哥、姐姐的勸告往往更容易為他們所接受。哥哥姐姐本身談戀愛時,如果弟弟妹妹還小,應注意不要在他們面前經常談論起戀愛問題,更不能在他們面前做出親呢的動作,如依偎相抱、耳鬢廝磨、摟腰接吻,甚至做出更加令人不堪人目的舉動。這些會給尚年幼的弟弟妹妹留下不好的印象,因為他們可能會想要模仿你,做這種事,從而造成不良影響。當哥哥姐姐成家時,在結婚儀式(包括嫁妝)上要掌握分寸,新事新辦,不要鋪張,以便他們日後仿效。成家後如果與弟弟妹妹們生活在一起,要注意搞好他們與愛人之間的關係,如發生矛盾,一般以當「和事佬」為宜,切不可偏聽、們信、偏袒任何一方,以免加深矛盾。如果與弟妹們分住,則須經常回來聚一聚、談一談,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給弟妹們買點穿的、用的,這樣做可以使相互之間的感情接近。 對於弟弟妹妹來說,除了要做到哥哥姐姐應做的那些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尊敬哥哥姐姐。不能有「我比你小,你應該讓我」的優越感。有問題,有事情時,除了告訴父母之外,可多與哥哥姐姐商量,如果與兄長發生爭吵,不要利用自己的得寵地位,到父母面前去「告狀」。以免加深兄弟姐妹間的隔閡。 另外在兄弟姐妹間如果有領養來的或非同胞親生的更須注意團結友愛,對非親生的弱者,要更多。的關心照顧;千萬不能歧視或冷落他們,以避免給他們心靈增添創傷。 兄弟姐姐相繼長大成人後,會出現一些新問題、新矛盾,要本著相互謙讓的精神,妥善解決。 贍養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當父母喪失勞動能力,沒有經濟來源或收入不能維持生活時,子女都有義務向父母提供瞻養費。 兄弟姐妹各提供多少,要根據各自的經濟收入而定,不要強求一律。收入高的可以多提供一些,收入低的可以少負擔一點,具體數字要相互協商,負擔少的隨著經濟收入的變化酌情增加,各人負擔多少不要斤斤計較。與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可能得益多些(盡的義務也多些)不住在一起的也不要眼紅。父母若有偏愛,資助子女有厚薄,要想開些,立足於自力更生過日子,不要去眼紅別人。總之,兄弟姐妹間要把錢看得輕一些,把情看得重一點,畢竟是血濃於水。 在父母親病故而需處理遺產時,兄弟姐妹應互諒互讓,不要為芝麻大的事而爭執,更不能因幾句口角就掀起軒然大波,使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感情毀於一旦。一定要學會善於克制自己,再不順心,也不能出口傷人,要知道:「惡語傷人六月寒,」看見別人在火頭上,就迴避一下以免直接衝突,要協商解決。假如父母生前比較富裕,兄弟姐妹絕不要為了爭奪財產而明爭暗鬥。姐妹不要依仗父母生前的寵愛,把娘家的東西大包小包往夫家搬,兄弟也不要以為自己是「頂門人」,而理所當然地獨佔財產。處理遺產重要的是,一要遵照父母的遺囑,二要根據各人目前的經濟狀況,三要兼顧以往各人對父母所盡義務的多少。千萬不可因貪錢財而影響兄弟姐妹情誼。 最後,當兄弟姐妹相繼長大成家後,要經常相互走動,逢年過節除應買點父母喜歡吃的東西或禮物,到家庭探望他們外,還應到兄弟姐妹家看看,以便聯絡感情。當誰有困難時,大家要儘力相助,當誰身體不適時,大家也須前去探望,節假日可以相互邀請,團聚敘談,在良宵壽辰時,也可前去祝賀;如果兄弟姐妹中有人遠嫁他鄉,應經常通通電話或書信往來,保持經常性的接觸,使手足之情長久地保持下去。 總之,兄弟姐妹「本是同根生」,系一奶同胞,這種江海深情是其它任何關係也無法代替。切不要因爭一時之氣,或為了身外之物而破壞了手足之情。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兄弟姐妹關係是最真誠而持久的,是親密和友誼的象徵。 3.姑娘們姐妹 美滿幸福的家庭,不僅要求兄弟姐妹要增同手足,還需要姑嫂、妯娌之間相親相愛、齊心協力。她們之間的矛盾雖然不是家庭生活中的主要矛盾,但卻是家庭生活中常見的矛盾。 姑嫂關係如何,對婆媳關係、夫妻關係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但是姑嫂關係總是比婆媳關係好處理得多,因為她們同屬一代人,年齡。思想觀點、興趣愛好都比較接近。不過,嫂子是家庭中的新成員,小姑是「坐地戶」,不像親姐妹從小一起生活,一起成長,親密無間,因而必然會有一些矛盾。要處理好矛盾,就要先了解它產生的原因。 姑嫂之間都存在一種「自外」和「視外」的心理。 從小姑來說,她是家人,但又是不久以後的外人,而嫂子則是剛介人家庭的外人,但又是不久以後家庭的主人,從嫂子來看,她雖然是剛涉人家庭的外人,但她是日後家庭的主要成員,而小姑遲早總是要出嫁的,這種存在於姑嫂之間的「自外」和「『視外」心理,往往使姑嫂之間缺乏信任,感情上相互封閉,心靈上難以溝通。譬如,小站在生活上遇到不順心的地方,能夠與父母促膝相談,卻不一定與嫂子開誠相告。而做嫂子的也往往會覺得有婆婆在,小姑的事情自己管不管無所謂。再如,婆媳爭吵幾句,嫂子會格外留心小姑是否會幫腔,小姑也格外注意嫂子是否「捎帶」了自己。因此,「自外」和「視外」心理是搞好姑嫂關係的首要障礙。 存在於姑嫂之間的矛盾還與母女關係和兄妹關係有關。嫂子的到來,小姑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開始動搖,媽媽爸爸對女兒的寵愛程度也不能像原來那樣,要在新進門的媳婦面前注意一些影響,怕讓媳婦看出兩樣。由於媳婦是最新加人家庭的成員;遇到家務活,母親一般會叫女兒做而不太好意思叫媳婦做,買東西時,也不能只買給女兒而不買給媳婦。哥哥對妹妹的態度也有所改變,以往出差回來是給小妹買一件漂亮的裙子,現在是給媳婦買了一件呢大衣。這無疑會使想不開的小姑耿耿於懷,引起對嫂子的不滿。而嫂嫂自知婆婆會親女兒,卻又不能容忍婆婆偏愛女兒,如果婆婆稍不留心,就會引起厚此薄彼的反感。 姑嫂之間的矛盾對維護家庭的團結和睦很不利,要消除需姑嫂雙方共同努力和家人的配合。 對於小姑來說,應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首先,要通情達理。小姑從小在家裡長大,其性格、習慣是在家裡養成的,為家庭成員理解。因此,她要克服「視外」的心理,尊重嫂子的愛好和情趣,多看其長處,少看短處,遇事多向嫂子請教。 其次,在母親和嫂子中間要起好的中介作用,要成為加深婆媳之間感情的橋樑。多講嫂子好話,不講壞話。 而對於嫂子來說,應體諒寬容。第一,對婆婆的親疏採取諒解態度。婆婆對女兒更親一些,這是人之常情,況且,在處理家庭關係中,一碗水很難端平。其實親和疏是可以改變和轉化的。如果做嫂子的能夠在言行中表現得寬宏大量,用實際行動說明自己是家庭成員中可以信賴的一員,從而,喚起小姑、婆婆的感情上的共鳴,姑嫂之間完全可以建立起姐妹之情,婆媳關係也完全可以發展成為一種母女關係。 第二,擺正關係,對小姑滿腔熱情。