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相關的術語及名稱

一 與《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相關的術語

1感染:某種病原體克服機體的防禦機能,侵犯或侵入機體的特定部位,並能在入侵處或其他部位生長繁殖者稱為感染。來自宿主體外的微生物,通過一定的方式從一個宿主傳播到另一宿主引起的感染稱為傳染。

2細菌毒素:由細菌合成並分泌損害宿主細胞及組織,或引起細胞及器官功能紊亂的某些化合物稱為細菌毒素。由增殖的細菌所分泌者稱外毒素,由菌體裂解而釋放者稱為內毒素。外毒素多由革蘭氏陽性菌產生,內毒素多由革蘭氏陰性桿菌產生。

3溶血反應:在含有綿羊紅細胞的培養基上培養24小時後菌落周圍產生1~2mm寬草綠色溶血環者為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也可稱為草綠色溶血性鏈球菌。在培養24小時後菌落周圍產生2~4mm寬完全透明環者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不產生溶血環者為丙型溶血性鏈球菌。

4鏈球菌的群:按鏈球菌細菌壁中多糖抗原的不同,要分成A、B、C、D、E、F等20個群。對人致病的鏈球菌菌株,90%左右屬A群。在描述鏈球常將其溶血性和分群結合起來進行,如A組β溶血性鏈球菌。

5抗感染藥物:含義較廣,包括用以治療各種病原體(如病毒、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細菌、螺旋體、真菌、原蟲、蠕蟲)所致感染的所有藥物。

6抗微生物葯:範圍較抗感染藥物略窄,抗蠕蟲葯一般不包括在內。

7抗生素:原意是指在高稀釋度下對一些特異微生物有殺滅或抑制作用的微生物產物。以後將用化學方法合成的仿製品,具有抗腫瘤、寄生蟲等作用的微生物產物,以及抗生素的半合成衍生物等也稱為抗生素。

8抗菌素:現已摒棄不用。

9抗菌藥物: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主要包括各種抗生素、磺胺葯、異煙肼、咪唑類、硝咪唑類、喹諾硐類、呋喃類等化學藥物。不可內服或注射,毒性強,僅供局部使用的消毒防腐劑,不歸入抗菌藥物。

10 β-內醯胺酶:是對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耐葯的細菌菌株產生的一種鈍化酶,它可以特異性的打開藥物分子結構中的β-內醯胺環使其完全失去抗菌活性,從而使細菌獲得耐藥性。

11青黴素結合蛋白:研究發現細菌的細胞膜上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分子,能與青黴素類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進行結合,是β-內醯胺類抗生素的作用靶位,該蛋白質被稱為青黴素結合蛋白。細菌的青黴素結合蛋白數目減少或構型變化都將使青黴素類藥物結合減少而出現耐藥性。

12粒細胞減少症及粒細胞缺乏症:當嗜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2.0×109/L時,稱為粒細胞減少症,<0.5×109/L時稱粒細胞缺乏症。

13貧血分度:貧血按嚴重程度可分為:Hb量低於30g/L為極重度貧血;Hb量在30-60g/L時為重度貧血;Hb量在60-90g/L時稱中度貧血;輕度貧血的Hb量在90g/L與正常參考值的下限之間。

14免疫缺陷病:是指免疫系統的器官(胸腺、骨髓、淋巴組織等)、細胞(淋巴細胞、多形核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等)、分子(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補體等)存在某些缺陷,免疫應答受損,導致一種或多種免疫功能缺陷的疾病。其共同特徵為抗感染能力低下,容易發生反覆或持續的感染。

15 G-6-PD缺陷症:紅細胞內的主要還原作用是磷酸戊糖旁路中完成,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是該途徑中促進生化反應的重要酶類。當該酶的活性減低或構型變異時,紅細胞抗氧化損傷的能力將減低,在臨床上易發生溶血性貧血,稱為G-6-PD缺陷症。易引起G-6-PD缺陷症患者發生溶血性貧血的抗菌藥物有磺胺類和呋喃類。

16腎功能減退程度

腎功能減退

腎功能試驗 正常值

輕度 中度 重度

內生肌肝清除率(ml/min) 90-120 >50-80 10-50 <10

血肌酐(umol/L) 53-106 133-177 177-442 >442

血尿素氮(mmol/L) 2.5-6.4 7.1-12.5 12.5-21.4 >21.4

血非蛋白氮(mmol/L) 14.3-25 28.6-42.8 42.8-71.4 >71.4

17妊娠分期:根據胎兒的生長發育,正常妊娠約40周,其中妊娠1~3月為妊娠初期,4~6月為妊娠中期,8~9月為妊娠後期。

18早產兒:妊娠終止於28~37周之間者稱為早產,娩出的嬰兒稱早產兒。

二 與《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相關的病原體

1衣原體:是一類近似細菌的病原微生物,其特點是具有DNA、RNA兩種核酸,以二分裂方式進行增殖,具有核糖體和一個近似細胞壁的膜,能被抗生素抑制,但衣原體是嚴格的細胞內寄生物,因缺乏ATP酶,其能量完全依賴宿主細胞提供。可感染人體引起相應疾病。

