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幼斌: 八卦五行學說是太極拳的理論基礎
太極十三勢與八卦五行的關係張三丰的《太極拳經》說得很清楚:「十三勢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這是說十三勢的基本技術內容,與八卦五行方位及其八門五步有相對應的關係:十三勢又叫太極拳,名異而義同;太極、八卦、五行的理論內容都源於《易經》。
根據上面的說法,一定會有人問:是不是說太極拳就是按八卦五行編的?十三勢的動作方向步法萬位等就一定要與八門五步相一致?是不是十三勢運用了八卦五行學說而形成具有易理特色的太極拳?練好太極拳是否必須學習易經八卦和陰陽五行學說?
我們知道,在易文化中,太極、八卦、五行的圖、符號、文字,是人類在漫長的歲月中對自然界各類現象認識的總結,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哲學思想和理論的結晶。太極是以陰陽消長圖形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心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八卦是由陰陽生而演化出一套有象徵意義的符號,用「一」代表陽用「——」代表陰,用這樣的符號演繹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八卦圈,用來象徵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世現象;而五行是古人認為金木水火土是構成萬物的五種基質,並把其相生相剋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順逆矛盾和統一的模式,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及整體把握的思想。《易經》並非為一個學科而創立而是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思想、醫學、天文、音樂等各領域都產生著極其深厚和十分廠泛的影響,因此,人們把《易經》尊為「萬經之首」,它是中國文化的「總根源」,它指導人們把具體事物與自然界的一般變化規律聯繫起來,並把握規律,運用規律,從而促進事物的良好發展。對於中華民族的武術文化當然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它的影響,太極拳其意(理論形態)、勢(運動形態)、技(技術形態)就是這種太極文化原歷史產物。
根據上述認識,我的基本觀點是太極文化改造了武術而派生出了太極拳,太極拳在這一理論的支持下,其內涵又不空得到豐富和完善,更充實了對陰陽八卦五行理論的認識提高。
首先,太極拳將武術的根本功能——性命雙修,歸類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這一哲理,可用無極的概念理解。
其次,太極拳的基本運動原理——如虛實、開合、剛柔快慢等對立統一、消長互寓的運動關係,歸類為「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可用「無極生太極,太極分陰陽」的概念理解。
第三,太極拳將武術豐富的技擊方法,濃縮為八種技法,或稱勁法、勁別——擁捋擠按采挒肘靠,其中掤捋擠按的勁法使用多體現前後左右正面的方向,稱「四正」,也稱「四正手故與卦中表達四個正方的卦位相對應:「采挒肘靠」的勁法使用多體現前後左右斜向的方向,稱「四隅」,也稱「四隅手」,故與卦中最達四個斜方的卦位相對應。這樣合起來就可將太極拳的八法與八卦的概念來理解。無論是先天八卦或後天八卦,這個對應關係主要體現和表達了太極拳對於八種勁法要全面而靈活運用的關係。既要「往複須有摺疊」,又要「周而復始,隨其所行」。非死板硬套。
第四,太極拳是運動戰,其他的運動也一樣,無非是向前、向後、向左、向右。但不管是前進後退還是左顧右盼,都要保持自身中定。這就形成了進、退、顧、盼都要有中定的法則。這又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合——進對火、退對水、顧對木、盼對金,而定對中土,中土為樞機之軸。這裡是用五行生剋的結構關係表達五步運行的關係,一方面表達了步法的多樣性,又一方面強調運用步法身法時要遵循「立身中正」、「無過不及」要求。綜上所述.太極十三勢與八卦五行的關係主要是從易理上去認識太極拳.通過陰陽、八卦、五行抽象的圖、符、字去宏觀的看待十三勢運用的個體與整體、局部與全局的關係,而不是刻舟求劍。陰陽八卦五行與太極十三勢的關係,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文化理論對武術的理論支持,它指導和豐富了太極拳的武術內涵故而稱為國粹。反過來太極十三勢與陰陽八卦五行的關係,又體現了陰陽八卦五行學說的博大精深,兩者相映成輝。所以作為太極拳的愛好者,能了解一些易經八卦和陰陽五行學說的知識是十分必要的。但也不能陷入誤區,認為一定要學易經八卦五行才能練好太極拳。自古功夫是練出來的,如楊家各代宗師傳下來經典拳論很多,楊式太極拳老譜《三十二目》就十分豐富和珍貴,可是他們的文化都比較低,更不是易學家,他們主要靠明師不斷指導和自己不斷努力學習與實踐體悟而有所成就。應當說學拳比學書更重要。
推薦閱讀:
※八卦卦象 兌卦
※八卦風水絕學【上】
※孫祿堂八卦拳,孫叔容、孫寶亨整理
※八卦掌初級一路[990]
※八卦掌四十八法淺釋竇洪基