作為剛介人家庭的一員,要想得到家庭的信任,必須自己不「自外」。也就是說,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自己把自己當做家人看待,這樣,才不致於對家庭產生離心力。比如,對小姑的工作、學習、生活,做嫂子的應該主動關心,切不可以認為反正婆婆在,自己何必多事,或敷衍了事,缺少熱情。 第三,要有寬廣的胸懷和高尚的道德。姑嫂之間雖然過去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中,但相處一個較長的時期後,彼此會相互適應。做嫂於的一定要尊重小姑的個性、人格,切不可斤斤計較,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甚至針尖對麥芒,誰也不讓誰。 姑嫂之間要彼此尊敬,待之以禮,心胸寬廣,保持良好的氣度。下面是一些具體的姑嫂相處之道: 不可因一點小事,堅持己見,互爭長短,互不相讓。 嫂嫂要體念小姑年輕、涉世不深,多受父母寵愛,養成驕態,事事多加遷就、包涵、原諒與容忍。 小姑要明事理、辨是非,不可跋扈任性,無理取鬧,而要消除成見,坦誠相處。 嫂嫂應時時關心小姑、愛護小姑,情同姐妹一般,凡事商量,不可輕視小姑,也不須刻意討好。 小姑不可在父母或兄長面前,任意談論嫂嫂的長短。 姑嫂關係並非很難處理的。只要能克眼「自外」和「視外」的心理,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寬容就能使姑嫂之間「不是姐妹,勝似姐妹」。 4.妯娌多溝通 同樣,在幾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妯娌之間往往由於在家庭中的地位、經濟利益、子女教育、家務分擔上的諸多原因,大多是不和的。互相忌妒、猜疑、排斥、暗算充滿妯娌的日常生活之中。所謂「兄弟好辦,妯娌難搪」、「親兄弟,仇妯娌」就是這個意思。舊時的妯娌關係同婆媳關係一樣,也是家庭人際關係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家庭向小型化方向發展,在同一家庭內部妯娌兩個以上的家庭已經很不普遍了。但是農村鄉鎮中的個別地區還仍然有些大戶人家,家庭中妯娌關係仍然存在。 妯娌之間雖無直接的血緣關係,但來到了一個家庭,客觀上生活在一起,應該和兄弟姐妹關係一樣,在家庭管理上應該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在困難面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在利益面前互相謙讓,像姐妹一樣相親相愛、互相尊敬。 然而,妯娌相處並非人們想像中的那樣美好,生活中的確有各種各樣的矛盾和衝突,在家庭管理方面,妯娌之間有時是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心腹事、各攢私房錢」,為將來能夠分居生活積蓄力量,想大家的少,想小家的多,使整個家庭出現一種「離心」傾向。此外,還有「妯娌外鄉人,誰也不跟誰」的錯誤觀念。既然家庭的特殊狀況,需要妯娌在同一家庭內生活,那正確處理妯娌關係就必不可少了。妯娌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兄弟、家庭關係的好環;妯娌之間的矛盾,必然要反映到兄弟關係和家庭關係中來。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王渾的人,其妻子姓鍾,他弟弟的妻子姓郝,妯娌二人都品性賢淑、豁達大度。鍾氏的年紀雖大一些,但和弟媳郝氏的關係卻極為融洽,兩人從未紅過臉,互相敬重。郝氏也不因為自己是弟媳而對嫂嫂不恭,一家互敬互讓,其樂融融。當時人便把她倆的這些做法聽做鍾夫人之禮、郝氏之法。 眾所周知,家庭兄弟和睦可以使家庭富裕、興旺。假使妯娌之間,沒有像鍾、郝這樣的融洽關係,即使有再好的兄弟關係,也難免摘得左右為難,痛苦不堪,最終成為家庭美滿的一大累贅和負擔。然而現實生活中,人人都喜歡說:「三個女人一台戲。」認為家庭中只要有妯娌關係,這台戲就「熱鬧了。」 的確,妯娌是家庭中比較難處的一組關係。一個家庭常常因妯娌之間的矛盾,鬧得全家不得安寧,鬧得兄弟之間傷感情。 妯娌關係在家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她們上有公婆,中有小叔小姑,下有侄兒侄女,面臨紛繁複雜的家庭人際關係,需要逐一用心調適,而妯娌之間的關係對於維護家庭團結,協調家庭關係。產生家庭的凝聚力、向心力將起著不同尋常的作用。 怎樣才能搞好妯娌之間的關係呢? (l)要盡心儘力共同瞻養老人。人人都知道,贍養老人是每個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當然作為兒媳也不例外。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妯娌對待公婆卻是互相推脫、互相依靠,各打各的小算盤,唯恐自己吃虧。有的妯娌在對待公婆上是分毫計較。如:老大家每個月給老人200塊錢,老三家就只肯給150,老三家乾脆給100,理由是他大我小,自然是他多我少。更有甚者,一些媳婦見不得有人對公婆好,誰對公婆好,就一哄而起共同譏諷、謾罵。這樣一來,孝敬老人的人不敢孝敬了。父母有兒享不到老來福,妯娌之間的關係也更緊張了。因此,要想搞好妯娌關係,共同盡心儘力孝敬老人是一個關鍵。在這個問題上,既不能互相推諉,也不能搞絕對平均主義,而要實事求是發揚風格。經濟條件好的,要主動多承擔一些,收入低的,大家應諒解可讓他少負擔一點,要互相協商,不要斤斤計較。 (2)妯娌之間要互相尊重。妯娌間和睦相處的重要前提是互相尊重。這主要是指互相尊重各自的人格、職業、能力、興趣愛好等等。妯娌在家庭中處於同等的地位,有同等的發言權,不能以職業狀況、收入多少作為自己在家庭地位中高低的條件。先成家的不要擺老資格,後過門的也不要因為B己是新媳婦而盛氣凌人。要正確對待各自的長處和短處。比如,一方擅長烹調,另一方的針線活則是行家裡手,也可能一方兼而有之,另一方則都做不來。又如,一方性格開朗,活潑,善於言談,另一方則比較內向,不善於應酬交際。凡此種種都需要尊重對方。較能幹的一方尤其要注意,切不要以自己之長比他人之短。對於相貌的差異也必須正確對待,長相好的不應揭對方之短。另外,對於興趣愛好,不能要求一致,強人所難。 (3)妯娌問要互相信任。妯娌之間相處,可怕的一點是互相猜疑,互不信任,這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不少見的。比如,前天看見二媳婦跟婆婆說「悄悄」話,就懷疑她是在說自己的壞話;昨天看見大媳婦和二媳婦一起幹活,就懷疑她們是在有意孤立自己……這些無端的猜疑都是導火線,不少家庭矛盾就是由此引起的。妯娌是家庭的新成員,一進門總願意得到關照,自己做事也想受到家裡的讚揚,說自己是個能幹的好媳婦,誰也不願聽別人說自己的壞話。