2支原體:是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能獨立生存而不需要寄生於其他微生物,其形態具有多樣性。支原體與細菌有許多共同點:如含有RNA或DNA,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且能產生代謝能量,對某些抗生素敏感等。支原體無細胞壁,對青黴素和干擾細胞壁形成的抗生素有耐藥性。

3解脲脲原體:是泌尿道、陰道、子宮頸及子宮內膜的常見寄生物,可導致生殖泌尿道感染,並可導致不育及早產。四環素族抗生素為其有效治療藥物。對紅霉素亦敏感,但對林可黴素耐葯。

4草綠色鏈球菌:為在血碟上呈甲型溶血反應的數種不同鏈球菌的統稱。該菌多寄居於咽部、上呼吸道、腸道和陰道等處。在臨床上多引起心內膜炎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5溶血性鏈球菌:在血碟上培養24小時,菌落周圍形成一個2-4mm寬、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無色溶血環,稱乙型溶血或β溶血,β溶血環中的紅細胞完全溶血,因而這類鏈球菌稱為溶血性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致病力強,常引起人類和動物的多種疾病。乙型鏈球菌對青黴素、紅霉素、四環素和磺胺葯都很敏感。青黴素是鏈球菌感染的首選藥物,極少發現有耐葯菌株。

6丙型鏈球菌:該類細菌不產生溶血素、菌落周圍無溶血環。一般不致病,常存在於乳類和糞便中。

7化膿性鏈球菌:即A群β型溶血性鏈球菌,該菌具有較強的致病力﹑併產生多種外毒素和胞外酶:是人類化膿性細菌感染的常見病原菌之一。

8肺炎鏈球菌:俗稱肺炎球菌,為革蘭氏陽性球菌。經常寄居於正常人的鼻咽腔中,多數不致病或致病力弱,僅少數有致病力,是細菌性大葉性肺炎﹑腦膜炎和支氣管炎的主要病原菌。人群感染的肺炎鏈球菌在不斷變遷,而且肺炎鏈球菌耐葯菌株在增多,因此在治療前應做藥物敏感試驗。

9卡他莫拉菌:為正常寄居於上呼吸道的一種革蘭氏陽性球菌,通常不致病但在免疫缺陷病人或院內感染病人中常為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可引起肺炎,支氣管炎,氣管炎或急性咽喉炎。治療首選藥物為青黴素或氨苄西林。由於該葯的β-內醯胺酶產生率極高,故應根據藥物敏感結果來選擇治療抗生素。

10銅綠假單胞菌:俗稱綠膿桿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是一種常見的條件致病菌,由於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綠色水溶性色素,感染後的膿汁或敷料上出現綠色而得名。為一種革蘭氏陰性感染,是醫院內感染的常見病原之一。在治療上可選用哌拉西林、慶大黴素、第三代頭孢菌素或第三代氟喹諾硐類藥物。

11腸桿菌科:是指主要寄生於腸道或引起腸道感染的一組桿狀細菌的總稱。腸桿菌科細菌種類繁多,與醫學有關的包括埃希菌屬、志賀菌屬、克雷伯菌屬、變形桿菌屬、腸桿菌屬、摩根菌屬、枸櫞酸菌屬和沙雷菌屬等,其中志賀菌屬,沙門菌屬和部分大腸埃希菌屬對人類有致病作用,其他為腸道正常菌群。

12腸桿菌屬:包括11個菌種,主要包括有產生腸桿菌、陰溝腸桿菌等,為一組革蘭氏陰性粗短桿菌,是腸桿菌科中最常見的環境細菌,但不是腸道的常居菌群,是條件致病菌。產生腸桿菌和陰溝腸桿菌常可從臨床標本中分離到。與泌尿道、呼吸道和傷口感染有關,偶可引起敗血症和腦膜炎,一般不引起腹瀉。