因此,妯娌之間應多講對方的長處和優點。雙方自然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有什麼不愉快的事也容易化解,切不能給對方拆台。不要傳閑話,背後嘀咕,有時本來不大的事,這一嘀咕,把問題鬧大了。妯娌們原來的生活環境不同,家庭狀況不同,個人經歷不同,血緣關係不同,相互缺乏了解,只是因丈夫的關係成為一個家庭的成員,關係是脆弱的,有時因講話不慎都容易引起矛盾來。在生活中有一些矛盾,往往就是因為雙方沒有見面而產生的一些誤解,而且越積越深。妯娌之間更是如此。因為在大家庭里,上有公婆,下有孩子,還有兄弟之間的關係,難免發生這樣那樣的事情,傳到妯娌們的耳朵里都不要輕信,應誠懇交談,把問題攤到桌面上,相互交流看法和意見。妯娌之間,一定要互相信任,切不可以胡亂猜疑,無事生非,人為地製造各種不必要的煩惱。 (4)妯娌間要互相諒解。常言道:鍋碗在一起難免相磕碰。妯娌之間本來素不相識,因為姻親關係走到一個家庭。由於原來的環境、教育不同,性格也各異,所以很容易產生誤會,鬧矛盾。這時,妯娌切忌在外人面前議論對方的長短,也不要在公婆、丈夫或小姑面前訴說自已所受的委屈,尋找同情。這樣不但消除不了矛盾,還有可能傳話走樣,促使妯娌矛盾加深。妯娌間一旦有了矛盾,切不可據理力爭,互不相讓,要本著嚴待己寬待人的態度互相諒解。如果是兄弟間發生了矛盾,做媳婦的不要同丈夫站在一邊指責對方,這樣做會把兄弟間的矛盾引向激化,從而使妯娌間的關係也因此破裂。正確的方法應當是各自勸說自己的丈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兄弟間儘快解開疙瘩,言歸於好。另外,小孩子間鬧了彆扭,當媽媽的萬萬不可護自己孩子的短,更不應當為自己的孩子出氣。人常說,娃娃們打架不記仇。要是大人出面干涉,孩子間的矛盾就自然會轉到妯娌之間來。 (5)妯娌之間要互相幫助。妯娌間雖然說不是親姐妹,但走到一個家庭來了,就應當像親姐妹一樣相處,說得具體一點,就是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比如:今天大媳婦病了,家裡又無人照料,其他媳婦就應當主動地去幫助她照料孩子,幹些家務活。又如:天快下雨了,二媳婦正好不在家,其他媳婦就應該及時幫助她收回晾曬的衣物等。這些事情看來雖小,卻能為增進妯娌間的情誼,加深發展妯娌間的親密關係起很大的作用。 妯娌們有空多在一起聊聊,談談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經歷等。誰也不要以為自己比人高,特別是在那些當領導幹部的和一般工人、農民的妯娌之間更是如此。通過互相交流思想,可以加深了解,增進感情,減少誤會。 妯娌間要防止攀比競爭,以致造成對立情緒。比如嫂子娘家條件好,資助多,小家庭很紅火,不必以此傲視弟媳;弟姐有文憑、工作條件好,人又漂亮,也不必以此看不起嫂子。嫂子生了男孩,弟媳生了女孩,嫂子不應以此挖苦弟媳,弟媳也不因此而妒忌嫂子。妯娌間遇事就要真心誠意地相互協商,統一看法,便於合作。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個家庭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一些麻煩事,妯娌間應在困難中鼎力相助。患難中的情誼最寶貴,最深刻。如果一方有困難,另一方不伸手,這是很傷感情的事。 總之,妯娌之間的關係處理得好與壞,對一個家庭,甚至對社會都會有一定的影響。為了家庭和睦、幸福和團結,妯娌應心心相連共同持家。 處世經(第六章)四、做好長輩不易 1.做子女的好榜樣 養育子女是父母的權利和義務,不論古今中外生兒育女,繁衍後代,是家庭最重要的職能和責任。在我國傳統觀念中,人生的最大的成功和快樂,不是錢財、地位、學問、而是子女成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期望。 子女會給父母帶來歡笑,同樣也會給父母帶來困擾。父母在家庭中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1)要營造幸福的婚姻。夫婦關係和諧是家庭的基本要素,也是子女教育的良好基礎。換句話說,婚姻美滿是家庭幸福的核心,也是子女健康成長的關鍵。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安全感的最主要來源,是知道父母相愛」。家庭中充滿愉快的氣氛,則每個家庭成員都會感到輕鬆幸福,心情舒暢。在教育子女時也容易採取同樣的態度和一致的步調,對子女的成長與發展有莫大的幫助。 反之,父母失和,家庭得不到安寧,使每個人都感到不安,特別是子女更覺緊張,他們不一定了解父母失和的原因,也無法改善父母的關係,更無法預料結果,從而無所適從,引發出許多問題。因此,對子女的養育來說,營造幸福的婚姻,是父母的首要責。 (2)是慈愛。父母的慈愛是子女心靈的源泉。子女有了它的滋潤,才能正常而快樂的成長。被擁抱的孩子,擁有光明而無懼的世界。父母悉心的照顧,充足愛的給予,及適當的管教態度,都有助於子女健廉心理的建立。反之,若缺乏適當的管教,得到太多或太少的關懷與照顧,都會損害個體的個性。孤兒院的孩子,常因得不到足夠的愛與關懷,而變得退縮、陰沉、壞脾氣、不安,或有自我傷害的行為。 但是,慈愛絕不是溺愛。溺愛是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而不是真正的關愛。溺愛會使子女停滯在幼稚、依賴的狀態中,養成任性不受約束的壞習慣。中國曆來講「慈母有敗子」。一般父母都知道此話之重,嚴格待兒,嚴格教子,才是正確的作法。 那麼作父母的到底要怎樣關愛子女呢? 隨時關心子女的成長和身心發展的狀況與需要。 尊重子女的個性,維護他們的自尊與榮譽感。 給予子女的種種幫助與作為,必須具有正面的意義。 確實了解子女以後,才給予正確的引導與協助。 無論多忙,一定要抽出時間跟子女談天,建立親密的感情。 透過語言動作,讓子女知道你的關愛。 對子女良好的表現給予讚美,對他們的錯誤不作輕侮。 讓子女了解父母的困難,讓他們有機會幫助父母。 讓子女感到他受父母的重視,信任子女,在可能範圍內,允許他自由發展。 父母要跟子女一起學習,一塊成長。 不要用物質來彌補未能關懷子女的內疚。 (3)要身教、言教。俗語說:「有其父必有其子」,事實也證明,子女和父母在思想上、言行上相像的地方很多,小孩在罵弟弟妹妹或洋娃娃的時候,就是父母的翻版,如「不準哭!要哭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子女長大後,其興趣和事業也許和父母不同,但其價值觀、處世態度,共同點多於相異點,子女處理挫折、困難的方式,也多是從父母這邊學來的。 在人生的過程中,家庭是子女最早接觸的教育環境,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觸的教師,因此父母的性格對子女最具潛移默化的影響。