13產氣腸桿菌:為腸桿菌屬中的一種,在臨床上可引起肺部或泌尿道感染。該菌耐葯率較高,用藥宜根據藥物敏感試驗進行。

14陰溝腸桿菌:為腸桿菌屬中的一種,在臨床上可引起肺部或泌尿道感染。該菌耐葯率較高,用藥宜根據藥物敏感試驗進行。

15沙雷菌屬:該菌為一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主要包括黏質沙雷菌、深紅沙雷菌等,可自土壤、水、人和動物的糞便中分離到,長期以來認為對人體無害。近發現黏質沙雷菌可引起肺炎、泌尿系感染、敗血症,以及外科術後感染。該菌屬耐葯率較高。

16枸櫞酸桿菌屬(檸檬酸桿菌屬):為革蘭氏陰性桿菌,有周身鞭毛,無芽胞,無莢膜。該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是人和動物腸道的正常菌群,為條件致病菌,耐葯率較高。其中弗勞地枸櫞酸桿菌可引起胃腸道感染;異型枸椽酸桿菌可引起新生兒腦膜炎和敗血症。

17土拉熱桿菌:該菌為一種多形、微小的革蘭陰性球杆菌,需氧,無芽胞和動力,對熱和普通化學消毒劑都很敏感。該菌具有內毒素,對一般實驗動物均具有致病力。大多菌株可以產生β-內醯胺酶。

18艱難梭菌:為一種革蘭陽性的粗大厭氧桿菌,它是人類腸道的正常菌群之一,長期使用或不正規應用某些抗生素以後,可引起腸道內的菌群失調。耐葯的艱難梭菌能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和假膜性腸炎等疾病。

19擬桿菌屬:為革蘭氏陰性無芽胞厭氧桿菌,在臨床上主要引起腹腔膿腫和敗血症。在擬桿菌屬中以脆弱類桿菌最為重要,占臨床厭氧菌分離株的四分之一左右。

20消化鏈球菌:為一組革蘭氏陽性厭氧球菌,主要寄居於陰道,主要包括厭氧消化鏈球菌、中間型消化鏈球菌和小消化鏈球菌等,在臨床厭氧菌分離株中占第2位,僅次於脆弱類桿菌,其引起的菌血症常因女性生殖道感染所致。對萬古黴素敏感。

21暗色真菌:是指在分類上相近、引起臨床癥狀也相似的一些皮下組織感染真菌的總稱。主要包括疣狀瓶黴菌、裴氏半薩卡菌,鼻毛癬菌、緊密半薩卡菌和卡氏枝孢黴菌。因感染均發生在皮膚暴露部位,病損皮膚變成暗紅色或黑色,故稱暗色真菌病,多發生於熱帶地區。暗色真菌為腐生菌,廣泛存在於土壤或植物中,以下肢和腳外傷侵入體內。可採取氟胞嘧啶或伊曲康唑治療。

22肺孢子菌:過去曾稱為肺孢子蟲,並將其歸於原蟲。近年發現其超微結構以及基因和編碼的蛋白均與真菌相似,故將其歸屬於真菌。具兼有原蟲及酵母菌的特點,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及人和多種哺乳動物肺內,當機體免疫力時可引起條件感染,即肺孢子菌肺炎,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頑固性低氧血症。本病對多種抗真菌藥物不敏感,用藥首選復方新諾明。

23放線菌與放線菌病:放線菌為革蘭氏陽性、無芽胞、無莢膜和鞭毛的非抗酸性絲狀菌。正常寄居在人和動物口腔、上呼吸道、胃腸道和泌尿生殖道,在某些條件下(機體抵抗力減弱、口腔衛生不良、拔牙或外傷時)可引起內源性感染,導致軟組織的化膿性炎症,若無繼發多呈慢性肉芽腫,常伴有多發性瘺管形成,膿汁中可查到硫磺樣顆粒為其特徵,稱放線菌病,此外,放線菌與齲齒和牙周炎的形成密切相關。在臨床治療上應大量長期使用抗生素治療,首選的藥物是青黴素,亦可用復方新諾明、克林黴素、紅霉素和林克黴素治療。

24星形奴卡菌屬:是由星形奴卡菌經創傷或呼吸道而引起的外源性化膿性感染。星形奴卡菌廣泛分布於土壤中,不屬於人體正常菌群。感染多見於免疫力低下或長期應用免疫抑製劑的患者,多形成慢性化膿性肉芽腫、膿腫,常伴有瘺管形成。在臨床治療上對膿腫和瘺管等可進行手術清創,切除壞死組織,同時應給予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治療,一般治療時間不少於6周。

25組織胞漿菌與組織胞漿菌病:組織胞漿菌為真菌的一種,廣泛分布存在於流行地區的土壤中,並隨氣流四處飄蕩,多見於美洲和非洲等地區。人因吸入孢子而引起感染,尤其是進入洞穴,打掃雞舍和拆除舊建等活動易受到感染。臨床上可表現為無癥狀、急性肺炎表現、慢性肺炎表現或全身播散性感染,而稱之為組織胞漿菌病。首選的治療藥物為兩性黴素B。