做父母的應該給子女安排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要認清「身教重於言教」,隨時注意良己的言行舉止,積極充實自己,以身作則,作子女的好榜樣。尤其要戒除一些不良嗜好,否則,上樑不正下樑歪,假如父母親為非作歹,又如何叫子女循規蹈矩呢?要孩子認真學習,何不自己先打開書本呢?有句名言說:「世界上唯有一個真理,就是你只能改變自己,不能改變別人。」 2.教育子女的藝術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能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而不致誤人歧途或顯得無能為力。羅絲·斯坦稻皮爾女士提出了孩子所要具備的6大品質,也就是我們教子的目的。 (1)自信心。從蒙昧與幻想中走來的孩子,面對著五彩繽紛、光怪陸離的世界,會感到新鮮好奇,也會感到手足無措,還會茫然、失望。這時侯,他們最需要的就是自信心。 具有自信心也就是要充滿勝利與成功的信念,勇敢地按照自己的觀念、原則和世界觀去行動。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相信自己,仔細發掘孩子的天賦之所在,然後加以耐心的引導,讓孩子具有足以使自己在激烈的竟爭中站穩腳跟的本領。 (2)熱情。美國19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愛激生有句名言:「沒有熱情便無大成」。這是因為,失去熱情或沒有足夠的熱情,就會缺少一種不可戰勝的力量。人的熱情往往是脆弱的,會由於嘲笑、敏感和失敗而受挫以至喪失,需要倍加愛護。 (3)同情。中國有句古話: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作為父親和母親,要培養孩子對一草一本、小貓小狗的同情心,在家庭中形成一種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的氣氛,讓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就萌發同情的火花。 (4)尊重。它包括兩個方面: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我們應該看到,生活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正是通過我們的尊重而得以保持的。不正是由於對法律缺乏尊重而導致犯罪嗎?不正是由於對自然生態的保護不予重視而造成了環境污染嗎?不正是由於忽視了質量而生產出次品嗎?也不正是缺乏對真實的尊重而使謬誤流傳嗎?由此可見,尊重是何等重要。 母親們應該用溫柔的勸導來教育孩子們懂得:不尊重別人的人,就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5)幽默感。今日世界變化萬端,日新月異,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初出茅廬的孩子,都要正視激烈的競爭和迅猛的變化。對於經驗豐富的父母來說,也許能「臨危不懼」、「左右逢源」,然而,對於孩子,便會遭遇困難、經歷坎坷和受到挫折。這時候,他們最重要的就是幽默感。 遭受打擊和挫折後,能不灰心喪氣,淡然處之,保持愉快與詼諧,確實難得。幽默會「醫治」心灰意冷,讓孩子們儘快忘記不悅與煩惱,重新鼓起對生活與事業的勇氣。 (6)希望。人生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礙莫過於失去希望,在歐洲,70年代15至24歲的青年占死亡人數的1/3。可見具有希望是多麼重要。 一個家庭,一旦為悲觀、懼怕和優郁所籠罩,孩子們先天的樂觀就會蕩然無存。因此,父母親應該首先抱著希望,使孩子們明白「黎明前總是最黑暗」這個道理,從而讓他們爭取進步,努力前進,直至勝利。 要讓孩子具有以上品質,父母就需要教子有方。 第一,要激發子女的潛能,但不要期望過高。 每一個人都擁有很大的潛能,根據心理學的看法,通常一個人最多只發揮了1/3的潛能。因此,千萬不要因孩子的資賦不如人而頹喪,更不能因孩子的成績很好而自滿。孩子將來的適應能力、心理健康、事業的成敗,都決定於能否發揮潛能。子女的潛能需要靠父母有效的指導和協助,才能真正顯露出來。而所謂有效的指導和協助,認清並承認其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是個相當重要的原則。 但是,話又說回來,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不可過高。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天下父母,都抱著「孩子,我要你將來比我強」的期望,甚至把自己這一代未能實現的目標,一廂情願地加在子女身上,要子女為他們圓夢,忽視下一代的性格和能力等天賦,事實上是「愛之適足以害之」的。因此,對子女要有合理的期望,千萬不要存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因為孩子並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 但也有的父母不顧子女的愛好和能力,一味地趕潮流、希望孩子能「成龍成鳳」,結果卻適得相反。很多孩子從小就被迫去上這個班,那個班的,又是學鋼琴,又是學畫畫,孩子剛開始會寫字,就送他去學書法,希望他能成書法家,孩子剛會唱幾首兒歌,就趕快給孩子找聲樂教師,希望他能成為音樂家……有時孩子不願意學,也要強迫他去。這些父母強迫孩子多方面發展的作法,無異於拔苗助長,只會破壞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對學習產生厭惡感。 第二,要多鼓勵、讚美孩子,少懲罰他們。 中國自古就有「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說法,雖然有人認為體罰是有必要的,但理論和事實都表明,對孩子進行體罰,尤其是濫用體罰,會嚴重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我們不贊成懲罰,並不是說就不管教孩子。 管教和懲罰是不同的。其目的、重點和態度都是不同的。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犯錯是孩子獨有的權利,不經過錯誤,又如何能學習到什麼是正確的?明智的父母可讓孩子們在錯誤中學習,而不隨便依據成規去干預他們的行為,甚至於處罰他們。干預太多,動不動就懲罰,反而使孩子的道德反應遲鈍。青年以後的各階段,人生的成敗要由個人自己負責,唯獨兒童期,成敗的責任大部分應由父母和環境來負,一因為兒童的意志力還沒有足夠的成長。切忌當眾指責、懲罰孩子。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不知道什麼叫面子,事實上.所有的孩子跟成人—樣.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如要當著眾人的面責罵孩子,那就大大地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時下流行一種兒童的行為疾病,我們稱之為「人來瘋」。就是小孩子常在家裡時乖巧異常,唯有每次客人來時總象脫韁野馬,行為反常。當小孩「人來瘋」時,父母親心裡一急,往往會當著客人的面,對小孩嚴加訓誡與責罰,哪知小孩偏扭著性子就是不聽話。治療這種現象最好的方法也是要尊重小孩,私下一「叮囑」他、「鼓勵」他(不是當眾指責他),一般正常的小孩會很樂意跟父母親合作的。 第三,要注意與兒女之間的溝通。 (1)讓小孩有表達、申訴的機會,不要一味地要求他安靜。 小孩的本性就是活潑好動,他喜歡說話、喜歡錶現,吸引大家的注意。可惜似乎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我們都希望小孩很「乖」,巴不得他不哭不吵,不叫不鬧。硬要把活潑的下一代教成少年老成、沉默寡言(因為沉默是金),要不然我們就覺得不放心,彷彿小孩沒教好。其實現代社會中到處都是「競爭」、「積極表現」的生存文化,小孩若要能在社會中表現,非得要有足夠的表達能力不可,而表達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最重要的環境與時機就是家庭中幼兒的成長時期,為人父母的千萬疏忽不得。當兒童呀呀學語時我們就應鼓勵他說話,更不要忘了。孩子上小學、初中高中時,當客人來訪,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他的表達權利、表達機會與表達技巧。 在子女表達這個原則中比較困難實施的是當孩子犯錯時,我們要不要讓他也有申訴的機會?答案仍然是肯定的。哪怕他犯了「滔天大罪」,而且是證據確鑿,他無從推諉的情況下,在處罰之前,還是要讓小孩子有機會申訴自己的理由與意見。此時就算是他的理由太離譜我們也不用太生氣、小孩有申訴的權利,但是大人仍然有裁判的權利。所以當孩子犯錯,大人在處罰之前,不要忘了讓孩子表達,此時處罰的效果較好,而父母的心意也較能讓小孩子了解與接受。 (2)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不要老是由大人幫他決定。 我們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吃虧,怕孩子還不會判斷,所以我們幫他選擇、幫他決定,這是一般父母的看法。也正因為這樣,每當父母善意地為子女做一些決定時,卻反而遭到子女的排斥;也成因如此,有許多人的孩子到了大學甚至要結婚時仍然需要父母幫他決定。明明是非和利害得失父母親都已經分析得很清楚了,為什麼子女就是不聽話?如果我們了解孩子的需要(尤其是已經讀初中或高中的小孩),我們會發現,他們最重視的不是利害得失,而是他有沒有受尊重,他像不像個大人。所以父母親不妨讓子女們有更多的機會選擇自已所愛的。 萬一子女的選擇明明是鍺的怎麼辦呢?若父母親估計後果不致太嚴量(如影響身心健康或導致萬劫不復)的話,我們建議,不妨也讓孩子去選擇,同時也讓孩子自己去承擔他選擇後種種的惡果。經過數次的選擇錯誤而且承擔了惡果時,子女們將會慢慢學習如何有更好的選擇,他們也才更加了解與父母親共同討論或聽從父母親教訓的真正意義。 (3)注意情緒語言與理性語言之間的分析,了解子女的狀況,採用適當的語言與之溝通。 當子女放學回家時,先不要把已經準備了一天,要教訓子女的話說出來。不妨先觀察子女的神情,再決定到底跟他聊聊他今天的心情與感受呢?還是叫他把作上拿出來看他得優還是良。與子女聊心情與感受是情緒語言,與他談成績則是理性語言。親子溝通最大的障礙經常在於這兩種溝通的混淆不清或是時機應用不當。當子女情緒不穩的時候,不妨跟他聊聊一些感性的話題,千萬不要以課本的內容來教導他。當8歲的孩子一本正經地談到將來要娶什麼樣的太太時,千萬不要當作笑話嘲弄他,而是跟他一塊來討論好太太的基本條件是哪些。這種溝通的技巧,一言以蔽之就是:先看再說,看什麼樣的狀況才決定說什麼樣的話。也就是情緒語言與理性語言的辨識與運用。 (4)多鼓勵孩子,多發掘孩子的長處。 這個原則大家經常都在談,問題是應用時不是很容易,尤其是當父母親滿肚子火,而子女也沒有什麼值得鼓勵的地方時,為人父母者必須以鼓勵的方式與小孩溝通實在有點困難。但是,事實上管教、批評、甚至於拿著棍子打,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均有重要的功能。問題是怎麼做比較能讓小孩健康成長而且與父母保持較佳的關係。我們會發現若要訓斥小孩,先說出小孩優點後,我們再訓斥小孩比較容易接受。鼓勵經常是使子女改正缺點的最佳方法。 不一定只有子女有優點時才能鼓勵。子女設有優點時父母也可以找出他的「特點」來誇獎。例如對於一個成績上老是最後一名的小孩,我們不是嘲弄他,而是跟他說:「孩子,爸爸實在很感動周為你雖然考最後一名,仍然有勇氣每天準時上學。」我們會發現這個孩子雖然成績老是落後,但是他與父母親之間的關係永遠是在絕佳的狀況。受到鼓勵的小孩必然會有更多的良好表現來得到父母的欣賞與認同。 (5)父母親對子女的態度與意見應當一致。 對孩子最大的打擊不是責罵而是使他茫然無所從。當父母親對他各有不同的要求與意見時,孩子便會產生混淆、茫然,長此以往,則會使孩子畏縮、憤怒,甚至於錯亂。當父母親對他有共同的態度時,他才知道是非的標準,進而知道何去何從。這種父母親的一致性也可以涵蓋父母親是否相愛。我們發現,有關對子女溝通的技巧不管如何精巧幹練,若是父母親兩人不能相愛,子女還是不能健康地成長。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金錢,而是父母親之間的相愛與對子女的一致性。 (6)抽出時間與子女相處。 為何兩代之間會有代溝?產生代溝的主要原因不是兩代之間看法互異角度不同,而是兩代之間缺少時間去溝通。若是仔細分析有嚴重代溝存在的家庭,我們會發現他們親子之間並不一定有很大的差距,或是個性不同的因素,而是長年累月沒有溝通,雖然他們共同住在一個屋檐下。 我們極力呼籲,父母每天應該與子女有親密的溝通。時間或許不必很長,但溝通的內容應不只限於行為規範、戌績的考核,或是為人處世的大道理,而應該是談心情、談感受、談電影、談人生、談未來。什麼時候開始與子女有較深人的溝通呢?答案是從孩子出生之時,溝通就應開始。花時間與小孩玩(雖然玩得沒有什麼深度)習慣性地與孩子聊天(雖然談得沒什麼內容),我們會發現,這才是解決代溝最好的方法。否則,當孩子長大時,我們會突然發現,我們不了解他,不認識他,難怪有那麼多的衝突。 第四,要尊重子女的個性。 尊重個性與發展個性的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原則和國式管教孩子不可一味使用權威。