26北美芽生菌與北美芽生菌病:北美芽生菌為雙相型土壤腐生型真菌,該菌主要分布於美國和加拿大,故稱之為北美芽生菌。由該菌經呼吸道吸入或外傷接種而感染引起的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疾病,稱為北美芽生菌病。其感染多為外源性,原發感染部位常為肺部,可播散至其他組織或器官,尤其是皮膚和骨骼等。兩性黴素B為首選治療藥物。

27副球孢子菌:該菌又稱巴西副球孢子菌,為雙相型真菌,主要流行於拉丁美洲,我國尚未發現。人吸入該菌孢子可引起原發於肺部的慢性肉芽舯性疾病,可累及粘膜﹑皮膚﹑淋巴結和內臟。患者大多預後良好,兩性黴素B和磺胺類藥物治療有效。

28 MRSA即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該菌除對甲氧西林耐葯外,對所有青黴素(包括耐酶青黴素)﹑多數頭孢菌素和其他β—內醯胺類抗生素均耐葯,同時四環素類﹑某些氨基甙類抗生素﹑氯黴素﹑紅霉素﹑林可黴素也耐葯。對萬古黴素﹑利福平﹑某些氨基甙類抗生素或第三代氟喹諾酮類敏感。為醫院內感染的常見病原體之一。

29腸球菌屬:該屬細菌呈卵園形或成對或短鏈排列,系革蘭氏陽性球菌,不形成芽胞﹑有動力﹑需氧或兼性厭氧。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通常寄生於人及多種哺乳動物腸道中,成為腸道正常菌群,多為條件致病菌。主要包括糞腸球菌﹑屎腸球菌﹑堅韌腸球菌﹑鳥腸球菌等10餘種。臨床標本中分離到的腸球菌多為糞腸球菌,佔80﹪—90﹪。該菌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者發生心內膜炎和敗血症等感染。該菌天然耐藥性高,且極易產生獲得性耐葯。一般可首選青黴素治療,但要注意留取標本進行葯敏試驗。

30不動桿菌: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呈多形性,快速生長時呈小桿狀,靜止期呈球菌,或雙排列,無芽胞和鞭毛,大多有莢膜,不能運動。該菌廣泛存在於水和土壤中,且可寄居於人的皮膚、結膜、鼻咽、胃腸道、泌尿生殖道和唾液中,其中人體皮膚是該菌的主要貯菌場所。該菌為院內感染的常見病原體之一,可引起多臟器感染。該菌具有普遍耐藥性,在抗生素的選擇上要注意結合藥物敏感試驗結果。

31嗜麥芽假單胞菌:為革蘭陰性桿菌,無芽胞、專性需氧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如水、土壤、污水中,可引起免疫抑制病人的多器官多部位感染。治療上相對困難。

三 與《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相關的疾病

1雅司:是由雅司密螺旋體經皮膚接觸而感染所致的一種非性病性密螺旋體病,多見於兒童,呈地方性流行。我國的江蘇蘇北地區在上世紀40~60年代曾有該病廣泛流行,現已消滅。該病主要累及皮膚和骨骼。治療上首選長效苄星青黴素G。

2立克次體病:是一組由多種立克次體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該類疾病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多具有自然疫源性,部分尚具有較強的流行性(如流行性斑疹傷寒),在戰爭、災荒、飢餓等惡劣條件下易引起大規模流行。其共同特點是發熱、頭痛和皮疹。目前發病率和病死率已明顯降低。四環素、氯黴素、紅霉素等抗生素對立克次體有抑制作用,治療效果甚好。

3流行性斑疹傷寒:是普魯娃立克次體經虱傳播而引起的以持續高熱、瘀點樣皮疹和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為臨床特徵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本病的存在與流行與天災、饑荒和戰爭有密切關係。目前主要分布於非洲和南美洲的高原地帶,在我國較寒冷地區的農村以及高寒山區仍有本病的散發和小流行。在治療上首選四環素族抗生素。

4地方性斑疹傷寒:是莫斯立克次體經鼠蚤傳播而引起的一種以發熱、皮疹為特徵的急性傳染病,屬自然疫源性疾病。與流行性斑傷寒相比,其癥狀較輕、病程較短,病死率較低。

5 恙蟲病:又名叢林斑疹傷寒,是由恙蟲病立克次體通過恙蟎傳播於人體的一種急性自然疫源性傳染病。臨床上以發熱、原發性焦痂和潰瘍,淋巴結腫大及皮疹為特徵。氯黴素對本病有特效。