每個孩子都有其個別差異,當孩子在生活上或學業上有自己的主張時,父母先耍表示尊重孩子的判斷與選擇,然後再和顏悅色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最忌用自己的權威來壓制孩子,不但不能影響孩子的想法、做法,反而使孩子變得拒絕告訴你任何事情。 父母要依照孩子的個性、興趣、天賦及特有的身心發展狀況教導孩子,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較,因為那會造成錯覺和迷失,使孩子失去可貴的自我肯定態度。尊重孩子並非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而是依照孩子的個別需要和條件,給予適當的啟發和教導,當父母親不能給予孩子自尊和自重時,孩子會付出很大的代價去從別處獲得滿足,那時就很難挽回了。尊重孩子才能幫助孩子建立信心和安全感,有助於人格的健全發展。 最後,父母要和子女一起成長。父母親的角色,應隨著子女的成長而適時調整。當孩子小時,父母是施與者、保護者、關愛者、供應者,在態度上自然也形成支配者、控制者、權威者。當孩子逐漸進入兒童、少年、青年時期,父母的支配、權威模式受到挑戰和衝擊。即使在同一階段,當孩子需要撫慰創傷時,父母是慈母的角色;當孩子需要勸戒鼓勵時,父母是嚴父的角色;當孩子需要幫助時,父母是孩子的朋友;當父母嚴肅質詢時,父母似法官,當父母諄諄教導時,父母是孩子的師長。 因此,當父母的要能和孩子一起體驗成長中的酸甜苦辣。父母好比是園丁,孩子好比是花草樹木,園丁必須有愛心、耐心、信心,才能把花木栽得很好。孩子的才智每天在增進成長,而當今社會環境的變遷又日新月異,為人父母必須不斷學習和以往做父母所不同的態度及技巧,現代父母必須調整自己的觀念與行為,不斷地自我成長。跟子女一起成長,而且使子女充分成長的父母,方是成功的父母。 處世經(第六章)五、與親威、鄰里交往 1.善待窮親戚 親戚間應該互相尊重,平等對待,一視同仁,尤其是注意尊重貧窮的親戚。如果自己富有,絕不可財大氣粗,看不起窮親戚。相反,我們更應尊重他們,熱情地支援和幫助他們,窮親戚往往比較敏感,有自卑和謹小慎微的心理,我們應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挫傷他們的自尊心。 有一條要特別注意:不論貧富一視同仁,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都一樣熱情對侍,親戚間只有年齡、輩份的差別,而不應有貧富的差別,不應有門楣之見。 親一些人,疏一些人,在有些親戚面前唯唯諾諾畢恭畢敬、低三下四,在另一些親戚面前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由此造成一些親戚家門檻踏破,另一些親戚家則門可羅雀,這是為世人所據棄的。如果自己各方面條件好了些,在與親戚交往中,更應謙虛謹慎,主動交往。當親戚生活上發生困難,應儘力相助,做到「富不自貴」。應該看到,如果自認為高人一頭,就等於自己把同別人交往的渠道堵死了,最後落得個孤家寡人的境地。 毛澤東出身在一個相對富裕的農民家中,按他以後自己劃的成分叫「富農」。可就是這個富農之子從小對待親戚上就懂得「富不自貴」,儘力地幫助生活較普、條件較差的窮親戚。與親戚相處的非常不錯。 有一年,家鄉遭到了水災,許多莊稼都被大水沖走了,毛澤東的家雖也遭了災,但由於地較多,有些莊稼沒有受到大水的衝擊。可毛澤東有幾個親戚家裡就不行了,他們種的莊稼幾乎全被沖走了。毛澤東看到這種情況,心裡非常著急,看著他們整天愁眉苦臉的樣子,毛澤東心裡也非常的難受。於是,他回去求自己的父親:「爹,親戚家遭災遭得那麼厲害,他們今年可怎麼活啊,不如把咱家的穀子分一些給他們吧。」 毛澤東的父親聽到這話,面帶難色地說: 「伢子,你也知道,我們家也不是好過到哪去,再說,留下的那些穀子是留給你來年做學費的。」 毛澤東一聽這話,馬上說: 「爹,明年我可以暫不上學,眼下可是要急用的呀,我們如果不救,誰還能救他們,爹你就答應我吧。」 看到毛澤東焦急的神情溢於言表,爸爸欣慰地點了點頭。 從此,毛澤東對親戚儘力相助的事情被傳開了,他與其他親戚相處得就更好了。 毛澤東的行為正如一句古話所說的:「目光遠者,必成大業。」毛澤東從小所具有的那種寬廣的胸懷,遇事為他人著想的性格讓人佩服,以小見大就不難看出他以後的成就了。 在我們今天的實際生活中,一些人與親戚交往是以貴賤貧富而定的。「貧居鬧市無人問,富住深山有遠親」』,正反映了這一情況。親戚間交往是富有人情味的,如果受金錢、地位的影響,親戚關係必定會變得不正常。 社會地位低、經濟收入少的親戚要自尊自重,不能為了從富有的親戚那裡得到一些好處,就想方設法地巴結逢迎。親戚不論富貴貧窮,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不能以貧富分尊卑。因此,在與富有的、有地位的親戚交往中,應當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珍重自己,生活上遇到困難,盡量依靠自己去克腋。不應自己作賤自己,把自己擺在乞求者的地位。 而對一些富有的親戚來說,可能有一些窮親戚上門來請求物質上幫助;對於有地位的親戚來說上少不了有人找來請求幫助辦事。一般說來,親戚有難處來求,應當熱情接待,表示願意熱心幫助的態度,不能慢待對方,更不應因為親戚有事相求而表現出厭惡的情緒。富親戚或者有地位的親戚應尊重別人,切忌財大氣粗、盛氣凌人。尤其在與窮親戚,社會地位較低的親戚交往中,要注意尊重他們。窮親戚、社會地位較低的親戚一般比較自卑,對富親戚或是社會地位較高親戚的一舉一動都很敏感。如果言行稍有不周,便會引起他們多心。所以,富親戚、社會地位較高的親戚,一言一行都要注意。比如,與親戚交談時,要格外認真傾聽,不能漫不經心,應付了事。絕不應自視清高,小瞧對方,不尊重對方。 親戚間交往,要平等相待、一視同仁。逢年過節,你來我往互相應酬,不可厚此薄彼,招待親戚都要一樣熱情。婚喪人事,眾多親戚聚會,讓座敬茶,宴請吃飯,人席敬酒,先後順序只能根據年齡輩分來辦,而不能以貴賤貧富來定。 能夠毫不勢利地善待窮親戚的人,才能夠在社會上真正長久受到尊重,才是長久有所作為的人。 親戚之間,無論是自己的親戚,還是愛人的親戚,都應該平等對待、一視同仁,不宜在這方面上注意「門楣」,分「親」和「疏」。有的人對自己的父母、見弟姐妹好,對愛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另眼相待。給自己的父母生活費每月幾百元,給愛人的父母卻幾十元,甚至分文不給;自己的見弟姐妹結婚辦喜事拿彩禮幾百,甚至上千元;愛人的兄弟姐妹結婚只有一、二百元。這是很不妥當的。當然,也不能搞絕對平均,但也應說得過去。在親屬之間人為地搞「親」和「疏」,就會造成家庭不和、親屬不滿而鬧出矛盾,出現糾紛。 明朝嘉靖時期,有一位大臣叫張居正,此人為官清廉,秉公辦事,在朝野中權力極大,連嘉靖皇帝也要敬他三分。 