6 Q熱:是由Q熱立克次體經多種途徑傳播(如呼吸道,直接接觸等)傳播而引起的一種急性自然疫源性傳染病。臨床上以發熱、頭痛、全身肌肉酸痛為特徵,常伴有肺炎和/或肝炎。本病遍布全球,幾乎存在於世界上一切有牛、綿羊和山羊的地區。我國已有內蒙古、四川、雲南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證實有Q熱存在。在治療上首選四環素族抗生素。

7落磯山熱:本病因最初見於美國落磯山而得名,它是由立克司立克次體經蜱傳播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多見於西半球,主要頒於南、北美洲。臨床特徵為突然起病、頭痛、寒戰、發熱與皮疹。病程2-3周,嚴重者可致死。治療藥物可選用四環素抗生素或氯黴素。

8支原體肺炎:是肺炎支原體引起的肺炎,過去稱為原發性非典型肺炎。臨床表現以起病緩慢、發熱、咳嗽、乏力、肺部體征不明顯為特徵,血清冷凝集試驗陽性。一般預後良好,少數病人可發生嚴重要發症而引起死亡。臨床上可採取紅霉素治療。

9猩紅熱:為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臨床特徵為發熱、咽峽炎,全身瀰漫性紅疹、疹後脫皮,少數患者恢復期出現變態反應性風濕病和急性腎小球腎炎。青黴素為其首選治療藥物。

10丹毒:由A組溶血性鏈球菌由破損或老化的皮膚進入後經淋巴管擴散所致,患者可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癥狀,同時局部皮膚出現大片紅斑,邊界清楚略高出正常皮膚。重症者可出現大皰,內含膿性滲出液及壞死組織,附近淋巴結腫大並有壓痛。

11兔熱病:是土拉熱桿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可經多種途徑傳播,其中自皮膚破損處侵入體內為最重要的途徑。其臨床癥狀因不同類型而異,主要有發熱、皮膚潰瘍、局部淋巴腫大、呼吸道癥狀、眼結膜充血和潰瘍及毒血症等。若不治療,癥狀可持續數周至數月。我國內蒙古、西藏、青海、黑龍江、山東等地有該病存在。在治療上可選用氨基甙類、四環素類和氯黴素等抗生素。

12軍團菌:為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專性需氧。自然界普遍存在,特別易存在於各種天然水源及人工冷、熱管道系統中,可以氣溶膠方式傳播。其中嗜肺軍團菌主要引起軍團菌病(臨床上可分為流感型、肺炎型和肺外感染型),首選紅霉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

13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抗菌藥物應用以後,原先寄生於腸道的少數菌如金葡菌、艱難梭菌、變形桿菌屬、白念珠菌等菌種因腸道內細菌共生環境失去平衡而得以大量繁殖,併產生毒素或侵入腸粘膜而引起腸炎,大多表現為每日數次的水樣腹瀉。

14假膜性腸炎:本病常見於胃腸道癌腫手術後,以及腸梗阻、惡性腫瘤、充血性心力衰竭、尿毒症、糖尿病、再障等患者應用抗菌藥物的過程中,老年患者尤易發生。除萬古黴素外,幾乎所有的抗菌藥物都可以引起本病,其中氨苄西林、林可黴素和克林黴素發生率較高,多於抗菌藥物應用過程中或停葯後2-3周內發生,臨床表現為大量水瀉,每日可達10餘次以上 ,少數病人可排出斑塊狀假膜,伴有發熱、腹痛、腹脹,噁心及嘔吐。研究證實該病與艱難梭菌的外毒素有關,可給予甲哨唑或萬古黴素治療。

15旅遊者腹瀉:為腸產毒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腸道感染,多發生於旅遊者,故得名。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在疾病傳播中有重要作用。臨床癥狀可從輕度腹瀉至嚴重的霍亂樣腹瀉。

16奮森咽炎:是由奮森疏螺旋體感染而引起的一種咽峽部炎症,多發生於機體免疫力下降時。

17回歸熱:是由多種回歸熱螺旋體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點為急起急退的高熱﹑全身肌肉酸痛﹑一次或多次複發﹑肝脾腫大,重症者可有黃疸或出血傾向。根據回歸熱傳播昆蟲媒介的不同,將該病分成兩大類:一為虱傳回歸熱﹑又稱流行性回歸熱;另一種為蜱傳回歸熱,又稱地方性回歸熱。在我國流行的回歸熱主要是虱傳型。可採用青黴素或多西環素等藥物治療。