張居正在家裡也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特別是在對待親戚關係上,不分「親」和「疏」,深得親戚間的敬重。 張居正的妻子來自一個貧苦的農家,世代務農。她聰明賢惠,在嫁給張居正後,操持家務,頗有大家風範。 張居正與妻子互敬互重,舉案齊眉,對待親戚一視同仁,並不因為他們是農民,而不屑於與他們往來,或者有分「親」和「疏」。有一次,張居正的岳父病重身亡,儘管當時身為宰相的張居正公務繁忙,而且從禮法地位上說,張居正不必前往憑體,但張居正卻沒有這樣做,他向嘉靖皇帝請了假,帶領全家人趕回去,盡了孝道。這個舉動,深深感動了所有的親戚,大家都稱張居正不愧是個人人稱頌的「好宰相」。 因此,不分「親」和「疏」也是「門楣之見不當有一中應注意的一個方面,注意到了,則處理親戚關係問題上將會遊刃有餘;忽視了或處理不當,那將會造成親戚之間的關係破裂或疏遠,於己、於親戚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2.別斤斤計較 《鹽鐵論·毀學》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賢士殉名,貪夫死利。」意思是說作為君子,不要像小人一樣太貪戀那點蠅頭小利,用通俗點的話來說,就是不要太斤斤計較。 在人與人交往中,誰都不喜歡那種將什麼都分得清清楚楚,不讓自己吃一點虧的人,因為這種人讓別人覺得,與他交往非常累,自身什麼虧也不吃,做事太過於認真。同樣,在親戚交往中,有些人對親戚要求十分苛刻,總是盡量想對自己有好處,一旦親戚有了困難,卻不去關心和幫助,甚至避而不見,這是典型的市俗習氣,是不足取的。 親戚交往,氣量要大一些,切忌斤斤計較。你給我半斤,我給你八兩。而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這樣才有利於關係的密切發展。 朱德還在年輕的時候,特別注重與親戚的關係。平時他總是為親戚解決些困難,做些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事情,使他的親戚對他的印象非常好,彼此間的關係相處得非常不錯。 朱德當時年輕強壯,很有幾分氣力,在每年的農忙季節,他總是很快地就把自家的莊稼給收完了。而這時,朱德並沒有因此而停下來休息,他總是跑到其他親戚的田地里去幫忙,這樣,一天下來,總累得他腰酸腿疼。可第二天,他又拿起工具,繼續去親戚的田地里幫收莊稼,卻從沒有喊過累,也沒有抱怨。 有一次,朱德跑到一個表叔家去收莊稼,可這個表叔卻是一個疑心病特別重、很小心眼的人,看到朱德來幫忙,就懷疑他要趁機偷自己的莊稼,所以在朱德幹活時,就不時地監視他的行動,特別是朱德要走的時侯,還要偷偷地打開朱德帶來放工具的筐子,檢查是否有拿走什麼東西,這一切朱德看在眼裡,微微笑了一笑,然後說道: 「表叔,活幹完了,我走了,我媽等我回家吃飯呢!」 說完,背起筐子,揮揮手走了,表叔看到這一切,慚愧地搖了搖頭,心裡不由暗暗欽佩。 不斤斤計較,這就是朱德與親戚處好關係的最根本原因,不計報酬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也不聲張,好心相幫,即使被疑心也不抱怨。他如此大度,深受親戚們的讚許,和親戚們相處得很好。 3.遠親不如近鄰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的確如此,在單位,與上司、同事接觸,回家後,自然要與鄰居、家人相處。 除了屬於自己的那個溫馨小家,鄰家即成為我們必須接觸的最小單位。 親戚之間,相連的是血緣關係,而鄰居之間,沒有固定聯繫,只能靠自己掌握合適的度,去把握好關係。 鄰里,「近在咫尺」,他們的適時幫助,體貼照顧,能解燃眉之急。孩子的成長需要適當的環境,而鄰家善良可愛的孩子可以成為他的小夥伴。 有一個好鄰居,如自己多一師良師益友,有一種好的鄰里關係,更讓自已受益無窮。 在如今鋼筋水泥的建築中,人們也不得不去重視這種和「良師益友」的關係。 在我們看來,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些該做的事,把握鄰里關係就會輕而易舉了。 有許多人的行事原則是「各家自掃門前雪,體管他人瓦上霜」。這樣一來,既不得罪別人,也把自己的事處理得井井有條。可是,既然自己有餘力,何不多掃幾處雪? 在把握鄰里關係中,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人們都希望在自己困難時,有友人伸出援助的手,在鄰里之間,也同樣。但要別人幫助自己,首先應以幫助別人為前提,這樣的互幫互助,才能讓自己的希望成為現實。 清代康熙年間,當朝人稱「張宰相」』的張英與一個姓葉的侍郎,兩家毗鄰而居。張家打算擴大府第,便在鄰居家上打主意,要鄰居讓出3尺的地方。鄰居葉家並非尋常百姓,不肯讓步。張家立即書信給京城的張英,要求他出面干預,張英卻作詩一首:「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看後即命退後三尺築牆,而葉家深表敬意,也退後三尺。這樣兩家之間即形成了六尺巷,被百姓傳為佳話。 張家當時沒有恃強欺弱,在為葉家仔細考慮之後,做出了既有利自己又有利鄰家的決定,這樣,不但將「自家雪」掃了,還幫鄰家清理「瓦上霜」,和美的鄰里關係自然產生了。 互相幫助,才能讓自己從中受益,這點人們並不難理解,但僅僅是意識到這一點還遠遠不夠,必須將思想與行動相結合。許多事說起來非常悅耳動聽,要結合實際去做卻不容易。 更多的時候,該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心人。有心人看見「他人瓦上霜」,想到怎樣去做,立刻付之於行動,才能為和美的鄰里關係打下基礎。 他人的門前雪,不僅要掃,而且要多掃。感謝自己有一雙慧眼,看到鄰家之難,盡自己心意去幫助了,但並不代表就此結束。 做了一次幫助鄰居的事,會讓鄰居認為欠一次人情,也許鄰居會用一次要會或其它方式巧妙地還了人情,今後,大家仍然「各掃門前雪」。 要想擁有鄰居的信任,仍以「多」幫為妙。 看到鄰家有難,理所應當伸出援助之手。在自己有餘力的時候,能夠多做些時應該多做,當鄰居認識到,有幸與你為鄰,而你又是如何可以信任時,要想有和美的鄰居關係,並不困難。 天地之間,人們互相依存。面對現實,我們仍然要與社會相融,注重關係已成為現代人發展的必然趨勢。 良好關係的形成需要我們花費心思。仔細思慮,眼界豁然開朗,我們認為,「多幫」創造了良好條件,這樣,不妨在「多一字上多做做文章。 有交往中,磨擦總難以避免,遇到性情開朗的,總會有雨過天晴的一天,遇到孤僻內向的,也許會一直耿耿於懷。鄰里之間,也難免會有口角,這時,多體諒、放寬心的處事態度則會為良好的關係起到畫龍點睛的一筆。 有一位局長的鄰居喜歡計較些小事,一日,她發現局長夫人手提的小筐與自家的相似,而自己的小筐又於幾日前不見了,就問局長夫人是否錯拿了自己的筐。局長夫人雖知真相併非如此,但也了解鄰居的脾氣,什麼也沒有說,只是笑眯眯地把筐送給了鄰居。