18萊姆病:是一種由伯氏包柔螺旋體經蜱叮咬而傳播的慢性化的蟲媒傳染病。通常以具特徵性的擴展性皮損伴流感性或腦膜炎樣癥狀起病,繼而可出現腦膜炎﹑腦或周圍神經炎﹑心肌炎、移行性骨骼肌疼痛,或可見到間歇性慢性關節炎﹑慢性神經系統或皮膚異常。我國曾在黑龍江林區發現該病。在治療上可選用多西環素﹑阿莫西林或紅霉素等藥物治療。

19鸚鵡熱:是指鸚鵡熱衣原體經鳥類傳播而感染人體後,引起的一組臨床症候群。它包括癥狀不明顯的輕型(如僅有流感樣癥狀)和癥狀較重的肺炎徵象。人類感染多是由於吸入乾的含有鸚鵡熱衣原體的鳥糞所致。感染者多見於養鳥者。四環素為其治療首選藥物。

20李斯特菌病:該病是由一種短小的革蘭陽性桿菌(產單核細胞李斯特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可通過糞口途徑﹑呼吸道吸入或直接接觸等途徑傳播。嬰幼兒和5歲以下的兒童感染該菌多表現為腦脊髓膜炎或敗血症。成人感染後可被血流帶到全身各器官,形成不同器官的實質病變,如肺炎﹑腦炎﹑肝膿腫等。在治療上可選用青黴素G或氨苄西林聯合氨基甙類抗生素。

21軟下疳:是由杜克嗜血桿菌引起的急性性傳播疾病,主要表現為外生殖器部位疼痛性潰瘍,常伴腹股溝橫痃形成。軟下疳呈世界性分布,但主要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在建國前常有發生,至60年代已被徹底消失。但近幾年個別地區又有疑似病例報告。在治療上可選用阿奇黴素或頭孢曲松。

22布魯菌病:也稱波狀熱,是布氏桿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病情輕重不一的發熱、多汗和關節痛等。我國發病以內蒙古、西北、東北等主要牧區為多。在治療上宜選用多西環素6周聯合慶大黴素2-3周。

23加德納菌陰道炎:加德納菌為多形性桿菌和球杆菌,革蘭染色陰性,但在濃縮血清中生長,可染成革蘭陽性。該菌無芽胞,無莢膜,無動力。主要存在於女性的陰道里。該菌可通過對陰道上皮細胞的粘附作用而引起細菌性非特異性陰道炎,稱為加德納菌陰道炎。除此之外,尚可引起尿路感染、產後膿毒血症和早產等。治療上宜選用甲硝唑/替硝唑合併林可黴素等。

24鼠咬熱:是由小螺菌或念珠狀桿菌等細菌引起的臨床上以發熱、皮疹和多器官損害為特徵的一種傳染病,該病主要經鼠或其他的嚙齒動物咬傷所致。我國少見。在治療上首選青黴素。

25非淋菌性尿道炎:為淋球菌以外的病原體引起的一種性傳播性疾病,主要由解脲支原體和人型支原體引起,可出現排尿困難、尿頻、尿痛等癥狀。在治療上首選用多西環素或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26性病淋巴肉芽腫:又稱第4性病,是由沙眼衣原體引起的急性或慢性性傳播疾病,主要累及外生殖器、腹股溝、肛門和直腸引流部位的淋巴系統,產生壞死和潰瘍。晚期形成象皮腫和直腸狹窄,該病分布於全世界,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多見,通過性接觸直接傳播。我國近幾年有疑似病例報告。在治療上可選用多西環素治療。

27賈第蟲病:又名小腸梨形蟲病,是由蘭布里賈第鞭毛蟲寄生於人體十二指腸、小腸或膽道所致的一種腹瀉為臨床表現的腸道原蟲病。臨床上可應用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療。

28隱孢子蟲病:是隱孢子蟲感染而引起的以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人畜共患性原蟲病。

29結腸小袋纖毛蟲病:是結腸小袋纖毛蟲寄生於人體結腸內引起的原蟲病。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瀉、排粘液膿血便、腹痛、里急後重和發熱。部分病人病程遷延,表現為解糊狀便,或腹瀉與便秘交替。該病用甲硝唑治療可多獲滿意療效。

30社區獲得性肺炎:指在醫院外所患的感染性肺實質炎症,包括具有明確潛伏期的病原體感染而在入院後平均潛伏期內發病的肺炎。

31醫院獲得性肺炎:亦稱醫院內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時不存在,也不處感染潛伏期,而於入院48小時後在醫院(包括老年護理院,康復院)內發生的肺炎。

四、與《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相關的藥物不良反應

1青黴素腦病:青黴素類抗生素特別是青黴素的全身用藥劑量過大和或靜脈注射速度過快時,可對大腦皮質產生直接刺激作用,出現肌陣攣、驚厥、癲癇、昏迷等嚴重反應,稱之為青黴素腦病,一般於用藥後24-72小時內出現。

2四環素牙:嬰幼兒或兒童服用四環素達一定劑量後,四環素可與鈣絡合沉積於患兒的牙齒造成釉質發育不全,牙齒染成黃或棕黃色,從而易促成齲齒和使恆牙失去光澤。故8歲以內兒童要慎用四環素。

3灰嬰綜合征:早產兒和新生兒應用較大劑量氯黴素(每日劑量>100mg/kg)時,由於其肝內酶系統發育不全和腎臟排泄藥物的功能較差,易導致血中遊離氯黴素濃度常顯著升高而引起患兒在用藥3-4天後出現嘔吐、進行性蒼白、紫紺、循環衰竭等,患兒可於癥狀出現後數小時內死亡,及時停葯則有迅速恢復的可能。

4赫氏反應:以青黴素治療梅毒、回歸熱等時,有時可使疾病的癥狀或體征加劇,此即所謂的「赫氏反應」。也見於鉤體病,布魯菌病的治療。

5藥物變態反應:又稱藥物過敏反應,是抗菌藥物中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與用藥劑量和療程無關。各種變態反應中以皮疹最為常見,嚴重者為過敏性休克,其他尚有血清病樣反應,藥物熱及血管神經性水腫等。

6藥物熱:藥物熱的潛伏期一般為7-12天,短者僅1天,長者可達數周。熱型大多為馳張熱或稽留熱。多數同時伴有皮疹,停葯後2-3天內大多可以退熱,周圍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常增多。

7血清病樣反應:多為於應用青黴素後而發生的Ⅳ型變態反應,其表現類似於血清病,有發熱、關節疼痛、蕁麻疹、淋巴結腫大、腹痛、蛋白尿、嗜酸粒細胞增多等。除並發喉頭水腫或腦部的血管神經性水腫者外,該不良反應是一種較輕的變態反應,無需特殊處理。

8光敏反應:應用四環素類藥物或其他抗生素後,當患者皮膚直接暴露日光下時,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日光灼傷,暴露處有紅、腫、熱、痛,繼以水皰和滲液。熱帶和南方地區多見。

9菌群失調症:當較長期應用廣譜抗菌藥物後,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細菌則乘機大量繁殖而導致菌群比例失調,並由此產生的新的感染症,稱為菌群失調症。

10紅人綜合征:部分病例靜滴萬古黴素或去甲萬古黴素速度太快或藥物濃度過高會出現後頸部、上肢、上身皮膚潮紅、瘙癢和血壓下降等一系列臨床徵象,稱紅人綜合征。

11氨苯碸綜合征:極個別麻風患者應用氨苯碸治療後出現發熱、淋巴結腫大、黃疸和肝腫大等一系列臨床徵象,稱為氨苯碸綜合征。

12血管神經性水腫:常為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表現為皮膚非指壓痕性的水腫,有時尚累及上呼吸道或胃腸道粘膜。其皮膚病變累及皮膚深層(包括皮下組織)呈現容易識別的局限性水腫,這些再現可一時性迅速出現和消失。

五 與《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相關的藥物

1甲氧西林:第一個應用於臨床的耐酶青黴素,又稱新青Ⅰ號,由於其抗菌活性不強,臨床療效不滿意,不良反應較多,我國已停止生產此葯。目前主要用藥敏試驗以了解金葡菌的耐藥性。

2泰能:臨床上將碳青酶烯類抗生素亞胺培南與等量的腎去氫肽酶抑製劑西司他丁混合,即為泰能。此兩種藥物合用可阻斷亞胺培南在腎臟的代謝和增加泌尿道中原形藥物濃度,並消除其單用時可能產生的腎毒性。該葯對各種革蘭氏陽性球菌、革蘭陰性桿菌(包括銅綠假單胞菌)和多數厭氧菌均具有強大抗菌活性,對多數β內醯胺酶穩定,但對MRSA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抗菌活性差。

3氨曲南:為單環β-內醯胺類抗生素,對革蘭陰性菌作用強,對多種質粒介導和染色體介導的β-內醯胺酶穩定,但對臨床常見的革蘭氏陽性球菌則多數耐葯。本品在臨床上治療革蘭陰性桿菌所致感染療效滿意,不良反應少,與青黴素類或頭孢菌素類交叉過敏發生率低。