後來,鄰居又發現自己的那個筐,十分抱歉地將筐還給局長夫人,而她仍是笑嘻嘻地說了句:「不是你的,那我就拿走了。」 這位局長夫人把握關係的分寸是十分合適的,關鍵不在於那個筐到底是誰的,而在於多用一份心思,多體諒別人,做到恰到好處,鄰居自然而然地會接受自己。和美的鄰里關係是靠自己點滴用心積累而成,何不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讓自己多為他們想一些。體諒別人並不難做過。在爭奪小利小惠時,難免傷了鄰居和氣,而我們更應該放寬眼光,遠望才能有更多收穫。古語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為了有和美的鄰里關係,更不必對小事斤斤計較,多為鄰居想一點,你會擁有燦爛而愉快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鄰居間互相幫助的事情很多。比如有的鄰居工作和學習很忙,時間比較緊,或家中人手少,有孩子拖累,你要是上街買,不妨主動問一下鄰居買什麼菜,順便幫鄰居買回來。有的鄰居有客人來訪,而碰巧家中無人,在弄清對方身份的前提下,或請客人留張紙條,或將客人引人自己家中稍候。如果客人給鄰居帶有禮品,可代為收下,等到鄰居回來時,再將紙條和禮品一併交給鄰居。如果鄰居家有人患病,要表示慰問,並主動幫助請醫生或護送住院。在必要的情況下,還要主動協助護理,幫助照顧家裡老人孩子,使鄰居能安心治病。假如鄰居國公出差,可以適當地應邀幫助照顧家裡,諸如買糧、買煤等。鄰居若是全家出了遠門,也可幫助照看家,還要義務為鄰居防火防盜。鄰居如果發生了突發性困難,在錢糧和物品方面應主動幫助,以濟鄰居一時之難。鄰居家裡吵架生氣,或遇到煩惱、傷心的事求助於你時,不應袖手旁觀,應主動去勸解和開導。這樣當你遇到困難時,大家也會幫助你。 在鄰居結束繁忙的一天,疲憊地歸來時,也許只是一兩句「下班了」「最近很忙吧」的簡單問候就立刻讓人倍感溫馨。在許多時候,人們對自己很熟悉的人,並不注重禮節。其實有心人會認為適當的禮節是非常必要的。不但能使別人認為自己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 這樣的「禮」並非見面鞠躬等正統大禮,只須融入一點關心,誠心誠意地說上一兩句就足夠了。你會發現,這點很容易做,也有很好的效果。 關於「禮」學,還有另外的說法。在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的今天,何不與鄰家共同分享一些快樂? 送給鄰家的東西不必是稀世古玩,也無須是鹿茸人蔘,只要一些地方土特產或自己烹調的美味食品就足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太貴重的東西,鄰家通常會認為是有求於他,不敢接受,而家常小菜就要單純得多,鄰居會認為,你很熱心待客,與你的接觸容易也自然的多,和美的鄰里關係就不難形成了。 4.以信任增進感情 今天,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人們往往對別人的信任度減弱,自然地,在人們之間築起了玻璃牆。 在事實上,信任別人也是處理鄰里關係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無論何時,人們總是對信任自己的人間有好感,總感到和他相處很容易也很快樂,他尊重自己,認為自己可以依賴,而人們也似乎從中了解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對於陌生家庭之間的相處也有同樣的原理。想要相處得好一些,也必須有足夠的信任度。 這其中的信任並不等同於盲目信任,而是對鄰居的能力、人品等方面的信任。 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價值所在,都有閃光的一面,作為鄰居,耍形成良好的關係網也必須信任別人。 鄰居會從你的信任中看到自己,這種良好印象的形成,已成為和美鄰里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 要做到信任,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 尊重。馬斯諾的需求原理中有關於對「尊重」的需求,而這是比較高層次的需求,證明人們都渴望被尊重,這是不可忽視的一點。鄰里之間也要有尊重可言。不論你是平民百姓,還是「居高官,享厚祿」的人,都應該尊重別人,同時,尊重別人也相當於尊重自己。 在處理鄰里關係上,具體的做法是看到鄰家的長處,尊重鄰居的意、看法,結成和美的關係網。 作為現代人的我們,不但意識中要有「尊重」這兩個字的概念,還要有心地讓自己去做到這一點,這樣才能把握住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們都有自尊心,只有當自尊心受到別人的尊重時,才會以此為基礎,產生和諧的人際關係。 重要的一點是這樣的尊重必須要表現在行動上。在現實生活中,與鄰居接觸的時候不少,在一起聊聊家常,或互相幫助時,都可以藉此來增進彼此間的感情,只要把握相應的時機,表現出適當的尊重,一定會促進與鄰里感情加深。 表現自己對鄰居的信任感還可以是:接受、採納鄰里的意見。與鄰居相處,自然會發生一些事,影響彼此的生活。對於鄰居正確的、有建設性的意見,我們應該持有積極的態度,分析之後看自己是否有這樣的缺點存在,並採取一定的措施改正,促進彼此間的和睦相處。 這種做法才是可取的,並能增進感情。 有一對年輕夫婦與一對己過「銀婚』」的思愛夫妻成為鄰居。年輕人的生活豐富多彩,大家一起又玩又跳常常高唱卡拉OK,而老年夫妻生活好靜,老爺爺喜歡澆澆花,或坐在燈下看一兩本書,老奶奶就看看電視,或早早地躺下休息。年輕夫婦很懂禮貌,每次出去遊玩不忘記給鄰居家帶點特產或別的東西,逢年過節,也會把老人叫到自己溫馨別緻的小屋中,做幾個好菜,像模像樣地吃一頓,但年輕夫婦總覺得兩位老人與他們相處,隱隱有些不愉快。一天老爺爺叫年輕小夥子去他家,一進他家,就進入了十分安靜的環境里,老爺爺有些猶豫地說出了些看法,就是關於他們家有時太吵,影響到鄰里的休息問題。而又認為兩家挺和睦,擔心說給年輕人聽會因此而有什麼不愉快。 年輕人聽了之後,才發現自己忽略了這一點,但並沒因此生氣或鬧情緒,只是笑著對老人家說:「您早說就好了。」從那以後,兩家的關係尤如一家,先前的不愉快也煙消雲散。 年輕人的成功之處在於欣然接受了意見,這成為和美鄰里關係的一條紐帶,聯繫著彼此,並以誠信相待,再古板刻薄的人,也會容易相處。
推薦閱讀:

處世三十六計 >> 第三十四計 暗示計之三
中國有29處世界遺產排名全球第三
處世古訓精選 (一)
古訓箴言 ,為人處世!(看完受益匪淺)
2017年,為人處世十不要!不懂吃大虧!

TAG:處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