4克拉維酸:又稱棒酸,是自鏈黴菌的培養液中分離得到的一種廣譜抗生素,其穩定性較差。本品亦屬β-內醯胺類抗生素,作用機制與青黴素類藥物相似,但該葯對金葡菌產生的β-內醯胺酶和廣泛存在於腸桿菌科細菌﹑流感桿菌﹑變形桿菌和脆弱類桿菌所產生的染色體介導的β-內醯胺酶均具有快速抑酶作用。故臨床上常將本品作為β-內醯胺抑製劑與廣譜青黴素類和頭孢哌酮聯合,以擴大後者的抗菌譜,增強抗菌作用。常用品為阿莫西林—克拉維酸。

5舒巴坦:即青黴烷碸,為一種半合成的β-內醯胺酶抑製劑。本品對金葡菌和多數革蘭陰性菌產生的β-內醯胺酶有很強的不可逆抑制作用。臨床常用的聯合製劑有氨苄西林-舒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和舒他西林。

6三唑巴坦:為舒巴坦的衍生物,一種不可逆競爭性β-內醯胺酶抑製劑,其抑酶作用優於克拉維酸和舒巴坦。常用品為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7替考拉寧:屬糖肽類抗生素,其分子結構﹑抗菌譜與抗菌活性均類似萬古黴素,對革蘭陽性菌(包括需氧菌和厭氧菌)均具有強大作用,有良好的葯動學特點,不良反應較萬古黴素為低,因此對某些感染可作為萬古黴素的替代用藥。

8甲氧苄啶:即甲氧苄胺嘧啶,為磺胺葯增效劑,與磺胺甲基異惡唑的合劑,即為復方新諾明(SMZ-Co)

9紅霉素酯化物:主要是指紅霉素月桂酸酯(又稱無味紅霉素、依託紅霉素)和琥乙紅霉素,該藥物具有肝臟毒性。

10伊曲康唑口服液與伊曲康唑靜脈注射劑:伊曲康唑屬廣譜抗真菌葯,對淺部、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均有抗菌作用。伊曲康唑為高度脂溶性化合物,與食物同服可增加藥物吸收。其口服液製劑經胃腸道吸收後,伊曲康唑在肝轉換為無活性的代謝物,約35%的無活性代謝物和少於1%的藥物原形自尿中排出。腎功能不良時對藥物代謝無明顯影響,可按原治療量或略減量應用。本品靜脈注射注射劑由於其含有的賦形劑主要經腎排泄,因此注射劑不可用於腎功能減退、肌酐消除率<30ml/min的患者。

11氟胞嘧啶:為抗真菌藥物,對隱球菌屬、念珠菌屬和擬酵母菌具有較高抗菌活性。本品為抑菌劑,單獨應用時易引起真菌耐葯,通常與兩性黴素B聯合應用。該葯的作用機制在於藥物通過真菌的滲透酶系統進入細胞內,轉換為氟尿嘧啶,替代尿嘧啶進入真菌的DNA中,從而阻斷核酸的合成。該葯毒付作用較大,注意觀察。

12利巴韋林:即病毒唑、三氮唑核苷,為廣譜抗病毒藥物,對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對細菌無抑制或殺滅作用。動物實驗研究有致畸作用,孕婦慎用。

13利福布丁:又稱螺環哌啶利福黴素、氨絲黴素,對各型分枝桿菌均有很強的抗菌作用。耐利福平的結核桿菌約有1/3對該品敏感,但臨床應用早期殺菌作用較利福平差。值得重視的該葯對鳥-胞內分枝桿菌和麻風桿菌具有較好療效。

14萘啶酸:第一代喹諾硐類藥物,抗菌譜狹窄,僅對部分大腸桿菌等革蘭陰性菌株有抗藥作用,口服吸收差,不良反應多見,僅用于敏感細菌所致的尿路感染。目前此葯已為抗菌作用強、毒性低的其他抗菌藥物所替代。

15多西環素:為四環素類半合成製劑,又稱強力黴素,較四環素相比,抗菌作用較強,耐葯菌株減少,且半衰期長,口服吸收好,用藥次數少,不良反應輕。為治療非淋菌性尿道炎,非淋菌性宮頸炎及萊姆病的主要藥物。

16巴龍黴素:屬氨基甙類抗生素,巴龍黴素的抗菌譜與新黴素相似,對阿米巴原蟲有較強抑制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阿米巴腸病。

17米諾環素:為四環素類半合成製劑,又稱二甲胺四環素,其藥效學和葯代動力學特點類似於多西環素。


推薦閱讀:

癌性疼痛的藥物治療
磺脲類藥物:人群不同用法各異
探索內分泌學:螺內酯抗雄激素樣作用的機理是什麼?
14冠心病心絞痛,緩解期治療最好選用哪種藥物
高血壓藥物治療原則

TAG:藥物 | 術語 | 原則 | 指導 | 名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